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攻约梁山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山水话蓝天
这方面倒是并不难。
大理国不稀罕宋军,不会再收留宋军叛国投去。这消息已经在大理使臣离开前就散播得满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很快的,全国的人都会知道大理国把宋人全视为人渣垃圾大害,根本不屑的要。宋人会恨起大理国。宋军死心了,就只能老实下来继续绑着宋王朝吃饭享福。
宋王朝还有意外的却在此时还并不能清晰意识到的巨大好处。
是关于官员稳定方面的大事。
对那些吃着宋国的饭享受着宋国的权势威福却向着外人并且总想着当叛徒的宋国官员来说:大理那边没戏了。辽国,眼望着是日薄西山了,花大心思冒险投靠了也没意思,金国?太小了,还在和辽国血拼,能不能灭掉还庞大强横的辽国或什么时候能灭掉都是个未知数,并且隔着辽国及大海,宋国这边根本勾搭不上。众奸臣想明白了,在积极卖国求退路上也就死了心了,诶!还是先为本朝效力好好混宋官场吧,抓紧时间把自家的钱袋捞满了才是正经,其它的以后再说。
断了早算计好的西南退路,前路变得一片黑暗不明凶险叵测之极,向北边的蛮子卖国极可能是积极找死,狗官们只得尽量把宋政权努力维持下去,宋王朝不倒,才能稳定有荣华富贵享受。
大理使臣公开清晰表态:我大理国根本不稀得要你们这些宋国官僚败类,别做美梦了......或者说是赵岳如此一逼,反而把这些腐败无耻只惦记着卖国求荣的宋官整得不得不齐心效劳起宋国。
官员的心态转变,这对风雨飘摇中的宋王朝是个最重大利好消息。
宋国眼下急眼的是全国性蜂拥暴起的乱民贼寇急需要兴兵再镇压住,否则真可能闹亡国了。
还有,忠诚国家不肯跟着叛国而去的那些马军司和步骑军将领需要处置好。
而马军司,虽然如今京骑军叛逃得已经势力远不如以前了,但这不意味着马军司的大权就没落了京骑兵在禁军中排不上位置了。
军事改革后,兵部取消了,一切军事全归入枢官院统管。管禁军的高俅兼任枢密院副,这意味着高俅管的侍卫亲军步军司对全国地方的步军包括边军步军也拥有管理权,至少是有权兼管。
同样的,当时担任马军司主管的欧阳珣的职权也能管理到全国的马军。
现在,京禁军骑兵势微了,实力比不上京步军,但全国还有数万马军归马军司管辖,尤其是边军骑兵,那也是中央禁军系列部队,只是驻扎在边关而已,那是好几万最能打的骑兵呐.....
于是,争夺军权的闹剧就立马上演了。
众臣,无论官大官小与军事方面有关无关,都不约而同的一齐把心思工夫重点转到这里。大佬们都在拼命组织指挥爪牙做着策划操作。没资格立派的官员汇聚到本派大佬旗下摇旗呐喊......
一时间,陷入沮丧灰败死气沉沉的朝堂又活跃起来。
内斗的旗帜纷纷高高挑起。朝争的战鼓敲响了,轰鸣得惊天动地。无数阴谋在残酷演义......
以前晦暗模糊不清的大派系情况,在有心人的细致分析下这次大致清晰呈现出来。
蔡帮(京),童帮(贯),张帮(邦昌),白帮(计相白时中),石帮(代表勋贵的石肤)。次一点的徐帮(枢密院副使签枢徐俯),朱帮(久未得瑟的原花石纲大使朱勔),何帮(不是何栗,是吏部尚书何?),聂帮(聂山户部尚书),还有个徐帮(开封府尹徐秉哲)......
徐俯是枢密院副职中排位最低的,毫无军队实权,平日只管本院日常杂务,属于老实干活的杂毛副使,这样的家伙竟然也敢跳出来和顶头上司老大童贯及二把手石肤相争,这就有意思了。
明眼的官员心里清楚,这只怕是皇帝故意用徐俯参与搅和,不知皇帝有什么企图。
徐俯,自唐恪勾结京中勋贵将门阴谋造反篡位失败后,他就在众人不知不觉中迅速得意起来。原本在枢密院以及军国大事商讨上向来只有敬陪末座是是是的点头哈腰份,军事大佬们,且不说最牛逼的全军总司令童贯了,象本院常务副石肤和高俅、何栗这样的军事常委们,无论哪一个发话吩咐徐俯干点什么,徐俯都得三孙子一样老实听着想法做好或周全好。
而现在,他已经根本不把中央军事二把手石肤当回事,并且已经事实挤占了石肤的绝大部分枢密院权力,童贯高俅等对此越权却视而不见始终无动于衷,只是冷眼看着石肤被挤兑得天天上班如坐针毡并日益难受上火。
徐俯敢如此嚣张,必然是出于皇帝的授意,有皇帝在背后撑腰。
赵佶被开国勋贵也造反给吓坏了,不再敢信任石肤这样的勋贵大佬,却由于勋贵集团仍拥有庞大的势力网而不敢也不能全把勋贵清理掉,甚至不能撤掉石肤的军事二把手位子,他要防范,要对勋贵出口心中的恶气,也是必须好好教训教训勋贵懂规矩老实点,就用徐俯让石肤难受。
总之,为了马军军权,朝局又激烈动荡起来。
官员们在忙着私下积极联络大搞串联。奏章如雪片一样飞进宫中,纷纷积极举荐,甚至是毛遂自荐的都有,当然,更多的却是弹劾,对最有竞争力的人疯狂问罪抹黑甚至刻意栽脏陷害.....党争内斗的战鼓擂得密急疯狂,战火高起。民间起义狼烟遍地。朝中也呈现出同样的态势。
在这处大戏中,最尴尬被动最难受的正是高俅。
高俅当了这么多年官,以前也遭到过弹劾,却都只是寥寥无几的正直官员参他,别说弹劾成气候,就是闹起反俅声势都没有,而这一次却是风雨雷电交加,大有破鼓万人捶的凶险难堪。
高俅心里明白,在疯狂弹劾潮中,确实有人是想一举取代他的军权,甚至是趁机想干掉他,让他这个皇帝就是信任的宠臣永不得翻身再无机会上位威福掌军权,但绝大多数的弹劾却只是严厉警告他你丫的乖乖老实闭嘴窝着不得再妄想染指马军大权。最好你识相的让出些禁军权。
于是,高俅就病倒了,躲到家里不出面,只是在暗中积极搞动作,比如谄媚和沟通皇帝......
至于抗辽卫国建立过大功的原马军司长官何栗,却被人直接排除在外给无视了。
只有支持徐俯何?等的一些官员上了几份弹劾何栗的奏章,严厉弹劾何栗不遵圣命藐视皇权威严,怕是暗藏不轨之心,并且并不通军事,说何栗根本不适合从事军务职责。
明白人就知道了,皇帝不会再用何栗管马军,甚至不准何栗再染指军权。
赵佶竟对何栗猜忌至斯!
即便在刚刚的受挫于大理使臣的闹剧中,赵佶已经明确看出了何栗对宋王朝的忠贞本色,却仍然坚决把何栗排除在军权之外,说白了就是赵佶难改自大傲慢而心胸小气狭隘.....你带兵竟敢不遵圣命?你竟敢不听朕的......何栗与曹文诏擅自北上杀入辽国这事始终是赵佶心中的一根刺......
在朝局乱哄哄中,赵佶倒是想趁机好好观察观察朝中各势力情况。
他也享受众臣疯狂相争和猜测他的心思,决定权最终只在他随口发话而定的这种至尊快感。
你们猜都是瞎猜,争都是白争。
朕一言而决,朕说了算......这真美妙。
妙不可言呐......
越是经历了王朝差点儿灭亡皇权差点儿就失去了,赵佶就越是会珍惜和热衷于至尊的傲慢。
但,全国闹腾起来的农民起义恶劣局势容不得他稍微拖延。
于是,让蔡京、童贯这种核心大佬也瞠目结舌的一份圣令任命出台了。
不出众臣所料,
高俅没能恢复三衙太尉的牛逼地位。
赵佶现在即使是再荒唐任性,也决不敢再把高俅赏掌马军大权。
还有,何栗也不出意外的和马军再也毫无关系。
赵佶还是之前罢免何栗军权时的那番话:卿精文事,非擅军务,就发挥所长专心做好文职政务吧。却也没调整何栗的副相职务,仍用为参知政事,不过,现在却是有了标配的三参知政事。
让众奸臣谁也没想到的是,尚书丞孙傅竟然成了马军司长官。
这回,孙傅没象前几任那样加太尉街,直接任马军司都指挥使兼枢密院副使,却位在高俅之下,仅在名义上的杂务副徐俯之上。
徐俯现在干的实际是常务副石肤的活,威势实际只在一把手童贯之下,所以,孙傅的排名实际是枢密院大佬中最末的那个。
众臣在惊愕之余却也理解,马军司毕竟势力大如前了,尤其是在京城这只剩下两万人马,远不如步军势众对京畿防御的重要。孙傅的军事地位也就高不起来。
赵佶的这个任命,满朝也只有何栗一人预料到了。
当初,他舍命出城求援救驾成功,事后的皇帝安排,何栗就已经知道孙傅就是那个皇帝准备的随时会顶掉自己的马军权的人。





攻约梁山 681又胡来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攻约梁山最新章节!
客观的说,孙傅虽然也只是个文官,却最热衷军事,当年经历了宋江领导策划的蛇角岭强盗的打击,如今也确实精通军事,而且忠诚可靠。赵佶的安排算得合理,甚至能算得识人善任。
让众臣瞠目结舌的是,赵佶对秦良弼乔宽这等马军重将的安排。
赵佶虽然明智地不会追究秦良弼的失军丧师辱国的大罪,却也没有奖励这些人对宋王朝的忠诚,甚至完全轻忽了这些将领对剩下的马军的作用,竟然把秦良弼的马军司都虞侯撤掉了,改为下属的一个卫将军,而且几乎是兵力最少政治地位最低的那个卫的长官。
对乔宽的安排还算不错,赵佶也知道此人是边关杀出来的忠勇悍将,年轻热血有为,也安排了个卫将军,却是比秦良弼好的卫。
无疑,赵佶又在自作聪明地玩帝术权谋搞所谓的牵制,蓄意挑起马军司内部不和.....
他自己安插的那些心腹自然是趁机提起来了,
有人升任马军司副都指挥使,有人调任为马军司副都虞侯,其他的,包括高俅的人——那些步骑大将,要么担任了卫将军,要么是卫都虞侯等大将角色,领导着并入了马军司的京中剩下的一万多点步军部的骑兵,目的是以此兵牵制马军司的骑兵。
他完全没必要这么处心积虑针对马军司领导层刻意做这样的安排。
从将领来说,马军司也就剩下秦良弼与乔宽这两个在赵佶心中属于忠诚老实堪用却还不算是他的心腹爪牙的人,其它的将领全是他和他的心腹宠臣高俅的人,马军司已掌握在他手中。
赵佶根本不听童贯等的合理建议一意坚持这么搞,其实是把马军司搞成了变相仍由高俅掌控,高俅成了名义上不是三衙太尉的三衙太尉。
说白了,赵佶仍然是在耍任性:你马军不肯归高爱卿领导,竟敢不敬畏服从朕的安排?哼,朕就偏让你们归高爱卿操控。你们这等卑微无知小卒傻瓜懂什么是权谋?能看懂什么上层妙术?你们就糊涂着捏在朕的高爱卿手心为朕卖命吧......
事到如今,他仍然最信任高俅,对他自己挑选的马军司新帅孙傅无疑在心底也不是太信任,或者说是压根没真了解其军事才能,也压根儿没真看重过。
孙傅呢,当初察觉了皇帝想用他顶替何栗的心思,对马军司已经悄然研究了好久了,而且对高俅掌管的殿前司与侍卫亲军步军司的将校也悄然细致观察了个遍,了解哪个可用哪个是祸害。
他对马军司的情况比何栗这个仓促在任时的马帅都了解的细致周全清楚,也比高俅更了解步军,这么做就是为了随时顶替马帅时知道可重用哪些人、要防范哪些人、能从步军那抽谁用,就象欧阳珣当初组建马军司那样对京畿禁军人才提前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仓促被动太茫然无着。
此时,他恭敬喜悦地听着圣令在太监一条条抑扬顿挫宣读下逐渐展露了全貌。
赵佶的无耻任性心思能一时糊弄住别人却如何能蒙得住他孙傅。
孙傅的心在随着宣读而一点点变凉,最后喜悦尽去,不禁从头到脚全一凉:这,这,这你叫我还当的什么马帅?
司本部和诸卫核心将领一半是皇帝的人一半是高俅的。
其它重将的组成就更过分了,绝大多数其实是从高俅的马屁精心腹老部下中抽调来的。
这无疑是皇帝和高俅私下悄悄沟通好的结果。
赵佶只差把众所周知的高俅最心腹大将狗腿子党世英党世雄兄弟直接安排进马军司担任副帅和都虞侯这样的核心要职赤裸裸向大家表明:马军就是高俅的。别人当马帅都只是个牌位。
孙傅早盘算好的掌管马军后要依重成事的干将秦良弼被变相贬斥成了无关紧要的小角色只能蹲犄角旮旯里去呆着郁闷致死去了.....
孙傅是忠诚老实的人也不禁心中怒火猛窜:皇帝用我当马帅,原来不是知我忠诚又精通军务而信重我,原来只是把我弄上去当临时工做高俅的傀儡摆设......
一颗忠君爱国的火热心遭到皇帝当头施来的最阴险肮脏最轻蔑无耻的污辱。
赵佶当皇帝就是这么自负聪明,就是这么荒唐任性。
但,这么搞的结果硬是把个忠臣老实人孙傅给逼火了整火了。
圣令宣毕,孙傅本应该按程序对宝座上的皇帝恭敬感激的领旨谢恩,却是躬身却抬头直接看着赵佶强压心头怒火悲声道:“圣上抬爱,老臣感激,只是臣只是个文官,不擅长军事,担不起此马军重任。老臣......不敢贪权误军国大事,恳请陛下收回对臣的任命。臣感恩。”
去你麻的。你爱高俅,就用那小人草包坑死你好了。老子不干了,老子决不当傀儡丢尽人,成为天下笑柄,还得被你和小人高俅一齐玩在手中干什么都不是,最终只能难为死我自己。
赵佶一听孙傅竟然推辞不肯干,起先还以为是孙傅按潜规矩客气一下,随即看清孙傅对自己的强压怒火的眼神,这才意识到孙傅是真的不愿接任马帅。
这老儿是识破了他的意图......
赵佶有点尴尬,但随即胸中升腾起的是怒火:你这老儿也敢顶撞朕敢不敬畏朕?!你竟敢不识抬举?......果然就是不如高爱卿那么忠谨懂事.......
一瞬间,赵佶心中甚至猛泛起汹涌杀意,却到底不能只因为人家不愿当那官就惩罚人家。
赵佶正憋得难受,急转着脑子要说点什么、想着用什么法子教训孙傅老实担了马帅这个傀儡职位.....眼看着孙傅肯定不会接受这个耻辱任命而必然要倒霉了,恰巧在这时,有急报来了。
原来是马军司将士闹起来了。
如今,马军司在京城仅剩下从京畿四壁调进京训练驻防的那两万骑兵。
这些将士得知高俅果然下去了,却不是何栗恢复马帅职位,而是一个叫孙傅的文臣成了新马帅,将士们对此倒没什么过激反应,无可无不可的态度,但一听是谁谁成了副帅和司都虞侯,曹帅时代事实上的马军司副帅秦都虞侯竟然成了擒戎军的统领,顿时就一片哗然,跟着就怒了......
这里面却是有个典故。
马军司直管的中央禁军骑兵有:捧日军、拱圣军、骁骑军、龙猛军、骁胜军、清朔军、擒戎军、飞猛军。这些部队是驻守京城的。
其中,原本驻扎京城四壁的那四万骑兵统一隶属于飞猛军,这是说的编制,实际是归马军司直接领导,并且这四部骑兵只有五百人一营的营指挥,没有统领的长官,长官都是由马军司轮换着临时派去的将领负责统一训练管理,有点后备役的意思。
此外还有,宁朔军,驻防尉氏县和雍丘;神骑军,驻雍丘;骁雄军,驻陈留、咸平。这三部的骑兵人数都很少,最多是两个五百人营的兵力,而且属于是最差的京禁骑兵。
擒戎军,从排位上就能知道在京城骑兵中是最弱小没地位的,也就比宁朔军等三部稍强点。
赵佶这回还没敢任性到直接把秦良弼贬到最低的丢脸位置。
他以为如此就能对骑兵将士糊弄过去。
事实却是将士们直接被激怒了。
嘿?好嘛,曹帅奋勇为国不幸阵亡,皇帝玩了个名义上是尊贵王爵实为践踏污辱的刻意追封把戏蒙骗戏耍了大家,还放纵奸臣高俅专门在城门那当众刁难羞辱甚至敢杀害曹帅遗孀,闹得大理使臣意外恰巧碰到了出于人性义愤出手了才保住了曹夫人性命以及曹帅死后的威严。这是皇帝打心底里在轻贱我马军将士啊!是小人高俅在肆意欺我马军无人了啊!
这口窝囊气,俺们马军憋着还没出呢。嘿哟呵,这又来一处,竟敢把俺们秦副帅也肆意踩脚底下去了......皇帝这是想干什么?
是觉得俺们马军如今没多少兵力不剩多少实力了就无足轻重了,就可以随意轻佻践踏了?
尼妈的,大理国就算真不收俺们这些骑兵了,俺们也是强者,是谁也不敢小视的骑兵力量。
俺们不能象前面那些弟兄们那样叛国投靠西南有了出路好日子,但俺们可以造反享受自由杀抢的快活。
俺们可以快马弯弓纵横天下,在野兽兴盛的广大天地间鱼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想干什么干什么,就象侵犯进来的辽蛮子骑兵那样自如快活.......俺们有两万弟兄,这力量就足够了,也当流寇,往来如风,京城这也照样能杀抢能威胁甚至能伺机攻破,谁能对付得了俺们?
就问一句,谁能?
赵佶耍任性时忽视了一件事:马军司军队是时任马军司副都虞侯的曹文诏和本司部将秦良弼二将为主一点点一步步整训出来的。
正是这二将日复一日长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用了无数心血才有了包括四壁的骑兵在内的宋国象样的镇国骑兵大军。
朝廷当时指望所谓忠诚可靠的勋贵将门治出强骑军,那只会高俅一样玩废骑兵。
当时,轮换去四壁治军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正是秦良弼这个在当时的马军司勋贵长官眼中的老实听话耐吃苦、不会拍马屁就活该多受罪的大傻瓜。
秦良弼在四壁骑兵心中威望最高,高过了当时的马帅欧阳珣以及也经常见到的曹文诏。因为最熟悉,因为在艰苦的训练和军营生活中长期同甘共苦过,因为因此最了解最信任最愿意追随。
这两万骑兵是参战挑剩下的兵,战斗力比不上参战的,品性也不行,坏蛋本色明显,但恰恰正是这样,这些兵都是坏得精明的,最重视也最懂得捍卫自己的利益。
京中是个人就知道高俅是个什么狗东西,也都清楚高俅用的那些心腹是些什么狗官烂将祸害,在这个国家说灭亡就可能轰然灭亡了的时代,危机四伏中,这些骑兵将士岂敢把自己的命运交到高俅以及高俅的人手中......
有个眼前最好的例子教训是,那些叛国的骑兵能被大理国接纳,不就是领着叛国的将领们虽然有各种不堪却至少还有热血还骁勇敢战?大理国还可收了信任着用一用。
高俅,以及高俅的那些人是特么什么东西?
吃喝嫖赌,对上谄媚拍马屁奴才十足,对下耍官威虐军享乐大爷气派十足,这些方面个个是顶级好手,打仗?那些将领顶屁用。乱世怎么可能跟着他们这样的烂货废物混出个好活路来......只会跟着他们一齐烂掉一齐掉坑里死.....尽管他们不少的自身武艺甚至军略确实也有两下子。
说到底是,这两万骑兵将士心里也在惦记着能有机会投靠西南。
他们只认秦良弼为帅。
如此才有希望.....跟着高俅的人瞎混,纵然一时快活了则是绝无希望。
有希望总比没希望好。
种种因素导致他们发狠大闹起来。
如果朝廷不给个满意的结果,如果皇帝就是敢轻贱马军司的兄弟,他们极可能悍然反了。
跟着朝廷是背着人渣名声不被西南接受的找死,那,干脆就自己为寇求个自由快活活法去。
这些本质是民间浪荡惯了的各种坏蛋的将士在这个时候很自然的会是这么个心态。
风会是赵佶依仗愚忠的纪安邦而连带信重的马军大将。
他带着本部捧日军将领留守京城负责训练这两万骑兵,同时担负骑兵卫京任务。赵佶原本是意图用风会牵制瓦解曹文诏在马军中的权威,风会干的也不错,在掌管两万四壁骑兵的这些日子里已经赢得了将士们的相当认可,但此刻对激怒的军心也无能为力。
急报正是风会派人报来的,
并且在上报信中认罪说自己没能管好军队辜负了圣上的信任。
赵佶又吓蒙了,这才意识到自己太一厢情愿而又错耍了任性。
以他那懦弱的性子,在仅剩的骑兵随时可能造反祸乱京城的危急下,自然是立马怂了,不敢任性了,到不至于发怒怪罪到风会头上,就象左卫步骑叛国了却不能怪主官纪安邦一样。




攻约梁山 682风云激荡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攻约梁山最新章节!
赵佶不能怪纪安邦和风会没收住军心是因为二人毕竟入朝当官和接管部队的时间太短了,再忠诚再有能力也无法和曹文诏秦良弼等大将对军队的影响力相比。
临时入官场并且突然空降的干部,在军中没有自己的嫡系力量,没有根基呀。
纪安邦的事归根结底也得怪赵佶自己头上。
是赵佶自己不喜欢梗直没趣的纪安邦,在当时国家富裕强盛之极不想再用纪安邦这样的,把这员功臣干将有意遗忘并长期窝在了乡下。实在没人可用了,性命危险中急眼了才又想起......
1...897898899900901...95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