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魏王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淡墨青衫

    以眼前这些郎卫的水准,还是不要上前送死的好。

    “我那三哥还算知趣。”徐子先也松了口气,无论如何,不打起来是最好的结果。

    “现在等天明。”徐子先慢慢坐下,舒缓酸痛的身体,略带疲惫的对众人道:“就看韩相公入宫的结果了。”

    ……

    天子几乎一夜没睡。

    在诸多内侍的劝说下,官家总算是在下半夜时小憩片刻,但宫外




第一百八十三章 不过如此
    李国瑞眼中露出惊喜之色,笑道:“岳石屹,你何时上京来的”

    来人便是大魏当世第一名将,以防守厚重,不动如山,无有破绽,以一万多人对抗三万多东胡骑兵不落下风,始终如山峦般坚定,直到援兵到来,最终无功而返的岳峙。

    岳峙的武职官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虽然是河北将门世家出身,却是从队官,哨长,都头,营副统制,营统制,军都虞侯,军副都统制,军都统制,然后是厢都虞侯,厢都副指挥使,直至厢都指挥使,若不拜太尉,厢都指挥使是大魏武官实职的顶峰,勋阶为上护军,冠军大将军,镇南军节度使,这已经是太尉层级了,再上一层,也就是辅国大将军,柱国,再加一两镇的节度使,成就武臣职位的巅峰。

    “昨夜进京,因为赶在城门关闭前才进来,安顿下来已经有些晚了,想着就在今天来拜会执政……”岳峙苦笑道:“没想到,赶着了这一场大热闹。”

    “也还好,你来晚了一步,不然的话,很难抽身出去。”李国瑞倒是替岳峙庆幸。

    如果岳峙早到一天,刘知远定然会把岳峙召到身边,在此定计决疑,图穷匕现之时,有岳峙这样的名将跟在身边,刘知远睡觉都要安稳几分。

    还好,真的还好。

    “一路过来,听传言说刘大参已经被南安侯徐子先诛杀”岳峙当然没有什么悲伤,也没有愤怒,刘知远是他隔了一层的上司,见过几次面,岳峙对刘知远的争权夺利,为了党争不顾国事,还有不下韩钟的奢华和个人操守,都是全无好感可言。

    唯有刘知远的北伐志向,岳峙相当赞同,这也是他成为刘派外围的原因之一。

    岳峙虽然是战术风格犹如磐石,厚重稳定,但在战略上,他却是坚定的北伐派之一,以岳峙之能,当然知道北方禁军经不起东胡多次的攻击了,去年河北禁军在李国瑞的率领下,勉强保持了机动能力,还找到了机会咬了东胡人一块肉下来。

    但也不过如此了,再被东胡入境几次,民间彻底残败,禁军中能战敢战之士也会死伤殆尽,到时候失去战略主动,各自为战,只会被优势骑兵分割包围,连还手之力也没有了。

    重要的是,朝廷的财力支撑不下去这样的打法,如果财力充足,损失多少禁军就补多少,甚至招募更多的禁军和厢军,到处修堡寨给百姓提供庇护,地方上,文官称职,武将敢战,就如太祖到宣宗和仁宗年间那样的情形,岁入两亿贯,完全能做到这样的防守地步。

    这样东胡入境,得到的远低于其损失,到时候请东胡人来他们也不敢来了。

    但以现在的国力财力,根本做不到这样程度的防守,只能是被动挨打,越打越弱,东胡人一次比一次的战果大,到时候可能就不是几年入境一次,而是每年都会有胡骑入境,甚至一年入境两次,三次。

    边关的守备会越来越吃力,防守的力量会被削弱,如果到这种地步,就象是伐木一样,先砍枝条,去其根本,然后伐其根,越砍越深,最后临倒时踢上一脚,百年大树,也能这样轻松的被伐倒。

    岳峙赞同北伐,因而支持刘知远,现在刘知远被杀,岳峙的不甘和担忧,也是相当明显了。

    “传言是实。”

    李国瑞当然有自己的消息渠道来源,好歹是执政之一,他对岳峙道:“南安侯率百五十人,冲杀至大参府邸,将大参枭首,逼退了期门令徐子威,现在还有两千多郎卫守在大参府邸之外,等天子的命令。”

    “天子可有令,叫枢密院发兵”岳峙紧跟着问了一句,接着又叹道:“这南安侯,象是李友德一样的猛将”

    “其麾下猛将不少。”李国瑞叹道:“不意远在南边的福建路,也是有诸多豪杰。”

    “有机会的话,还真想见一面。”

    “要是李友德在,怕是他已经骑马至大参府邸,去见一见那些猛士了。”

    由不得李国瑞和岳峙不感慨,一百五十人在京师重地,居然悍然冲入大参府邸,将刘知远这样的大魏重臣斩首,不提徐子先的胆色,其麾下的一百五十人,也必定是勇猛无比的豪杰,对于久在军中的岳峙和李国瑞来说,对徐子先所领的兵马,也是有相当多的好奇。

    这时李国瑞才转过念来,对岳峙道:“我还没有接到诏令,适才都厢指挥使王通来过,又失望而去。”

    枢密院有发兵之权,政事堂当然也有,而各厢都指挥有统兵管兵之权,却又没有发兵之权。

    事实上枢密院也是要奉诏,特别是京师重地,哪怕是枢使也没有权宜之便,只有地方有警而且是盗案一类的小事,多半是政事堂和枢密院就能决断。

    比如任徐子先为团练使,允许招募团练武卒,这就是政事堂的决断,而且是枢密院行文给福建路大都督府。

    至于派少量兵马平定盗乱,而不是与外敌交战,枢密院方可自行处断,要是派出管军一级,也就是厢都指挥一级的大将出征,则必由天子,都堂下诏命,堂札,然后枢密院方可照此奉行。

    王通当然希望天子在天亮后能下诏平乱,徐子先能率一百五十人挡住两千多人的郎卫,却绝对挡不住一个军的京营禁军。

    好歹京营禁军多次奉命出征,军中颇多有战阵经验的武官和士卒,一百五十人,再悍勇也不是一鼓之敌。

    但天子没有诏命,王通只能失望而回,身为刘知远的铁杆,禁军武将中的高层,定然会在韩钟主持的清洗中第一轮就被涮出去,多半能保住性命,但权力是保不住了,王通现在期盼的应该是不要抄家,给他多留一些家产就好。

    “几个厢都指挥,三司使,吏部,几个寺卿,嗯,还有我与何獾……



第一百八十四章 朱虚侯
    韩钟今年六十出头,再过十年七十来岁方可能言乞休,实在厚脸皮,身体也好,完全能再顶三五年,等七十五六岁,身体衰朽,而且栽培的门生故旧满朝,不怕被接任者和天子算计,那时韩钟才会放弃退位荣养。

    而且,天子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也是难说的很。

    大魏的天子历来短命,太祖皇帝是最长寿的一个,也就是活了七十六岁。

    宣宗皇帝三十六岁,仁宗也是三十六岁,文宗五十出头,成宗三十一岁就崩逝了。

    当今皇帝也三十多了,身体一向可不是很好,能不能活的过韩钟执政的年头,还真的是难说的很。

    转入内东门大街时,来往的车辆和轿子就明显多起来了。

    大局底定,消息已经传扬开来,朝官们都知道危险尽去,这个时候可以诣宫门来表示效忠。固然韩钟会大权在握,但天子毕竟还是天子,想提一个官员一下子到能与韩钟对抗的地步是要时间和布局,将一个普通官员提到显要的职位上,天子还是能收放自如。

    毕竟已经是执掌大政十余年的天子了,若不是顾忌朝堂安稳,就算天子现在下诏诛韩钟,又能如何

    但左相毕竟安然无事,沿途仪从元随所过之处,无数官员的轿子车马走避,或是望之长揖,那种毕恭毕敬的姿态,哪怕是见多了这般情形的韩钟,也不自觉有了骄傲自满之心。

    在昨夜之前,韩钟还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之下,不知道自己何时被迫去职。

    当石遇吉和陈常得至相府外时,虽然有王直在内,徐子先在外,韩钟也是心难自安。

    到那个时候,韩钟才觉得平时养的党羽门客毫无用处,说起来在朝堂上韩钟几乎一言九鼎,哪怕天子也经常被他顶的毫无办法,两省六部御史台诸寺卿各司使,韩钟的党羽遍布朝堂,天子要行大政,韩钟不配合,诏书下来也是白费。

    这就是职业官僚的能力,贵为元首被职业官僚把持架空,绝不是什么新闻,就算是现代国家,也不是没有这种例子。

    古人的办法就是兵变铲除,大政潮之下不知道死多少。

    后世的解决办法稀奇古怪,但不外乎都是要铲除整个官僚体系,代价极大,甚至大到叫人主不可接受的地步。

    天子的难题就在于此,韩钟平时的强大和关键之时的虚弱,也在于此。

    只要暴力破坏,韩钟这种职业官僚就无计可施,那些平时一呼百诺的党羽,哪有勇气拿出全家的性命替韩钟来拼

    职业官僚和雄主的区别就在于此,曹丕要篡位,曹操留下的人手都够用了,足够的人想去当成济,弑君之事也就是小事。

    而承平之时的官僚,绝难如此。

    王直适时在大轿一旁道:“今日方知宰相之威,海上之人,也算是开了眼界。”

    韩钟道:“还是亏了大将军与南安侯,关键之时,需得大将军和南安侯这样的人,方有这般胆色和勇气。”

    “南安侯,了不起。”王直眯着眼赞道:“当世之朱虚侯。”

    朱虚侯的典故,王直知道算是很了不起,韩钟当然一听就明白了。

    这是汉时的典故,若无朱虚侯,周勃等人诛除诸吕可也没那么容易。

    但朱虚侯对汉室有大功却不得封王,心中怨望,后来走上了对抗汉朝的路子,王直这句话含有两重意思,朱虚侯勇壮,不可留于长安,南安侯也当然是一样,最好早早出外,以定人心。最重要的是定天子之心。

    再一层就是酬功,徐子先等于救了韩钟性命,这一层功劳,当然也不能轻易忘掉。

    “大将军的意思,我省得了。”韩钟对王直道:“大将军的功劳,当然也不能忘。”

    “加官进爵非吾愿。”王直道:“就想数年之内,能回明州养老。”

    “此事易为也不易为。”韩钟道:“我当初反对大将军内附,也不纯然是私心。大将军有大小船只数百,部曲一万四千余人,在平岛等诸岛之上安身。大将军若忠直,朝廷多一支兵马可用,若反复,朝廷就得承受代价,不如维持现状的好。现在本官当然信得大将军忠直,但大将军可曾想过,若大将军你去位至明州,麾下将士就算朝廷依从原议,允其自立,不加宣调,不过份约束,然而毕竟群盗出身,性格桀骜,万一出了什么事端,贵部下再反叛,恐怕对大将军你也有干碍之处啊。”

    这话若是昨天说起,韩钟话语中的嘲讽之意会更明显一些,就算现在说起来,也还是坚持此前的意思,只是更加委婉一些。

    宰相再不称职,好歹也是职业官僚,对很多事情的考虑比想当然易冲动的天子,要更加的深远。

    王直去职容易,一旦其走后部下反叛,朝廷当然要视之为盗,王直的官位,勋阶,是不是要剥夺,如果有官员提议将王直拿捕,韩钟坚持不可,到时候必定又会闹出大风波来。

    就算酬劳王直今晚的功劳,代价也是太大了一些。

    官职勋阶,包括钱粮赏赐,韩钟都可以应允,但现在把王直放回明州,韩钟也不敢随意应允下来。

    “在下明白了。”王直略有些沮丧,但还是面色沉毅,显然这个问题早就考虑过了。

    “一两年内,在下会扶植一个叫朝野放心的部下接位,到时候再来和相公禀报。”

    “如此最好。”已经看到内东门,韩钟的心思已经又放了回来。

     



第一百八十五章 谈妥
    短短数语,两个当国的宰相算是把交易谈妥了。

    韩钟的承诺是不会大张旗鼓的报复,必要的洗涮是不会留手,但不会弄到天子和百官不安的地步。

    主要的责任当然是推到死人身上,刘知远是现成的好靶子,天子也不会反对。

    这就是刘知远一死,局面立刻改观的原因所在。

    而徐夏商的承诺是不会运作徐子先留京,使天子宁愿选择与韩钟决裂,这个后果,韩钟和徐夏商也是承受不起。

    别看宫门这里韩钟威风凛凛,天子真的要砸锅,不惜把自己的朝廷搞跨,韩钟的下场还是死无葬身之地。

    太祖遗训,宰相不准兼枢密,这是有其道理在。

    又有天子召王通,邓名,岳峙,李恩茂等管军入内,这就是明显的信号。

    真的闹到出动禁军的地步,那就是要一拍两散了。

    当然,韩钟也承诺会给徐子先厚赏,倒是被徐夏商挡了一下,韩钟意思是给徐子先封国公,徐夏商却是感觉有些拔苗助长。

    真正的原因,还是不要过于触怒天子。

    擅杀参知政事,反而受赏为国公,天子的脸面往哪里摆

    徐子先有能力,有胆色,再受封国公,若再立什么功勋,朝廷当以王爵赏之。

    若天子过几年还是无嗣,宗室之中,谁能争的过徐子先

    两位相国皆至,枢密使张广恩,副使何獾及李国瑞皆至,再有参知政事任中林亦赶至,诸多宰执全至内东门,李健自然不敢再拦,令郎卫让开道路,诸位宰执随韩钟其后,联袂而入。

    一路执戟郎官甚多,但韩钟神色是夷然无惧,至内东门小殿外,众人皆是等候天子传见。

    大魏宫禁,大庆殿是大朝会所用,宏制最为阔大,容纳过千朝官亦不嫌拥挤。

    天子平时处断国政,则是在宣政殿。

    若接见臣子,面见宰执,则多半在内东门小殿。

    内殿天子正寝,则是福宁宫。

    另外还有集庆殿,那是召见新科进士地方,寻常时不用。

    天子禁苑还有西苑和南苑,皆是有水光山色,是天子平时燕居游玩的地方。

    诸宫苑连成一片,构成了宏伟阔大,又不失山光水色的禁苑群体,诸多的内侍,后妃,当然还有天子居于其中,光是殿阁的名称,就有过百处,房舍怕是有过万间之多。

    但内东门小殿却是相当的寻常,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俭朴乃至简陋了。

    殿阁不高,只有普通人家的房舍那么高,三开间的殿阁只容十几人进内议事,地方相当狭窄,殿阶只有一层,迈步就上,相比殿阶有百级之多的大庆殿,这座小殿倒是真的名符其实。

    小殿四周,则有几处土坡,栽种着一些瓜果蔬菜一类的农作物,建着几间茅草屋,看起来就象是寻常的农家村落。

    殿阁之外,站着百余名羽林郎官,殿内隐隐传来人声,须臾之后,有内侍请宰执入内。
1...6465666768...2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