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九悟
几道目光都落在罗向阳身上。罗君子轻轻的摇头,道:“子玉从未说出口,但他心中视山长如父。让他一个人静静吧!”
厅中几人轻轻的叹口气。
书院涅槃重生,百废俱兴。正是奋进向前时。但,这涅槃的代价是残酷的,不是说翻篇就翻篇啊!心中的情绪,阴影要慢慢的走出来。
…
…
灵堂里,贾环跪拜祭祀后,坐在矮凳上,看着大案上竖着的灵牌,还有后头的棺木。神情木讷,泪痕两行。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种种记忆,从脑海中翻腾,飘掠而过。
夜色中,长明灯在跳跃着,灯光映照着白色的花圈。灵堂中寂静无声。
贾环信奉的是唯物主义,但在此刻,他真的是希望世界上能有鬼神。让他能和山长、叶先生、大师兄他们说几句话。问一声:师友平安否?告诉山长、大师兄:我已将这方天地换了日月,再无伤害。
然而,并没有。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但愿得,河清人寿。
…
…
一夜孤灯至天明。贾环清晨时,自灵堂里出来。那复杂的感触,无法述说。
罗向阳陪着大师兄的遗孀,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左侍郎魏源质的女儿魏芸,身穿孝服,带着儿子等在灵堂外。
魏芸二十九岁,哭泣着行礼,道:“谢贾学士。”她一直留在密县侍奉公婆。但知道丈夫和贾环的交情。她一谢贾环帮助拿下的六品诰命夫人。二谢贾环来祭拜丈夫。贾环此时权倾天下。
贾环点点头,仿佛又看到当日大师兄在死前愧疚的流泪,回礼,道:“嫂子不必多礼!”魏娘子等人住在书院的一切用度,自是不用他再吩咐。
魏芸让儿子公孙杰给贾环行礼,五岁的小男孩脆生生的道:“见过贾叔叔。”
贾环将身上的玉佩解下来,蹲下来,挂在公孙杰的腰间,摸着他的头,看着他肖似大师兄的脸,那怯怯的眼神,又仿佛看到当日他第一次见到宁淅时,温声道:“好孩子!不要让你父亲失望。不要让我失望!”
罗向阳笑一笑,扭头看着天际边的朝阳,揉揉眼睛。
…
…
自贾环抵达闻道书院后,随后数天内,诸多事件一一落定:葬礼,书院规划,书院落成典礼。
由于京中士林,对贾环弑君颇有意见。贾环摆平朝堂,不代表可以摆平民间。所以,罗向阳、骆宏几名书院的负责人都认为书院按照原址复建即可。
闻道书院在巅峰时期,拥有超过800名学子,教师队伍超过五十人。学生们从蒙童、童生、生员到举人。教师队伍中有两榜进士。垄断整个京西的教育市场,并影响着北直隶地区。
但,此时的形势下,虽然走的老师,学生都在听到消息陆续的回来。但书院最终能拥有多大的规模呢?再者,闻道书院的待遇是出了名的好,规模太大,恐入不敷出。
贾环否定这一想法,确定闻道书院不仅仅要恢复旧址,还应该再扩大数倍。届时,其地理位置,不仅仅要挨着东庄镇,还要和数里外的刘家湾相邻。
整个书院,不仅仅要继承山长、大师兄的学术成就,还要推陈出新,兼收并继!不仅仅要成为朝堂上文官的摇篮,还要成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
目标是:在校生2万人。
随后,一封封的信件、邀请函自闻道书院发出。邀请和书院相关的士人前来参加书院新坐成的典礼。
雍治二十一年,三月十四日山长叶先生、大师兄上刑场。至四月中旬初夏,过去约三十多天。四十九天的法事将尽尾声。随后,便是葬礼。书院的落成典礼,定在五月二十一日,夏至。
…
…
江南。苏州。大周的时尚之都。
四月,小雨多是江南时。苏州城中的巡抚衙门中,南京右副都御史、苏松巡抚沙胜,接到京中贾环写来的信:贾环叙说了政变、书院、葬礼之事。
正是上午,沙胜在衙门的廊檐下,看着江南连绵的小雨,思绪起伏!十几年前的往事,就此浮上心头。那是,他是北直隶的提学。他和张伯玉是至交好友。
当今天下,于此时并不平静。辽东、楚王叛乱。同时,刚刚平定的河中、吐火罗地区正在和十万波斯军队交战。他自是上表承认永兴天子。
沙胜看着贾环的信,久久不能语。他恐怕无法见证闻道书院的又一次重建。但,想必比雍治九年的水灾后,更加的辉煌!
…
…
南昌。
曾经在京中交游广阔的龙江先生宁儒,此时任职江西布政司右参议。雍治皇帝曾经亲口许诺龙江先生在江南任职,方便他回乡。
江南小雨,江西则是阳光高照。南昌城外,宁儒带着一帮文士、好友、名妓约三十多人,在滕王中置酒畅饮。歌声、乐器飘扬在这千古名楼中!
一名亲信老仆进来,手里拿着贾环的书信,递给宁儒,低声道:“老爷,京中贾学士的书信。”贾环权倾天下,他的书信,他哪里敢耽搁,直接送过来。
“贾学士”三个字让楼中的酒宴,暂时停止。士子、名妓们目光,都落在宁儒身上。
江西的士林,和顺天府不同。顺天府就是京师地界。对贾环起兵,有直观的认识、影响。而这里则不同。报纸上的舆论、观点,占据着主导。
贾学士弑君,要看个人如何理解。但这在江南,江西并非一个禁忌话题。并不是一边倒的批判。
宁儒接过书信,微微有些愣神。他无可避免的想起和贾环的旧事。第一次见面是香山脚下他的庄子里,宛平县新春文会。
那年贾环作为钦差陪着他回乡。他们在九江遇到西南钱王胡炽。而贾环在宁府居住的数月时间里,亦在士林中留下许多佳话。士林求见,名妓原为丫鬟侍奉。
有诗:不相菲薄不相师,公道持论我最知。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青松诗。
他父亲亦是于那年去世。
宁儒拆开书信,聚精会神的读起来。而后,轻轻的长叹一开口气,吩咐老仆道:“你回去说一声,我不日启程上京。叫太太帮我准备准备。”
他的仕途,在雍治朝被压了很多年。后来与雍治皇帝和解。但此刻贾环来信,他愿意去京城参加书院的落成典礼。这无关政治,只关乎交情。
…
…
金陵的方宗师、江南做官的纪鸣,闲居黄州府的萧梦祯等人都接到邀请。
方宗师年事已高,派儿子给书院送礼。他虽为文坛宗师,但性情并不执拗。就像雍治皇帝要修书遮掩政变,他还是主编了《皇周英华》。现在,贾环弑君。但,贾环是他的学生!于此时,为帝师!
…
…
时间,就在信使们的奔走中流走。五月上旬,贾环的书信走朝廷的渠道,抵达西域中心碎叶。在此的柳逸尘收到贾环的书信。而后转至吐火罗。
西域此时,正在全力和波斯十万大军交战。新任的河中总督曾季高,初战不利。
吐火罗,阿缓城。
深夜里,权吐火罗总督事的庞泽在书房里收到贾环的书信,再一次的泪洒青衫!
京中的危局,山长他们的死,贾环悍然起兵复仇,遗体下葬,书院重建。这一件件的事,他都挂念在心上。只是消息落后二十多天。他若是在京中,必定跟着贾环起事!
算算日子,山长等人于近日下葬。他无法回去。书院重建的典礼,他挂念着。不知道何时,他可以返回故里!
…
…
五月十六日,沈阳。
盛夏时节,这座辽东布政司的省城中,几乎看不到战火残余的痕迹。街面上的店铺、行人如常。贩卖货物的商旅牵着马队在城中走过。
主街的德裕酒楼二层中,张四水和辽东布政司左布政使许澄、其子许英朗共饮。
三月下旬,大周车骑将军、九门提督(正二品)张四水率五万大军出关,迅速的平定辽东割据。阵斩前辽东总兵祈夏。击溃果勇营。于前日,光复沈阳。势如破竹!
张四水麾下的兵力主要出自上十二卫。按照道理,辽东有四万精兵,反而难打。楚王只是个被贬谪的亲王,没什么军事实力。但,结果恰恰相反。
在辽东已经平定的情况下,岭南却是打的不顺。祈夏割据,不得人心。而楚王却是雍治皇帝的嫡子!岭南可非唐宋的蛮荒之地。如今海贸繁盛。
许澄时年四十九岁,当年谢旋所器重的翰林,何系的三大干将,现任的辽东最高文官,左布政使。为人性情沉稳,沉默寡言。说话一句中的。
他和贾环算起来,有快五六年没见了。贾环在京中起事,他却被迫投靠祈夏。好在朝廷大军迅速平叛。祈夏失败,少不了他在后勤上做的文章。
张四水击溃祈夏的主力后,率军抵达沈阳,他立即率全城军民,重回大周。
许澄拿着酒杯,和张四水示意,叹道:“国事艰难啊!”
张四水道:“会好起来的。”沈迁和他制定的计划是以精兵平岭南。他在辽东是练兵。没想到,辽东迅速平定,岭南还在打。楚王到底是嫡子。
许英朗性情开朗,笑道:“嗨,父亲,伯仁,我听你们聊天都要憋死。喝完这杯酒,我就去京城,否则赶不上书院的落成典礼。有书信或者口信带回去,现在都交给我吧!”
叛乱虽平,还要善后。至于,他父亲曾经投敌的事,有贾环在,问题不大。顶多父亲的仕途再被压几年。
许澄笑着点点儿子,拿出一封书信给儿子,“这是给子玉的书信。”
张四水想了想,道:“许兄帮我带句祝福的话给书院。”
“哈哈!好!”许英朗仰头将酒喝完,快步下楼。楼外的柳树下,四个亲随们早备好俊马,行礼。许英朗翻身上马,对酒楼上拱手一礼,抽着马,“驾!”
他父亲和家都在辽东。但是,书院,那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先生,他的朋友,他的青春!他一定会及时赶到,见证书院的第三次重建。
…
…
夏至日。五月二十一日。京城地区有习俗:冬至饺子夏至面。这一日的正午,是全年太阳最高的时候!贾环将书院的落成典礼定在这一日。
书院的未来,当如日当空!
天将将亮,东庄镇上,便热闹起来。一队队的马车自京中赶来。这都是参加今日典礼的报纸记者。护卫工作,则是早两日,就开始调了京营进来。
而早期抵达缙绅、官员,如萧梦祯、龙江先生宁儒、方宗师的次子方二公子等是都住在京城中。闻道书院修建一个多月,还只是初具规模而已。
朝霞万丈,映照着京西群山。远山含黛,峰峦叠嶂。妙峰山金峰的潭拓寺中,智尘大师做完早课,带着约十人的队伍出发,前往山脚下的书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京中的官员、权贵们开始陆续的抵达。代表永兴天子前来道贺的是他舅舅周伍闵。宁澄、宁潇一起前来。胡炽代表着齐大帅。
而如许英朗、纪鸣等书院子弟早在昨晚就抵达。
闻道书院落成典礼的地方,并不在原书院的明伦堂旧址。新的明伦堂建在书院北门内。明伦堂前建有一个广场。四周的建筑物气势恢宏。堪比国子监。今日典礼便是在此举行。
明伦堂左侧院落群中,数千名疏勒军分布在四周,护卫严密。岗哨集。今日观礼的人物,便是在这落座喝茶。贾环在正厅中,招待着宾客。
计有:周伍闵。宁澄、宁潇、胡炽、沈迁,北静王、石光珠、成国公,赵鹤龄、胡璁、杨尚书。贾政、魏源质、蔡宜、李斯、占城候,宁儒、方二公子、萧梦祯等人。
和贾府相交的勋贵,贵公子自是不必一一记述。高朋满座。
书院方面:骆宏、罗向阳、乔如松、卫阳、许英朗、姚纬、纪鸣、纪澄、易俊杰、秦弘图,刘国山等人带着书院的弟子在组织这场典礼、盛会。
正厅中,少府令宁潇坐在靠前的位置。长公主的地位,还是非常贵重。一身白色的宫装,仪态明丽端庄,喝着茶。来的宾客太多,她和贾环就说了几句话。
正闲聊着时,易俊杰穿着青衫进来,一脸络腮胡子。见他进来,厅中说话的声音小了几分。易俊杰躬身向贾环行礼,道:“院首,时间到了。”
他现在在礼部任职。前些时日,书院重开,山长的谥号等圣旨,便是由他带来书院。
贾环点点头,做个手势,站起来,环视厅中的达官贵人们,邀请道:“今日书院重开,举办落成典礼。吉时将至,请诸位随我至明伦堂祭拜圣人。”
今日闻道书院的落成典礼,约有小半个朝堂的官员都在这里,更别说永兴天子都派了代表。皇族则是以越王宁澄,潇公主为代表。当他们离开院落,走至广场上时,在广场上等候多时的近百名记者,一片沸腾。
贾环走在队伍的最前方。一路上,那些惊叹于闻道书院之盛的语言,不绝于耳。
于书院其他同学,弟子,或许有欣喜,骄傲之感。但于贾环而言,他心中平静。
明伦堂五间开,圣人像前设有香案。偏殿里还供奉着山长、叶先生、大师兄、江、吴两为讲郎。由罗向阳担任司仪。
观礼的嘉宾们按照地位,分别站立于明伦堂内、堂外。就如同上朝时那般。
贾环带着二十多名书院弟子的代表,在明伦堂内,祭拜圣人。而书院弟子们的队伍,长长的排到广场上。
祭拜完圣人后,贾环神情沉静,朗声道:“今日书院重开,我们书院的宗旨是什么?现在于圣人面前立誓,望诸生永记,勿忘!”
贾环对着孔子的雕像,躬身行礼,道:“为天地立心!”
他身后的二十多名弟子跟着他躬身行礼,道:“为天地立心!”
排到广场上约两百人的书院弟子,穿着一水的青衫,袖袍上绣着闻道书院四个字。这时,全部跟着弯腰,整齐的作揖,高声道:“为天地立心!”
广场上,被军士隔开在三十米外的记者们,全部都停止议论。没有人知道明伦堂内贾环在说什么。但所有人都感受到一种庄重的仪式感,油然而生!
明伦堂内,圣人像前,贾环再道:“为生民立命!”
诸生跟着道:“为生民立命!”声音回荡在明伦堂中,回荡在广场外。仿佛洗涤着人的心灵。这是大儒张载的明言。后世读书人所敬仰的境界。
而今,闻道书院在贾环的带领下,向世人喊出来横渠先生的明言,于圣人面前立誓,作为书院的目标!这是一种大气魄、大勇气!
“为往圣继绝学!”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
…
…
声音徐徐的回荡着。嘉宾的队伍中,宁儒、萧梦祯等人点头。
礼部尚书胡璁微微点头。
他固然喜欢拍马。被清流所不耻!但任何一个读书人,登上权力的巅峰之后,该做什么?当然是践行千百年以来圣人的教诲:治国、平天下!
权术,永远都只是上升的手段。
贾环身边能汇聚起一批精英的读书人,并非没有原因!
…
…
宁潇于人群中,明丽、静谧。她在侧后方,看着贾环带着书院诸生立誓时那坚毅、沉静的面庞,她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于此时,天地间仿佛无声。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意志!
他内心里,想要的,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奋斗在红楼 第九百六十七章 理想、目标
五月二十一日正午,闻道书院的落成典礼举行。随后,宾客们徐徐的散去。
在当天下午离开的东庄镇的近百名记着脑海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后的一幕:横渠四句!齐刷刷的书院弟子,整齐的跟着贾环高声诵读着。
当日来闻道书院的报纸,除了京中的二十多家报纸,还有保定府、张家口、承德等地的报纸。
随后,第二天的京中报纸,报道此时。在以惊悚标题为卖点的小报上,大肆鼓吹的是贾环的地位、份量、权力!昨日,朝廷多少官员、权贵去了?
有点节操的报纸,则是作出政治分析:贾环宣布以横渠四句作为闻道书院办学的宗旨,这意味着闻道书院由一个纯粹科举、研究学术的学校转变为政治学校。
但,在昨日亲眼目睹这一幕的京中权贵、高级官员们是怎么看待的呢?这个时代并没有照相机,来记录,在正午之时,远山葱郁,书院简陋时的画面。
当是时,夏日的阳光透露下来,众人默默注视着贾环的背影。天地间,仿佛就剩下他的声音,动作!平静、坚毅的书生,身后是黑压压的人群竖立。
这是怎么样的一副画面。或许,很多人想知道,画面中展示力量的书生,到底想要给如何改造这个世界。
…
…
重建书院的热闹,逐渐的散去。贾环这几日都在东庄镇、书院里和旧友相聚:龙江先生、萧梦祯等人都是远道而来。
随着闻道书院的建设火热朝天以及师生的回归,东庄镇重新恢复繁华。
五月底的清晨,一辆马车由京西官道而来,穿透镇上的雨帘,自北门进闻道书院。即将离开京城的龙江先生宁儒到书院里祭拜好友公孙亮。贾环作陪。
书院的墓地,设在书院东北方向的一处山坡上。数个墓碑依次而立山长、大师兄的衣冠冢。叶先生,江、吴两位的墓地。夏季的小雨带着清凉,淅淅沥沥的洒落。
长随、亲卫们都在稍远处等候。贾环打着雨伞,在墓碑前数米处里看着墓碑前沉思,肃穆而立的龙江先生。他时年五十岁。
贾环的思绪也不禁飘回到雍治九年春的文会上。那晚,龙江先生多么年轻,放浪形骸。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时,大师兄正是慕艾之时。总想着: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而此时,天人两隔。
那晚,同样是他和诗诗的第一次相见。她舞蹈蹁跹,闻名京师。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不足喻其美。佳人相见一千年。
那是青春之时。
“唉…”宁儒长叹一声,走过来,道:“子玉走吧!”
贾环轻轻的点头。很多话不必说,龙江先生能来京师,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一行二十多人,离开书院的墓地。
…
…
傍晚时在下着雨,绵绵细雨,像银色的丝线。
乾清宫南书房中,明烛高照。太监们在书房内外侍立着。永兴天子宁淅坐在书桌后,听着东大学士齐驰的奏对。
南书房行走蔡宜、纪澄,右都督北静王,都督同知、京营节度使沈迁、兵部尚书孟何都在。
齐驰正汇报的是晋商的问题。数月前,晋商想联合西南钱王胡炽吞掉贾环的信丰号。现在晋商们都快要吓尿!找到胡炽求情。此时,贾环就算和胡炽联手,肯定也吞不下晋商。但割肉,必须要割。
岭南战事胶着。晋商捐赠五百万元给朝廷作为军费。调辽东的军队增援岭南,走海路去岭南,直接攻击岭南首府:广州城。
同时,晋商、天顺丰、信丰三家联合成立大周中央银行,试发行纸币,朝廷官方予以承认。这是多方的利益交换。
作为国朝顶尖的财团,资本两亿元以上的广州十三行肯定要加入发行纸币。但,对岭南的战事他们要全力支持朝廷。份额按功劳算。如今海贸繁华,行商们在海上都有船。
“依齐先生所言。”永兴天子宁淅没什么犹豫,直接批复。感叹道:“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是历史大势所趋!金属货币的开采、铸造、流通量有限,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却是很大。”
齐驰一身绯袍,站在华贵的南书房正中奏对。他时年五十五岁,正年富力强。一个人处理国政。这时,给天子说的微怔。人民群众?不用说,这种大白话似的词语,必定出自贾环之手。
听闻最近贾环晚上会在宫中教授天子各种知识:天文地理,各种杂学,做人做事的道理。
再议了些事,看看怀表,宁淅笑着道:“天色不早了。朕就不留齐先生和诸卿用膳。你们陪着朕吃饭,吃的也不痛快。”
永兴天子这句话令南书房中顿时一片春风细雨!
“臣等不敢!”齐驰笑一笑,率大臣们叩拜永兴天子,告辞离开。他心中颇为欣慰。天子在继位时,何等的青涩,当了几个月的皇帝后,已有人君之相。
贾环教的好弟子啊。
…
…
宁淅自南书房出来,身边袁太监带着一干太监、宫女约二十多人跟着他。袁太监弯着腰,问道:“皇爷,晚饭摆在皇后娘娘那里?”皇后居坤宁宫。就在殿后。他是隐晦的提醒下天子。
宁淅摆摆手,兴致勃勃的道:“这几日先生授课。朕去西苑吃完饭。你去给皇后说一声。哦,对了,御膳房的菜谱都改过来了吧?”先生说,营养摄入要合理。宫廷菜,都是些重油、温补的东西,长期吃,不利于身体。
袁太监连忙点头,“回皇爷,都改了。”敢不改么?内务府是越王管着的。
这事还有个插曲,真理报上一宣传:天子心忧百姓艰苦,在宫中吃青菜。现在外头一片“明君”的称赞之声。皇爷的皇位再稳固几分。新任的真理报主编萧梦祯深得宣传精髓。
小雨淅沥未停。夏夜里带着凉爽和舒适。宁淅到设在含元殿处的御书房中。这时贾环、宁潇、宁澄正在一起坐着说笑、喝茶。氛围融洽、悠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