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扛着AK闯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行者寒寒

    “是呀,秦将军,本官……”刘鸿渐虽也是久经战阵之人,但他自认不是个敢拼敢杀的勇士,而是个运(我)筹(有)帷(a)幄(k)的智者。

    因为若论纯武力他估计连个鞑子都干不死,他最佩服的便是这种悍不畏死而又一身英气的将军。

    “国公大人在上,请受秦氏族人一拜!”秦佐明不等刘鸿渐说完,右手撩起战甲便拜在地上,盔甲触地发出呼啦一声。

    “国公大人在上,请受马氏族人一拜!”伏波将军之后马万年也是毫不犹豫,跟随表叔向着刘鸿渐拜倒。

    他二人自武g而来,临行前秦良玉再三嘱托,若遇到安国公刘鸿渐,当拜谢以报知遇大恩。

    若没有安国公,石柱肯定已经被张献忠部攻破,而秦家、马家定然难逃劫数,此是其一。

    安国公不仅救石柱数万百姓、两千白杆兵于危难,且秦家、马家因其举荐而建功立业,此是其二。

    如今虽是朝堂之上,二人得知面前的年轻人便是安国公,哪里还管这许多。

    “秦将军马将军这是作甚,赶快起来!”刘鸿渐吓了一跳,自己也单膝跪下去扶秦佐明。

    这特么是朝堂呀大哥,你们皆是掌兵之人,如此做派这不是害老子

    “安国公,便让他们拜吧,你当受此礼!”刘鸿渐急的脸上都冒了汗,身边的朝臣也皆是侧目而视,却是只有崇祯笑呵呵的道。

    “陛下,臣……臣有愧呀!”刘鸿渐感动已极,这份信任若山般沉重。

    &




第352章 御驾亲征(第五更,推荐票加更)
    满朝文武跪倒一地,崇祯坐在龙椅上面容激动。

    上次文武大臣团结一致请求出兵是何时崇祯已经记不得了。

    这些年来,他只知道文武大臣争斗,文臣之间争斗,文臣与内臣之间争斗……

    斗来斗去,匪军越来越多,北虏愈发猖狂,边军接连丢失城池……

    又是几多年过去,个中心酸,不足以外人道也,崇祯眼眸湿润,轻轻撩起皇袍擦拭了一下。

    “众卿请起!朕亦认为时机已到,是以,内阁与兵部需拟定出征时日以及将官人选。”崇祯说完看了一眼刘鸿渐,意思不言而喻。

    “臣以为,安国公当为良将,是此番征伐建虏的最佳人选!”百官皆已起身,兵部尚书李邦华未站起,而是当先奏道。

    “臣附议!”百官皆言。

    一年多以来,凡是安国公参与的战事,皆无往而不胜,便足以说明所有的问题。

    不论这厮有多讨厌,更不论这厮有年轻,凡是有些见识、有些血性的朝臣都不能反驳。

    “如此,朕便敕封安国公为……征虏大元帅!择日出征,为大明荡平北患!”崇祯想了一下,刘鸿渐宣辽督师还为卸任,也不必再封,干脆又加封一个元帅。

    督师已然是一人之下,元帅不过是一个名誉头衔,只是这足以证明安国公在朝廷、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而一切事情的经历者、历史的改变者、安国公刘鸿渐,此番却是一脸的平静,对于崇祯的任命,刘鸿渐并未应允回复。

    一年前他去山海关时,便是身负重任。

    半年多前,他荡平闯军余孽,更是享尽荣耀。

    一个多月以前,他深入敌后,爆了建虏的,毙野鞑子十万……

    他见过鞑子、杀过鞑子,使鞑子闻风丧胆。

    他战功卓著、享受荣耀,让百官艳羡无极。

    对于这些,他早已见怪不怪、稀松平常,但是,这一切的一切,有一个人却是最希冀、但却从未真切的感受过……

    刘鸿渐一直跪在朝堂上,未发言,也未起身。

    他皱着眉头,似乎在做一个重大的决定。

    “启禀陛下,臣不愿当这统帅!”刘鸿渐沉声道。

    “什么安国公不当这统帅,那谁还能胜任”朝堂上马上便乱糟糟起来,一些大臣左右说着类似的话。

    安国公所向披靡无一败绩,即便是一众御史觉得这厮可恶,但经前几日一起合力扳倒李云魁之事,他们也觉得安国公众望所归。

    可令群臣始料未及的是,安国公竟然拒绝了!

    “爱卿可是念及家中幼子”崇祯不禁道。

    他知道在自己这个臣子的心中,家人才占第一位,也正是因此,他才多次提出让坤兴嫁于这小子。

    “启禀陛下,不是!”刘鸿渐正色道。

    “那可是公爷心系那军械所……的生意”李邦华知道安国公不禁张罗着军械所,还搞着纺纱和玻璃生意。

    那银子刷刷刷挣的跟流水似的,联想到安国公不爱权力爱银子的性格,李邦华小心翼翼的问道。

    “李大人,非也!”刘鸿渐依然道。

    “臣以为,有一人比臣更适合当这统帅!”刘鸿渐看了一眼崇祯,深吸了一口气道。

    “哦,国公爷所言何人”李邦华随即反问。

    “陛下图居深宫十八年矣,却富有四海而不知距,心系万民而不知意,然陛下通读万史、博览兵书,亦有将者之风、帅者之仪也。

    只因政事所缠而不得其机,今大明日上,国库充盈,军备精良,兵锋正锐,陛下若不能亲眼目睹北患之覆灭,实为陛下之遗憾也。

    臣认为,征虏之统领当属陛下,臣请御驾亲征!”刘鸿渐低着头,语气由缓而急,说到最后竟是抬起头,看向崇祯。

    “什么让陛下御驾亲征安国公,使不得呀!”内阁首辅郑三俊老态龙钟,眯着眼仔细听着刘鸿渐的发言



2018感谢有你,2019砥砺前行
    静悄悄的,新的一年到了。

    寒寒祝诸位书友元旦快乐,全家幸福!

    2018年发生许多事,对于寒寒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便是寒寒从一个读者变成了一个作者。

    犹记得写作的念头萦绕心中多年了,算是个执念吧。

    今年六月三十一号上传了第一个章节,到现在整整六个月,半年时间寒寒写了近八十万字,当然,对于诸多全职作者来说,这一点不多,甚至不及格。

    但是对于超级新手寒寒来说,却是已经利用了全部的业余时间。

    新书期熬了将近四个月,十月十九日上架以来,更新字数逐月攀升,期间有过痛苦、有过迷茫,更有过欢乐。

    好在有诸多书友的支持,也认识了几个共勉的作者朋友,一直砥砺前行,未曾放弃。

    尼采说,那些不能消灭你的,将使你更强大,寒寒深以为然。

    作为新人,一开始什么都不懂文笔也稚嫩,包括现在寒寒也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感谢书友们一路前行、不离不弃、一如既往的支持。

    感谢朋友们!

    2019年,寒寒将继续前行、继续努力,为着写出好的故事而努力,希望这个故事能感动我,也能感动你。

    希望男主是我,也是你……

    希望寒寒心中的大明,也是诸位书友心中的大明……

    综合上个月的加更情况,以及寒寒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一个月的计划,加更情况调整如下。

    首先,寒寒将尝试从



第353章 还看今朝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崇祯坐在龙椅上,低声沉吟。

    对于他最信任的臣子安国公刘鸿渐的谏言,崇祯不仅仅是重视,而且,他心动了。

    自从十七岁那年,登上身下这宝座,他便再也未曾出过京城。

    十八年的案牍劳形,年少时那颗轻狂的心也被岁月消磨,在这高墙之内,他整日面对的都是这些朝臣。

    他知道建虏、知道鞑子,却从未见过血染的疆场……

    他读过诗篇、看过墨画,却从未一睹大漠孤烟、离离草原……

    崇祯看着跪倒一地的朝臣,他们口若悬河、劝阻他遵循祖制坐守京城,几乎所有人都在反对。

    他又看了一眼安国公,发现这竖子仍然满脸的希冀。

    对于这竖子来说,北征建虏不过是一如往常,而如今他却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让他亲征……

    崇祯咳嗽了两声,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朕……”崇祯沉声开了腔,殿内马上安静下来。

    文武官员皆是抬头看向崇祯,他们坚信崇祯皇帝是个懂礼法、遵祖制的皇帝,不会如武宗般胡闹,更不会听信安国公。

    不少官员面色温和,都已经摆好架势说陛下圣明了。

    “朕……要御驾亲征!”崇祯正襟危坐,睥睨群臣。

    “陛下……”

    “这天下是朕之天下,天子不若困兽,何以竟囚于高墙,朕意已决,众卿不必再谏,内阁与兵部拟定出征时日,退朝!”

    崇祯不想再听这群人聒噪,他知道如果他坐在这儿,即便是他再坚定,这些朝臣依然能劝说他劝说到天黑,都不带重样的。

    崇祯起身下御阶时,给刘鸿渐使了个眼色,刘鸿渐自然明了。

    众臣唉声叹气,包括内阁首辅在内,皆是对刘鸿渐怒目而视,他们认为这个年轻人在把大明带入深渊,毕竟土木堡之变,让大明太痛了。

    痛到刘鸿渐给大明所带来的所有改变,都不足以抵消朝臣们对于土木堡的恐惧,以及对御驾亲征的反感。

    但对于这一切,对于朝臣们对他的偏见也好、愤恨也罢,刘鸿渐都不在乎。

    真理有时候并不在大多数,是非功过,后人会予以评说。

    他只知道,这个为大明帝国呕心沥血一生的‘老人’,时间不多了,他应该看看他的帝国,更应该看看他的夙敌,如何覆灭……

    这便够了,没人能做到让所有人满意,他不苛求,更不在乎。

    乾清宫里的窗户纸已经全数更换成玻璃,昏暗的大殿终于变亮堂了许多。

    摆脱了聒噪的群臣,君臣二人坐在明亮清净的乾清宫内,瞬间感觉心情舒畅了许多。

    “皇上,臣请您御驾亲征绝非意气用事,臣有信心,臣……”刘鸿渐知道在那朝堂上,其实崇祯比他承担的压力更大。

    毕竟这个帝国首先是压在崇祯身上,然后才是他。

    只不过那群朝臣,根本不知道如今大明军队的实力,更不知道如今风云变幻,铁马冰河在慢慢的被淘汰……

    虽然朝堂上那些大臣可以四处走动,但刘鸿渐敢打赌,这些朝臣与崇祯一样,未曾见过真正的荒漠,未曾见过真正的草原,未曾见过真正的鞑子。

    他们与崇祯一样,得知的一切皆是出自所谓的圣贤书。

    他们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并以此为荣,所以他们认为身为明君,也应该与他们一样,恪(墨)守(守)祖(成)制(规)。

    腐儒误国!

    改制,改制,刘鸿渐知道改制的迫切,但身边卧着只猛虎,使他根本无暇管这些弊政,因为想改掉这些数百年的弊政。

    消耗的精力与时间,比打赢一场大战都难!

    “朕都明白,佑明无须多说,朕只需你回答一个问题,并答应一件事。”崇祯挥手喝退了殿内的宫女太监,打断了刘鸿渐的解释。

    “皇上请讲。”刘鸿渐见崇祯满脸严肃,自己也很认真。

    “此战带多少士兵为宜,又有几分把握”说到底,崇祯还是没上过战阵,更没见过大明军队的雄风。

    “皇上,臣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臣今日之建言,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为了应付不久之后的北征,早在一个月前,臣便着锦衣卫深入荒漠、草原,侦查一切对大明有用的情报。

    建虏由于战事失利而陷入内斗,那建虏的摄政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因为一个女人大打出手。”刘鸿渐说道此,竟露出个奇异的笑。

    据锦衣卫探报,那小玉儿回去后没多久便有了身孕,多尔衮认为是他的,豪格认为是自己的,两人为了争夺一顶绿帽子打的不可开交……

    “而盟古诸部本就对建虏的八旗改制政ce十分不满,察哈尔汗趁机游说,使一部分部落投入黄金家族,另一部分部落按兵不动……”

    刘鸿渐认真的给崇祯分析着建虏于盟古的局势。

    现在大明需要一场胜利,让这些墙头草们知道,谁才是老大。

    “至于此战,臣认为……出征八万士兵足矣!”刘鸿渐估摸了一下,本来想说六万,可又觉得这样只会让诸臣更加惶恐。

    因为建虏铁骑向来有八旗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说法。

    八万士兵,边军与京营参半,铁骑、步军、火枪兵,辅之以炮兵等……

    “大明必胜的皇上!”刘鸿渐胸有成竹,他所做的这一切,不过是想了却崇祯的夙愿而已。

    毕竟如果他自己带兵,哪里用的了这么麻烦。

    “不能轻敌呀佑明!”骄兵必败的道理崇祯还是知道的。

    “嘿嘿,皇上可是忘了那手榴弹别忘了咱们还有加农炮,那东




第354章 戒指没了
    不止是崇祯,回到自己府上刘鸿渐也是觉得有些累了。

    皇宫里走了一遭,又是安玻璃又是炸歪脖子树,整了一身臭汗不说,又与一群腐儒争辩了半日,任谁都受不了。

    “老爷,水烧好了。”小白见刘鸿渐一身寝衣,躺在床边睡着了,出声禀报。
1...103104105106107...3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