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寻宝往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龙渊
我的建议,就相当于是放长线钓大鱼。常队长想清楚了以后,立刻就点头答应了。
然后,我们就告别了他们一行人,自己先回家再说。
等到我们的车开出了三四十公里以外,到了一处林区。我们立刻忙不迭的把那七只貂给放生了。没办法,放在车里实在太臭。
这样的貂只吃新鲜的肉食,在冬天并不冬眠。而且在野外它们也是一样照常觅食。所以放在树林里面,对它们的生存毫无压力。
我和二妮若雪,看着那些貂飞快的窜入了树林之中,都是一起松了一口气。
在这之后,我回到了家。
第一件事,我就是先把缠在那个片刀把手上面的布条子解开,然后用洗车的高压水龙头把它的刀身反复的冲洗了一阵,把上面的菜汁污泥全都冲得干干净净。
等我洗干净以后,一个青铜制造的板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去!青铜器!”二鲵惊讶的看着我:“这样也能淘到宝贝?你应该去农村当个走街串巷的古董贩子才对!”
“以我的眼力,天下憋宝的人,又能有几个干得过我?”我得意的朝着他笑了笑。
在这件青铜器上的异味和脏物完全都去掉之后,我把它擦干净,然后拿到客厅里面仔细的观察。
一屋子女孩全都围拢了过来,看着这个东西。
在养貂场那里,我之所以能够发现它,是因为这东西上面有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
在那个院子里的时候,我用观灵火眼的观灵火眼,无意间发现那上面有着一股乳白色的光芒一闪。
东北寻宝往事 第834章:秦王破冢书
可是当我仔细看去的时候,那光芒却一闪过后又不见了。由此我才知道,这东西一定是个奇异的物品。于是就借着买貂的借口,把它给要了过来。
“又从哪儿憋回宝贝来了?”胡小妖没能够挤进人群,于是兴致勃勃的跳过沙发,趴在了我的后背上。
身体接触之间,我觉得这姑娘似乎是又“长大了”,把我摩擦得心突突直跳。
若雪也回屋换了件衣服出来,然后我们大家围着这个东西看。
只见这东西是一条一寸宽,五毫米厚的金属条。
它的长度大概有一尺多一点,前后两端都是被人掰断的断茬。在其中一侧的边缘上,还被那户人家磨成了一面粗糙的锋刃。
很显然这个东西,在落到那户人家的手里之后,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于是就把她开了刃,当成了剁蔬菜的片儿刀。
在没有开刃的地方,这块青铜条上面全是满满的铜锈。锈色青绿、均匀致密,一看就是年头不短了。
当我仔细一看的时候,发现在这块青铜条的上面,还用凸起的阳文,铸着三个奇形怪状的文字。
这文字又像是金文、又像是大篆,看起来有一种粗狂的风格。
比较奇怪的是,在这三个字体上,凡是向下的笔画,不管是撇捺还是竖,一笔一笔写得都是锋芒毕露,就像是长枪大戟一般,朝下面垂下来。
这三个字我只能依稀认得中间的那个字,似乎是一个大小的“大”。
“字都认不全,还怎么断代?”我一拍大腿:“去古玩城,找专家看看去!”
于是,我们一大家子人兴致勃勃,浩浩荡荡的开奔了古玩城。
我们到古玩城的时间,正好是过了中午一点点。由于没有赶上周六周日,整个大楼里空荡荡的都没有几个人。
我上去之后,就在梅观林大哥的店铺里面把他堵了个正着。然后梅大哥问清了我的来意,连忙叫她的女儿婉若去把其他的几位全都叫过来。
造像专家梅观林,古兵器专家刘墨林、秦砖汉瓦赵海南、杂项专家朱家卫,连同我们这一大家子人,把梅哥的店铺挤得满满当当。
像这样多名专家共同鉴定的情况,在古董行里面专门有个形容词,叫做“会诊”。 为了这个奇怪的东西,这次也真可以说是兴师动众了。
刘墨林对青铜比较熟,他上来仔细看了看,就说道:“看锈色和铜质,这东西不是南北宋,就是同时代的辽金铸造的。”
“我可先说明啊!”刘墨林笑着指了指这个东西:“我虽然是研究古兵器的,但是这东西属于后开刃的。可不在什么古兵器之列!”
然后,朱家伟在边上看了一眼:“这东西明显是属于一个残件儿,是从什么东西上掰下来的。我看这东西的大小和形制,有点像是什么建筑构件上的一块。”
倒是梅观林大哥,拧着眉头在边上看了半天,然后让她的女儿婉若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下来。
我在旁边冷眼旁观,这是一本民国28年,上海光明书局出的图书。明显是石印版的,还是竖行繁体字。
在翻开的书页上面,我还看到还不断的有各种手绘的插图。
梅观林接连翻了几页之后,猛然间,他在其中一页上停了下来。
当我凑过脸去看的时候,发现在书页上面画着一个青铜器的残片。在那块青铜器上面,大大小小有着将近二十个字的铭文。
我一眼看去,就发现这些铭文上面所用的字体,和我这片青铜器上面的三个字非常的相似!
“这是什么字?”我一见梅大哥找到了这三个字的出处,连忙喜出望外的问他。
“这是…秦王破冢书!”只见梅观林的脸色,一下子就凝重了起来!
“秦王破冢书?”我惊讶的看了一眼梅观林:“是干什么用的?”
“不知道!”梅大哥答应的倒是干脆。
梅观林大哥随即向我解释道:“在古代,书有百体,随便一列举就有一大堆不同的书写方法。其中还有很多冷僻的书体,这些一般都是各个行业里面创造出来的专业文字。”
比如说,汉末的摸金校尉,就自创了一种“哑书”,出了正宗传承的摸金校尉,没人能看得懂。
此外,还有沿海疍民的“女书”,专门记录古琴谱的“琴书”等等。当然,其中很多都已经失传了。
根据记载,其中比较怪异的几种,就有金鹊书、虎爪书、倒薤书、偃波书、信幡书、飞帛书、虫食叶书、龙虎篆、麒麟篆、反左书、行押书、半草书等等。现在这些书体不但都已经看不见了。而且就算是有人发现了这样的文字,也没人认识。
比如说记录古琴谱用的专用文字,在一个字上面就同时记录着几根手指的指法。会的人一看就明白,不会的人看起来就跟天书没什么区别。
“还有在你们医药方面,”梅观林指了指我:“用来治病的祝由十三科里面的“符书”,不是专业人士,也根本没办法看懂。”
“这“秦王破冢书”就是异体书中的一种。这种字体不过是在唐人写的《百体书录》中提到了他的名字而已。具体它是干什么用的,还有如何破译,那就根本没人知道了。”
“既然唐人都不知道,那么现在就更是没人认识了。”梅观林最后遗憾的看了看那个青铜条。
“可是事实证明,直到宋代还有人在使用这种书体啊!”我指了指青铜条。“这个东西,不就是最好的实物证明?”
“不排除这种书体,作为一种隐蔽的专业技能,在小范围内秘密的流传的可能。”梅观林大哥接着说道:
“但是这种“秦王破冢书”在宋代只怕都没有几个人认识。要是在现代,你要想找到认识这种书体的人,恐怕就更难了!”
“也对啊!”我气馁的坐在椅子上。
“秦王破冢书…秦王破冢书…”我嘴里嘟嘟囔囔的念叨着。
“秦王!”猛然间,我心里想到了一个人!
东北寻宝往事 第835章:永嘉金门客,方士镇魂书
剑灵老哥!他是先秦时候的人!
我一下子,喜上眉梢的从椅子上蹦了起来!
“剑灵老哥!剑灵老哥?”我接连招呼了几声。
见剑灵没有反应,我索性叫道:“这里有把绝世名剑,要不要吃吃看?”
“啥?哪儿呢?哪儿呢?”这招儿果然有效,剑灵立刻就上线了!
剑灵这一阵子正在负伤疗养,已经有好几天没露面了,这一次终于被我喊了出来。
这位老哥是秦朝过来的,如果要是他再不认识这“秦王破冢书,”我估计我们也就只能抓瞎了。
果然,剑灵看了青铜片以后,立刻就说道:“这是镇魂书么,有个撒稀奇?”
只要认识就行!我一听他这么说,立刻就是喜出望外!
看来这“秦王破冢书”,这个名字是后人给起的,这这种书体在先秦的时候,叫做“镇魂书”。
“上面写的到底是啥?”我赶紧问剑灵。
“这三个字?”剑灵说道:“法、大、德!没头没尾的,也不知道是个撒意思?”
“这东西本来就是残件儿,”我连忙向他解释道:“对了,这镇魂书是干什么用的?”
“镇魂书?”剑灵说道:“就是方士写的,用这来镇魂押魄,封印妖魔用的鬼画符,那种神神叨叨的玩意儿。”
“明白了,”等到剑灵回去以后,我又看了看大家,这才说道:“看来这秦王破冢书,是古代的方士创立出来的,然后被一直流传下来,用作镇压邪物。”
“再后来,根据刘墨林大哥的断代,在宋朝的时候有人做了个东西,把这字体铸在了青铜上面。”
“咦?”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我看见在我旁边的朱家卫,正拿着一个高倍放大镜,把整个脸贴在桌上的青铜板上,正在仔细的看。
“你看什么呢?朱兄?”我捅了捅朱家卫的肋巴扇儿。
“所以说,这些老年人的眼神儿就是不济!”只见朱家卫抬起头来,笑嘻嘻的看着大家。
“这后面,不还有一排小字呢吗?”
“什么?”我听到他这么一说立刻就神一振,连忙凑过去看。
果然,在铸着“法大德” 三个字的另一面,有着一排细如蚊子脚的小字。
这几个字看来是用利器刻划上去的,并非铸造而成。所以笔画异常的纤细。再加上字体被青铜锈所覆盖,所以几乎看不出来。
但是,在这根青铜板被磨成刀刃的那个地方和青铜锈的交界处,还是露出了字体的边缘,结果被眼尖的朱家卫给看见了。
等我用放大镜仔细看的时候,才发现这行小字几乎全被斑斑的锈迹所填满,和青铜锈已经成了一个平面,看起来是完全看不清楚了。
“不行!”我一下子站了起来:“有砂纸没有?”
“你要拿砂纸打磨青铜器的锈片?”屋子里的一堆半大老头,一起朝我瞪着眼睛,好像我要当众糟蹋民女似的。
也难怪我这几个老大哥如此的激动,把青铜器上面的锈给打磨掉这种事,确实在古董行里,可称得上是大逆不道。
对于他们来说,青铜器的美感和价值,完全体现在色斑斓的锈色上面。
而且用于断代和鉴别真伪,锈色是最主要的因素。可以说,把青铜器上面的锈给打磨掉,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糟蹋东西。
不过现在我也顾不得这些了,我朝着梅观林要来了细砂纸,开始蘸着水,在那些小字上面细细的研磨。
“折戟沉沙铁未消,细将磨洗认前朝……”赵海南还在那里感慨的吟诵诗篇,我几下已经把铜锈磨了下去。
等到铜锈磨掉,锃亮的青铜本质就显现了出来,而那些笔画就算是再细致,沟槽里面的铜锈却还在。
这样一来,那几个小字反而显得分外清晰,一下子显现在我们几个人的面前。
由于这个铜器是折断的,所以这几个小字,也是和前面的秦王破冢书一样,没有了上下文,写的没头没尾。
我清楚的看见上面写着“…永嘉金门羽…”这几个字。
至于剩下的字,不是被磨成片刀的时候磨平了,就是断到外面去了。
我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立刻就是一惊!
“金门羽” 这三个字的后面虽然没有了下文,但是我却清楚的知道,后面一定是个客商的“客”字!
“金门羽客!”我惊讶的说道:“这是王文卿留下的!”
“你居然知道这个!”这下子,轮到他们这几个老哥哥惊讶了。
只见赵海南惊奇的说道:“看见这金门羽客,你就能知道是王文卿?你小子不简单哪!小叶!”
赵海南啧啧赞叹的说道:“我还以为你这小子不学无术,肚子里没几滴墨水呢。没想到,你比刘墨林他们几个老家伙都强!我敢说,他们几个都不知道这金门羽客是圆是扁!”
“挤兑谁呢?”刘墨林被他这么一说,当时就翻起了白眼儿。
“我们这叫术业有专攻,谁像你那肚子,像个大酱缸似的,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往里装?”
眼前的这个情况已经很明显了,除了赵海南,其他的人都不知道这个金门羽客王文卿是怎么回事。
至于说我为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还是因为我在和星流祖师谈论云箓天符的时候,说过起这个王文卿。
当时星流祖师说,这云箓天符是道家的至宝,世上能够得传一部的人,无一不是那一朝代道家的风云人物。
在这里面有一个人,他一人就得到了两部云箓天符,这个人就是北宋的道士王文卿。
这个王文卿得到的云箓天符,一共有两部。一部叫做“飞章谒帝”之术,另一部就是五雷天心正法。
自此以后,王文卿还创立了道家的一个分支,叫做“神霄派”。
可以说,后世号称自己会掌心雷、或者是五雷天心正法的人,全是他的徒子徒孙。
“不过你这次,可是猜错了。”只见赵海南笑着说道:“这个金门羽客,可不是王文卿!”
“啊?不是王文卿?”我纳闷的说道:“难道还有其它叫金门羽客的人?”
东北寻宝往事 第836章:斗法林灵素、迁都宋徽宗
“这金门羽客,只不过是个称号,懂不?”只见赵海南笑着说道:“光是据我所知,就有三个被当朝皇帝授予“金门羽客” 称号的人。”
“这三个人,一个是五代末期的道士谭紫霄。他得异人传授“魁罡斗极观灯飞符”之术,还有“上清天心正法”所以被五代时候的南唐烈祖,奉为“金门羽客”。
“第二个人,就是你说的王文卿。他以“飞章谒帝”之术和“五雷天心正法”名扬当世。在宣和四年,被宋徽宗奉为“冲虚妙道先生”“金门羽客”。
“可是,这青铜板上的“金门羽客”却是第三个人。”
赵海南笑着说道:“这个人叫做“林灵素”,是王文卿的弟子。在王文卿之后,被徽宗奉为“通真达灵元妙先生”,“金门羽客”!
“你怎么知道是他?”听到这里,我纳闷的向他问道。
“那上面不是写着“永嘉”两个字的吗?”只见赵海南笑着说道:
“第一个金门羽客谭紫霄,他是山东人。第二个王文卿,人家是江西人。只有这个林灵素,才是温州永嘉人。”
“原来如此!”听到他这么一说,我不由得心悦诚服!
还得说是人家专门考古的,分析起事情来头头是道。而且知识渊博,说起这些古代的事情来,简直就是如数家珍。
“这么说,这个青铜板的作者,就是这个林灵素了?”我听到这里以后,心里不由得暗自惊奇。
那养貂的一家人,在他们家里,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东西?
“赶紧的,给我讲讲这个林灵素!”我心里边的这个疑惑,当然不可能在这里得到解答。于是我又转过头,向赵海南问起了林灵素的事。
“这个人,在历史上可是有意思得很!”只见赵海南咂吧着嘴,感慨的说道:“可以说,差一点他就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怎么回事?赶快讲讲!”这时候,朱家卫他们一伙儿人,也都兴致勃勃的坐了下来,听赵海南讲古。
“当年的林灵素,因为道法非凡,被徽宗皇帝信重。但是这林灵素可是一个很有本事,而且很有操守的人。”只见赵海南慢慢的说道:
“通过几件事,你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注意了!”说到这里的时候,只见赵海南忽然一板脸,正色说道:“接下来我给你们讲的,可都是《宋史》上正史所记载的,不是什么邪路子野史!”
“知道!知道!”听他这么一说,大家赶紧答应。
“根据《四库总目》的作者,宝庆二年的进士赵与时记载。徽宗时,皇太子对林灵素不满,以为他是一个招摇撞骗的妖人。”
“于是,皇太子就找来了十二个法术湛的胡僧,他上书给徽宗,要这些胡僧和林灵素当面对战。”
“于是,宋徽宗就问林灵素,愿不愿意应战,林灵素当然是爽快的就答应了。”
“当时,他跟徽宗要了一千斤木炭,在庭院中间用木炭摆了个假山,中间还留出了一个洞口。然后,林灵素让人把这木炭给点燃了。”
“等到这些木炭尽数燃烧充分,整个山洞变成了一个火洞的时候。林灵素说:这十二个胡僧里面,要是有人能够从这边进去,从另一边出来,就算他输。”
“结果那十二个胡僧当场就怂了,除了磕头求饶,再没别的话。”
“于是林灵素施施然的,就从火洞这边钻了进去,然后从那边慢慢的又走了出来。浑身上下丝毫无损。”
“当时这样的斗法,其实在当场一共进行了三轮。”只见赵海南笑着说道:“我就不跟你们一一细说了,总而言之林灵素的本事,那是经过了实际验证的。”
“哦!这老道是个有真本事的人!”这时候,就听朱家卫在一边凑趣的说道。
“还有第二件事,”只见赵海南接着讲道:
“在那个朝代,正是蔡京当政。这个大奸臣把当时的清正之臣,全都给害的罢了官。这些被害的人,都被当时称为“元祐奸党”。
“结果林灵素在跟徽宗一起的时候,在当时皇宫中的太清楼下,见到了立在那里的“元祐奸党碑”,他当即就郑重其事的向那个碑行礼。”
“徽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朝那个碑行礼。”结果林灵素说:
“那上面的苏东坡、黄庭坚、秦观等人,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他不可不拜。”
“而且就在当场,林灵素还做了首诗:“苏黄不作文章客,童蔡翻为社稷臣。三十年来无定论,不知奸党是何人!”
只见赵海南笑着说道:“这“苏黄”,就是苏轼和黄庭坚,而“童蔡”就是童贯和蔡京!”
“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现在的人当然是一听就知道。可是在当时那个时候,蔡琴正是权倾朝野之际。像是这样的话,又有哪个胆大包天的人敢说出口?”
“如果说第一件事说的是林灵素的本事,那么我刚才跟你说的第二件事,说的就是他的风骨了。”只见赵海南郑重其事的说道。
“原来他是这么一个人啊!”我听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也是对这个林灵素暗自佩服。
“还有第三件事,就更是耸人听闻了。”只见赵海楠接着往下讲。
“在宣和初年,林灵素给徽宗上书,里面说“国难将至,请迁都避之”徽宗坚决不听,于是林灵素立刻就离开了京城。”
“结果,就在八年之后,就是靖康之耻的那一年。整个北宋就灭亡在那个时候!”
只见赵海南说到这里的时候,他的脸上也现出了激动的神色:
“如果当时徽宗真的能够迁都的话,那么整个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北宋也许就不会灭亡!也就更不会有后来南宋偏安杭州的事了。”
“我去!这真是个神人啊!”我听到这里的时候,顿时就是拍案而起!
事关一国的气运,这可就不是一个普通的道士,会两手法术就能够做到的了!
这个林灵素,他竟然能够在八年之前,就预料到了这一切!
如果当时的宋徽宗,能够听从他的建议,那么北宋迁都避难完全有可能,也有这个时间去做到。
可惜的是,这个洞悉了一切的道士,终究还是没能够扭转乾坤,让后来的靖康之耻成为了现实。
没想到这样一个高人,在历史上却是名声不显,我甚至是直到今天,才知道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
我心中在惊诧之余,也暗自的想道:“都说那些道士,每到乱世之时就会下山救世。这话说得果然没错!”
东北寻宝往事 第837章: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女孩
从古玩城出来,时间已经到了下午。
我们这一大家子人找了个饭店吃了晚饭,然后兵分两路。大部队回家,而我则是要夜探养貂场。
若雪姐是一定要跟我去的,如果发生什么意外情况,她还要负责跟警方沟通。
剩下的,可就没有必要去那么多人了。
正当我和若雪正要出发的时候,黄九如却笑嘻嘻的从后座上拿起了她的羽绒服。
“看着我干什么?”只见黄九如似笑非笑的看了我一眼:“你要去别的地方也就算了,养貂场却是非得我陪你去不可”。
“为什么?”我纳闷的问道。
“你是不明白貂是怎么回事,”黄九如忍着笑朝我说道:“貂是夜行肉食动物。在晚上,它们的警惕性非常高。”
“只要是有人靠近,或者被它们闻到什么异味,那些貂就会立刻开始闹笼。明白了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