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着AK闯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行者寒寒
端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刘鸿渐再也不及想其他,野兽般的扑了上去。
屋子里两盆炭火烧的正旺,屋外是凛凛寒风,屋内却是春意盎然。
……
事必,刘鸿渐躺在床边等待呼吸平复,然后转头看了看怀中的杨雪,这妮子竟是仍闭着双眸,刘鸿渐不仅有些戏谑。
“把眼睛睁开!”
杨雪装睡不语。
“挣不挣”刘鸿渐把手伸到杨雪光滑的两肋。
“啊——老爷不要,痒!”杨雪果然马上睁开眼睛开始了挣扎。
“雪儿!”刘鸿渐低声道。
“老爷,原来你没醉,你是装的!”杨雪惊怒的张开小口。
刚才她一直在纠结的,其实便是不想糊里糊涂的丢了自己的身子,可眼前的老爷哪有半分喝醉的样子。
“老爷,你……”
杨雪一时忍不住,竟是翻身哭了起来。
刘鸿渐知道杨雪并非怪罪他,只是一时无法接受自己清醒的现实,他轻轻的躺在杨雪的身后,光洁的胸膛津贴着杨雪的玉背。
“雪儿,你的心意我早已明白
第136章 朝会(求推荐票)
梅开二度后一番温存,刘鸿渐趁着杨雪昏沉沉睡去,窸窸窣窣穿上寝衣抱着袍子又偷偷的向正房摸去,数月未见,他知道隔壁房子定也有个彻夜难眠的人儿。
嘶——真冷,黑暗中纷飞的雪花夹杂着寒风吹的刘鸿渐缩了缩脖子。
偷偷开了房门爬到床榻上,一掀被子就把孙秀秀揽入怀中。
“我家秀秀这装睡的功夫是越来越厉害了,看你装到何时”刘鸿渐上下其手。
“啊,痒,夫君,停手,你如何又回来了”孙秀秀翻了个身把脸靠向刘鸿渐。
“哼!就知道是你出的馊主意,本老爷可是来兴师问罪的!”刘鸿渐板着脸故作微怒道。
“老爷,秀秀不是也是为老爷好嘛!雪儿妹子经历坎坷,又对老爷情根深种,秀秀看在眼里怎能去棒打鸳鸯
再说,秀秀如今有身孕,不能服侍老爷!秀秀……”
“谁说有身孕便不能……”刘鸿渐脱口而出,说完便后悔了,如今他哪还有气力干这事儿。
“好了好了,为夫困倦了,早些睡吧,明日还要上朝呢!”
这是最好的结果了吧,家和万事兴,只要二人能和平相处,倒是也挺不错的。
……
第二天天还未亮,孙秀秀便挺着微隆的小腹叫刘鸿渐起床,可昨夜一番折腾,早起真的是折磨人。
“当差不自由,自由不当差,这给皇上打工啊,一样的不自在,这大冷的天,竟然让本老爷抹黑去上朝,简直是令人发指啊!”
刘鸿渐啰里啰嗦在孙秀秀的服侍下穿衣,早有小兰端来一小份糕点,一小碗米粥。
“老爷又说胡话了,为人臣者本就该为君分忧解难,外面雪已经停了,下人也已备好了车马。”
孙秀秀知道自家老爷就爱胡言乱语,也不以为意,只是不厌其烦的张罗着一切,刘鸿渐不喜做轿子,家里自然备了马车。
一番折腾后,刘鸿渐身着五爪蟒袍,外又套上杨雪亲手缝制的狐皮大袄,裹的严严实实的出了门。
今日的早朝特地安排在皇极殿举行,腊月二十一并非大朝会也非朔望朝,在此殿早朝说明皇上必有大事安排,所有的文武官员也皆是心知肚明。
但眼见已过了时候,主角却还不见个人影,文臣前列的诸位阁老自然知道安国伯什么德行,但身后的一群年轻御史们可不晓得。
正摩拳擦掌的想要弹劾,奉天殿外裹的严严实实的安国伯揣着手走了进来。
似乎是觉得别人都穿着板板正正的朝服,自己这一身狐皮大衣有些违和,皇极殿四处燃着炭火,也还算暖和,刘鸿渐便脱下了大袍子。
这袍子就是暖和啊,还是我家媳妇手艺好,一边脱刘鸿渐心里一边得意,随手便把衣服挂到了皇极殿的门插上。
“不好意思啊皇上,雪天路滑,走的慢了些,让诸位久等了!”
刘鸿渐抱着拳给诸位同僚见礼,接着又回到了武臣末席的位子。
把袍子挂大殿门插上,也只有不当回事的安国伯敢这么干,崇祯也不生气,挥手示意,早有小黄门弯着腰从门插上把袍子取下放于殿角的椅子上。
其实以他的身份,文是太子太师(虽说没教人家啥东西)武英殿大学士(虽然没开过啥会),武又是大明世袭伯爵、还是督师,不论是文还是武,皆可站于朝臣前列。
但站前面哪有后面来的自在,你看当年上学时打瞌睡的有几个坐在前排的,怕是粉笔头吃的少吧。
一番拜礼之后,王二喜高呼‘诸臣奏事’。
内阁首辅郑三俊出班奏事。
“启奏皇上,近日来京畿连降大雪,北方诸地连年干旱,虽说瑞雪赵丰年,是个好兆头,但气温也是骤降,京城每日里流民冻死、饿死者不下百人。
老臣建议朝廷当设粥棚、发放御寒衣物以救济困苦百姓,方显皇上爱民如子以慰百姓。”
“郑爱卿所言甚是,此事着户部办理即可!”
第137章 争辩(求推荐票)
户部左侍郎说完还不忘四处望望,果然朝臣皆是一副震惊的表情,其实就连他这个平日经常与银子、军粮打交道的,刚听到属下报上来的数字也是吓了一跳。
要知道朝廷一年的税收才堪堪四百万两,这一下子一亿多两!幸福来的太突然,直至又命属下重新清点一遍方才安了心。
刘鸿渐倒是好整以暇,对这些大臣的错愕感觉甚是厌恶,他可不信这些老家伙不知道哪里有银子,只不过不知道有这么多而已。
就拿山西、陕西这个靠近边关的省来说,他只是粗略的拿犁耙犁了一遍,就捞出来这么多,那江南富庶之地,哪一个省是山西、陕西能比的了的
再加上沿海地区一些手眼通天的奸商做些见不得人的走私买卖,那利润,让刘鸿渐想想都眼红。
可又有什么办法,江南之地愈加富庶,可朝廷的税收愣是收不上来,刘鸿渐可不相信眼前的这些老头都不知道问题出在何处。
只是利益牵扯甚多,大家都不想当那个出头鸟而已。
崇祯也是错愕了片刻,但随即面露惊喜。
“竟有如此之多吗安国伯,那山西怎会有如此之多的财富”
这问题昨日他已问了刘鸿渐,但刘鸿渐归家心切给含糊过去了,现在天降巨财,使得崇祯又起了心思。
“皇上有所不知啊,山西、陕西两地百姓是穷,可商人不穷啊,皇上可知那些商人干的勾当
这些老杂毛从南方低买高卖粮食于穷苦百姓,不仅给百姓就是微臣亲自去山西购置军粮,仍旧是比原价高出一倍有余。
更可恨的是,这些奸商竟然暗地里为建奴运送物资,不仅如此,这些奸商为了银子还暗自出卖我大明军情,那些鞑子抢劫来的珍宝,也皆是交由这些奸商代为贩卖。
以至于几十年之下,这些老东西个个肥的流油,微臣所说皆有据可查,微臣当时听了也是愤怒不已,就下令抄了他们的家,并把土地都分与了百姓。
山西、陕西两地连年干旱多灾,百姓困苦,此事还望皇上准允!”
抄家到没什么,毕竟是给他崇祯搞银子,可私自把地分给农民,就有些僭越了,要知道年初抄京官诸位大佬的家时,可不止财帛,只是土地就收回来数十万亩。
土地皆被崇祯大手一挥并入了皇庄,倒是让皇室上下乐的不行。
“奸商不知国,实在可恨,爱卿可把这些人一并压到京城否”崇祯听的也是义愤填膺。
“回皇上,微臣看他们不顺眼,都给干掉了!”刘鸿渐嘿嘿一笑。
崇祯:“……”
“不过微臣把那匪军的首领李自敬带回来给皇上解气,还有大顺国的护国将军李过!”想着只是自己过瘾有些不地道,刘鸿渐赶忙补充道。
“启奏陛下,昨日万岁山千户所确实有俘虏交接给兵部。”李邦华赶忙回应。
“如此甚好,这闯贼祸乱我大明也有十多年了,爱卿此番立下大功,朕定不会亏待为我大明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皇上,安国伯平定大顺之乱自然功劳甚大,但臣听闻其不仅在山西、陕西两地大肆抢掠商贩,而且还私自把土地交还当地百姓。
更有甚者,安国伯以一总兵之职,竟直接招降了闯贼余孽,还让他们驻守九边重镇,臣以为此事不妥,若长久以往必生事端。”
礼部尚书马士英出言启奏,马世英刚接蒋德璟的班没多久,他本是南京户部一主事,朝廷用人之际,就把其调了回来任了礼部尚书。
又是这厮,摆明了跟老子过不去是吧,这个生面孔昨日刚见着就说他坏话,昨夜晚宴老梁头还专门提醒他,说是从南京新调来了礼部尚书,名曰马士英。
这马世英其家族本就是江南的豪绅,且对他在山西所做的处置十分不满,好像是影响到了其家族的生意云云,让刘鸿渐小心应对此人。
妈了巴子,这些鸟官真是杀都杀不尽啊,朝廷都是吃干饭的吗怎么竟举荐些这样的鸟人。
刘鸿渐对这马士英是有些印象的,可不有印象嘛,崇祯大帝自挂东南枝之后,南明小朝廷迅速的溃败就跟眼前这位脱不了干系。
其人虽不像《明史》中所说‘贪鄙无远略,复引用大铖,日事报复,招权罔利,以迄于亡。’但其实也差不到哪儿去。
其人升任南明首辅后,重用其同年友阮大铖,阮大铖一朝大权在握
第139章 定策(一)
乾清宫,东暖阁。
一入冬季,内阁与崇祯议事便挪到了东暖阁,明中叶以来,早朝制度虽已成定制,但重要事项,皆是皇上与内阁私下裁定,是为阁议。
崇祯已换了常服,居首而坐,余下依次坐着内阁首辅郑三俊,次辅李邦华,以及其余六位大学士。
这东暖阁四周燃着炭火,倒是挺暖和,刘鸿渐年纪最轻,百无聊赖坐于末席,四处观望。
几个小黄门端着几盘小点心过来,几位阁老眼观鼻鼻观心皆是不作声,刘鸿渐纳了闷,这朝堂里站了半晌,难道都是铁打的吗,这么扛饿
刘鸿渐才不管这些,拈起一块桂花糕就塞到了嘴里,崇祯只是看了一眼便开了口。
“今日召诸位爱卿来,即是想核对今年的岁入以及支出,并对来年做个简单的预算,眼下年关将至,郑爱卿先汇报一下账目情况吧!”
建极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倪元璐从腰间掏出早已备好的簿子,眯缝着老花眼把簿子对着眼睛放了老远。
“禀皇上,上个月分别接到工部、兵部诸位同僚的支取账目,经户部全体官吏进行一个月的核对。
今年税收入库银共计两百七十五万四千三百四十二两,丝六十五万三千八百七十斤……
朝廷各部共支取有记录在簿的银两共计八百九十八万六千五百四十六两……”
读到这倪元璐胡子抖了抖,崇祯的眉头也皱了皱,严重的财政赤字啊!
“今岁末结余……一亿两千八百八十万四千三百七十五两……”
额,此时所有人都向居于席末的新晋安国候刘鸿渐行注目礼。
“嘿嘿,微臣很早就说过,咱大明不缺银子!”刘鸿渐虽然说的极其认真,但几位老尚书却都一脸大言不惭的样子。
“大明今年多灾多难,好在在诸位肱骨与朕齐心协力下,终于是度过了这最艰难的一年,朕说句心里话,朕今年是真的差点撑不住!”
崇祯边说边慢慢的站起身,绕着在坐的几位老尚书以及刘鸿渐慢慢的踱着步,说道后来背对着几人,竟有些无语凝噎。
所谓君忧臣辱,几位老尚书也是悄悄的叹了口气低下了头,他们又何曾不累。
年初,朝廷乌烟瘴气,上令不能下行,结党营私,贪腐成风,今天张三告李四贪赃枉法,明天李四又告张三结党营私。
然后张三有一群狗腿子,李四也有一群,互相撕扯之下,就算你想孑然一身也是不行,几位老尚书皆是自顾不暇。
“所赖有祖宗护佑,给朕派来一位救世之能臣。”崇祯沉吟了片刻,走到刘鸿渐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
刘鸿渐分明的感觉这轻轻的一拍,是又要给他加担子了。
得亏你老人家撑住了,不然老子岂不是得去跟着南明小朝廷混了!刘鸿渐暗暗的想。
“不说那些丧气话了,如今国库有银子了,大明的九边也暂且恢复,诸位爱卿说说看,对于来年朝廷用度上有什么建议”
崇祯踱回自己的御座坐下,接过茶杯喝了口。
“皇上,北方久经战乱、大旱,百姓疲敝,如今一场冬雪明年定是个好兆头,依臣之见朝廷应尽快备良种,以供北方百姓耕种!”
中极殿大学士孟兆祥出言。
“嗯,此事户部记下。”崇祯随即出言。
其余几位阁老也皆提出各自的意见,到了刘鸿渐,几个老头都想看看皇上眼中的治世能臣能出些什么好主意。
“皇上,可听说过土豆和番薯这两种农作物”
刘鸿渐皱了皱眉头,决定从最根本的吃饭问题上开头。
刘鸿渐虽知道土豆引种自大明大约是在十六世纪末,但刘鸿渐在北方也呆了半年多,还从未见过哪户人家吃过土豆,更别提传入更晚的番薯了。
&
第140章 定策(二)
明《河间志》记载,“一夫更田二三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