钢铁时代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战争开始向着更加激烈的方向发展了,这下子,流的不但是协约国的血,也多了德国的血,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关键,协约国不计成本的向这个缺口,疯狂的进攻,而德国方面,也开始重视这个地方。
可惜这个地方,重炮无法展开,虽然前线损失严重,可也是德国的地盘,真的重炮无差别覆盖的话,死伤多的恐怕是德国人本身,只能够一方面从周围防线,从后方调集火箭筒上来,其他的,就只能够前线自己想办法了。
人,永远只有逼到了绝境,才会想问题,协约国的坦克,在德国看来,就是一个巨大的铁王八,这是攻击他们的关键,只有打掉了这个,才有可能堵住防线的缺口,才能够解决掉现在的危机,特别是针对前线的士兵而言,更是如此,死亡是距离他们这么近,他们必须要拼命了。
火箭筒已经没有了,那么大威力的东西可不可以,一些脑子聪明的,会想到,把10个木柄手榴弹,捆在一起,然后炸向坦克,此时的坦克已经杀红了眼,或许,成功冲上德军阵地,让他们异常的兴奋,甚至忘记了目前他们的现状,终于,在经过了大量牺牲之后,第一个集束手榴弹展现了作用,10枚结合在一起,或许无法如同火箭弹那样,把坦克给炸碎了的,可是对于外侧的机枪和履带都有杀伤的作用,无论是哪一个,都是减弱坦克的作用,一个没有武器铁家伙,作用不大,一个不会动弹的,更是一个靶子。
榜样的作用,永远是巨大的,一场惨烈,步兵跟装甲力量的战斗,就这么的在波尔多前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冲向了坦克,集束手榴弹只是其中之一,有人甚至借助着坑道,小心的避开了坦克的攻击,在坦克的底部挂上了的炸药包,这种简单的,专门为了对付地堡等永固式工事的玩意,对于坦克来说,也是杀伤力巨大的,短短的15分钟时间之中,冲上了阵地的900多辆坦克,有一半左右,被损毁,剩下开始越过了第一道,第二道防线,开始向纵深攻击。
不过,坦克的锐气已经消耗殆尽了,虽然说,短短的15分钟时间之中,造成了最少5万人的伤亡,拿下了2条战线,并且让10万人成功站在了德国防线之中,可是他们已经失去了攻击的突然性,15分钟的时间,足以让周围,还没有发射的火箭小组移动到这个位置,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相对于步行,那是很快,可是相对于战士的奔跑,不算什么。
坦克展现的巨大的杀伤力,让双方所有的军官都知道,必须要针对他进行攻击,否则,哪怕留下一辆,就是祸害,900辆在15分钟之中,就干掉了德国精锐的两个师,这是什么概念,一想到协约国的2万辆,所有的德国人都不寒而栗的,如果没有火箭筒,或者说,火箭筒的数量在少一点,命中率再低一点,如果是2000,3000,甚至是4000辆坦克留下来,恐怕50公里长的防线,就会崩溃,这个责任,是任何人都负担不了的。
当火箭弹独特的尾炎再一次的出现的时候,就宣告了协约国这一次坦克的亮相的结束,最少有3000具火箭筒集中在这个位置,并且在短时间发出了3发火箭弹,最终,剩下已经是强弩之末的450辆坦克,几乎被一个个的定点清除,2万辆坦克,几乎无一例外的,被德国在前线干掉。
坦克唱响了绝唱,可是战争依然没有完结,德国接近9万陆军,借助着坦克造成的混乱,冲上了德国的防线之上,壕沟战作用是向前的,可是稍稍的改装,也可以向后,甚至连续的壕沟,被协约国渗透进来,也不容易应付,最少,在这部分军队弹尽粮绝之前,是不太可能,而协约国也抓住了坦克造成混乱的时间中,向这方面送来了一部分的补给和人员,也让这个钉子更难的被拔出。
整整一天,双方就沿着这个方向,进行了反复的争夺,没有了坦克,就是实打实的常规战争,在壕沟战的单兵作战之中,火箭筒起到的作用不大,对方没有固定的防御或者火力点,只是依托着之前的壕沟,这让德国也只能够硬碰硬的去夺取壕沟战。
最终,到夜幕降临的时候,这一战最终落幕了,死死守在这一片2.5公里长,4.5公里宽的区域,跟德军反复争夺协约国部队,最终剩下不到1.2万人,趁着夜色退去,快8万人,被歼灭在了壕沟之中,可是德国依然付出了6万人的代价,这种近距离的,对于壕沟的争夺,双方混杂在一起,大部分的重火力都无法起到作用,双方比拼的,永远是战争的意志和人,在地利差不多,甚至协约国还占据优势的前提下,德国的损失比例远比平常的时候高的多。
最终的结果,是德国取胜了,德国不但击毁了负责攻击防线的2万辆坦克,其中的12万多坦克兵大部分的死在了阵地前面,并且后续的120万步兵,活着回去的,不超过10万,如果加上炮击造成的协约国的损失,今天一个白天协约国的损失在130万左右,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都损失惨重。
在伤亡数字上面,德国比协约国少的多,却也同样惨烈,14万人左右的伤亡,特别是被坦克冲上的阵地,两个师的人几乎死绝了,这可不同于以前,德国占据了武器和战术上面的优势,即便是损失,大部分也是底层的士兵,士官和军官损失的相对较少,即便有,也可以较快的补充,这一下,坦克所占据的优势,让在前线的这两个师,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甚至一队12辆的坦克,冲进了其中一个师的师部,整个高层无一幸免,都被疯狂的机枪干掉了,再加上后续的壕沟争夺战的损失,德国方面也吃了不小的亏。
一天高强度的战争,就这么结束了,双方都没有力量再发起攻击,德国必须收拾阵地上面的一片烂摊子,至于协约国,他们精心准备革命性战争武器,受到了毁灭性的的打击,2万辆彻底的毁在了阵地前沿,这种痛苦,是难以言明的,更别说130万人的损失,是德国方面的10倍,可想而知,一场大地震,几乎必然会在协约国的高层之中上演,阵到谁都有可能。(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恶劣后果
一天激烈的战争,终于在夜幕降临下来的时候,落下了帷幕,一天的时间,双方的死伤加起来超过了15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死亡,伤的都很少,这一点,即便在波尔多前线,即便在绞肉机一样的欧洲战场,都是极为少见,可偏偏发生了,一方面,坦克的出现,确实改变了战争的进程,协约国拿出了更大的手笔,一次性投入了2万辆坦克,这在二战之前都是极少见,甚至连二战之中,德国的钢铁洪流迂回包抄,动用的也没有这个数量大,坦克在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大规模的集群应用。
正确的方法也让德国在准备充分的时候吃了大亏,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已经足以改变一切,这还是协约国太心急了一点,如果真的拿出5万辆,在密集的区域突破的话,即便德国能够干掉3万辆,4万辆,可是剩下的一两万辆,足以改变战场的局势的。
战争面前,没有如果,协约国准备充分的战略,被中国一件武器给解决了,以目前德国的财务状况来说,拿出购买这个武器的钱,并没有什么问题,相对而言,协约国就惨了,一天的攻防战最终结束的时候,摆在了协约国面前的最终结果却是的,损失惨重,人员什么的,还在其次,关键是钱。
2万辆坦克,按照一辆4.3万美元的价格,这还没有算运输费用,出战的费用,还有人员的抚恤金,对于坦克来说,只要是被干掉,大部分的成员不是死亡就是重伤,紧紧是坦克的基本造价就是8.6个亿美元,12万训练有素的士兵,加上后续的炮火,人员损失,今天一天,协约国总共损失130多万,远在想象的之上。
与之相对最终取得的战果,却是微乎其微,给德国造成了不到20万的伤亡,甚至没有占据德国任何一个战线,最后坦克用自杀的方法,占据的一小段的防线,也因为没有后续的力量,最终不得不趁着夜色放弃了,更别说大规模的杀伤德军。不但精锐的部队,在冲锋之中损失殆尽,前线的火炮,也在跟德国的火炮攻防战之中,被打的溃不成军的,1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损失超过了3000门,炮兵的损失也不在少数。
普通的士兵,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之中,基本就是一个消耗品,来的容易,只要是适龄的壮丁,3个月的时间基本可以出师,加强训练个6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可是坦克手,炮兵,这些专业的人员,可不是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够排上用场的,看起来协约国的坦克,只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就上了战场,可是12万的士兵,大部分都是比较出色的机枪手,驾驶员,这才节约了时间,否则,完全懵懂的进入到坦克手的序列,没有个一年半的时间,想要出师,根本不可能。
人员损失惨重,装备损失更多,可是这些都比不上内心的失落更大,一场的英国精心准备的攻击,就这么的失败了,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耗费了巨大的经历和人力物力,不但没有产生任何的效果,反而损兵折将,损失之大,超乎想象。
首先,需要有人付出代价,位于欧洲,联军联席会议主席直接下台了,他是第一个承担责任的,可是这股风暴一点都没有停歇,前线的军官,把详细的作战记录提交了之后,整个协约国一片哗然,德国的动作相当的可疑,在协约国的坦克部队,开启进攻的时候,德国一点反应都没有,甚至2万辆坦克进入到不足300米的区域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任何慌乱的举动,仿佛静静的等待着坦克的进入,然后在250米左右,开始了反击,哪个武器绝对是提早研发出来,专门应对坦克的,这个举动不但造成了坦克的大部分被毁,也造成了协约国巨大的损失。
那么,为什么德国会知道,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哪一个环节泄密了,这中间,不但英国在自查,美国方面也在自查,英国是坦克大规模组装的地方,美国则是坦克的大部分的部件生产的地方。
大规模的反间谍行动,在美国和英国进行,他们居然疏漏了最大的原因,没有想到,中国是在大量的发动机进口方面,发现了问题,而不是什么泄露,这个投资巨大,战略意义十足的项目,英美方面也相当的重视,无孔不入的德国间谍并没有找到这个动作的蛛丝马迹,反倒是中国的杨元钊,在历史的支持下,在大量情报的分析之下,最终发现了蛛丝马迹的,从中间推断出的英国在搞坦克的情报,然后顺带着,把中国刚刚开发出来的第一代火箭筒,卖了一个好价钱。
35万具火箭筒,超过150万的火箭弹,最终卖出了一个大价钱,不但收回了所有的研究投入,大笔资金,也支持着火箭弹的研究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火箭,流体力学,火箭力学,甚至是地球力场,这些跟导弹,给运载火箭息息相关的项目,在未来中国的研究计划之中,跟原(子)弹是一个级别的,前者是大杀器,后者是运载武器,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够产生效果,并且导弹的威力直接改变了世界军事体系,无论是陆军,空军,还是海军,导弹都基本上取代了火炮和鱼雷,成为了最有威胁的武器。
中国研制导弹,有先决的条件,一方面,中国在火箭等领域,进行的前期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效果,第二点,只要是导弹,就离不开制导,制导的关键,还在于芯片和无线电,中国在这两个领域,都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一定程度之下,中国的芯片有这天然的优势,有了这个,不研究导弹干什么。
只不过,这些技术跨度太大,在目前而言,远远超过了现在的科技层面,不是短时间能够起到效果的,哪怕有杨元钊的作弊指导和一体机也是一样,没有个10年的时间,连最初级的东西,也别想拿出来。
当然,如同德国的v1v2导弹那种,就算了吧,他们的误差极大,飞出去几乎不用考虑到准确性,只是一个方向,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代的那种礼花式的火箭,在初期,中国的火箭研究,会制造出几个,来尝试一下,更深层次的了解火箭的飞行,可是大规模猎装,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在这一天波尔多的战斗之中,中国人收获了大量的金钱,无论是几万套发动机换取的快3亿美元的资金,还是说销售火箭弹获得的资金,这部分盈利,基本上都放入到了相应的研究所,中国很有钱,可是千头万绪之下,特别是各方面都需要投入的情况下,单一某一个研究项目,获得资金的难度也在加大,现在多了几亿额外的资金,发动机和火箭项目,可以想象,都会获得巨大的发展,虽然资金不是研究推进最佳的途径,可是没有资金的话,相应的项目,就不会快速的发展,钱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德国方面,虽然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甚至包括了一些士官和军官,可是要看跟谁比了,比起协约国的损失,德国方面的损失,也算是可以接受的,只有十几万人,跟对方相比,只有十分之一,损失惨重的协约国,一下子被打蒙了,英国方面寄予厚望的几乎,直接被拍死,至于协约国方面的而矛盾也迸发出来。
本身,勉强在坦克的帮助之下,英美之间,勉强的达成了战略性的同盟,美国全力支持英国在欧洲作战,然后在取得优势的前提下,就会返回美洲,应对日本的挑战,可是现在的,坦克不但没有任何的作用,还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的后续的那些坦克,耗费了13亿美元的东西,居然变成一个鸡肋一样的东西的,拿来无用,可是真的使用起来,对方的火箭炮可不是吃素的,万一在损失,那就真的完蛋了,可以毫不客气的说,留在英国这3万套,还没有组装完毕的坦克,基本上,没有任何的作用,白白的的浪费掉而来。
反间谍还乜有什么头绪的时候,英美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争吵,本身因为日本人抄后路而变得烦躁的美国人,再一次的提出了撤军的要求,这时候法国也插足进来,几年大量损失,战争都是在法国的国土上面发生的,法国已经处于到快要崩溃的前提下,又出现了这样大规模的失败,法军甚至有了退出战争的想法。
这可有点要了英国老命了,如果美国退出,法国退出,独立在欧洲的英国,还能不能抵挡住德国的强悍,或者抽身退出,死守英伦三岛,甚至在加拿大发展,可这样一来,就等于是把欧洲拱手让给德国,不但比利时,法国的大部分土地拿不回来,一旦整合了这些资源之后,德国会强大到什么程度,那才是灭顶之灾,哪怕是退回到加拿大的英国,也没有崛起的希望,更别说日本现在跑到了阿拉斯加,到时候才真的是战成一锅粥。(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美国选择
争吵,谩骂,寻找各自的责任,就成为了目前的重点了,英国方面一直是赔了小心,相对于美国,英国方面泄露的可能性更大,毕竟德国派出的侦查飞机和飞艇,也都好几次的飞过组装厂的上空,哪怕是有些伪装,谁能够保证一定不被发现。
英国放低的态度,并且在一些问题上面做出了巨大的让步,甚至拿出了真金白银来补偿美国和法国,最终让两个国家打消了立刻撤退的念头,其实战争进入到了这个阶段,美国和法国也知道,这就跟两头牛斗一样,失败的肯定是先放手的一方,德国本身已经占据了相当的优势,只要法国和美国稍稍抽走力量,德国就会以压倒性的优势,横扫整个法国,欧洲大陆的局势将会糜烂到无法挽回的程度。
几天的斡旋,在英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下,达成了共识,最少是今年,美国不会大规模的抽调,但是补充没有了,甚至会抽调一部分的骨干人员,士官,精锐士兵和军官,回归美国组织部队,阿拉斯加难以过去,现在不过去,不代表接下来,当美国的海军恢复之后,阿拉斯加之战,甚至是太平洋之战,就在所难免了,他们必须要做出准备。
英国此时此刻,当然是怎么好怎么来的了,只要目前的战局或者战线,不出现大规模的纰漏,对于英国来说都可以接受,在签署了一大批的协定之后,英国终于有功夫收拾他的烂摊子,目前国内的清查结果出来了,有些头绪,却头绪不多,地毯式的清查,清查出了部分德国间谍,却没有一个指向坦克,至于德国国内的,更没有太多的头绪,英国就搞不清楚了,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问题。
更加受到打击的,还是参谋部,他们精心准备的攻击,美国和英国的军方,为了准备攻击,做了长达3个月的计划,因为坦克表现出来的强悍的攻坚性能,特别是在英国演习之中,300辆坦克,足以摧毁两三个师的驻地,所以英国和美国抽调了大量的军人和参谋,做了大量的计划,比如说,当攻破了德国的第一道防线之后,会怎么办,再比如的,如果德国撤退的时候,他们要怎么来做,是追击,还是包抄,坦克长途跋涉的能力不如,如何避免,诸如此类的种种。
或许是太兴奋了,或许是坦克真的表现出了强大,而没有表现出弱点,协约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制造了数万的坦克,并且制作了庞大的计划,在他们看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战争将会在1916年结束,可是计划赶不上形式,只是计划书本身就有数百页的恢宏巨著,这数百页的计划,在最初的地方戛然而止,等于是当头喝棒一样,在最强的地方,被打的硬生生的止住了,这是最惨的,因为整个计划都白做了,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下去。
整个计划书最强的地方,就是坦克这么一个划时代的武器,在坦克完全被对方克制,2万辆的坦克被彻底的干掉,再多又有什么用,一个装甲的尝试,在第一时间,被打的粉碎,或许会对整个世界的装甲力量产生不好的影响。
英美或许不会放弃,因为还有3万套的坦克,这个要如何的使用,总不能当成废铁,再炼化掉吧,这是赤裸裸的浪费,至于德国,特别是德国,他们亲身经历了坦克的参战额,再加上又是使用反坦克火箭筒消灭的敌人坦克的,正是这个火箭筒的强悍威力,让德国认为,坦克没用,最终放弃了装甲力量的。
在德国看来,集中了大量的的火箭筒的前提下,坦克基本上没有多少作用,除非坦克的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可是这么一个高价的东西,每一次投入战斗,都是要冒着损失8成,甚至是9成的可能性进行的,即便取得了战果,也支撑不起啊,一辆坦克4.3万美元,动用5万辆,就是20多亿美元,每一次冒着损失15亿以上,去攻占一处防线,那不是白痴么。
作为反坦克火箭筒的使用方,德国也分析出了反坦克火箭筒的弱点,一方面是射程较弱,另外一方面威力也不大,如果说,坦克拥有足够厚的护甲,战舰那样,拥有庞大的装甲,这个反坦克火箭筒的作用也没有了,因为不破防的前提下,根本就伤害不了坦克。
可是这个看起来有些可能性的计划,同样是不可能的,原因更简单了,重量问题,在陆地上面他,坦克的重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几百吨,几千吨的增长则,那样,对于动力上面的要求,是会让人感觉到的可怕,在几十吨的重量之上,即便全部都是装甲,装甲也达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又能够如何,无法挡住火箭筒,按照德国方面的估算,以现在火箭筒威力,要想完全防护住火箭筒,必须要达到重巡级别300毫米装甲,这就是30厘米的均质装甲,换算到重量上面,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数字。
即便是未来,装甲钢的威力提升了,坦克可以增加装甲力量,反坦克火箭炮如果继续提升的话,升级的速度比这个要好的多,毕竟在购买了如此庞大数量的火箭筒的前提下,德国是得到了反坦克火箭炮的一些技术和生产方法的,也投入了人员进行研究,如果加大初速度和装药量,可能会让反坦克火箭筒重量上升,让一个人无法单独的发射,可是破甲性能和威力还能够再提升两三个档次。
德国方面做出的结论,也不能说不正确,这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即便是后世,坦克的防护力度也不大,能够相当于500毫米的均值装甲,已经算是非常的不错了,不断发展反坦克火箭炮可以轻松的超越这一点,只不过,到了后世的时候,另辟蹊径,多层的组合装甲,用更加精确的吸收动能的办法,增加防护的力度,再加上反应装甲,可以在特定的区域之中,形成一个非常强悍的反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或许无法直接的增加防护的度,却也相当于的一层防护,只不过,这个不同于装甲,可以无休无止的使用,他只能够使用一次,再一次攻击的话,他就必须依靠本身了。
最关键的,并不是防护,而是速度,火箭筒的问题就在于射程上面,不可能太远,1000米以内,再远的话,瞄准就很成问题,可是当坦克的速度超过50公里,甚至是达到极限的70,80公里的时候,火箭筒的威力就可以忽略不计,在全力规避和躲闪的前提下,火箭筒能够命中的可能性非常小。
正是因为这样,未来百年时间之中,坦克不停的发展,从高到低的,最终形成的的完整的体系,这一点德国方面是不知道的,反坦克火箭筒这么一个远超过世界的东西,被杨元钊弄出来,并且到了这个时代的,真不知道,会是怎么样的。
英国方面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美国方面也改变了方法,开始组建本土部队,这一次的规模比之前征集的规模更大,面临则可能本土遭受的攻击,虽然说,对于美国来说,庞大的加拿大,这么一片巨大的国土面积之中,相对于给美国巨大的暂略纵深,可是为了保证对方不直接的攻击到美国本固,他们会给加拿大必要的支持,最少要筹集300万的大军,跟加拿大的军队一起的,越过国境线,到加拿大跟加拿大一起的战斗,争取把战斗控制在美国的国境之外,防止美国国境受到损失,同时,也改变之前的作战方法,继续加大军舰方面的投入,会在1916年开工兴建42艘主力舰,而且未来对于太平洋,也不会采取后退的方法,会以步步紧逼,甚至是御敌于国民之外的方法,防止中国人进入到美国本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