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今年四月时,朱由检就把这块土地赐给了准备去东南圈钱的朱慈烺。而朱慈烺则命郑芝龙在陆家嘴给自己建一处离宫,名字就叫十间堂——在陆家嘴整个大房子也算是朱慈烺的前世夙愿了,这回也算是了却了这个夙愿。这个十间堂真的是很大很大,差不多把整个陆家嘴都给占了......
王七这个时候已经给朱慈烺牵来了一匹汗血宝马,朱慈烺就翻身上马,郑芝龙也上了自己的折耳马,翁婿二人就并辔而行,往南安侯府而去。
从延安西街到南安侯府并不远,只需要从延安西街拐上江南街,再走华山街,穿过淮海街,差不多就到了。沿途都是商务区和豪宅区,还一所大学,就开在南安侯府的附近,名叫石井大学堂。
这所大学的名称取自郑芝龙老家安平镇的石井书院(这是泉州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南宋),自然是郑芝龙出钱兴办的。
这所石井大学的占地极大,设施完备,师资力量也很强,和无锡东林大学堂,南京太学和扬州广陵大学堂并称东南四大学堂,也是大明东南的“进士摇篮”——大明的科举已经被崇祯皇帝改革了好几回,四书五经的占比越来越低,算学、格物、军学和孔子遗篇的占比越来越多。所以崇祯十六年大比高中的进士,基本上都是石进大学、南京太学、东林大学和广陵大学这样的新式大学的师生。
那位影园的主人郑元勋就是广陵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广陵大学物质书院(化学系)的山长,在崇祯十六年大比中以一篇《格盐论》高中进士......
......
郑芝龙的南安侯府那是侯门深深,豪华富丽,其中不仅有中式的院落,还有日式和西式的院落。他用来招待朱慈烺的则是一间位于西式院落当中的大厅,非常宽大,但是因为安装了许多玻璃窗,所以采光极佳。室内的壁炉烧得暖暖的,犹如置身春暖时节,非常舒适。
郑芝龙和朱慈烺都换上了宽松的道装,也没带冠帽,显得悠闲自在。在大厅里伺候的是一个金发碧眼的洋妞,身材婀娜,五官也极为精致,郑芝龙管她叫娜塔莉。
郑芝龙指着正在泡咖啡的金发美人对朱慈烺道:“此女乃是臣让人从奥斯曼国高价购得的女奴,据说来自西洋波兰国,准备调教一番后献给万岁爷......”
“我父皇的确喜欢胡姬,”朱慈烺打量了那女子一眼,笑道,“他征西域回来的时候,就带了不少胡姬......不过毛都没她黄,皮肤也没她白。”
说着话,朱慈烺就把目光挪开了......不就黄毛白皮的毛妹嘛,有什么了不起的,本太侄才不稀罕呢!
看朱慈烺对毛妹没兴趣,郑芝龙也就不多说了——其实的侯府里还有一个毛妹,是和娜塔莉一起买回来的,本打算送给朱慈烺的,现在看起来只好作罢了。
接下去,翁婿二人又聊了一会儿上海商市这边的风土人情。这座商市虽然位于松江府和苏州府的交接处,占了上海县、宝山所、吴淞所和嘉定县的一些地盘,但是居民却大多是外来的。其中又以泉州、徽州、宁波三府的移民为最多。
而这些移民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以工商为业,苏州府和松江府的工商业本就非常发达,有“苏州丝、松江布”和“苏松半天下”之说。而上海商市的纺织业则是集两家之长,出现了大量的机户(纺织作坊)。而上海的造船、修船、铁工(和造船有关)、军工、玻璃、木工、造纸等行业发展的也很不错,俨然有成为手工业中心的意思。
而比手工业更加发达的,当然就是商市的进出口贸易和航运业了......这才是目前上海商市的根本!
因为工商业发展迅速,所以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很大,而资金需求一大,息口自然就高了。
“老泰山,听说你在上海这边放高利贷赚了不少啊!”朱慈烺和郑芝龙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就聊到高利贷上去了。
郑芝龙捋着胡须,颇为得意:“那是......欠了我郑一官的银子,除非是死了,否则就得连本带利一文不少的还上!”
“如果还不上呢?”朱慈烺又提了一句。
“那就砍......”说到这里,郑芝龙才发现不对,连忙改口,“那,那就得看情况了......”
朱慈烺冷冷地问:“看情况砍手还是砍脚吗?”
“这个......”郑芝龙额头上冷汗直冒,心说:太侄是怎么知道的?
朱慈烺瞄了他一眼,有道:“孤听说你家的高利贷都是九出十三归的?”
“没,没那么高......”郑芝龙连连摆手,“那个九出十三归不过是死当,没什么人会真的赎,臣家放的债是十出十四归。”
“那也差不了多少啊!”
郑芝龙摆摆手道:“臣那是年息......臣放债不救穷不救急,都是放给商家特别是海商的。海商跑一趟起码一年,只要能平安归来,获利都有一倍以上。”
“还是太高了,”朱慈烺道,“除了海商,别人谁用得起这样的钱?”
郑芝龙笑道:“也有人用......”
朱慈烺道:“最后陷进去的一定是多数吧?”
郑芝龙苦笑道:“钱紧啊......”
“那如果钱不紧了呢?”朱慈烺问,“一两成的年息能不能放?”
“一两成?”郑芝龙一愣,“这怎么可能?”
朱慈烺道:“我给你七分的年息,是年息......而且要多少有多少!你要不要?”
“七分年息?不可能吧......”郑芝龙看着朱慈烺,“怎么可能有那么便宜的钱?还要多少有多少......”
朱慈烺道:“当然有了!孤会变钱的!”





抢救大明朝 第2180章 给资本主义插上翅膀
郑芝龙的“十出十四归”对于海贼(海商)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暴利行业,只要人船平安,百分之四十的利息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对于手工工场而言,可就真的有点高了。
在大部分情况下,手工工场无法承担如此高昂的资金成本。可是对于郑芝龙这号放债的债权人而言,年息40%其实也没多大的收益。
因为他们放出去的是真金白银!真的得把一箱箱的银子验好了,称好了,再交给债务人......债务人把这些银子搬走以后,郑芝龙手里的银子就真的减少了。
也就是说,郑芝龙的高利贷买卖是没有一点放大,也就是没有大于一的乘数效应。
一般情况下,郑芝龙为了保证随时能往外放债(这是一个诚信高利贷者的金字招牌),他的高利贷资金利用率一般也就在六七成,有时候甚至会低于五成。十出十四入打个六折,也就是两成多的毛利。再扣掉坏账、收账和管理成本(资金进出不是走票据,而是真金白银,那成本就高了),净利润能有两成就不容易了。如果把息口降到两成以下,那郑芝龙的实际收益就剩下百分之几了,还放毛高利贷?直接买点土地收租算了。
实际上,许多没有收账能力(砍人也不容易),也没有什么好赚的项目可以去做(有也不见得忙得过来)的商人,往往会把闲钱投在土地上——后世都说中国商人爱买地什么的,所以就没资本主义云云的。
其实吧,这是中国金融业发展水平不足,没有产生银行业所造成的。
而中国古代的金融业发展水平不足的原因......很可能和宋明两朝的天倾有关。毕竟宋朝以前的中国主要还是豪族社会,工商业也不怎么发达。只是到了宋朝,中国的平民社会全面繁荣之后,才有了比较发达的金融业。但是宋朝遭遇的天倾陆沉,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打击极大。而历史上的明朝也遇上了类似的情况......这个金融业的进步,也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所以两场天倾后的从头开始耽误了不少时间。
比如会票、银票、交子、会子之类的票据或纸币,在宋朝都已经出现,还是蛮先进的。但是到明朝初年都整没了,就只剩下没人要的宝钞......
“老泰山,您看这个......”朱慈烺说着话,已经摸出了一叠印刷得花花绿绿的纸,递给了坐在边上的郑芝龙。
郑芝龙借过那叠纸看了看,问了句:“这个是......会票?”
会票就是汇款用的票据,现在已经出现了,郑家的商行也有这项业务,但是这项业务就是单纯的异地汇款。
朱慈烺说:“这是银票、支票、会票、钞票和存单......一共五种票据。”
原来是五种票据啊!郑芝龙心说,怪不得几张纸看着有点不一样。
“会票我知道,我家就有......”郑芝龙说,“这个钞票是不是和宝钞一样?还有,银票、支票、存单都是什么意思?”
“这个钞票不是宝钞,”朱慈烺道,“这是银行发行的钞票,不是户部发行的宝钞,银行的钞票是凭票即付的!”
“即付白银吗?”郑芝龙又问。
“是银币,就是这种一两银币!”朱慈烺又摸出一块铸造成圆饼形状的银币,轻轻的摆放在了自己和郑芝龙之间的案几上。
铸造银币也是发展金融业的重要一环!
明朝没有银币,甚至没有给白银设立一套成色和度量衡标准。所以在明朝使用白银的场景是这样的——购物者随身带有钢剪,根据所购货物的价格把银锭铰成大小不等的碎块。每个碎块都需使用戥子(小称)称出重量,买卖双方往往都随身携带戥子。而铰银子的过程中落下来的银屑也不能扔了,得小心收集起来,再用随身携带的腊块点燃加热银屑将之融成比较大的银块......
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金融票据是有一定困难的——票据得有一个标准的标的物啊!
所以朱慈烺得先发行银币,再推广票据。当然了,铸造银币是个手艺活,不可能一下就普及开来。因此朱慈烺现在给郑芝龙看的银币,仅仅是票据所对应的标准的标的物。
比如拿着一张“凭票即付”的钞票到盐业银行的支行当中能兑到的,就是这种白银含量约为九成(还有一成是黄铜),重一两的银币。
有了这个标的,银票、支票、会票、钞票和存单之类的票据才能办理,不会争执起来。
“那这银票是什么?”郑芝龙又问。
朱由检解释道:“可以看成是大额的钞票......也是凭票即付,可以用来做大买卖。”
“那支票是什么?”
朱由检道:“这是一种个人或是商行的支付票据......银行不承担‘凭票即付’,而是要根据出票人在银行开立的支票账户中有无存银进行兑付或划账。有了这个,老泰山您再去做买卖就不必拉上几船或是几车银子了,带上支票本和支票章就行了。”
“哦......”郑芝龙心说:我是谁啊?我去做买卖哪用得着带几船银子,我一句话就行了!我郑一官只要亲口答应的事儿,只要和银子有关,就没有不兑现的!
“那存单是不是存钱在银行的凭证?”郑芝龙已经猜到了存单的作用。
“没错,”朱慈烺道,“目前盐业行发行的存单,都是记名并不可转让的。”
“存银在盐业银行有什么好处?”郑芝龙问,“能拿利息?”
“可以拿利息,也可以拿土地券。”朱由检说着又拿出了印好的一份土地券,递给了郑芝龙,“利息不高,定期拿5分,活期只有1分......都是年息。如果拿土地券,存二两就可以拿一亩土地券,凭土地券可以去辽东取得一亩可耕之平地。不过拿了土地券后,再想取出存银,就得退还土地券了。”
“那不就是花了二两银子买了一亩地吗?”
“这不一样。”朱慈烺笑道,“买了是不能退的,而用存款换取的土地券是可以退还的。而且......也可以拿着土地券不去兑换土地。”
“不去兑换要土地券干什么用?”郑芝龙问。
“可以留给子孙啊......”朱慈烺笑道,“这样的好事儿可不是一直有啊!二两银子换一亩土地,上哪儿找去?
另外,土地券还会上涨!”
“涨?”郑芝龙一愣。
朱慈烺点点头,笑道:“对啊,现在是存二两换一张,如果不退还的话,就等于二两银子买了一张......等孤手里的5000万亩土地券兑换完毕了,也许就涨了呢?这土地券不记名,是可以转让的!老泰山,机会难得,想不想多换一点?给您留1000万亩的土地券怎么样?”
郑芝龙想了想,“1000万亩就得2000万两......可我还得放债呢!”
朱慈烺笑着:“老泰山,我可以借给你......7分年利,给你个借款额度,你需要多少就借多少,借多少就算多少利息。我给你的钱算7分利,你拿去放40分的利,转一转手就是33分利,多好啊!”
“这个......”郑芝龙琢磨了一下,“千岁爷,那你还有的赚?”
“有啊!”朱慈烺笑道,“我少赚一点就行了......我心比较平,不与民争利!”




抢救大明朝 第2181章 大订单
朱慈烺的心当然是很平的......他的7分利只要发点银票、划一划账,应该就能到手了。根本不用担心坏账,也不用在追账的时候思考砍人手还是砍人脚的难题。
因为盐业银行根本不会把债放给普通的中小商人,只会放给郑芝龙、沈廷芝、李国助、刘香这号巨商,再由他们去放给需要用钱的中小商人。
至于收账和砍人的难题,都由郑芝龙、沈廷芝、李国助、刘香这样的大贼头兜着,朱慈烺只管收钱,7分利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而且朱慈烺真是不想与民争利,他是当皇太侄的,大明江山早晚是他的,还争那么多利干什么呀?
依着他的想法,随随便便捞个十亿八亿的,顺便再把大明推进资本主义的门槛,然后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就行了。
而在他看来,大明要走上资本主义的不归路须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得会学格物,格物是第一生产力嘛!生产力上不去,资本主义的大门是不会敞开的;二是得有充足并且比较便宜的资本......资本主义不能没有资本啊!
格物的问题,应该已经被朱由检完美解决了,整出了一个什么《孔子遗篇》。连考进士都得写格物论文了,各地开出了不少大学堂,虽然都是新旧结合的大学,但已经够用了。
所以朱慈烺也就不必在这方面大开金手指了......格物这事儿不能操之过急,得让明朝的学者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掌握格物的能力。
对了,他们还可以抄洋人的学问......格物无国界嘛,前提是你得会抄,真正掌握了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本事,然后再超过他们。
而且在朱慈烺看来,有的抄的时候,还是尽量去抄,别都想着要从零开始搞......反正他开个什么金手指,也还是让明朝人来抄嘛。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鼓励明朝的学者自己去学习......让他们自己去翻译西人的科学和哲学著作,去学习西人的技术,去把华夏相比西人拉下的方方面面都补上。
在这方面,崇祯皇帝其实做得还不错。
据朱慈烺所知,在崇祯16年和崇祯13年的科举大比中,就有许多进士的“格物论文”抄了西人的东西......而崇祯一概不问,只要这些东西对于大明而言是新的有益的知识就行!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现在大明的各所大学,都在竭尽全力翻译和研究西人的哲学、科学书籍,想要从中找寻到可以帮助他们的学生(或者老师)考上进士混上大儒的知识。
而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大明朝这几年可真是大儒辈出,格物水平提高的也很迅速。
不过朱由检不大注意鼓励发明,他不大管这事儿,一门心思都在《孔子遗篇》上搞理论了。
所以朱慈烺准备帮着崇祯管管......专利法什么的暂时还搞不成,但是可以搞几个发明奖,直接给银子重奖就是了。
除了不大注重发明,朱由检好像也从不过问金融的事儿......现在的大明没有银行,没有债券,没有钞票,连标准化的银币都没有。
这方面就有点落伍了,所以朱慈烺就把金融当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发力点。
而要打造一个可以为资本主义提供资本的金融体系,光搞定盐商和海商这两头还是不够,还得让手工业和农业也尽快加入到这个体系当中。
这样朱慈烺就能通过盐业银行的特殊地位,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到一个可以鼓励工场手工业和大中型农场发展的程度。
而要将手工业和农业拉入以盐业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朱慈烺就得动用手头的另外一张王牌——就是那一个多亿的军需订单了。
朱由检让朱慈烺帮着筹钱的目的还是为了花用在对外战争上,这就意味着巨大的需求和大量的军需订单。
......
南安侯府,后花园中。
刚刚享用了一顿丰盛的“上海当地美食”之后,朱慈烺和郑芝龙这对奸商翁婿,正在侯府大的可以打马球的后花园中散步消食儿,顺便再讨论一下接下去要怎么把实实在在的实业也圈进盐业行的金融大局。
“什么?一个多亿的军需订单?真有那么大的买卖?”郑芝龙还有点不相信呢!
朱慈烺背着手,在园子里面一边散步,一边笑着道:“当然有了......我父皇那么喜欢打仗,还想让我二弟当大汗,三弟当天皇,那得打多少仗?区区一个多亿怎么会花不完?”
郑芝龙听了这话眉头大皱:“千岁爷,万岁爷真想让宁王殿下当日本天皇?”
“那是......”朱慈烺笑道,“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北美;惟欲征服北美,必先征服日本!我父皇野心那么大,能不在北美插一脚?即便不能全有北美,也不能西洋人尽有北美天选之地啊!”
郑芝龙连连摇头,“天皇可不容易当上!日本国的这一场仗有的打了......日本人可不笨,他们是非常善于学习的,而且又有西班牙人好好在教,进步很快啊!”
他是真正的知日派,当然知道日本人有多难搞了,而且他也不觉得美洲那里有什么大油水。
朱慈烺一脸的无所谓,“进步快是好事儿!我大明的天兵只有和高手过招才能进步,要整天跟一群弱者对垒,早晚把自己也变成弱者。
你看人家西洋人的军事为什么进步快?不就是因为交战各方都很强吗?他们那里就相当于咱们的战国争霸,越打越强啊!
所以我大明不能没有对手......而日本这个对手正合适,最好一直打下去对咱们有好处。”
一直打下去不是穷兵黩武吗?
郑芝龙实在有点想不通,怎么就有好处了?
朱慈烺似乎明白郑芝龙的想法,于是就笑着解释道:“如果没有我在东南坐镇,主持财政和军需采购,一直和日本打下去是行不通的。我父皇不善理财,也不懂得利用军需采购来提升工商业的能力。不过万幸大明有孤,有孤就坏不了事儿了。”
“不知殿下准备怎么做?”郑芝龙问,“有用得着臣的地方吗?”
“当然得倚仗老泰山了......”朱慈烺笑道,“孤想通过年后的军需大采购达成两个目的,一是让上海、佛山、泉州那些生产战船、火铳、火药、盔甲、刀剑、火炮、军袄战袍的商家,都在盐业银行开设户头,并且使用盐业银行的各种票据,如果手头的钱不够,他们还要向盐业银行借钱。
二是孤王希望生产这些军工品的工厂可以使用统一规格的尺子,安装同一个规制进行生产……这叫标准化!”
(本章完)




抢救大明朝 第2182章 好日子!
大明崇祯十八年春,持续了多年的干旱,从去年夏天开始就得到了缓解。到了今年春天,大明辽阔的北方大地更是迎来了几场珍贵如油的春雨。不仅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北直隶这五个直省干渴土地得到了滋润,连一向干旱的口外草原,也被几场春雨浇了透。现在不过阳春二月,草原上已经是一片葱绿,白羊肥牛,正欢快地啃食这美味的嫩草。
在信州府的岱根塔拉离宫以东的官道上面,正行走着一队相当庞大的车马。上百辆拥有上海出产的高档气泡玻璃窗的豪华四轮马车,和三四百辆装货的大车,一辆接着一辆,行进在石板铺成的官道之上。车队的两边,各有一列一人双马的板甲骑兵,看起来相当精悍,卫护着车队。车队的前方和后方,还有开路和殿后的骑兵,也是一人双马,都组成了营纵队。在队伍的最后,还有一个组成了行军队形的骑炮连,拉着6门3斤炮,紧紧跟随着车队。
而在车马队的最前面,则是数十名披着黄色罩甲的骑士,有男有女,人人都骑着高大骏美的汗血宝马。这群骑士都簇拥在一个高大健壮的汉子周围,这汉子不是别人,正是大明朝的当今天子兼蒙古大汗,崇祯皇帝朱由检。
这位至高无上的皇帝,现在的心情显得非常愉悦,因为他现在可是双喜临门啊!
第一喜当然是应劫成功!北方五省,还有东北、燕宁、宣大、三边、安西等五个大小总督区,去年冬天就普降瑞雪,今春的降雨也不算少。看来崇祯十八年能有个好收成了!
第二喜则是逆子已经提前完成了一亿三千万两的筹款任务,在半个月前送到北京的奏章中,逆子不仅报告了筹款成功的喜讯,而且还提出了一个一揽子招标采购的大计划逆子可不仅会搂钱,人家花钱的手段更高明!
1...729730731732733...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