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辽东钉子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常老头,没别的说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你们还有什么说的。”
常四爷拿着旱烟袋,狠狠吸了口,吐出一个大大的烟圈,缓缓问道:“鲍大人,就不能缓缓吗?”
“缓什么缓,我告诉你,外面有的是贱皮子想租田地呢,你们不还钱,这些田都收回去!”
“好啊,真是好啊!”
常四爷仰天叹口气,苦笑道:“真是不给好人活路,鲍大人,小的们惹不起,还躲得起!”
老头站起身,冲着村子里大喊道:“乡亲们,留下来是没活路了,咱们走!”
此话一出,鲍承先一头雾水,可是村子里已经走出了好多百姓,他们扶老携幼,把破破烂烂的家具装在独轮车上,背着布包,默默向村外走去。
“你,你们,要干什么?”
“不干什么!”常四爷磕了磕烟袋,冷笑道:“鲍大人,您岳父的田我们租不起,欠多少银子,地里有庄稼,还有这些房子,都归你们了。”
“乡亲们,走啦!”
村民们含着泪,走出了世代生长的村子,纵使有千般的不舍,可是一想到让人眩晕的地租,他们就没有一丝犹豫了。
鲍承先看着远去的人群,他顿时傻眼了,这帮人怎么轻易就走了,没了田地,他们还有什么活路?
鲍承先百思不得其解,不过他还是如愿以偿了,田地都归了他。赶快让人去把岳父徐寿找来。
“爹,村里的贱胚都走了,这些田就是咱们的啦!我这就去招募流民过来,地里还有一季庄稼,简直赚大了!”
鲍承先手舞足蹈,高兴地没边,可是岳父徐寿脸上却一点笑容没有,相反五官扭曲,难看的要死。
“爹,你高兴地糊涂了?”
“唉,高兴什么啊,咱们摊上麻烦了!”徐寿无奈地叹道。
其实何止是他,那些磨刀霍霍的将门大族都憋着兼并田地,好好捞一把。他们巧取豪夺,用尽一切办法,占有更多的田地,把田租抬得更高。
辽西就这么大,还不任由他们上下其手,大发横财……
不过这只是梦而已,他们发现先是难民陆续都消失了。就算没有消失,也纷纷聚集到朝廷搭建的营地之中。
每天里面都飘出米香,离着老远能听到训练演武的声音。
一两个月的时间,难民就会跟着明军离开。空闲的营地很快会被其他人填满,而这些人多半都是他们手下的佃农。
刚开始人员流失,谁都没当回事,三条腿的蛤蟆没有,两条腿的活人遍地都是!
你们不愿意干,还有别人干呢!
可是很快他们就感到了不妙,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消失,只留下空荡荡田地,虽然庄稼还在,可是总不能让尊贵的地主带着三妻四妾去收割吧。
惊醒过来的地主急忙打听,他们终于弄清楚了,原本的佃农都被朝廷忽悠走了。
去草原屯垦,三年不收地租,朝廷派遣军队保护,而且随便垦荒,能种多少就种多少。
这消息简直把辽东的大户都砸晕了,开什么玩笑,去蒙古人地盘上垦荒,找死啊!
愤怒地大户地主召集了打手,要给不知死活的佃户一个教训。他们雄赳赳刚出动,义州兵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毫不犹豫冲过来,暴揍一顿,打得他们爹妈乱叫。
张少保说得好,佃户去留,各凭本事,敢用强,杀无赦!
大户们傻了眼,只能反复告诉自己的佃户,千万不要上当,去了蒙古那边,就再也回不来了!
苦口婆心地劝说似乎有点用处,佃户流失的速度变慢了。
秋收的时节也到了,地主们因为缺少人手,不得不纡尊降贵,跑到田里和百姓一起劳作。一天下来,腰几乎折了,细皮嫩肉的双手全都细小的口子和血泡,简直欲哭无泪。
而真正麻烦的事情却从天而降!
不知什么时候,乡间突然多了很多商贩,他们推着小车,上面放着崭新的苇席,大声吆喝着。
有好奇的百姓凑过来,一见之下,顿时吓了一跳。
“你,你不是榆树村的田老七吗?怎么做生意了!”
田老七呲着板牙,嘿嘿笑道:“还不许俺时来运转吗,大家伙看看苇席吧,全都是上好的货!”
拿开了席子,下面还有两个大木桶,大家往里面一看,眼睛都直了。
“这,这是什么东西?”
“连这都不认识了?”田老七笑道:“左边的是口碱,蒸馒头用的。右边是咸盐,不要我说了吧!”
盐!
有人抓起来,尝了一口,果然齁死人。他们痴痴瞪着田老七,惊骇地说道:“贩私盐,你不怕掉脑袋?”
这话一出口,围拢过来的人全都倒退好几步,自觉和田老七划分界限。
大明的食盐一直是专卖的,贩卖私盐从来都是掉脑袋的重罪,不由得普通百姓不怕。
田老七却满不在乎,笑道:“乡亲们,我这可不是私盐,你们看看,这是辽东巡抚衙门发下来的盐引,小弟我每年能贩运两千斤咸盐。我的盐可都是顶好的,和青盐差不多。”
为了证明自己所说不假,田老七呲着雪白的门牙。只是大家并不在乎这个,他们想知道田老七是怎么咸鱼翻生的。
“实不相瞒诸位,我们都跟着朝廷的军队到了草原上。到了地方,才知道满地都是宝贝。一人多高的芦苇,砍下来编成席子,男女老少一起干,有晋商过来收购,一个女人半个月就能赚三两银子!”
多少!
在场的百姓嘴长得老大,简直不敢相信耳朵,他们一年也挣不到三两银子啊!
“嘿嘿嘿,这算什么,我们新村子周围有盐湖,里面都是白森森的食盐,还有口碱。这玩意在草原上没有人在乎,和废物一样。”田老七美滋滋说道:“我们采盐,每个月给军爷一千斤,剩下的可以自己卖,小弟不才,就有两千斤的盐引,这可是传辈儿的宝贝,儿子,孙子,都指着发财呢!”
田老七说着,小心翼翼把盖着大红官印的盐引塞到了怀里。
周围的老百姓眼珠子都红了,一个个垂涎三尺。
“老七,七爷!快告诉大家伙吧,怎么交好运啊?”
田老七得意地一笑:“俺不懂别的,就知道跟着张少保有肉吃!”r1152
.全部章节





辽东钉子户 第二百八十六章 造反了
. .
区区几个月的时间,就算是神仙也没法安顿几十万的难民.其实早在对付了白莲教的时候,张恪就已经把手伸到了草原.
击败炒花部之后,张恪更是不计成本,派遣夜不收精兵袭扰草原,把零碎的小部落全都赶走.
乔桂更是把草原当成了新兵训练场,野营拉练,演习军阵,射击打靶,甚至袭击鞑子,来个实弹训练.广阔的草原几乎成了义州兵的练兵场和后花园.
长城一线,两百里范围之内,牧民几乎消失一空.有些受伤退伍的老兵胆子大,根本不怕鞑子,他们召集一帮青壮,越过长城,建立屯垦据点.对于开疆拓土的壮举,张恪自然无条件支持,亲自制定规矩,上缴一成收成,就能得到庇护.
百人以下,各地田庄自行解决,超过百人,义州兵出面.
今年是军屯收获的第一年,虽然刚刚开垦出来的田地不够肥沃,产量有限,可是架不住田多,而且还能养殖牲畜.算下来每个人收入比起以往提升了好几倍.
老兵们从自耕农,变成了小地主,身份飞跃,一个个都欢天喜地.
有了成功的经验,张恪才敢把难民弄到草原上.
以原本的军屯据点为核心,迅速出现一大批的田庄村镇,仿佛雨后春笋,草原瞬间勃发出强烈的生机.
难民们心里都有一本账.当佃户就要忍受一半以上的田租,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处在前线.徭役多如牛毛,能活活把人累死,就算累不死,老天爷心疼大家伙,最多也是半年干的半年稀的,一辈子看不到一点光亮.
可是到了草原完全不同,才一成的田租.只要能干,开一千亩.一万亩都没人管你.
只要肯干活,就能改变命运!
对于国人的勤奋是不需要怀疑的,难民到了草原的第一刻,就开始了疯狂的劳动.
张恪已经安排人手划定了宅基地.在居住的村子外面先用砖石修筑坚固的围墙,这是大家日后安全的保证,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至于房舍简易的茅草屋就成,用木头做架子,用泥巴晒土砖,房顶用芦苇和稻草,劳动人手足够,一天就能盖好几十所房子,一个月全村人都能住进新房.
难民们从辽东逃过来.变得一无所有.
可是原本的宗族邻里,亲戚朋友,稀奇古怪的关系网全都打散了……所有人都在一起劳动.听从官吏安排,分工合作,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使命.
很快大家伙就骤然发现,他们的工作效率成倍的提高,愣是赶在落雪之前,把房舍都弄好了.到了冬天也不用受冻了.
还开出了四百多万亩田地,只等开春就能耕种.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工商业竟然也发展起来.
其实说白了一句话也是逼出来的.巡抚衙门答应给粮食,可是这些粮食只是暂借,以后还要还.
欠钱难受,欠朝廷的钱更难受,索性想办法赚点钱.
有人开始养殖家禽牲畜,有人注意到草原上数量众多的芦苇,割了回来,编成席子,穷极思变,百姓们挖空了心思赚钱.
张恪对此早有预料,倒不是他多神,而是在河湾村搞出了经验.只要有个宽松安全的环境,追逐富裕的本能就能促使百姓疯狂起来.
当然张恪也不会仅仅看着,还要引导百姓,他搞出了两条来钱的路子,一个是草原上的盐湖,有大量优质食盐和碱,都是百姓必不可少之物.
明朝针对盐政有开中法,也就是鼓励商人把粮食运到九边,九边开具盐引,商人拿着盐引再去盐场支取食盐,送到固定地区贩卖.
张恪和王化贞联名上奏,请求在辽东恢复开中法,不过具体措施改变了一些,商人拿着粮食,布匹,铁器到辽东,直接换取食盐,运到销售地点.
这一招相对开中法,由三角贸易变成了直线贸易,商人不用到处奔波,省了时间,而且价钱也便宜.
换食盐,还能顺道换碱,要知道盐是朝廷专卖的东西,可是碱不一样,可以随便买卖.敏锐的晋商瞬间嗅到了商机.北方诸省多数吃面食,都要用到碱,每年算起来,也是一两百万的生意,岂能错过.
几大晋商家族派遣范文生和黄德禄等人找到了张恪,苦苦哀求,一定要把盐碱生意交给他们做.
张恪也很干脆,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所有对草原的贸易,必须经过张恪安排的人核准!
上一次张恪虽然和他们也有约定,可是以他们的作风,肯定阳奉阴违,不过这一次,他们可要好好思量得罪张恪的后果了!
第二条来钱的路子就是毛呢,纺织可是地地道道的朝阳产业,后劲十足,工业革命就是纺织开端的.张恪特别规定,凡是年纪在二十五岁以下,心灵手巧,不论男女都可以接受培训,成为纺织工人.
每人一个月一两三钱银子,干得出色,一年后工钱就能超过二两!
寻常百姓,哪里抵得住这个诱惑,父母长辈纷纷把孩子送去,哭着喊着让工场收下.无形之间,竟然解决了工人短缺.[,!]的弊病,呢绒纺织又加快了好几倍,皆大欢喜.
……
巡抚衙门,大厅之上,灯火通明.
两大排条案,后面坐着年轻的账房先生,他们十指如飞,拨动算盘珠子,只能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
张恪翘着二郎腿,一门心思品茶.王化贞却在地上来回走动,额头冒出了细腻的汗珠,不时唉声叹气.凝眉瞪眼.
老先生这么坐不住,也是有原因的,去草原屯田.成绩一大把,可是辽东,乃至朝廷都闹翻了天.
世家将门的佃户跑了大半,他们甚至要动用自己的亲兵家丁,才勉强把粮食收回来.可是来年怎么办,总不能让家丁去种地吧!
这帮人五内具焚,气得噗噗放屁.尤其是鲍承先.他岳父徐寿对佃农最刻薄,人已经跑了七成.要是到明年,说不定一个都不剩!
败家媳妇天天在耳边哭,逼着鲍承先去把佃农抢回来,可是他哪里敢啊.张恪的人马就盯着他啊!
"头发长见识短的玩意,你想守寡吗?"
夫人更凶悍,破口大骂:"守寡就守寡,跟着你这么个怂货,还不如死了算了!部下丢光了不说,天天吃我们家的,喝我们家的,一点忙都帮不上,你算个什么东西!"
被媳妇劈头盖脸一顿痛骂.鲍承先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气得跑到军营.一口气炖了三条黑狗,一边吃一边痛骂,分明把狗肉当成了张恪……
将门大户大抵如此,他们动用各种关系,苦求京中的官员,能站出来帮他们说句话.
京中百官听到张恪两个字.脑袋大了好几圈.东林党一帮人弹劾他,非但没有成功.还几乎全军覆没,首辅叶向高,左都御史邹元标全都下台,剩下韩爌和**星苦苦维持.
大家伙谁也不敢弹劾张恪,不过他们也有办法,把火力集中到王化贞身上.
弹劾他擅起边衅,虐待士绅,不恤边将,残害百姓……总而言之,王化贞成了替罪羔羊,一脑门官司.
老王就指着屯田的成绩,狠狠堵住言官们的嘴.可以说账房先生们算得不是帐,而是老王一生的清誉,由不得不在乎.
快到三更天,熊若光捧着清单急匆匆跑过来,强压着激动说道:"中丞大人,请您过目!"
"怎么样,有收获?"
"嗯,大有收获!"
王化贞急忙翻看起来,越看越高兴,到了最后,竟然忍不住仰天大笑起来.
"哈哈哈,永贞,你不凡啊!"
屯田草原的主意都是张恪出的,虽然对外挂的是王化贞的名义,实际上他就是一个执行者而已.
不过等到情况汇总起来,王化贞还是振奋异常.
"自从八月间,不到四个月时间,安顿百姓四十三万有余,建造房舍十一万五千间,开垦田亩三百三十万亩,编练新军一万三千有余,恢复疆土三百里!"
王化贞越念声音越高:"安顿百姓耗费银两七十五万,粮食五十万石,其余砖石木料无算.然数月之间,征收商税十二万两,假使明年田赋上缴之后,所得在五十万两以上!"
看完统计数据,大家伙都清清楚楚,一年多的时间,投入都能收回来,还凭空多了一大块土地,上万士兵.
在铁打的成绩面前,言官那姓洞的指责屁都不是.历来开疆拓土都是最大的功劳,哪怕赔本都要做,更何况能赚钱呢!
"永贞,我这就上奏朝廷,让那帮聒噪的言官看看,也让圣上知道,我们才是真心做事的人!"
张恪胸有成竹,笑道:"世伯,先不要着急,屯田是成功的,很多苦不堪言的佃户都会加入其中,明年人数会暴涨的."
"那有什么不好?"王化贞疑惑地问道.
"哈哈哈,世伯,总不能草原屯田,把辽东弄空了吧!还是跟着那帮大户低头,只要他们肯听话,还要留条活路……"
张恪没等说完,突然有人跑了进来,气喘吁吁说道:"大人,大事不好了,广宁治下,以徐家堡为中心,有二十几个村镇的乡绅地主造反了,把派去的官员都赶了出来,招兵买马,要和朝廷决一雌雄呢!"
"找死!"
张恪猛地一拍桌子,厉声道:"马上点齐人马,去徐家堡!"顿了一下,戏谑地补充道:"把鲍承先叫上,让他平叛去!"(未完待续)
.全部章节




辽东钉子户 第二百八十七章 驱虎吞狼
. .
外面朔风凛冽,屋里温暖如春,三个大火盆满是通红的火炭,发出炽热的温度。
徐寿虽然身为主人,他却只能坐在靠近门的位置,毕竟相比屋里的这帮人物,他差得太多了。
最中间两个人,左边的是一个须发皆白,骨架高大的老者,他叫祖宽之。祖家先人在宣德年间从安徽迁到了宁远,世袭武将,人才辈出,他们家的田产从宁远一直到山海关,数量多得惊人,光是佃农就有三万多。
在祖宽之的对面坐着一个无须的中年人,满脸的阴气,他是眼下辽东监军太监的干儿子,名叫王环。他这样的家伙放在宫里也就是刷马桶扫厕所的货,可是出了宫,那就是上差,谁都要恭敬着!
除了这两位之外,其他的要么是世袭武将,要么是大户王族,还有几个致仕的官员。和他们相比,徐寿除了女婿值得一提之外,别的都差得老远,他只能乖乖坐在门口吃风。
祖宽之默默坐着,半晌挑挑眉头。
“王公公,你是京里来的,难道就没有办法对付张恪吗?”
王环噗嗤笑道:“祖老,说句实话,难!远的不说,司礼监的两位祖宗都和张恪不错,辽东镇守太监洪公公也刚刚进京,听说管着乾清宫,也是主子眼前的红人。想告张恪,没等主子万岁爷看到,脑袋就没了。”
听着王环的话,一个年轻人愤然站起,对着王环毫不客气地说:“公公,若是您都一点办法没有,我们这些人能干什么!还不是趁早散了,让张恪予取予求好了!”
王环翻了翻眼皮,讥笑道:“你是叫吴襄吧,听说要考武进士,要是这点韬略,日后恐怕难以为将!”
“你!”吴襄有心发作,可是祖宽之瞪了他一眼,吴襄只好讪讪坐下。
祖宽之抱歉道:“公公,年轻人不懂事,他也是被逼得,各家佃户逃亡太多了,老朽这心里也像是着了火。”
“咱家不会和毛头小子一般见识。”王环笑道:“咱家还是那句话,你们指着告黑状,鼓动人联名,是一点用处没有。”
徐寿急忙说道:“公公,我们也知道,可是没有别的办法不是!”
“咱家给你们一个主意吧,还是要乱,要闹起来。”
祖宽之忧心道:“公公,张恪可是一个杀星,要是惹恼了他,后果不堪设想啊。”
“又想吃,又怕烫,你们啊,非把自己坑了!咱家和你们不一样,干爹在辽东几年,弄了点田地,大不了不种,可是你们祖辈都在辽东,田地可是命根子,你们就甘心认输?”
吴襄愤然说道:“当然不甘心,公公有什么高招,请讲就是了!”
“嗯,到底是年轻人有魄力,说起来也简单,就是让几个大户挑头,结寨自保。不要造反,只说朝廷苛政,活不下去了。上万言血书,动员士林清议,进京告御状!制造辽东被张恪弄得天下大乱的景象,主子万岁爷还是想着辽东平安,到时候自然会让张恪收敛。”
王环的主意就是想越过张恪一关,直接让天启表态,从上向下施压,让张恪低头,他也知道硬拼实力差太多了。可是此计也有难处,挑头闹事的要直面张恪的怒火,搞不好没惊动皇上,就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大家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目光都落在了徐寿身上。谁让他的势力最弱,自然要去当出头的椽子。
徐寿低着头,仿佛没看见。可是一道道目光,就像是锋利的刀子,刺进他的身体。足足过了一刻钟,徐寿实在是受不了煎熬,只好硬着头皮站起来说道:“诸位,让我出头行,可是千万要保住我们一家的安全啊!”
“放心吧!”祖宽之说道:“你先把火烧起来,我们会充当调停人,不让张恪来硬的!”老头笑眯眯说道。
“启禀少保大人,前面就是徐家堡!”
张恪闻听,急忙举目看去,徐家堡离着榆树村不到十里,也是一个大村庄。围墙高大,足有两丈多高,上面还有女墙,四角摆着铜炮,俨然一座堡垒,攻打起来绝不容易。
此时庄门紧闭,严防死守。
张恪看了一眼身后的鲍承先,冷笑道:“鲍将军,徐寿是你的岳父吧?”
“没错!”鲍承先一副吃了苦瓜的模样,诚惶诚恐,急忙辩解。
“大人,末将绝对没有和徐家勾结,还请大人明察。”
张恪朗声笑道:“我自然相信鲍将军的忠义,不过——正所谓大义灭亲,讨伐徐家逆贼的战斗就交给鲍将军了,记住,我明天早上要看到徐寿的脑袋!好好干,我会帮着鲍将军请功的。”
说完,张少保潇洒地转身,留下一个鲍承先,好似冷水泼头,从里面冷到了外面,竟然牙齿都打颤了!
鲍承先想了一百种情况,张恪会打他,骂他,上奏参他,下狱,甚至直接砍脑袋,可是想来想去,唯独没有想到张恪会让他攻打徐家堡,亲自对付自己的岳父!
这不是强人所难,天底下就没有这么难的事情了,鲍承先一阵天旋地转,几乎落马。
“鲍大人,您可撑住了。”杜擎笑着扶住他的肩膀,在耳边说道:“装病没有用,朝廷也不会信的,到时候大人参你一本,就等着掉脑袋吧!”
鲍承先浑身一震,脑袋里都被张恪的影像塞满了。这家伙年纪不大,怎么这么坏!驱虎吞狼,让女婿对付岳父,也亏他能想得出来。
想起张恪人畜无害的模样,鲍承先就像作呕,这小子就是微笑的恶魔。鲍承先可以想象,只要自己敢不同意,立刻落下把柄,张恪可以随便炮制他,甚至砍了脑袋。想到这里,鲍承先浑身一激灵,五官都扭曲到一起了。
苦苦思索一刻钟,鲍承先几次偷眼看张恪,这家伙脸上都带着大鱼落网的笑容,自己就是他手里的鱼啊!
1...127128129130131...2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