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扛着AK闯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行者寒寒

    也就是说,一个身体强健的农夫耕种一亩良田,一年能收大概两百来斤麦子,而一户人家若想维持基本的温饱,如果没有个二三十亩地,怕是还要饿肚子。

    南方的稻田产量倒是高些,但也不过亩产四百来斤的样子。

    土豆和番薯呢,不仅营养丰富,可以作为主食,最重要的是产量高达三千到四千公斤,当然这是后世科学种植加上培育良种的结果。

    但就算在明朝,木有化肥,大粪总有吧,产个一千公斤总没有问题吧就换算成明朝的石,一亩也能产十五六石。

    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以前需要三十亩地方能养活一户人家,现在一两亩地就够了。

    而且土豆不似麦子、水稻般对水土有较高要求,只许简单的切吧切吧栽种到土壤中便可成活,红薯则更简单,以藤做秧,皆是拈手可得!

    什么是神器这便是了!

    听完刘鸿渐的一番解释,崇祯与诸位阁老皆是瞠目结舌,以一种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刘鸿渐。

    “爱卿,此话当真”看了一会,崇祯终于意识到面前的年轻人没有跟他开玩笑。

    “皇上,臣再强调一次,这,是真的,皇上若能把此两种作物推广开来,则天下无饥民矣!”

    在山西辽东见多了饿的骨瘦如柴的百姓,能为他们谋些福利,刘鸿渐也是极为郑重。

    “王二喜拟旨,年后,不,户部即刻派人去南方,收购土豆与番薯,价格皆以爱卿所说,按一两银子一斤算!”

    王二喜与户部尚书倪元璐拱手领命。

    “若爱卿所言不虚,当是又为大明立了一个大功,朕,都不知如何赏赐你了,爱卿你说吧!想要什么只要不越礼制,朕都答应你!”

    只天下无饥民一项,便足矣功盖千秋,崇祯极为高兴,甚至有些失态。

    “皇上,臣辽东、山西一行见饿殍满地,亦是心有戚戚然,能为百姓谋些好处,臣也开心,至于什么奖赏,臣现在并不缺什么。

    只是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鸿渐犹豫了一下,因为接下来要说的,无异于割皇上的肉。

    “爱卿但说无妨!”崇祯倒是极为爽快。

    “微臣记得年初时查抄贪腐,除却银两财物外,那些贪腐官员皆有良田无数,不知这些耕地有多少,均在谁人手中”

    刘鸿渐刚说完,崇祯面色便有些不自然了。

    “侯爷,这个本官记得,共抄没良田八百七十万四千余亩,皆已并入皇庄!”户部尚书不知刘鸿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是如实说出。

    刘鸿渐看了看崇祯,这才是天底下最大的地主啊!

    “皇上,百姓无地可种啊!徒有良种奈何”

    刘鸿渐没有明说,但崇祯岂能不明白。

    大明一多半的良田皆掌握在权贵、士绅手中,百姓不仅无地可耕,还要承担赋税,年景好的时候靠着给地主当佃户,还能勉强度日。

    遇到灾荒除了造反,就是等死了。

    地在勋贵、士绅手中,你让人家种劳什子土豆、番薯人家就种要知道这官府有收米面的,可曾听说过收土豆、番薯的。

    这是什么玩意没见过!能吃丑不拉几的!让老子上千亩良田种这玩意开玩笑!年底要赔个倾家荡产啊!

    如果贸然下令,估计所有的地主心中都会是这个想法!

    虽然刘鸿渐想过用铁血手段把国内的阿猫阿狗都犁一遍,但不现实啊,兵力不足、兵备也没比其他人优越多少。

    现在只能努力发展生产、练兵、然后改进火器,先忍一忍吧!

    “爱卿,你太小瞧朕了,朕距离亡国之君仅差一步之遥了,不就是些许土地吧,朕全交给你了,要如何处置朕一概不过问,需要朝廷支持,且向户部报与即可。”

    崇祯坐在御座上揉着太阳穴,不知在想些什么。

    “谢皇上信任,半年后,皇上会惊讶的,臣保证!”

    刘鸿渐郑重的接下了这一差事,如果以皇庄的名义带头种植番薯、土豆,再加上刘鸿渐在山西、陕西的个人威信,想来




第141章 另起炉灶(求推荐票)
    “靖南伯黄德功!”刘鸿渐斩钉截铁的说道。

    黄德功,字浒山,阜宁县羊寨乡人,少孤,与母徐氏居住在一起。

    少负奇气,胆略过人,十二岁那年,他母亲将酿熟的酒放在家里,被小黄偷饮而尽。

    母亲责怪他,黄德功笑着说:“这个偿还您容易!”

    当时辽东战事正急,德功持刀混杂在行伍里,寻机而出,斩首二级,得赏银五十两。

    归而送给母亲,说:“儿就用这个偿还您酒钱。”

    既而黄得功执鞭从军,一直转战南北,从普通兵士做起,积累军功至游击、参将、副总兵、总兵,但也仅此而已。

    若论资历,时年五十岁的黄德功从军三十余年,从万历皇帝起便征战四方、历经大小数百战。

    之所以到如今仍只是个总兵,就是这靖南伯也是崇祯看在他今年奉诏勤王的份儿上给的。

    纠其原因,一是非科举出身,二嘛,朝里没人。

    民族英雄戚继光很能打,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数十年,把倭寇打的妈都不认识明末有一万万百姓,为何却单单只有戚家军一支部队能做到

    答:朝里有人!

    有张居正在,要粮给粮,要银子给银子,戚家军之所以能打,训练是其一,将领是其二,但还有一点是舍得给银子。

    之前有说过,明朝把北蛮诸如女真、蒙古各部以及东夷分等级来算军功,而戚家军当时首屈一指,杀一个倭寇赏银百两,纵明一朝仅此一家。

    刘鸿渐说完,崇祯沉默了。

    从崇祯的角度看,用人首先看人品,这人品无非就是够不够忠义,然后才是看你能力,否则,你个人能力再强,一朝得了兵权,转身就造反,谁受得了

    除此之外还得有一点,你自己知道自己忠诚不行,还得让皇上、让朝廷知道,否则袁都督便是下场。

    在崇祯眼里,这两方面刘鸿渐自然不遑多让,简直不能太适合。

    黄德功崇祯还是有点印象的,似乎是个老将了,但这黄德功靠得住吗

    “皇上,微臣敢拿人格担保,此人绝对忠于大明!”看到崇祯的犹豫不觉,刘鸿渐保证道。

    不论是崇祯,还是在座的诸位阁老,亦或是掌管天下士子升迁大任阅人无数的户部尚书倪元璐,没有人敢百分百的判断一个人是忠是奸。

    因为他们只能看到一个人的前半生,至于此人以后有何等机遇、又做出什么决定,没人知道。

    但是,刘鸿渐敢。

    他是穿越人士啊,其他人的事迹他也许不知道,但这黄德功那在明末是响当当的硬汉啊!

    在1644年以前,便屡次杀的张献忠哭爹喊娘,丢盔弃甲,到了前年,号称投降界扛把子的张献忠,更是看到黄德功就跑,压根不敢与其打。

    而明灭后,德功又投南明,随弘光朝廷转战南方驻地抗击满清,一路上高杰投降了、左梦庚投降了、刘良佐投降了。

    南明皇帝朱由菘说:“除了你我是无可依靠了。”

    黄得功流着泪说“:我愿意为陛下您效死。”

    战到最后,一箭贯穿黄德功左脖颈,左胳膊也彻底断掉,得知大势已去,右手拾起刚拔出的箭羽伺候而死,其妻翁氏听说后,也自杀殉国。

    什么叫气节相比那些嘴上说的冠冕堂皇,清兵一到便躲进深山老林、明哲保身的所谓明末遗老,黄德功是粗犷、是没文化,但他才是真真切切的民族英雄。

    “皇上,你若信臣,就当信臣的判断,黄德功定能帮皇上镇守辽东,他的忠义在日后您也定当可见!”刘鸿渐又加了个砝码。

    “也罢,就依爱卿所言吧,但时下京营正与江北三镇叛兵作战,黄德功也在其列,这差事还得你先担着,还有何事”

    只是一件事便令崇祯头痛不已,崇祯真怕这小子撂挑子不干了。

    “这第二,种植番薯和土豆需要提前育种、育苗,而且时下天寒地冻,番薯和土豆的存放也必须慎之又慎,微臣想在京郊择一块地作为育种营地。

    此是大计,必须不断的杂交、培育、实验才能保证产量的提升,一时半会也不可能有奇效,是以微臣打算建造屋舍,此需要不少工匠……”

    刘鸿渐断断续续的说出心中的想法,让百姓有饭吃,这是后世一位姓袁的爷爷最大的梦想,他做到了,我呢

    “就这些吗”崇祯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儿,心都有些提了起来。

    &nbs



第142章 太子,吃个鸡腿吧
    “皇上,臣饿了!”刘鸿渐很直白。

    没办法,这一大早爬起来先在朝堂上站了半晌,又拉回来开了俩小时会。

    再说了,就这个点,家里两个可爱的小妻子一定已经把饭菜都备好了,就等着他回去了,哪有这么折腾人的!

    “来人,吩咐尚膳监传膳!”崇祯倒是气定神闲,他很喜欢看刘鸿渐既抓狂,还无可奈何的样子。

    “皇上不让臣走,可是还有事儿”

    你这儿太冷清了,没有妹子陪,刘鸿渐真想给崇祯来一句,话到嘴边还是换了词儿。

    崇祯也不言语,少倾,一排小黄门端着珍馐玉盘从暖阁东门而入。

    “来人!传太子来暖阁用膳!”

    得,刘鸿渐终于知道崇祯为啥不让他走了。

    “太子年纪也不小了,你既是太子太师,当负起此职的责任!”崇祯语重心长的说。

    刘鸿渐撇了撇嘴,他只比太子朱慈烺长五岁,能教他啥

    之乎者也他教老子还差不多!

    “来,佑明,不必等他,用膳吧!”崇祯拿起筷子示意刘鸿渐也动手。

    自刘鸿渐得了佑明的表字,第一个喊他的,竟然是皇上,这让刘鸿渐深感不安,皇上这是真把他当自家子侄般看待啊!

    自从上次鸿门宴后,崇祯的内帑再不跑老鼠,皇宫的膳食也改善了不少,至少眼前的看起来是如此。

    清蒸鸡、烧鹅、鲟鳇鲊、玉丝肚肺个个鲜香油黄、香气四溢,另配有两样素菜,牡丹头汤、三鲜汤,外加一盘八宝馒头、蒸饼、一盘糕点。

    明朝不似满清,皇帝吃饭饭还一大堆的规矩,不准劝、每样菜不准夹超过几次、不准这个不准那个,而且动辄要上几十上百道菜。

    仿佛不上这么多菜,不能显得身份尊贵一般,且不说一大半都是好多天前做好的,估计掀开盖子都长毛了。

    后来刘鸿渐想通了。

    大抵上是建奴出身不好,毕竟入关前,建奴还处于半封建半部落制度,没啥规矩可言,入了关反而怕被人诟病,矫枉过正而已。

    荤素搭配,配合汤品,刘鸿渐尝了下,味道还不赖,比上次的清炒小白菜不知好了多少倍。

    不一会,太子朱慈烺身着皂色棉袍,头戴通天冠请示而入。

    “儿臣拜见父皇!”朱慈烺走到崇祯身前躬身行礼。

    太子有点太老实了,这是刘鸿渐之前便有的印象,这可不行啊,皇帝老实了那不是要被朝臣欺负死。

    “嗯,坐吧!”崇祯示意朱慈烺。

    “见过刘师傅!”朱慈烺听了崇祯之言,仍是先给刘鸿渐见了礼,这让刘鸿渐受宠若惊。

    按照礼数,臣子见了太子也是要下跪行礼的。

    “慈烺,今日都习了什么,与朕说说!”崇祯端起酒杯小酌了一口道。

    得,这是家长检查作业了,刘鸿渐一脸黑线。

    “回父皇,今日孙师傅教儿臣孟子见梁惠王。”

    “哦,背与朕听!”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父皇,孟子的意思是身为君者当做天下表率,以仁义待天下百姓,否则百姓必然相争,百官也必然上下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嗯,不错,要用功读书!不可荒于嬉闹!用膳吧!”崇祯终于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崇祯开了口,朱慈烺才敢拿起筷子,但只挑距离他最近的一份素菜来吃。

    不行啊,这太面了,这个样子,怎么去跟那些骂人不吐脏字的大臣们斗,怎么中兴大明

    “殿下,吃个鸡腿吧!对身体好!”

    刘鸿渐当着崇祯的面,伸手撕了一只鸡腿放到太子面前的玉碗中。

    &nbs



第143章 老毛病又犯了(求推荐票)
    “皇上,微臣刚才着急回家,竟然忘了一件紧要的事!”刘鸿渐重又折返回来。

    崇祯不语示意他说下去。

    “如今时势动荡,锦衣卫独木难支,微臣建议皇上重开东厂。”刘鸿渐拱手说道。

    “爱卿何出此言,朕对锦衣卫可是信赖的很,人手不够的话征召便是了!”

    崇祯无语,重开东厂必定要分割锦衣卫的权力,刚才是蓟辽督师,现在又是锦衣卫,权力不好吗为什么总是这般推脱

    以崇祯的固有观念来看,他越来越觉得这年纪轻轻的安国候有权力恐惧症。
1...3839404142...3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