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着AK闯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行者寒寒
“伯爷,挖出来了!挖出来了!”正思量间顾大通腆着肚子呼哧呼哧的小跑着从外放跑来。
“是老顾啊啥事这么激动,快坐下吧,暖暖身子再说!”刘鸿渐命人把炭火加大。
“哎呀伯爷,不得了啊,距离咱太原府仅三十余里的那个煤矿,那里挖出来的煤真的不冒黑烟!”
顾大通哪有心思烤火,自从接了刘鸿渐的差事,顾大通就开始张罗心心念念一个月的无烟煤。
北方冬季休耕,山西满地皆是苦哈哈的现成的劳力,听闻伯爷要挖煤,这些苦汉子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股脑的涌入大同。
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何况去挖煤还能管饭,这就又为家里省下一个人的开销。
刘鸿渐只是大致知道煤矿的方位,之前说了一嗓子后便没甚在意,听得煤矿果真挖到了也是面露喜色,有了煤这个冬季至少不那么难过了。
“嗯,走,看看去!”刘鸿渐站起身。
“老爷,天都要黑了,还是明日再去吧!”外面怕至少得有零下十几度,杨雪从里屋取出一件厚实的披风披到了刘鸿渐的肩头说道。
“哈哈哈,无妨,雪儿你是不知,有了这无烟煤,咱北方人可是有福喽,老毕,要不要去溜达溜达”
老毕怕冷,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刘鸿渐混不在意,穿上披风便跟着顾大通出门而去。
清源县一处山沟里,一千余身着破旧棉衣的汉子不顾大雪,扛着搞头奋力的挖掘着地下的黑石,此处是刘鸿渐专门指定的一个小煤矿。
之前由于不知道具体防伪,千余矿工四处开挖,直到今日才寻到矿脉所在。
刘鸿渐不了解矿井的构造,只知道后世即使技术那么先进,仍不时有矿井塌方、瓦斯泄露的新闻报出,第一次开矿,他也不敢乱来。
山西产煤,以大同为巨,清源这个矿脉虽然不大,但煤矿仅在地下两三米,易于挖掘,正好积累经验,以后好开分矿。
“伯爷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句,矿上埋头挖坑的人皆是丢掉手中的镐头藤筐,向他们的恩人跑去。
若没有刘鸿渐,所有人都清楚这个冬季该如何难熬,现在刘鸿渐不仅派发了粮食接济他们家人度日,还开了煤矿给他们饭吃。
事实上不少本地的土著都知道地下有煤,然而煤是垃圾啊,烧这些黑石头燃起的黑烟会把人熏死,这是所有土著们的共识。
以至于所有人都认为挖这些黑石是刘鸿渐变着法的给他们粮食吃,是以对刘鸿渐更是感恩戴德。
“恩人啊!”刘鸿渐刚下马,数百矿工便拜了下去大呼。
“嗯,都起来吧!老顾啊,这大冷的天还下着雪,应当让工人们休息才好!”刘鸿渐淡淡的道。
“伯爷,不是老夫不让他们休息,是他们非要干啊,说什么要报答伯爷大恩,多给伯爷挖石头!”
一路骑行了三十里,刘鸿渐倒是没啥,老顾都六十几岁的人了,平时出门都是坐马车,今日跟着刘鸿渐不得已也骑马浪了一回,差点没把骨头架子颠散。
&nbs
第130章 归途(一)
刘鸿渐把手中饭菜放在一旁,从常钰手中接过书信,早有下人取来火把,刘鸿渐迫不及待打开了书信。
夫君亲鉴:
陌头之柳色已衰,而君之音信久杳,与君相别已三月有余,妾身每日登楼,不觉望眼欲穿矣。
听闻夫君于辽东大胜外虏,爹爹与妾皆甚为君骄傲,爹爹逢人便讲,吾刘家祖上恩荫,出了英才。
爹爹身体康健,夫君勿需挂怀,只是爹爹常对着孤灯喃喃自语,想必亦是挂怀夫君安危。
皇上亦对刘家甚是关切,多次派天使赐予锦缎,皇后娘娘亦是多次召妾身入宫伴驾,对妾身厚爱有加,此皆是夫君功劳。
妾身入宫见皇后娘娘时,坤兴公主亦对夫君之消息甚为关心,令妾身心有疑焉,望夫君凯旋后为妾解疑(此处画着一个笑脸)。
妾身每日里为夫君祈愿,愿夫君克敌而无往不胜,愿夫君安健而逢凶化吉。
妾身别无他求,唯愿每隔若干时,夫君于闲暇时,可一通消息,使妾身得知夫君在外情形,以慰远念。
夫君为国事操劳,妾本不应扰君之心绪,然京中大雪初至已甚是寒冷,夫君远处极北,妾每念及此,忧心甚矣,是以书此信,望夫君多添衣衫。
哦,对了,自七月别离数日,妾身偶感身体异样,寻郎中言,妾身已有了身子,祖上荫蔽,妾身终为刘家增添子嗣。
是为至盼!手此,敬颂
贱妾孙秀秀谨启,十月六日夜。
……
现在已入了腊月,此信不知几经辗转才送到刘鸿渐手中。
只开头几句,就让的刘鸿渐拿捏书信的手用上了力气,他又何尝不想念远方那个可人的小妮子。
从京城到辽东,再从辽东到山西到陕西,没有一日不在挂怀家中的小妻子以及老爹,毕竟在这世上,他只有这两个亲人。
皇上到也够意思,不枉老子如此为大明卖命,坤兴那小妮子
想到此刘鸿渐挠了挠头,他知道小妻子并非是吃醋,只是告诉他,他的事她已经知道了。
额,这倒是个问题,自己身边又多了个杨雪,这回家又作何解释。
寒风袭来,刘鸿渐一点不觉冷,只觉心中暖意腾腾。
看到结尾处,刘鸿渐更是虎躯一震。
“老子要当爹了老子要当爹了!”刘鸿渐大喜。
“老常,你听到了吗,我刘家有后了,本伯要当爹了!”刘鸿渐双手放在常钰的肩头,激动的不能自已。
“恭喜大人,下官也是为大人高兴的紧。”常钰早已为人父,自是知道当初自己当爹时是如何的欣喜,对伯爷的心情自然理解。
“恭喜伯爷喜得贵子,此是大事,如今煤矿初开,又是瑞雪丰年,当以酒为贺,伯爷,老夫这就派人先回去安排!”
顾大通也是喜笑开颜,他是刘鸿渐钦点的代言人,以后专职负责山西境内通商之事,如今山西百废待兴,伯爷又逢喜事。
只要伯爷一家兴旺,他顾家也定能无虞。
回家,老子要回家,一刻也等不了,刘鸿渐迎着寒风骑在鞍马之上,才真正懂得何为归心似箭。
山西,太原府衙。
烈烈的冬夜里,府衙中厅摆放着一桌酒席,气氛略显沉闷。
山西之行历经波折,如今陕西、山西全境皆光复,百姓思安,皆是百废待兴,待日后煤炭得以推广,山西之兴旺指日可待。
只是这样,也到了分别的时候了。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山西幸甚,得望大人慨然相助,下官代谨以此酒代山西百姓谢过大人!”毕自恭端起酒盅躬身给刘鸿渐施礼,之后一饮而尽。
 
第131章 归途(二)
第二天,雪停。
刘鸿渐登上太原城墙,唯见天地一片白茫茫,万籁尽孤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刘鸿渐相信,毛爷爷肯定也是亲眼见着这雄关漫道后,才有此豪言壮语,任何一个有血性和抱负的男人,站在这孤城之上都会有些感慨吧!
只不过普通人只能来句,我ciao,真壮观!比如身后的两位。
两眼一抹白,这有啥好看的
身后牛壮、李百达扛着akm侍立左右,皆不作声,他们不明白这大冷的天,大人为何站在这里吹冷风。
牛壮背上的伤已无大碍,只不过天气寒冷,要完全恢复还需时日,他实在受不了整日躺在床上躺尸般的日子,再三请求,终于是重新换上了戎装。
“大人,这天儿比咱京城还冷!您要吟诗回去吟多好,雪儿姑娘给您做了件狐皮袄子,您不去试试”
牛壮搓了搓手,咧着嘴说道,他的右脸颊多了一道两寸多长的伤口,血痂已脱落,露出紫红的嫩肉,显得有些狰狞。
“就你多言!这山西北临着蒙古,那边更冷,听说入厕都要带根棍子!”刘鸿渐调侃的道。
近些日子,杨雪足不出户一直在给刘鸿渐赶制一件袄子。
即使是牛壮这般的粗人,也开始同情起这位从辽东一直跟着刘鸿渐,并无微不至照顾着大人的姑娘,他不明白这么娇滴滴的小姐,伯爷总是无动于衷。
“啥,入厕要带棍子,俺咋没听说过,为啥要带棍子”牛壮大眼睛瞪的贼大,认真的问。
刘鸿渐懒得搭理他,示意李百达告诉他。
这李百达线条也不是一般的粗,愣是没看出刘鸿渐的调侃,挠了挠头一拍脑门。
“笨啊,那么大冷的天,你撒尿的时候刚撒出来不是就冻成冰棍了吗可不得拿个棍子把冰碴子打掉!”
李百达为自己的机智甚为得意。
“有道理,有道理!可那岂不是要把棒槌也冻住如果是大的怎么办”
牛壮举一反三,又抛出一连串的新问,李百达又挠起了头,刘鸿渐不理二人傻乎乎的对话,裹了裹衣衫率先下了城墙。
“大人,全体士兵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启程!”常钰呼着白气,从城外走来。
“嗯,一刻钟后出发,我去办点事情!”
一刻钟后,刘鸿渐来到城外之时,已经彻底换了个行头,一身棕灰色的袍子披在肩头,一顶方头皮帽之上,竟是一整只纯色狐狸皮做成。
在这纯白色的城外,这一身行头可谓骚气冲天。
刘鸿渐还是第一次穿皮草,这摸摸那看看,只觉浑身暖意甚浓,如果再有只大狗,才真叫个‘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了。
城外千户所两千兵士排成好几个阵列,当前乃是六百多位关宁重骑,身高体壮的蒙古汉子皆身着金银甲胄。
这些甲胄皆来自于山西八大晋商的家丁,甲胄虽然逼格不低,但也皆是八大豪商花费了大价钱找能工巧匠精心打制,灵活度防御力皆是不输辽东重甲骑兵。
而且,逼格更高。
之前这些金甲银甲护卫可是八大晋商的门面,现在俱城了刘鸿渐的嫁衣,大雪初晴后微弱的阳光反衬之下,金光银鳞闪耀,端的是霸气侧漏。
重骑兵之后乃是一百akm射击手,再之后则皆是刀盾兵长枪兵了,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坐骑。
没办法,要拉东西啊!
从十天前,老毕就开始张罗,从附近州县调集了数百辆木车,只八大晋商的家产就有**千万两。
粮食发下去,银子收上来,接连又洗劫了陕西、山西的诸多小奸商,以及大顺国的‘国库’,金银器物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太原府。
算上珍珠玛瑙等大物件,共装了八百七十多车,由于山高路远,大雪封路,再加上皆是重金属(金银)和各种石头(翡翠玛瑙等),一匹马根本拉不动。
许多马车都是两匹马甚至三匹马共驾一辆车,不得已,一部分留守的辽东骑兵也失去了坐骑。
此行除却千户所原班人马两千人外,还有负责扈从的三千辽东铁骑。
车琳琳马萧萧,车队长龙般绵延了两三里。
这都要走了,老毕他们竟这般没有眼力见吗似乎昨晚就老子自己喝多了,他们一个个的都不来送送本伯爷这也太无情了吧!
刘鸿渐骑在马上回首望了望太原城,马车里的杨雪也是掀开帘子看着窗外。
方敬梓感了风寒,手里攥着老爹方醒珍藏的‘白加黑’,和他的‘伯爷纺纱机’共乘一车。
纺纱机由小方方敬梓呕心沥血一个多月制作出来,本来刘鸿渐的意思,此是小方的心血,应该由小方来命名。
第132章 君臣相逢
农历腊月二十,京城,大雪。
南城外三十里官道上站着一群人,当前为首一人身着锦黄色常服,头戴乌纱翼善冠,赫然便是大明帝国崇祯皇帝。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绫罗伞盖压根就遮挡不住四处飘洒的雪花,两个力士奋力的稳定着伞盖握把,以期许保持住皇家的威仪。
崇祯挥手示意撤下了精疲力尽的力士,他不知已经在此站了多久,翼善冠顶部已然落了不少雪花。
“启奏皇上,风雪甚大,迎接安国伯凯旋由臣等便可,皇上应该保重龙体,回宫静候才是!”
内阁首辅郑三俊与其他几位阁老商议后,上前一步跪倒在地,出言相劝。
自入夏安国伯刘鸿渐离京赶赴辽东后,一开始每隔七八天,往来的锦衣卫信使总能及时的传递前线的军情。
可是自从刘鸿渐上了最后一封奏疏,请示要亲自去一趟山西解决辽东军粮问题后,消息便暂时中断了。
崇祯心急如焚的等了一个月,终于在前些日子得到毕自恭通过锦衣卫传来的一封奏疏,奏疏中刘鸿渐说明了山西那边的情况。
紧急调宣府兵、辽东兵赶赴山西,这是要对大顺下手啊!
崇祯还记得当朝臣知道这个消息时,是如何的惶恐,年初大顺兵临京城的阴影还蒙在百官的心头。
不少大臣认为对付大顺,应当以教化、招抚为重,他们认为大明目前的状况,不适宜在无战事之时,多生事端,借机请求皇上免去刘鸿渐蓟辽督师的职位。
就连刘鸿渐的伯乐,刑部尚书孟兆祥也是对此事持否定态度,在他看来,安国伯固然一心为大明,但还是太年轻,行事太草率了。
唯独兵部尚书李邦华执拗的支持着刘鸿渐,他太了解这个小子了,这小子什么都爱吃,就是不爱吃亏。
崇祯最后果然力排众议通过了刘鸿渐的请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