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着AK闯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行者寒寒
黄得功一身甲胄,铁盔顶部的红缨随风飘摆,弯腰以下官之礼拱手道。
他虽然身为正一品的都督,按理在军职与爵位上皆与刘鸿渐平级,但他心里更明白,他身上所有的一切,皆是拜面前的这个年轻人所赐。
更重要的是,厮杀多年,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将军统兵在外,在朝廷里必须有个能说得上话的人照拂,即使不帮着将官们说话,至少不让某些小人拉后腿。
他崇拜不已的前朝岳武穆岳将军,就是冤死于小人之手,这让他极为警醒。
放眼整个朝廷,若要找这么一个人,除了面前的这个年轻人,还有谁
“侯爷,卑职此番前去辽东,朝廷指派的监军乃是一个叫孔大用的公公,不知侯爷可识得此人”
黄得功对太监向来敬而远之,先前他镇守庐州时便与当时的镇守太监不大对付,以至于将士百战而死竟得不到朝廷的任何抚恤。
在宫中四司八局十二监里,若论权势除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外,便是这御马监了,御马监不仅掌管着马政,还兼理着监督天下兵马的职责。
大将出征,军中必配有监军,若有战报,一份由将士送往兵部,另一份则是监军通过自己的渠道直接呈交圣上。
而且明朝的皇帝大多相信内臣甚于外官。
与其说黄得功是询问此人,倒不如说他是在征求安国候关于监军的处置方式。
“黄将军不必理会什么监军,你只需记得,此去辽东,你只有一个任务,那便是守住宣辽防线。
不论是谁,只要违抗你的军令,或者试图阻碍你调兵遣将,你皆可杀之而以儆效尤,不必有任何的负担!
若皇上怪罪,朝廷这边,一切有本候担着!”刘鸿渐皱了皱眉,监军监军,老老实实的瞪着眼睛看着便是,真要敢在战事上指手画脚,那便是找死!
以前,或许监军能蹲在总兵头上逞威风,但在他刘鸿渐这里就是不行,不服就弄死你!
“但是,如果辽东有失,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也不管你处于什么境地,本候只唯你是问!”话锋一转,刘鸿渐对着黄得功下了军令。
黄得功乃是他举荐,若有功便万事大吉,若辽东有失,他免不得被朝臣抓住把柄,以朝廷里那些文官的尿性,巴不得寻个好由头把他踩在脚下蹂躏。
声誉是小,若辽东真的有变,那可不是说说而已,到那时,大抵上便是大清与大明的殊死一战了吧!
“卑职遵命,卑职定当遵从侯爷指示,人在城在!”有了刘鸿渐的包票,他才能放得开手脚去遣将布防。
“人不在,城也得在!辽东防线,不能有失!”
任务只有一个,守住辽东,而方法就是,不惜一切手段!直到朝廷新军练成!
“诺!”黄得功牙关紧咬,这个字仿佛是从其牙齿中蹦出来的。
“黄将军后方稍候吧,我与阎大人他们聊几句。”刘鸿渐深吸了一口气,对着阎应元三人招了招手。
“大人,可是还有什么指示吗”阎应元拱手道。
“老阎何必如此生疏,大伙儿都在军营共事一年,如今你偏要跑去辽东,你可知昨晚得了消息,千户所有多少小子落了泪!”
一直以来,刘鸿渐皆把面前的三人当做肝胆相照的兄弟,也正是由于他们三人的相助,他才能脱身于军营之外,干些自己的事情。
他也知道在三人的心里,必然也是有一种超越官职的情义。
&n
第180章 城下之盟
从城外回来,刘鸿渐刚到自己府上屁股还没坐热,牛管家便前来禀报。
“老爷,那个满脸毛的鞑子一直请见您,都好几次了!”
牛管家对塞外之人向来看不上眼,但他也知道这人对于老爷的重要性,是以刘鸿渐刚回来,便前来通报。
要说这察哈尔使者孛罗赤也真是够憋屈,他来京城也好几天了,除了当天见过侯爷外,便一直被禁锢在后院的一座不大的小屋中,就连上个厕所也有下人跟着。
部族之中风云变幻,大汗和太后皆是等着他带回好消息以稳定人心。
而这个大明的侯爷呢,既不说同意,也不说反对,甚至直接把他无视了,就这么吊着他,一吊就是好几天。
虽然前日过年,侯府的下人也是好酒好菜的招呼了他,但蒙人是不过年的,他现在只盼着这位大明新贵能召见他,尽快磋商合盟之事。
“哈,这个老家伙沉不住气了啊!喊他过来吧!”如果牛管家不说,刘鸿渐还真把这厮给忘了。
没办法啊,贵人多忘事嘛!
而且是你察哈尔危在旦夕,而不是我大明,适当的压一压,对谈判只会有好处。
得了下人的通报,孛罗赤喜出望外,火急火燎的跟着下人前往中厅。
可快走到中厅时,突然又放慢了脚步,面色也恢复了往日的风轻云淡。
“侯爵大人,鄙人闻大明乃是礼仪之邦,可大人却把一个国家的使者置之一墅,此便是大明的待客之道吗”
即使心里再着急,该装还是要装的,孛罗赤压住心里的不安,面色不愉道。
“哈哈,这位菠萝大人,亏你还自诩学识渊博,难道不知这两日我大明在过年吗
这春节啊!可是整个大明的大节日,朝廷不上班儿!
哦,对了,咱大明过年可热闹了,菠萝大人没出去瞧瞧吗”
刘鸿渐对孛罗赤的指责丝毫不在意,反而言语上关心起了他。
看来是大明对这些游牧部落太放纵了,都敢自称国家了,连个‘都城’都是移动的,算哪门子国家!
小样儿,让你装,继续装,不把你惹毛了,算我输!
“你……”孛罗赤气的差点一口气没提上来。
学识渊博、却不知大明过年的习俗,这不是指着和尚骂贼秃吗
况且不是他不想出去走走,他也想出去看看大明的夜景,顺便探查一下大明的虚实。
但是你门口那几个壮汉是咋回事还有那个老管家,没事时不时就在门口转悠,那表情、那眼神看他跟看怪物似的。
更何况,即使你大明过节,难道不知国事为重吗真是岂有此理!
只是几句话,便能把蒙古部落部长级别的大佬气成这样,不得不说,还是崇祯皇帝的气量大啊!
“菠萝大人为何动怒啊,莫不是本候哪里说错了莫急莫急,年纪大了可不能经常动怒,对血管可不好,万一血气上涌血管崩裂,贵国又失一栋梁啊!”
刘鸿渐也不管孛罗赤能不能听懂,只是面上继续‘关心’着这位爱装c的蒙古大佬。
“菠萝大人,我大明皇帝前日已有口谕,答应与贵部结盟。”见老头气的伸出手指着他脸憋的通红,刘鸿渐真怕这厮突发脑溢血。
玩笑归玩笑,把人气死了,可就不好玩了!
是以刘鸿渐赶紧道出实情算是给孛罗赤降了降火。
“不知大明皇帝陛下指定哪里为互市地点”虽然气的不行,但一听到这个消息孛罗赤马上熄了火,毕竟他是来办事的,不是来抄家的。
只要事情办妥,其他的都不重要,在他看来,这便是忍辱负重了吧!
“菠萝大人别急,本候还没说完呢!鉴于贵部失信在先,是以本来陛下是不同意结盟的,好在本候知道贵部的难处,把嘴皮子都说破了,终于使得陛下首肯
第181章 万事皆备(为本书第一位盟主 芭芭拉Y 加更5)
时光飞逝,忙忙碌碌中,一转眼正月便过去。
这一个月间刘鸿渐可忙活坏了,阎应元三人走后,不仅万岁山千户所需要他操心,就连军械所也需要经常去督查。
没办法,底下人哪里还能找来像阎应元三人般,心思缜密而又懂得他心思的管事人。
好在忙里忙外一个月,收货也是颇多。
首先是在一帮子铁匠、铸匠的苦心钻研下,老式十二孔手动煤球机在历经第六十三次失败后,终于在前几日研制成功。
而相对简单的煤球炉子,早在一月中旬便已问世。
当在刘鸿渐的亲力亲为下,煤球燃起来的那一刻,所有曾付出努力的人皆是高兴的欢呼起来。
刘鸿渐也是说道做到,当场赏赐了老孙头和另外一个老匠人纹银五百两,并着人带他们去户部除匠籍。
刘鸿渐的举动赢得了所有匠户的欢呼,匠籍的枷锁已捆绑他们世世代代不知多少年,如今只要努力,即使没有重大贡献,五年以后,自己的子孙便可自由。
五年,就算再苦再累也值了。
而除去匠籍的匠人如果不是脑子有问题,皆是不会提出离开大营,毕竟他们除了手里的活计啥都不会。
在这里薪俸、待遇又高,管事的说话又好听!
当刘鸿渐拿出新的文书让他们签订契约后,这些匠人皆是眉头不皱的把自己卖给了刘鸿渐。
契约规定,他们有生之年只可在军械所做工,而军械所按规定按月支付薪俸,有重大贡献者,如何奖赏,犯了大错,如何惩处,皆写的明明白白。
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雇佣制,契约精神,方是长久之计。
匠人们有了奔头,皆是干劲儿十足。
本来按照原来的计划,既然煤球机研制成功,应该马上实现量产,但哪知竟然双喜临门。
有了一堆能力还算不错的铁匠支持,煤球机研制成功的第二天,弗朗茨竟然把遂发枪也捣鼓出来了。
这可是大事,遂发枪实验当天,当弗朗茨扣动扳机的那一刻,刘鸿渐终于是遏制不住内心的狂喜。
大笔一挥,直接赏赐了弗朗兹纹银两千两。
但出乎意外的是,弗朗茨对银子并不怎么感兴趣,只是边比划便向刘鸿渐说明,他想要战斗、想要战争。
说完还指了指旁边的万岁山千户所驻地。
他本就是个狂热的战斗份子,喜欢战争甚于金钱,若不是为了身边的舒尔茨,他现在也许还在德意志享受死亡边缘的起舞。
刘鸿渐当然没有马上同意,但也没拒绝。
条件是必须教会十个工匠掌握遂发枪的制作技术,并着全体铁匠、铸匠全力赶制第一批两千杆枪。
刘鸿渐答应当这批枪交付之日,便是他进入军营之时,而且至少是百户的职位。
有舒尔兹这个不爱战争的情人在,刘鸿渐倒是不怕弗朗茨中途跑路,天津卫的港口也已着人选址,待到宝船厂督造成功,舒尔兹这个西方船匠方有用武之地。
遂发枪的研发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无非就是少了个发条钢轮,多了块燧石和击砧,下一步便是研制定装纸壳子弹了。
所谓定装,便是将弹丸、底火和发射药结为一体,可以大大节省装弹时间。
书中也明确写着先遂发,后定装,然后便是后装枪,现在看起来也不过如此,但技术瓶颈这东西,有时候限于思维模式、有时候限于工业水平。
这一过程欧洲人足足用了两百年。
然后便是线膛枪、米尼弹……
当然,刘鸿渐现在也没时间研究定装,他也没打算把这些先进技术交给弗朗茨。
天知道这些老外心里都咋想的,万一哪天不开心跑路回国了,不是给自己找事吗
&nbs
关于明代宫廷内部的一些称谓小考
关于明代宫廷的一些称谓。
(一)面称
1、书面语及重大节庆问候语。
皇太子,亲王向父皇帝进贺表笺或参加重大节庆,自称“长子某”“第几子某”或“王某”,称父皇帝“父皇陛下”,称皇后“母后殿下”。向祖皇帝,则自称“长孙某封某”或“第几孙某封某”,称皇帝“祖父皇帝陛下,”称皇后“祖母皇后殿下”。向兄皇帝,自称“第某弟封某”,称皇帝“大兄皇帝陛下”,称皇后“尊嫂皇后殿下”。向叔伯皇帝,自称“第某侄封某”,称皇帝“伯父/叔父皇帝陛下”,称皇后“伯母/叔母皇后殿下”。
(二)口语
(1)皇子称父亲“爹爹”、“父皇”、“陛下”。如:《谷山笔麈?记叙一》:皇子(朱祐樘)辄抱上颈,呼曰“爹爹。”上悲泣下。/《明季北略?内臣献太子》:太子曰:“……二速以皇礼葬我父皇,母后。”/《明史?神宗本纪》:穆宗尝驰马宫中,谏曰:“陛下天下主,独骑而骋,宁无衔橛忧”。
(2)内官称皇帝“万岁”、“万岁爷”、“爷爷”、“万岁爷爷”、“皇爷”。《酌中志》:万岁已有皇子,第不知耳。/奉使内臣仰尊万岁爷法度,不敢妄肆。/《见闻杂记》:“奴不能复事爷爷矣。”。
(3)内官称太子“小爷”、“千岁爷”、“主儿”。《先拔志始》:“打上宫里去,撞一个打杀一个,打杀了小爷,吃也有你的,穿也有你的。”/《明季南略?太子一案》:且云“奉新皇爷旨,迎接小爷进京。”/《酌中志》:着人托王伴读安转送东宫,说:“陈矩顶上千岁爷,乞睿览此书。”。
(4)帝后等长辈称皇子“哥儿”。《先拔志始》:神庙召皇太子至,大声谕曰:“哥儿,你莫恐。但去读书写字。”/《天启宫词》:泰昌元年,帝已登基,李选侍犹称帝曰:“我哥儿。”
(5)皇帝或皇子称亲密内臣“某伴”:《明史?宦官传》:(万历)时与小内竖戏,见保入,辄正襟危坐曰:“大伴来矣。”/太子(祐樘)偶从内侍读佛经,吉入,太子惊曰:“老伴来矣。”/《定陵注略》:上(万历)曰:“冯伴伴来,奈何”群阉曰:“既奉皇爷处分,渠怎敢来”。
(6)称皇后、皇妃为“娘娘”:《酌中志》:东宫王娘娘,京师人。西宫段娘娘,南直人。/其后公主薨,值中宫张娘娘偶病,范娘娘即慧妃封皇贵妃者,天启四年二月三十日诞二公主。
(7)称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等为“老娘娘”:《酌中志》:光庙自元配孝元贞皇后郭老娘娘会诞公主未育外,有孝和皇后王老娘娘诞先帝。
(8)皇子兄弟间互称“哥哥”、“弟弟”:《七修类稿?英宗复位实录》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崇祯宫词》:熹宗大渐前数日,帝跪窗前问安,因言:“弟弟何瘦,需自保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