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一旦开埠,当不亚于上海!外公,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您赶紧去买瓜洲附近的土地,有多少就买多少,一准能赚钱的!”
周奎皱了皱眉头,“瓜洲附近的土地都是扬州盐商的,我肯买,他们不一定肯卖啊!”
“肯,一准肯!”朱慈烺道,“因为他们马上就要拿出一笔大钱了!”
“拿出大钱?”周奎问,“有多大?”
朱慈烺笑道:“大到需要变卖田产才能筹集到。”
周奎眉头紧皱,“他们已经给了五十五万两了......”
“五十五万两这么少怎么能行?”朱慈烺摆摆手,“外公啊......你的心还是太平了!”
我的心还平?周奎心想:那我该问那些人要多少?
朱慈烺笑道:“五十五万两不够是填狗洞的钱......外公,您立马把钱都退了!”
周奎心说:都退了可就是二百五十五万两了!
朱慈烺瞄了他一眼,笑道:“孤把银子退他们,他们就得翻倍,甚至翻两倍,翻三倍的再送!他们的身家性命,都在孤手里捏着!孤怎么肯为了区区五十五万两银子放过他们?”
对啊!周奎也觉得朱慈烺的话有道理,这么好的机会,只黑了二百万两实在太少了,至少得捞个四百万两!
“好!”周奎重重点头,“我这就去退银子!”
等周奎指挥着一大群家奴把一箱箱的银子搬出院子,装上大车后离开了巡抚衙门后宅,朱慈烺就让人把白绣娘给找来了。
“绣娘,你马上去见你爹白思文,告诉他别再给国丈银子了......再给,孤回头抄了他的家!”
其实朱慈烺最想去抄的是周奎的家——这老家伙太不象话了!人家扬州盐商孝敬朱慈烺二百五十五万,他居然敢吃下二百万!这是谁给他的胆子?
如果不是朱慈烺这回没有大权在手,周奎在苏州的家早让李自成给抄了!
“妾身一定转告!”白绣娘见朱慈烺动了怒,赶紧应了下来。
“还有,”朱慈烺又道,“让你爹再去转告别的总商,不许给国丈银子......能决定他们死活的只有孤!孤三天后和他们直接谈,不需要中间人!”
中间人什么最讨厌了!下面的奸商要送钱,直接送就行了,朱慈烺才不怕御史弹劾呢!
“千岁爷,”白绣娘看了朱慈烺一眼,怯怯地问,“那......那家父他们要准备多少银子?”
白绣娘知道朱由检的底牌是一亿三千万两!
“一家准备一百万即可。”
“才一百万?”
朱慈烺点点头,道,“对,就一百万,而且孤也不要他们的一百万......这笔银子只是他们当总商的保证金,存在盐业银行里就行了。”
“千岁爷,”白绣娘有点担心,“那您怎么才能筹出一亿三千万两?万岁爷还在等呢!”
朱慈烺看见这个女人是真心为自己着想,便笑着对她说:“你放心,一亿三千万对孤而言不过是小菜一碟......你别忘了,孤手里还有五千万亩的土地券呢!”
“可是这些土地券真能卖出去?”白绣娘还是有点担心。
“卖不出去!”朱慈烺笑道,“但是却可以为孤的盐业银行筹集到一亿两银子!”
他顿了顿,又嘱咐道:“绣娘,孤要为朝廷筹集一亿三千万两银子的事儿,现在还不能让令尊他们知晓!”
“妾身明白,”白绣娘道,“妾身一定守口如瓶!”
......
朱慈烺和扬州九大盐商(包括郑元化)直接见面谈判的地方是位于蜀岗中峰大明寺内的平山堂之中。
这次朱慈烺是带着“十二金钗”、五百精骑,还有一大堆的太监宫女幕僚仆役,差不多上千号人,扬州城内的淮东巡抚衙门太小。朱慈烺干脆借住到了蜀岗山上的大明寺中去了,这里可宽敞多了,而且也比较幽静,利于防卫。他还打算将盐业银行的总部也设在蜀岗山上,得选一处高地修建个存银的堡垒,建成后就叫蜀岗银山堡,以象征盐业银行信用之牢固!
就在他迁入大明寺中第一天,扬州的九大盐商就应邀而来了。
“国丈把银子退给你们了?”
看见九个盐商行礼完毕,朱慈烺就问起了退银子的事儿。
“退了,都退了!”
盐商们纷纷点头,看来周国丈还是让朱慈烺给忽悠了一下,把到口的肥肉给吐了出去!
朱慈烺道:“孤叫你们来,是有大买卖要和你们一起做......你们如果想和孤做这个买卖,那从现在开始,就不必给孤以外的任何人送钱了!
你们是孤的人,而孤是大明国本,将来的皇帝!有孤照拂你们还不够吗?”
盐商们当然不敢说不了......而且朱慈烺的确是他们能巴结上的最大的后台!更重要的是,朱慈烺还现管着他们这些人!
扬州知府是朱慈烺,淮东巡抚也是朱慈烺,六大都盐运使也由朱慈烺担任。
得罪了朱慈烺,抄家之祸就在眼前。什么东林党,什么南都勋贵,全都是远水,根本灭不了朱慈烺的近火。
而巴结好了朱慈烺,至少眼下就没人能动他们了!
朱慈烺看见一帮盐商都还知道轻重厉害,于是笑了笑又道:“孤得在东南呆上很长时间,万岁爷东征西讨,花钱实在厉害,也只有孤能替他筹钱,而孤要筹钱,就没法离开东南。所以你们不必担心孤走后让人收拾的事儿......至少眼下不用担心。”
他顿了顿,又道:“好吧,孤该和你们说说大买卖的事儿......这大买卖有三桩,第一桩当然是分包盐务了!
孤会把天下的盐业分成九份,每一份都有相应的盐场和盐市,负责一省或两省的盐务,由你们当中的一家全权承包......孤只管四件事,一是收盐税,二是控盐价,三是缉私盐,四是管盐引。而你们想要得到这个承包权,就得在盐业银行存入100万两现银,作为保证之金......”
抢救大明朝 第2177章 一亿三千万两就是个小目标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抢救大明朝最新章节!
九家盐业总商,一家存100万两保证金,900万两的存款就有了......而且还是长期的和无息的!
不过朱由检给朱慈烺定的小目标是一亿三千万两,现在还差一亿两千一百万两呢!
在解决剩下的一亿两千多万两之前,朱慈烺笑着问在场的九个盐商道:“这100万两的保证之金,你们几位愿意存吗?”
“愿意!”
“自然是愿意的......”
“我等一定尽快把这笔银子筹出来!”
对于扬州城的大盐商来说,一百万两银子虽然不是小钱,但还难不倒他们。所以九个盐商一一表态,都承诺会尽快把银子交给朱慈烺的盐业银行。
“好!”朱慈烺又道,“那孤再和你们说说盐税的事情......主要还是交粮食,一年800万石麦子或稻谷,都在辽东交付。
另外你们一年还得再交60万两白银,用于维持一个新的大都盐运使衙门。
以后不会再有六个都盐运使衙门,只会有一个大都盐运使衙门总管天下盐务,收盐税、缉私盐、控盐价和监管盐引,都将由这个大都盐运使衙门统管。
大都盐运使衙门下,还好有各省督盐衙门,各省督盐衙门之下,则会设立缉私盐丁。
这800万石加60万两,就由你们9家分担......孤要的不算多吧?”
“不多,一点都不多......”
九个盐商听到朱慈烺的要价,都在心里面大松口气。八百六十万盐税比起以往当然是增加了不少,但是以后再没有权贵能向他们九家要钱了......就算还要额外付出一点,那也只送给太侄殿下一人,一定能省下许多的。
所以九家盐商的收入,在未来几年一定是增长的!
听完九大盐商的表态,朱慈烺笑着点点头,接着又道:“孤的第二桩大买卖就是盐业银行了!所谓银行,就是可以吸纳储蓄,发放贷款,进行异地汇款,兑换和铸造金银铜钱,买卖债票以及其它有价票券的商行。
这个银行可是比盐业更大,更有前途的买卖啊......你们九家有没有兴趣那点股份?”
其实扬州的盐业总商都兼营高利贷,因为盐商业务的本质是包税商,而且朝廷以往不需要盐业总商垫付税金。与此同时,盐业总商们又不允许下线的中小盐商赊欠。所以他们的业务一定会产生大量的现金流,这些现金则会被用来放高利贷。
而且东南地区的工商业发达,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大,放贷还是有利可图的,各大盐业总商当然不会放过这样肥肉。
但是盐商的高利贷业务和银行业那是一个天一个地,所以他们也不是很明白朱慈烺想搞的盐业银行和他们的高利贷有什么不同。
不过搞不明白也不妨碍他们投资啊。
白思文笑着问:“千岁爷,想让咱们几个投多少银子?又想让咱们占多少股呢?”
朱慈烺笑道:“也不必投太多,一家投50万吧......10万两一股,银行的本金一共100股,你们九家一共拿45股,孤拿55股吧。”
九家盐商出了450万拿45股,朱慈烺什么都没出,就拿下55股,这买卖可真是好极了。
不过九个盐商也没多想,就全部点头同意了......谁让朱慈烺是他们的总后台呢!
加上之前每家要拿出来的100万,他们每家也就是拿出150万两。虽然有点压力,但还是能拿出来的。
而150万乘以九,就是1350万。
超过十分之一的“小目标”已经完成!
朱慈烺接着说:“盐业银行除了刚才孤和你们说的那些事儿,还有一个买卖,就是代销盐引......以后凡是想做食盐买卖的商人,都得先购买一年份额的盐引,然后再按月向各省的盐业总商分号兑换食盐。盐业总商在得到盐引以后,就能向盐业银行兑换白银了。”
这又是一个低成本“占款”的办法!
大明一年的食盐销售总额,怎么都在两三千万之间。朱慈烺哪怕只占三个月的款(他可以提前三四个月销售下一年的盐引),那也有几百万两了。加上之前的1350万,就是差不多2000万了,还差一亿一千万,就能完成朱由检的“小目标”了。
“最后一桩大买卖就叫商屯!”朱由检又将话题引向了东北的土地,“是在辽东开辟商屯......你们一年要交800万石的税,还得运去辽东的海口交付。多麻烦?而且你们也不是海商,运粮还得看人脸色,多憋屈?
反正现在辽东也大定了,朝廷准备放一部分辽东的沃土给南方的富户建立商屯。已经制作了一部分可以去辽东兑换土地的土地券,都给了孤。你们有没有兴趣去辽东开办商屯?”
“千岁爷,”白思文问,“不知这辽东的沃土怎么个发卖法?多少银子一亩?”
朱慈烺笑道:“辽东的沃土只出借,不发卖。”
“什么?只出借不发卖?那怎么个出借发呢?”
朱慈烺伸出两根手指,“在盐业银存二两银,就可以借到一亩土地券。存银没有利息,而土地券兑换土地之后,则可以五年免税,五年减半征税。”
朱由检笑了笑,问:“如何?这条件还算优厚吧?什么时候不想在辽东种地了,还可以退地取银。这二两银子,还是可以拿回去的。而且只要拿着土地的人不退券,朝廷就不能主动收回土地券或土地。”
这又是无息揽储的办法!
5000万亩的土地券如果都能“借”出去,那可就是一亿两进来了......朱慈烺估摸这事儿难度并不太大,眼前的九个盐总怎么都得吃下四百万亩,也就是八百万两了!
另外,负担着关粮米的东南海商也会吃下一部分土地券,数额肯定比盐商吃下的要多。
有了他们带头,那些喜欢把银子窖藏起来的老坑,估计也会入套......毕竟银子在地窖里面也不会产生收益,存在朱慈烺的银行里好歹能借出一些土地呢!
能够开垦的土地,总归是稀缺的嘛!
加上之前筹集到的两千万,一亿两千万两银子已然到手!
距离朱由检给朱慈烺定下的小目标,就已经差不了太多了......去找那几个海商老丈人拉点储,也就差不多了。
而且朱慈烺也不会把一亿多现银给朱由检送去。
准备入侵日本的朱由检需要的,主要还是军需物资和后勤服务……
抢救大明朝 第2178章 魔都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抢救大明朝最新章节!
在崇祯十七年将近新年的时候,大明东南,江海汇聚之地的新兴工商业之都上海市这里,正是繁盛热闹的时候儿。
和崇祯领导下的帝都北京城的日益清冷不同,本是一片安静悠闲的鱼米水乡的上海,却提前二百多年开始腾飞,现在已经有了那么一丝东亚魔都的味道。
在临近吴淞江的十几条大街上到处都是生意兴隆的商铺,有贩卖南北货的,有贩卖洋货的,也有专做出口生意的商行,也有顾客盈门的酒肆、茶楼、客栈、楚馆,伙计们操着南腔北调,在门口吆喝叫卖。进出吴淞江各浦码头的运货运人的车子,哗愣愣的碾过街道。
街上除了百姓,还有穿着蓝色绸缎面军服的,操着“胡建”口音的御海军官兵们在兜兜转转,吃吃喝喝。这些都是跟着郑家从泉州府迁到上海的“第一代老上海”了,也不知道以后的上海话中会不会带着一点“胡建”音?
这里的洋鬼子也很多,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兰西东印度公司、瑞典东印度公司、葡萄牙东印度公司、丹麦东印度公司......哦,还有一家印度东印度公司(是印度的波斯商人开办的),都在上海开办了商行。街道上时不时的就能看见穿着洋服或是明朝服饰的各国商人或他们的家眷走来走去。
还有穿着和服的日本人,眯着小眼睛在上海街头穿过。现在大明和日本的关系在后世的人看来很奇怪,一方面两国围绕朝鲜半岛展开争夺战仍然在继续,而另一方面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却依旧热络。不仅荷兰和葡萄牙(葡萄牙已经在1640年脱离了西班牙国王的统治)的朱印船继续往来于两国之间,甚至郑家的商船也一如既往的占据日本对外贸易的最大份额。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当然是因为大明朝廷和德川幕府都需要维持正常而且可控的贸易往来,这对他们双方都是有好处的。而中断贸易,则是明朝和德川幕府都无法办到的事情。
大明朝廷这边还需要荷兰东印度公司配合自己在南洋和南方大陆的扩张,所以不可能阻止荷兰东印度公司和日本的贸易——大明的生丝在日本极受欢迎,而日本的漆器则远销西洋,那么好的买卖荷兰人怎么可能不做?所以禁止郑芝龙从事中日贸易,就等于把市场白白让给荷兰东印度公司。而荷兰东印度公司发展太好,对大明的海上利益当然是不利的。
与其让荷兰人做大,不如继续让郑芝龙把持日本的对外贸易。
而日本德川幕府那边,则担心西南强藩和郑芝龙进行走私贸易发展太快......现在深陷朝鲜战场泥潭的幕府,当然不希望国内再出乱子。所以对西南诸藩和郑芝龙之间的贸易往来,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而幕府遏制这种走私贸易发展的唯一办法,就是让郑芝龙的朱印船继续进入长崎、平户、大阪、水户(日本现在也走在开国路线上,所以开放了平户、长崎、大阪、水户、直江津等五个贸易港)等港口进行贸易。
不过幕府的开放贸易的政策,并没有组织西南诸藩发展自己的走私贸易,反而刺激这些强藩更加大胆的“走出去”。到了崇祯十七年的时候,包括萨摩、土佐、肥前、长洲在内的西南强藩,都通过他们的御用商人在上海开设了店铺。其中萨摩藩的开设的琉球屋规模最大,在上海商市西南角的古北街上建了十几排房子,占了足足四分之一条古北街。
一行车马逶迤的从古北街附近的延安门进入了商市,沿着长长的延安西街东行。这队车马很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因为在前后护卫的都板甲骑兵,他们骑着的也极为俊美的汗血宝马。他们拱卫的马车,则是一辆镶着玻璃窗的四轮马车。
车子的一扇窗户打开着,不时有两个女子的脑袋探出来,睁着亮晶晶的眼睛看着周围的一切。
这两个女子,一个纤细修长,一个珠圆玉润,正是朱慈烺的正妃郑茶姑和侧妃沈倩。
没错儿,这就是朱慈烺的车队。而郑茶姑和沈倩这两个上海人,则顺路跟着朱慈烺一起回家看看......虽然她们俩对上海这个家乡还非常陌生。
而朱慈烺来上海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让刚刚开张的盐业银行能在魔都迅速打开市场了。
盐业银行虽然可以从盐商那里吸纳到大量的存款,但是却不大可能向盐商放债——盐商本质是包税商人,他们是不需要大量资金的,反而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现金流。
而上海这里的工商业,则需要大量的投资。无论是造船出海,还是在上海本地开设手工作坊,都需要投资。而资金的成本和规模,又直接决定了上海的工商业能否迅速跨过资本主义的门槛。
所以盐业银行成功的关键,就是吸收廉价的盐商资金,然后再高价出借给上海的工商业,从中赚取大量的差价。
除了大量低成本的资金,朱慈烺此行还会给上海的工商业带来巨额订单——朱慈烺可没答应把一亿三千万两白银运往北京,运去了也花不了。靠天津的那点工商业,怎么可能消化那么多的订单?
在如今的大明境内,能够消化那么多订单的,也只有位于江海汇聚之口的上海商市——再大的订单,到了上海商市这里,也可以通过长江、运河(吴淞江就通运河)、东南水网和茫茫大海发散出去。而且通过这些便利的水路,人口、技术、原材料也能迅速汇集到上海,使得上海的工场手工业可以迅速发展。
相比之下,天津的条件就差太多了,港口条件很差,冬天还会结冰,卫河(海河)和运河的辐射能力也弱,无法为天津获取足够的人口和原材料。而且眼下北直隶依旧缺粮,每年都要从南方海运几百万石才能维持供应。如果天津商市发展成了人口数百万的工商业大都市,那每年北运的粮食就得以千万石计了!
所以在铁路和蒸汽船出现之前,天津商市想要和上海商市一样得到大发展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在蒸汽动力得到有效利用之前,北方丰富的煤铁资源也很难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因为没有四通八达的水网支撑低成本的水运,高昂的运输成本(不仅是煤铁外运,还有矿工和家眷的生活资料的运输,还是牲口饲料的运输)将使得产品完全丧失竞争力。
而且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之前,靠着长江和淮河流域的铁矿、煤矿和树木(木炭)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已经绰绰有余了。在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全世界的钢铁产量加一块儿也就一二百万吨吧。
因此朱慈烺非常清楚,魔都和大明东南的未来,一片光明......除了屠刀,没有别的任何办法可以阻止这里的发展。
不过上海这个魔都一旦发展起来,本就已经出现南北发展失衡的大明,恐怕将面对更严重的南强北弱......
就在朱慈烺为大明将来的南北之争而烦恼的时候,郑茶姑忽然嚷嚷了起来:“千岁爷,我爹爹他们来迎接咱们了!”
抢救大明朝 第2179章 变钱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抢救大明朝最新章节!
大明首富,御海军东洋水师提督,上海商市知事,左都督,南安侯郑芝龙带着一大群的幕僚属下,急匆匆的就从康平街的南安侯府一路从延安西街来了。
朱慈烺这次是“微服来访”,事先没有让人通知,所以郑芝龙也是刚刚听在延安门看大门的手下报告,才知道太侄殿下来上海过年了。他哪里敢怠慢,连忙带着人从他的侯府里面冲出来,还骑马过闹市,总算在延安西街上把朱慈烺给接到了。
郑芝龙的眼神挺好的,远远的就瞧见自己的闺女郑茶姑从一辆镶着玻璃窗的四轮马车里面探出半个身子在向自己招手,连忙就快马加鞭迎了上去。等靠近了马车后才从一匹印度折耳马上翻身下来,上前几步冲着马车行礼:“臣郑芝龙恭请太侄殿下万福金安。”
马车早就已经停了下来,朱慈烺的领班侍卫王七拉开了车门,朱慈烺笑呵呵的就从里面钻了出来,看见郑芝龙就一挥手道:“老泰山快快平身......孤在北京时就听闻上海商市这几年兴旺得很,所以就想来看看,这不眼看着要过年了,算是得了空闲,就茶姑、倩儿一起过来了。”
郑芝龙笑着道:“千岁爷,您怎么不让人知会一声,臣也好提前安排。”
朱慈烺一挥手,笑道:“上海孤以后是要常来的,就跟回家没什么不一样,有什么好安排的?来就来了呗,不需要弄那么大动静,扰民啊!”
郑芝龙笑道:“殿下真是体恤民情......臣的南安侯府离此不远,也算宽敞,如果殿下不嫌弃哪里简陋,不如就先去侯府歇息吧。”
朱慈烺连连点头,笑道:“好好,那就叨扰了。”
其实朱慈烺在上海也有一处宅邸,只是还没有完全建成。这处宅邸位于黄浦江的东岸,占了一处名叫陆家嘴的滩地。这处滩地是徐夫人徐若兰奉了朱由检的命令在上海购买土地时收入囊中的,不过因为地段偏僻,和上海商市的主体区域隔着条黄浦江,所以一直非常冷清,发展不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