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扛着AK闯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行者寒寒

    五城兵马司的兵士身着兵甲维持着长安街的秩序,努力的使局面维持在可控的范围。

    但百姓实在太多了,几乎半个京城的百姓都聚集在了这条数百年的古老街道上。

    皇帝毕竟是个稀罕物,明朝的皇帝又极少出皇城,百姓们都想见识一番天子长什么模样,甚于公祭本身。

    辰时三刻,在五城兵马司组成的防御圈内,锦衣卫出动,不仅在兵马司兵士之内又形成一道防线,连街道两边的房屋上都布置着锦衣卫的兵卫。

    应安国候刘鸿渐的建议,对大明英烈的祭奠,将对百姓开放。

    即使是公祭也是如此,大明不是一个人的大明,是全天下百姓的大明,应该让所有人知道,他们的安稳生活是这些逝去的英烈用鲜血换来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即使大字不识的百姓,也当知道这些死去的英灵是为了什么。

    锦衣卫皆着鸳鸯战袄,就是在百姓中也多有便服者,一旦发现行踪可疑者,即刻带走接受盘问。

    此是大明皇帝第一次公开举行公祭,必须开一个好头,容不得有半分差池,刘鸿渐昨夜已对梁阳下了死命令。

    宁可错抓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巳时一到,从皇城传来雄浑的号角声,崇祯的銮驾自皇极殿起驾,銮驾之后,是大明的历代勋贵后人,再往后便是身着朝服的朝臣。

    而刘鸿渐与几位阁老则有幸伴随于銮驾旁边。

    出午门、过承天门,步入长长的御道,出了大明门,便是长安街。

    当先而行的是三百位三千营红盔将军,接着是三百位明甲将军、府军前卫带刀官,锦衣卫大汉将军行于御辇之前。

    上千护卫皆是鲜衣亮甲,而在御辇周边则是从万岁山千户所精挑细选出的一百名军士,大多都是有军职在身的少年。

    前排二十人背后扛着akm,其余皆是腰间佩戴制式军刀,暗色的军服之外套衬着锁子甲,少年们脸色皆是严肃,或者说是肃杀。

    因为在前方,在那座雄伟的英烈碑之下,抛洒着他们袍泽的骨灰,那里,有他们战死的兄弟。

    御辇在距离英烈碑还有一百步的距离停下,身着冕服的崇祯从御辇中走出。

    “吾皇万岁!”长安街两边的百姓波浪般全部跪倒。

    不用太常寺官员指挥,这些大字不识的百姓不约而同的跪倒,山呼万岁!

    不少百姓的眼眶甚至都湿润了,因为百分之九十九的百姓从没有见过皇帝,他们也从未希冀过,有生之年得见龙颜。

    这是大明的天子、他们的皇帝,一万万大明子民共同的皇帝,祖祖辈辈敬仰的皇帝。

    崇祯当先前行,身后是内阁成员、勋贵、百官,行至碑前。

    英烈碑四周有约一丈高的石阶,英烈碑整体由花岗岩雕成,高约四丈,宽九尺,厚五尺,碑顶为宝顶歇山式。

    为了赶造英烈碑,工部派出数百能工巧匠,上千民壮,才在除夕之前堪堪完工。

    碑体之下有石门,里面供奉历朝历代有名有姓的战死沙场的将士花名册。

    碑体正面赫然便是“大明帝国英烈碑”七个大字,撰笔人为文渊阁大学士方岳贡。

    碑体背面碑文曰:七年以来,在抵抗外辱和平定地方叛乱中战死的大明将士、子民们永垂不朽!

    十七年以来,在抵抗外辱和平定地方叛乱中战死的大明将士、子民们永垂不朽!

    由此追溯到一三六八年,从那时起,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在历次战斗中战死的大明将士、子民们永垂不朽!

    此碑文则是出自大明安国候刘鸿渐之手,十七年乃是崇祯帝继位的年数。

    为了让没有多少才学的普通民众也能读懂,刘鸿渐干脆力排众议选择了白话文。

    早有太常寺的官员侍候左右,碑前也摆满了各种贡品。

    崇祯皇帝在呼啸的寒风中登顶,恭恭敬敬的朝着英烈碑鞠躬后,正色道:

    “嗣天子谨昭告于大明英烈: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攸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而报,特祀以天地,惟




第167章 不分贵贱(求首订)
    从长安街参加完公祭大典,刘鸿渐心情一直有些沉重。

    他相信崇祯在宣读祝文时,眼睛肯定是红了的,他能感受到,崇祯皇帝对这些逝去英烈的尊重和敬仰。

    但最令他压抑的还不是这些。

    泰极否来,天降贤良。

    大明铁士,余烈驱马。

    旧日河山,重归所仰。

    刘鸿渐还记得,当崇祯皇帝呼出这几句时,周边诸臣皆是对他投以艳羡的目光。

    然而这艳羡,刘鸿渐却一点不稀罕。

    被人仰仗不是好事,被人给予厚望也不是乐事,那意味着更多更重的责任。

    想承担这份责任,这期间不知道要经历多少腥风血雨、尔虞我诈。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不可否认,大明有绝顶忠诚于朝廷的英雄,他们也必以此为终极目标。

    如果可以选择,他并不需要这份重担,这份担子太重了,一个疏忽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过了今天,他也才堪堪二十一岁。

    回望这一年来,糊里糊涂被老道士一脚踢到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然后便是身陷囹圄,在老爹和老婆的执着之下,走上了这条注定不平凡的不归路。

    如果他们只是个普通百姓的话,大概他们现在已经跑到南方享福了吧。

    唉,世事难料,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这世上杂事琐事,十之是庸人自扰,刘鸿渐决定放下心中的思绪,带着百多千户所少年直奔外城而去。

    顾然从山西而来的车队就停在城边儿,见到刘鸿渐等人前来,顾然打了声招呼便吆喝马夫们,跟着刘鸿渐向着西山工地而去。

    经过阎应元三人几天的修整、遴选、分配,工地上的建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三千民壮被分成了三波,一波用来建造重中之重的综合研究所,这里以后将是科研中心,专门负责研发诸多器具,包括军用,也包括民生。

    另外一波负责建造更加紧急的温棚,阎应元从嘉疏署找来了几个专门负责给崇祯种菜的老师傅。

    温棚以琉璃为顶,四周土墙和下方中空,以炭火供暖,负责培育土豆和番薯。

    琉璃十分昂贵,为了节省开支,每个温棚只在顶部留出不大的空当,而有了无烟煤,炭火也可以省不少银子,唯一的难出便是如何恒温。

    如果有塑料布就好了,唉,刘鸿渐不无恶意的想。

    好在他的面子够大,跟宫里打了个招呼,直接把几个老师傅要了过来,专门负责温棚供暖,倒是省去了不少事。

    除却研究所和温棚,第三波人负责在温棚以南建造住宅,五百个匠人加班加点干的不亦乐乎。

    原因很简单,在这里不仅吃喝管饱,还没有动不动便打骂抽鞭子的衙役。

    受够了工部工坊里衙役的欺辱,即使这里目前还是一片荒芜,大伙儿也是干的热火朝天。

    工地以东是搭建的一排排帐篷,三千民壮和五百匠人皆暂居于此。

    万岁山千户所的少年们除却日常的训练,便是在工地轮值,他们也全部是穷苦出身,自然对这些民壮和匠人生出好感。

    不少少年还与这些苦力家中有熟识之人,偶尔还能扯上几句。

    “侯爷来了,侯爷来看我们了!”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句。

    工地上不少人皆是向着那人所指的方向看去。

    刘鸿渐打马先行,身后千户所的卫队紧随其后,来到工地边上。

    “侯爷万福!”不论是民壮还是匠人,皆是情不自禁的向着刘鸿渐叩头拜谢。

    “诸位快快请起,这大冷天怎的还在劳作,本候记得给你们档头打了招呼了,除夕准许你们回家过年月银照付,可是档头故意欺瞒你们”

    刘鸿渐下了马来,走到匠人身边朗声说道。

    “侯爷错怪阎档头了,昨日阎档头已经告知我们可以回家过年,但……家里也是家徒四壁、布衾不暖的,倒不如在这里呆着,干点活儿暖和暖和。”

    一个匠人苦笑着向刘鸿渐说道,其实是大多数人家里根本揭不开锅了,在这里干点活计,至少还能剩下一个人的吃食。

    阎应元得知侯爷前来,也是赶紧丢下手头的事务赶来。

    “大人怎么今日前来,不是说今日朝廷要公祭吗



第168章 老古董?新发明(第四更)
    五百匠人中除却木匠之外,便属铁匠、铸匠最多了,刘鸿渐刚说完,呼啦啦从匠户中站出来一百来号人。

    刘鸿渐把手里的图纸交由他们传阅查看。

    图纸有四张,其中两页为分解说明,第一张是个形似铁榔头的物件儿,第二张是个粗粗的圆柱,中空,下方还开了个孔。

    几个年轻些的匠户眼疾手快,拿到手里左看右看也没看出个所以然。

    “侯爷,是要为京营打造新式武器吗可小的看,这就是个铁榔头啊!”年轻人挠了挠头,不好意思的把图纸交给了身后几个老匠户。

    刘鸿渐笑而不答,什么铁榔头,这可是后世十年代家家户户必备的神器。

    匠户老孙头年纪快五十大几了,打了一辈子铁器,手上满是厚厚的老茧。

    他眉头深皱,盯着那个铁榔头似的图纸看了半天,直到翻到第二张分解说明的一页,似乎看到了个煤字,随即灵机一动。

    “侯爷,这物件儿是不是与您拉过来的那些煤石有关”老孙头试探的问道。

    “嗯,还算聪明,不似这些愣头青!这个东西,叫煤球机!”刘鸿渐指着第一张图纸说道。

    老式十二孔手工煤球机,这玩意儿他不仅见过,而且还用过。

    他十几岁的时候,孤儿院为了节省开支,烧火用的煤球皆是用这玩意儿手工打制。

    从煤球厂买来用机器粉碎的煤粉,掺入少量黏土以水和之,把煤球机放入煤泥中用力下压,直到煤泥充满煤球机体,然后在木头沫子里蘸一下。

    在空地之处用力压煤球机的头部,一个新鲜的煤球便被打制出来,在晴日里晒上个两天,便可以生活取暖了。

    而另外一张图纸便是煤球炉了,这个东西更简单,无非就是做出个中空有底盘的模具,以铁水浇灌之,然后由匠人打磨。

    听了刘鸿渐的解释,一帮子铁匠、铸匠皆是目瞪口呆、惊为天人!

    侯爷不是军人出身吗怎的还懂俺们铁匠的手艺看侯爷这阵势,侯爷难道还用过这个叫煤球机的东西

    不得了!不得了!一群人甚至忘记了言语,皆是看着刘鸿渐眉飞色舞的讲解着。

    “有谁有信心把这玩意儿做出来”讲解完,刘鸿渐说道。

    其实刚才讲解时,几个识字的匠人已经看了图纸的分解说明,虽说都是简体字,但明末时大部分字皆已与现在无异。

    这玩意儿难度最大的便是煤球机的机体,煤球机手柄是活的,十二根铁棍与球罩之间也是活的,二者结合负责把煤泥压制成形并推出去。

    这在后世早已是被淘汰掉的老古董,但在三百多年前的当下,足以称得上是个划时代的发明了吧!

    刚才几个最活跃的年轻人这时便蔫了,他们也就打制过锄头、镰刀之类的简单物件儿,这玩意儿,不会啊!

    “侯爷,老朽或许可以一试!”老孙头弯腰行了礼,谦逊的说道。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可不行!

    “好说好说,图纸就在这儿,你们皆可以同时开工,谁先研制出来,有赏!

    嗯……就赏银五百两,匠户户籍可转为自由身!”刘鸿渐略微思索了一下说道。

    他本就从崇祯皇帝那里要到了这个特权,而这个,也将是他用来激励匠人们发愤图强的一件利器。

    五百两银子不足以改变某个匠户家庭,但取消匠籍的桎梏,就意味着自己的孩子,再不用跟他老子一样受人欺辱、穷困一生。

    他可以参加科举为官,也可以经商做生意,更可以种地采桑……

    而现在……侯爷说话自然是算数的。

    没有人知道,这些匠人曾忍受过多少屈辱,只此一句话,便足矣令所有匠人们疯狂。

    一群年轻人接过图纸瞬间把老孙头包围了,他们希望老孙头能不吝赐教,但其他同行皆是摇摇头,因



第169章 平头哥的抉择(第五更)
    从前几日起,京城的大街上便热闹了不少。

    时值除夕,有钱的人家门口皆已换上了大红灯笼,就是一般的人家大门上也贴着新剪裁的门贴。

    胡同里不时传来炮竹声,一六四四年终于要结束了。

    刘鸿渐一行人赶到家门口时,天刚刚黑。

    侯府两座大石狮子胸前皆是系着大红彩头,门前两个下人侍候而立,见老爷回来,一人牵马,一人则进去通报。

    刚进得门,刘德隆便裹着锦袍从外院溜达出来,身后还跟着牛大棒槌的爹牛大年。

    “我儿回来了”

    “是啊爹,今晚是除夕,孩儿打算宴请些亲朋好友,劳烦爹给张罗一下!”刘鸿渐上前微笑着道。

    虽然此是小事,他派人吩咐一下厨房的红姐便可。

    但奈何刘德隆忙活了一辈子,一闲下来就感觉浑身不得劲儿。
1...4647484950...3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