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扛着AK闯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行者寒寒

    大明这几年天灾**,很困难,并且这样的状况还将持续下去,皇上为此也是愁白了头发,朝廷有愧,朝廷对不住你们,在此我代表朝廷向你们道歉!”

    刘鸿渐弯腰向着左中右各鞠了一躬。

    对于这些大字不识苦哈哈的汉子们,扯那些之乎者也他们听不懂,倒不如说的直白些,让他们明白并非朝廷有意亏待他们,而是朝廷也很难。

    铁骨铮铮的东北汉子们,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任由汗水和着泪水从脸颊流淌。

    &nbs




第69章 凌迟吴三桂
    吴三桂三人都是被拖着拖到校场的,前者是因为用刑过甚,腿上已经没什么好肉,走不得路,谭洪也好不到哪去。

    而吴之茂则完全是被吓的,他本就没什么能力,只是因为跟吴三桂是本家,再加上溜须拍马技术一流,才得了参将的位子。

    “犯官吴三桂、谭洪、吴之茂贪赃枉法,里通外寇,不思朝廷危难,克扣将士军饷,经查三人共贪墨纹银三百八十万两,珠宝器物无算。

    为将者,上不知体恤国之弥艰而报皇恩,下不能抚慰将士以安黎民,胆大妄为,人神共愤。

    本官上承皇命,以便宜行事之权,特判处三人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听到刘鸿渐的判处,底下的兵士都倒吸一口冷气,虽然得知他们的军饷并非朝廷没给,而是被吴狗官克扣了很是气愤。

    但总兵毕竟是一品官衔,说杀就杀,一点含糊都不打,这也太猛了吧!

    对于此刘鸿渐也没有办法,现在这局势必须杀伐果断,快刀斩乱麻,哪有空再去审查、上报皇上,这一来一回的黄花菜都凉八遍了。

    你吴三桂里通外寇,反正横竖也是个死,不如借我人头一用,让本官来立威吧!

    至于皇上身边,那些老大臣肯定会有人弹劾他擅权,爱咋咋的吧,老子在前线玩儿命给你干活儿,你若连这个都搞不定,老子何苦来哉。

    三人被绑缚于三根立柱,吴三桂披头散发,谭洪无光呆滞,吴之茂……额,这厮吓晕过去了!

    “吴三桂,你可有话说”按照前世电视剧里的套路,行刑前,好像得装个x才行,于是乎刘鸿渐也开始摆谱。

    “哼!只恨吴谋有眼无珠上了你的奸计,成王败寇而已,放马过来吧,吴某人若皱一皱眉头就不算好汉!”

    吴三桂倒是很硬气,这点让刘鸿渐也有点佩服,唉,奈何心术不正,留不得,随即挥挥手示意开始行刑。

    由于辽东乃边关,王元霸找遍了全城也只找到了两个会凌迟这门手艺的人,不得已只好找来个屠户凑数。

    王屠户杀了十年猪了,在山海关这地界,论杀猪解骨,没人能出其右,昨晚被王元霸找上门来,听说让他客串一把刽子手,王屠户把头摇的像拨浪鼓。

    开玩笑,老子只会杀猪,最后王屠户被五两银子收服,玛德,就当杀猪了。

    行刑时吴三桂果然一声不吭,谭洪倒是嚎叫声不绝于耳,反倒是以儒将自诩的吴之茂,瞪着眼前手握杀猪刀的王屠户,眼神中充满了绝望。

    还没开始行刑,吴之茂的裤裆就湿了,搞的王屠户一脸嫌弃,这人的胆子果然还是没猪的大!

    由于刘鸿渐有意走个过场,只是想向士兵们表达自己对惩戒克扣军饷行为的决心,只过了大约半个时辰,三人已经一命呜呼。

    最惨的便是吴之茂了,王屠户这一刀那一刀,把吴之茂当猪给解了……

    唉!吴老爷生前也是体面人,刘鸿渐暗叹道。

    处死了吴三桂三人,刘鸿渐也没有命人打扫,就这么晾在了烈日炎炎之下,数万士兵全程看着,没有作声。

    接着刘鸿渐提升辽东参将王元霸为副总兵,唐峯、向雄也由游击升为了参将。

    而他自己则为辽东便宜行事大将军,总揽辽东防线大权。

    为了一改一味防守的被动局面,刘鸿渐规定出战时,实行连坐制,士兵后退,士兵所属小旗以及旗官编入敢死营,小旗退,总旗连坐。

    所谓敢死营,是对犯了过错军人的一种处罚方式,军队里处理违反军队的军人,多是简单粗暴,编入敢死营,冲锋在前,撤退在后。

    活下来是你命大,赎清了罪过重归原职,否则,去找阎王告状去吧!

    对于总兵大人的军规,士兵们也无多大反响,本来嘛,后退者死几乎是所有部队的第一条军规,只不过现在变成一个后退,一群人死。

    嘶——士兵们左右看看,突然感觉有些头皮发麻,以后干仗可得用点心了!

    当天晚上刘鸿渐给皇上写了封奏疏,简单的给崇祯汇报了自己的工作进度,以及对吴三桂的处置方式,查处银两的用途,刘鸿渐也提了一提。

    毕竟数额太大了,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堪堪四百万辆,想留下这么一笔巨款,必须说出明确的理由。

    书信由锦衣卫负责呈报给崇祯,锦衣卫有自己的消息传递渠道,从山海关到京城,快马加鞭连夜赶路,不消三日便抵达京城。

    七月十五日,北京城皇极门,崇祯皇帝临门听政。

    底下大臣有的上奏说某某地发生蝗灾请求户部派银赈灾,有的御史则弹劾某某地的一个县官贪赃枉法,奏完事的臣子见崇祯不言语,只得起身行礼退回班列。

    崇祯这几天一直惴惴不安,他的心思都在辽东那边,于是索性只要不是关乎大明存亡的大事他都懒得理,反正稍后会由内阁待其处理。

    内阁首辅吏部尚书郑三俊,次辅兵部尚书李邦华,其余阁老均为几个大学士。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多位阁臣,却越换越觉不趁手,但自从大臣们吃了那次鸿门宴,现在这新组的内阁明显比之前好多了。

    虽然偶尔也会闹点小摩擦,但基本他下达的命令,底下人也确实在按部就班的执行着,当然,这其中少不了锦衣卫的功劳。

    得了刘鸿渐命令的梁阳,扩充了锦衣卫的编制,只在京城周边就布置了近万人,其余人手分散各地,锦衣卫就向黑暗中无所不在的眼睛,让一切宵小战战兢兢。

    崇祯机械般的摆摆手,示意他明白了所奏之事,不时又有一个御史右跨一步准备奏事。

    “皇上,辽东来信使了……”

    作为一个太监,在朝臣议



第70章 内阁之争(求推荐票,求打赏)
    乾清宫内,崇祯皇帝换了一身明黄色便服,居首坐于殿内。

    新任内阁首辅是吏部尚书郑三俊,老尚书今年都七十大几了,头发早已花白,眼神微眯。

    郑三俊老于世故历经四朝而不倒,深得和而不流的中庸之道,且他不贪不腐,不结党,不营私。

    吏部作为大明最重要的衙门之一,掌管全国的官员升迁、调任,如果想贪,那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以至于几十年宦海诸多同僚都已烟消云散,他仍是如柱石般屹立不倒。

    哦也不能这么说,听说魏忠贤当权时混的也挺惨,但是人家能忍呀,斗不过你,就活过你!

    崇祯刚落座东阁大学士蒋德璟便坐不住了。

    “皇上,辽东总兵吴三桂图谋不轨,安国伯杀之微臣并无意见,可吴三桂身为皇上钦封的平西伯,按礼当移交三法司处理,辽东乃边关重地,微臣觉得安国伯目无朝廷,行事鲁莽,微臣认为应该尽快召回安国伯,另派稳重之将驻守辽东。”

    蒋德璟是礼部尚书,对这些条条框框那是门儿清,虽然他对安国伯并无旧怨,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但在其位,必须谋其政,安国伯屡次把我朝礼法视为无物,这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嗯,朕知道了!”崇祯面色冷淡。

    开什么玩笑,安国伯什么德行朕不知道吗这厮简直就是个混不吝,拉着不走,打着倒退,你跟他谈礼法

    再说了,把人弄回来,你去帮朕打建奴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大明的礼法、祖制甚多,两百多年过去,有许多已经不符合当今国家的需求,就得改,崇祯回想起某一日刘鸿渐喝醉时说的话。

    自刘鸿渐入朝以来,惩奸除恶,查处贪腐,乌烟瘴气的朝廷终于见到了些许光明。

    崇祯对于安国伯的倚重,这些在座的大臣们哪个不是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这老蒋也是的,怎么如此死脑筋!

    “李爱卿以为如何”崇祯看了眼内阁次辅李邦华。

    “臣觉得辽东之变,安国伯行事果决,处理得当并不不妥,安国伯所言给士兵以信仰,老臣为官多年,深以为然,辽东边安居城墙之内已经太久了,一味防守把士兵的锐气都打磨掉了……”

    李邦华与刘鸿渐甚是投缘,且不说他这官职还是刘鸿渐的举荐,事实上李邦华从来没把这事当成事,而是从刘鸿渐的处事风格上就让李邦华看重。

    甭跟我扯什么仁义礼教、之乎者也,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只会说,有个毛用

    “李大人啊,兵者,诡道也,安国伯屡次匡扶社稷于将颓,使我大明重获新生,老夫对安国伯也是充满敬仰,但是辽东乃边关重地。

    安国伯年及弱冠,万一有失,大明危矣!”

    户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方岳贡忍不住打断了李邦华对刘鸿渐的维护。

    “哼,从山海关到这里最快也要两三日,且不说现在命令能否及时传达过去,方大人对我大明军队这般没有信心吗”

    “二位爱卿莫要争论此事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任用安国伯为辽东总兵乃是朕的决定,朕既决定放权,便不会去拖他的后腿,朕信任安国伯,你们明白吗”

    崇祯见二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忙挥手打断二人,在崇祯看来,二人争吵的毫无意义,且不说这时战斗是否已经打响。

    退一步讲就算辽东兵输了,仍然可以退守坚城,再退一步,现在京营被整顿的还不赖,有锦衣卫盯着没人敢在军饷上动手脚,京营士兵们士气高涨。

    十万京营步军驻防京城,谅那建奴有六万铁骑也必然是无功而返,只不过京畿地区的百姓,又要遭殃了。

    他找内阁主要是想商议下,如何处理这最坏的情况,见郑三俊这位大明常青树仍在微眯着眼不发言,崇祯示意其发表意见。

    “皇上,老臣愚见,安国伯虽年及弱冠,然却屡建奇功,是我大明肱骨之臣,故李大人所言无错,只是其性格乖张,还需要时日磨炼,辽东乃边关重地,如若有失大明危矣,是矣方大人说的也有道理。”

    说完还不忘向方岳贡以及蒋德璟拱拱手。

    “但玉不琢不成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若辽东真的有失,皇上也无须担心,京营士兵定可阻满清于城墙之外。

    据老臣所知,南方江北四镇中,黄德功素有报国之志,如今黄德功部已经讨伐平定叛将刘超,皇上可赐其恩赏,令其速速领兵勤王。”

    首辅大人两手虚抬,垂手侃侃而谈,先肯定了皇上的好,然后又卖同僚个面子,最后提出处理方案,端得是一手好牌,打到了崇祯心坎里。

    老狐狸!方岳贡和蒋德璟心中不约而同的暗道。

    只有李邦华没事人一样,见崇祯面色有了改观,忙招呼崇祯开新的议题。

    “皇上,刚郑大人不说江北四镇,臣还没想起来,朝廷养他们多年,真到了用他们的时候怎地一个不来。

    黄德功不来还情有可原,其余三镇作何解释亏得刘泽清三人还有脸每月上奏疏要粮要银子,还有那盘踞于武汉、武昌的左良玉,皇上不可不防啊,再这么搞下去国库吃不消!”

    江北三镇以及左良玉一直都是崇祯心中的痛,以至于近两个月来朝臣几不敢提。

    江北四镇是既泗州的刘泽清,庐州的高杰,扬州的刘良佐,以及淮安的黄德功,其四镇各有兵马三万余,其中以黄德功距离京城最远,且确实是忙于平叛。

    其余三人高杰来自李自成的农民军,据说是给李自成戴了顶绿帽子,没办法带着手下跑路降了明。

    高杰农民军里待惯了,朝廷发不起军饷,于是就到两边的老刘家的地盘打秋风。

    二刘也不是吃素的,为了自己的地盘,三方几乎十日一小战,月余一大战,打的不亦乐乎,接到京城勤王诏令,竟无一人派兵应诏。

    只是回复崇祯说士兵拿不到军饷,他们调不动,诸臣们记得当时崇祯气的



第71章 血战山海关(一)
    七月十五日寅时,凌晨四点是人一天最困乏的时候,从远处看山海关显得格外平静。

    山海关外二十里处,重兵压境,微弱的月光下,不时有盔甲闪着寒光,战马打着响鼻。

    “济尔哈朗哥哥,约定时间已到,吴三桂这狗奴才是不是反悔了”

    中军二骑当前,刚满三十岁的定国大将军、豫亲王多铎焦躁的问旁边的济尔哈朗。

    此次奇袭山海关是满清谋划已久的大计,自从祖大寿降了他们后,两年来山海关的吴三桂一直对他们虚与委蛇,既不打也不降。

    仿佛是以满清鞑子作为依仗,只要鞑子在,朝廷就不敢动他。

    而山海关就像满清不可逾越的围栏,几十年来从未被攻破,即使想去关内打秋风,还得绕道蒙古佬那边。

    但是半个月前,吴三桂突然派心腹联系多铎,意欲开关献城,这让鞑子们犯嘀咕了。

    黄台极刚挂不久,满清刚刚经历一场血雨腥风的权力争夺,本来最有希望成为大清第二位皇帝的黄台极长子豪格以及其十四弟多尔衮都没得逞。

    最后便宜了势力明显不及双方的黄台极第九子福临,原因是福临年幼,这样双方可以继续执掌兵权。

    吴三桂的降书让双方振奋不已,但一向谨慎的济尔哈朗却觉得事情有蹊跷。

    他听闻北蛮崇祯朝最近出了一奇人,持着一支奇怪的火铳单枪匹马冲进敌营,不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射杀了闯军头领李自成。

    还从容的从敌营逃走,致使闯军功亏一篑,更是让他们失去最容易招降吴三桂的机会。

    闯军围城时,吴三桂尚且虚与委蛇,现在北蛮还算安定,怎的突然又降

    济尔哈朗支持的是黄台极长子豪格,即使摄政王多尔衮与他不对付,听了此言还是派人去查探。

    明廷贪腐盛行,多尔衮不费吹灰之力便查证了原由,得知是朝廷查辽东贪腐问题,吴三桂坐不住了,便声称只要封他为异姓王就开关投降。
1...1819202122...3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