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月关
纪纲脸皮子绷得紧紧的,连忙答应一声,便与朱勇匆匆退了下去。
耳房里,有两个书办一大早就候在那儿,在成国公和纪纲面前,他们没有座位,只能一直站着,朱勇和纪纲出去之时,他们才活动了一下身子,互相谈笑几句,这时一见国公和纪大人回来了,赶紧神情一肃。
纪纲匆匆赶到书案前,把那些奏章往桌上一放,先向朱勇道:“国公,请!”
朱勇点点头,绕到案后坐了,纪纲便也在他侧首加的椅子上坐下,向两个书办点点头,沉声道:“开始吧!”
(未完待续)
.全部章节
锦衣夜行 第946章 一网打尽
. .
两个书办赶紧分别闪向两边,厅中左右,各有小书案一张,上面铺着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桌后还有个小马扎,就是他们的坐位。两个书办回到书桌后面,往小马扎上一坐,便翻开桌上一本类似札记的东西,上边写满了字迹,也不晓得写的是些什么,中间都有一大块空白的地方。
纪纲翻开一本奏章,上边有朱辣刚刚勾上的鲜红一道勾痕,仿佛带血吴钩,赫然钩着一个名字:“都察院左都御伽……陈欺!”
两个书办神色平静,从容提笔,分别在他们的书札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陈欺的官衔和名字。
“五军都督府都督汪洁!”
“国子祭酒陈安之!”
“都察院佥都御使俞士吉!”
“江西道御使练龙城!”
“广东道御使张兴宇!”
“翰时院五经博士尚林!”
“上直卫指挥使所杰!”
成国公朱勇就跟监督唱票似的,坐在旁边逐一核对纪纲所念名姓、职务是否无误。纪纲越念脸色越难看,念到后来,手都有些微微发抖,成国公朱勇的脸皮也绷得紧紧的,心中非常紧张,反倒是两个屈居末流的书半,始终淡定的很。
汉武帝的诏狱,武则天的内卫,本朝太祖皇帝的锦衣卫,都曾经轰轰烈烈地抓捕过百官,汉武的诏狱把九卿都关了起来,武则天的内卫抓过许多王爷和朝中重臣,而朱元璋的锦衣卫在空印案,蓝玉案,胡惟庸谋反案中更是抓得朝堂半空,可是影响到的终究只是那些官员及他们的关系、派系和亲眷,像这些书半小吏你海面上骇浪滔天,也无关于他这样潜在海底觅食的小,自然不以为意。
纪纲好不后怕,心中只想:“汉王的全部势力,不管是明的、暗的、别人知道的、不知道的,籍由这东宫迎驾案、结党案,已是全部升出来暴露的一个不剩了!皇上这次是下了狠手啦,幸亏我还没明确站过去……万幸、万幸……”
朱林站在城头,看着广囘场上犹自雄辩不已的文武百官,不管是为了地方保护的目的、不愿远离故乡的目的、还是趁机打击政敌的目的,一个个都是大义凛然,与那真心为国谋划的官员一般慷慨激昂,眸中不禁雳出浓浓的讥诮。
许久许久,成国公朱勇和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各棒一本奏章,匆匆赶到他的身旁深深弯下腰去。
朱棒问道:“已誊录下来了?”
二人把腰又弯了季,齐声道:“是!臣已誊录无误!”
朱林返身回到御案后坐下,沉声道:“弹劾奏本拿来!”
成国公朱勇立即上前一步,高举奏本朗声道:“臣,朱勇,弹劾都察院御使陈欺、勾结同党,陷害忠良!经查,多年以来由陈欺及其党羽弹劾的诸多案件如历城侯盛庸、降平侯张信、顺昌伯王估、都督陈俊、都督曹远、指挥王恕、指挥房昭、大理寺卿袁复等人案件,多有陈贼暗中操纵,枉施罪名。今陈欺更趁太囘子迎驾延误一事大做文章,为达一己目的,蛊惑汉王,弹劾多名朝廷重臣入狱,意图废立太囘子,把持朝政,其心可来……”
这词儿朱勇早就背熟了的,这时滔滔不绝,朗朗上口,等他说完了,朱棒道:“把奏本呈上来!”
沐丝赶紧过去接过奏本,送到朱抟面前,朱林看都不看,把奏本一拍,沉声道:“陈缺一党,构陷大臣、欺瞒于联,居心叵测,其罪当诛,锦衣卫,着即把陈璞捉拿下狱查办!”
纪纲马上躬身道:“臣遵旨!”
朱棒又道:“事关重大,为防嫌犯串联消息,毁灭证据,陈欺晃羽、从犯一干人等即刻锁拿入狱,逐一甄别,不可冤枉一个好人,也不可枉纵一个奸臣!”
纪纲口称“遵旨!”立刻呈上他手里的札本,原来却是厚厚的一本驾贴,出动缝骑抓人的必需之物,朱抟接过驾贴细细测览一遍官员姓名,递与沐丝道:“用印吧!”
午门外,文武百官就像打了蔫的花骨朵,虽然还在辩论,却已全没了昨日的精气神儿。他们可是一大早就跪在这儿辩论了,水都喝不上一口。昨天是雨天,今天却是艳阳天,虽说秋天的太阳不算毒辣,晒久了也受不了,他们此刻已是筋疲力尽、舌干口燥。可是抬头看看天,今天这太阳走得好慢,离散朝还差着一杆的时间呢。
就在这时,午门轰隆隆地打开了,文武百官精神一振,顿时停了辩论,齐齐抬头看去,只当皇上开恩,提前宣布散朝了。结果午门一开,尚未看见传旨太监,先有一队绯衣缝骑按刀而出,呼啦啦地跑出来,将文武百官纯围在中囘央。
紧接着纪纲漫步而出,大马金刀地往百官侧面一站。纪纲虽然嚣张,可也不敢站到跪着的百官前去,纪纲将手中那厚厚名册高高一举,沉声说道:“皇上旨意,查都察院左都御使陈欺勾连同党,陷害忠良,下欺百官,上欺皇帝,居心叵测,其罪当诛。着锦衣卫立即拿了!”
纪纲一挥手,一群缓骑便如狼似虎,向陈璞扑去!
文武百官目瞪口呆。
现在反对迁都的主力已经变成了科道官,因为部堂官们那些有威望、有权柄、德高望重的的领袖人物大多已经下狱,剩下寥寥几人搅不起什么风浪,眼见风头不对,已抱着明哲保身的目的,暂且蜇伏起来了。
剩下这些部堂官哪是科道官的对手,那可是连皇帝都有权弹劾的言官御使。外敌既去,科道官内部便产生了分岐,一些北古籍的科道官和一些迁都对他们影响不大的科道官开始提出了异议。
北元当牟被大明打得落花流水,一溃千里。
此后北元残余一直是见到明军就逃之夭夭,只有被追急了,追到他们的老巅去,才兔子急了咬人一口。如今经过永乐皇帝亲征漠北,鞑靼、瓦刻已俱向大明称臣。
现在的大明战力,远在北元残余势力之上,整个实力强弱已完全不成正比。所谓北平近虏如何凶险,至于么。熟知以后历史的未来人知道北虏威胁之重,当时的官员们不是轻敌,而是在他们心中,北方游牧现在确实不够看的,他们真觉得定都北京,会受到那么大的威胁?
何况,在本来历史上,最后直正成为大明掘墓人的,并不是现在的北元余孽,而是眼下压根就被文武百官完全忽略,不曾放在眼里的女真部落。北元行化出的鞑靼和瓦刻,掳掠寇边是有,可是除了上木堡之战,根本谈不上对大明有过什么真正的威胁。
而上木堡之败,与其说是瓦剌人打的胜仗,还不如说是明朝在大宦官王振的瞎指挥下,自己挖坑自己埋。至于明末女真,连续多年的天灾,大明饥民无数,反旗四举,紧接着又发生了大鼠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吴三挂开了山海关,他们照样没能力闻进来。
可以说,大明在上木堡发生的让大明军力从此由强转弱的一场惨败,其真正原因来于内部。最终亡国,还是内部作用的结果,在当时来讲,过度强调北虏的威胁,不过是反对迁都的一种手段。
百官反对迁都的主要动因是地方保护主义,自身家族利益,为家乡父老谋福利的乡上情谊。可就是这些私心杂念,包装一下,便成了冠冕堂皇的政治理由,科道官们坚持主张“轻去金陵有伤国体……”,从安全、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提出了反对意见。
故而,当部党官们溃不成军,已无法与科道官们叫板之后,外部威胁一去,内部争议便来了,一些科道官开始明确赞同迁都,还有一些则是迁都与否与他关系都不大,眼见皇上纠结于迁都一事,迟迟不想就易太囘子一事下定决心,故而赞成迁都,这就有点像与皇帝做一场政治交易了。
本来势弱的迁都派在这群汉王派中的反骨仔的支持下,勉强算是撑住了场子。结果双方争来争去,相持不下,关键时刻,竟然等来这么一道旨意。朝里的头头脑脑抓得已经差不多了,陈缺的位置已经排到了最前面,纪纲的这番话被他听了个清清楚楚。
陈缺霍然抬头,惊愕地看看纪纲,只见纪纲目中满是杀气,再抬头看看城头,黄罗伞盖依旧矗立其上。陈璞突然站起身来,往牛门处便跑,口中大叫:“我要叫皇上!我要见皇上!我要向皇上申辩!”
那些锦衣卫一向目中无人,天子近卫,只消得了皇上旨意,普天之下有什么人是他们不敢动的?更何况都察院跟锦衣卫一向不和,两个衙门这么多年来一直斗来斗去,那仇结得极深了。一见他跑,一个缝骑身子向下一伏,一个扫堂腿,就把陈璞重重地摞在了地上。
陈磅被这一下摔得天旋地转,一时摔岔了气儿,竟然没有觉出痛楚来,他一仰头,只见娄天白云乱转,头顶上几个绯衣徙骑,也像走马灯似的转来转去,然后一只旋转着的大脚就出现在半空,下一刻便踩住了他的嘴巴。
呸!靴底好多泥!
(未完待续)
.全部章节
锦衣夜行 第947章 定迁都!
. .
“把他给我绑起来!”
那锦衣百户抬起官靴,用力踩在陈瑛嘴巴上,再使劲一辗,恶狠狠地吩咐,立即抢过两个校尉,七手八脚就把陈瑛捆了个结实,又麻利地往他嘴里塞了一团破布,也不晓得是从哪儿搞来的,那破布又咸又臭,陈瑛怀疑是这校尉脱了自己的袜子……,想到这里,他便一阵作呕。
纪纲把这一切都看在眼中,却不理会,只是冷冷一笑。想那陈瑛毕竟是朝廷大臣,这么干有失官仪,不过无所谓了,纪纲太清楚了,陈瑛这一遭是真的完了,这是皇帝亲手挖坑往里埋人,还能叫你跑了?陈瑛要是这一回还能有活路,他纪字就倒着写!
纪纲把手中那厚厚的名册一翻,沉声喝道:“江西道御使陈龙城,拿了!”
立即有几个缇骑又闯进人群中去,如虎入羊群一般,片刻功夫就提了一个人出来。
“翰林院五经博士尚林,拿了!”
整个午门外鸡飞狗跳,一片混乱。
城门楼中,永乐大帝神情一片肃然,成国公朱勇、东厂厂督木恩、五军都督府都督薛禄齐齐叉手而立。
朱棣沉声道:“朱勇!”
“臣在!”
朱棣道:“朕给你五卫兵马,持朕的圣旨、兵符,往龙江驿接收汉王三护卫天策卫、虎贲卫、澜仓卫的兵权,将天策卫指挥使冷傲语、虎贲卫指挥使史猛、澜沧卫指挥使胡浪全部拿下,交五军都督府断事官审讯!”
“臣遵旨!”
朱勇接过圣旨,兵符,转身大踏步地离开了。
朱棣又道:“木恩!”
木恩连忙上前一步:“奴婢在!”
朱棣道:“你带东厂番子,把汉王府给朕看住了叫汉王安生在府,闭门思过,不得离开半步!”
看来朱棣这回是接受教训了,生怕那朱高煦又跑来哭宫,哭着哭着就哭得他的心一软,一番决心便化泡影。
木恩躬身道:“遵圣谕!”
一转身,木恩也匆匆去了。
朱棣又道:“薛禄!”
薛禄也是靖难之初就跟在他身边的老人了,忙也上前领旨:“臣在!”
朱棣一仲手递出一道金箭:“朕赐你这道金批令箭,立即点起神机营兵马,由锦衣千户纪悠南带路,出神策门,往白土山下剿灭一伙乱贼!”
朱棣话音刚落,一旁侍卫丛中已闪出了锦衣鱼服的纪悠南,朱棣把金批令箭递到薛禄手中,目光陡地一寒沉声道:“记着,是剿灭!不是捉拿!朕一个活口不要!”
薛禄心中一凛,急忙躬身领旨:“是!微臣明白!”
薛禄持着金批令箭倒退出了城门楼,一返身便急急离去,纪悠南脚步如飞地跟在他的后面。
朱棣遣走了众人,慢悠悠地出了城门楼往城下看了一眼,纪纲已把要擒拿的所有官员全部抓走,八大金刚的一个押着这些官员送往诏狱,其他几人则各率缇骑,纷纷扑向那些大臣的府邸去抄拿证据去了。
午门前的文武百员因为突然少了许多,顿时变得稀落了许多。
朱棣冷冷一笑,道:“传朕的旨意!”
沐丝立即上前,躬身听着。
朱棣说道:“朕为国家计,考虑迁都诏命群臣计议。谁料众大臣不思报效国家反而捻风搞雨,互相攻讦,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国器私用简直无所不用其极,其心可诛,朕心甚怒!今传谕百官,务必于今日,对迁都与否拿出一个定议,否则,就叫他们在午门外一直跪下去吧,甚么时候拿出了准主意,再回家睡觉!”
朱棣摆袖子一拂,转身就走,沐丝连忙躬身下去:“奴婢领旨,恭送皇上!”
※※※※※※※※※※※※※※※※※※※※※※
三山街,缇骑狠,骤飞来,似鹰隼。
锦衣卫拿了众官员之后,立即缇骑四处,抄搜他们的府邸,满街都是锦衣鱼服,外套橘红色罩衫,肋下悬刀的缇骑武士,一队队往复来去,杀气腾腾,所经之处,莫不回避。
片刻功夫,又有一些戴圆帽、穿褐衫、着皂靴的东厂掌班管事,领着大队的戴尖帽、穿白靴、系小绦的东厂番子,好象勾魂小鬼似的,呼啦啦地从街头掠过。
对面锦衣缇骑索了无数的男女老少,号淘震天地走来,番子们铁索铐镣,叮叮当当地走去,当真如七月十五,鬼门关开。在东厂番子们中间,簇拥着三匹骏马,中间一人戴无翅乌纱、颌下系着丝绦,身穿天青色云纹曳撒,威风凛凛,正是东厂厂督木恩,伴随左右的两个却是东厂两大贴刑千户:陈东、叶安。
汉王府里,朱高煦突然接到消息,说是东厂番子把王府围了,汉王朱高煦又惊又怒又怕,立即亲自赶出府门,东厂番子只说奉了圣旨,不许汉王府任何人出入,朱高煦一向跋扈,怎肯受掉于东厂,而且正因为他心中有鬼,所以他更迫切地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旦紧急关头,也可倚仗父皇对他的宠爱,哭宫求恕。
因此,朱高煦坚决要求出府,并**了府中侍卫,想要动武强行闯出,正僵持不下的时候,东厂厂督木恩带左右贴刑官亲自赶到了。朱高煦虽然嚣张,对东厂厂督却不敢过于无礼,交涉无果,只得愤愤回府。
木恩深知这位小爷的脾气,而且这毕竟是皇上的亲生儿子,除非他弑君杀驾,否则绝不致叫他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因此劝回汉王之后,木恩立即回宫,把汉王想要强行闯出王府的事情禀报了皇帝。
朱棣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勇武过人,如果他想动强,率领王府侍卫们杀出来的话,东厂那班番子不见得是他对手,忙又派府军前卫的兵马指挥徐野驴率一卫兵马,将一个汉王府围得水泄不通。
整个金陵城里鸡飞狗跳,乱作一团。
此刻最安静的地方就是皇宫前,午门外了。
午门外静悄悄的,跪在那儿的官员不吵了,也不闹了,一个个泥雕木塑一般,都有些不知所措的样子。
眼下反对迁都的主力是都察院,都察院的菁英被抓走了一大半,陈瑛、黄真、俞士吉三大头目全进了诏狱,他们如何还能折腾得起来?所有的人到了这一刻,都已明白了皇上心意之坚决:这个皇都,迁定了!
还想反对?能做官的个个都是人精,就眼前这形势他们还看不明白么?反对,就把你弄作汉王党,抓起来再说,再拼可就是鱼死网破的结果了。
问题是,就算鱼死光了,这网能破吗?这网可就是皇帝本人呐!
如果这是涉及全天下读书人的事,百官或许还有勇气争上一争,就算是皇帝,也不敢与全天下的读书人为敌的。可是,眼前这事只是江南的官员强烈反对,其他地方的读书人可是拍手称快的,尤其是北方各省的官员和读书人,正在那儿翘首企盼,巴不得皇上早点迁都呢,你拿什么跟皇帝叫板?
不迁都,对他们固然有好处,可这好处难道比丢了前程还大?比掉了脑袋还大?不知过了多久,赞成迁都派的官员突然活跃起来,反对迁都派的官员集体失语,于是,午朝时间刚过,大家都在饥肠辘辘的时候,一份联名奏章写好了。
一个小太监捧着奏章,另一个小太监捧着笔砚,逐个儿的走到官员们面前,没人反对了,赞成迁都派的官员自然欣然签字,反对迁都派的官员也都提起笔,垂头丧气地在这份联名奏章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尚食局这时正在侍候皇帝吃午餐,朱棣的午餐跟他老爹的食谱差不多,都是荤菜比较多、侧重北方口味的菜肴:胡椒醋鲜虾、烧鹅、羊头蹄、鹅肉巴子、咸豉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原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角儿、丝鹅粉汤、三鲜汤……
十二道菜,两个汤,两种主食:一个是香米饭,一个是面条。
朱棣年纪虽然大了,但是因为身体强壮,所以胃口一直很好,今天的胃口尤其好,他正吃得津津有味,沐丝拈着那本奏章,探头探脑地出现在殿口。朱棣睨了他一眼,唤道:“进来!”
皇上用膳一向的规矩,除了军机大事和重大灾情,其他事情统统不能打扰,要等皇帝午餐后散散步,小睡醒来之后再呈报上去,不过今天皇帝特意嘱咐了一声,如果那午门外百官商量出了眉目,可以即时禀报。
一得允许,沐丝立即踮着脚尖跑到朱棣身边,朱棣端着香米饭,挟了一口咸豉芥末羊肚,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含糊不清地问:“什么事?”
沐丝赶紧道:“皇上,百官对迁都一事,已然有了公议!”
朱棣舀了一勺三鲜汤,吩咐道:“念!”
“是!”
沐丝徐徐展开奏章,沉声念道:“…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天府之国、帝王万世之都也。昔太祖高皇帝削平海宇,以其地分封陛下,诚有待于今日,矧河道疏通,漕运日广,商货辐辏,射货充盈,……望早敕所司,兴工营建,迁都北京!”
(未完待续)
.全部章节
锦衣夜行 第948章 终于住不下啦
. .
“好啦!”
朱棣大笑着打断了沐丝的话。
单人上奏本的时候,名字是在最前面的,直称“臣某某某启奏”,多人联名上奏本,这署名就放在最后面,如今是满朝文武一起上奏本,前边正文不足两页,后边的签名倒有七八页之多。何必叫他们一一念出来。
朱棣摆手道:“朕知道了,叫他们散了吧!”
沐丝躬身道:“奴婢领旨!”
朱棣又从袖中摸出一道中旨,递与沐丝,道:“去诏狱一趟,把名单上的人都放出来。嗯,告诉他们不用来宫里谢恩了,各自回衙当值。”
沐丝刚说百官议定了迁都,他就摸出了这道旨意,看样子,这竟是他早就写好了的,似乎一切早在他的预计当中,只等着迁都之议明朗,这就拿了出来,沐丝不敢多想,接过中旨,躬身退下。
白土山下,山坳中有一个村庄,这村庄建立不过才几年过光景,一开始是因为有些马帮和牛羊贩子,带着大批牲畜出入京城不太方便,京城里也不允许这么多的牲畜进进出出,于是就有人在这山坳里建了几处大车店,专门接待这些天南地北的行商,到后来人就越聚越多。
当地百姓见有利可图,也曾有人想加入进来,在这山坳中开个客栈弁利,结果这些开大车店的都是些泼皮无赖,谁来抢他们生意,就咕l棍打将出去。这些人和地方官府的关系又好,地方上的巡检捕快从不来此盘检,对百姓的控告也置若罔闻。
久而久之,地方百姓知道这些人有背景,不好惹也就息了分利的念头,因为彼此关系不好,村民都不与之往外,这山坳中的人也不在意,各种生活所需,油盐米面乃至蔬菜都往金陵城去买,并不与之交易,双方便形成了一个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这山坳中发展的情形也就不为外人所知了。
一栋栋“客舍”建在白土山半山腰以下的部分,一条山泉形成的小河绕村而过,小村周围辟出数百米远的隔离带,以防起了山火,之外依据地势,又竖起一道栅栏,偶有上山砍柴的樵夫,见过这样子也只以为是为了防止牛羊马匹跑掉,并未多想,因为知道这些牛马贩了不好惹,轻易也不敢接近。
突然,空中火光一闪,霹雳一声巨响在这山谷中因为地势有聚音和扩大的效果,爆炸声尤其惊人,随即这一道依据山势,曲折低回的栅栏外面,就突然出现一支官兵。
许多山庄中的人都抬头向空中看去,只见空中一道烟花火箭炸开,血红色的一团烟雾在空中弥漫开来,山谷中今日风并不小,可那烟一时半晌也吹不散这是最上等的烟花是军中用作指挥之用的旗花信号,这样的旗号普通的卫所官兵是用不起的,只有京师的三千营、五军营还有神机营才有得用。
一些人闻讯从房舍中走出,一齐四下观望询问本来就站在外边的人:“嗳,怎么回事儿,不年不节的,这是谁在放烟花?”
“我也不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