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淡墨青衫
众人骑马而行,途经一个个简陋的村落,破败的集镇,然而不管经行何处,始终都能听到清朗的读书声……
宽袍大袖,戴着头巾,揖让从容的读书人。
穿着华贵,神色骄傲的商人。
皮肤黝黑,粗手大脚的农人。
挑着担子在村庄田野间经行的货郎,喊出一声声悠扬的号子。
妇人们在村落的门前坐着,纳着鞋底,说着闲话。
这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似乎几百上千年后,也是依然如此。
北国风光,自是与东南不同,但文明的内核却相似相近,几无不同。这就是大一统的华夏,文字之美,章服之美,勤劳质朴,厚道良善。
如果没有文明的破坏与颠覆,华夏的人应该更守礼,更良善,更有担当,而不是有那么多的杂质来污染,破坏,很多后世的文明之痛,甚至失却了文明之态,都是以华夷之变开始,很多混浊的东西,不自信,野蛮,偏激,保守,排外,多半也是以华夷之变而生。
徐子先心情沉重,这个时空与他所在的一切都有不同,但实质内容其实完全相似,他已经深深的融入了这个时代,有很多他需要守护的人和事务,哪怕是平行时空,虚幻的空间,最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却是真实的,他需要做的事很多,压力自然极大,但更多的还是奋发之志,从今往后,当为长剑,由南至北,荡涤灭除世间之一切不平,还复太平,守护华夏之文明不绝……
或者这一番心事,说了出来会叫人笑话,一个小小的国侯,只有团练守捉的实力,却妄想守护整个天下,但徐子先自己却是明白,以眼下的局面,没有改变的话,一切都会如自己所知的那样发生,一场场惨剧在数年之后会演化为现实。
自己就是唯一的变数,唯有砥砺前行,方能不负此生,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大魏的命运,守护眼前的一切,这才是丈夫该所为之事。
……
一艘软帆船自闽江入海口的下游溯流而上,行驶在江心。
这艘船并不象是天方人所用,形制上略有不同,但核心却是与硬帆的福船和广东船不同,福建这里的人一眼就看的出来,这艘船多半是来自东洋或西洋的帆船,仿的是泰西或天方国的软帆船。
三桅四帆,长约五十余米,吃水在五米左右,吨位在三百到四百吨之间,在东洋或西洋各国的帆船中,算是中等偏上。
天方国的大帆船船头更尖一些,船身更长,吃水更深,五六百吨到千吨左右的都有。
船身上站满了人,从吃水的深度看的出来,这艘船基本上是空船,可能是带了货在漳州港或泉州,福州港口卸了货,然后顺江而上,到南安这边准备停泊办货。
由于南安码头和仓储区已经投入运行,很多放空的船只直接顺江而上几十里,在这边停泊等着装货。
也有从建州江面过来的,在这里卸货,等候凑齐货物一起装船。
或是从饶州,汀州,建州,邵武军,兴化军有商人带
第二百零二章 兰芳来客
这些变化对这艘船上的人来说只是徒增烦恼,最要紧的是他们希望能说服福建路的大魏显贵们,加强水师,肃清海盗,对蒲行风和天方人施加压力,进而影响到西洋各国的局面。
眼前这青年叫罗方伯,其曾祖一辈从漳州移民至西洋,白手兴家,在当地先是与大魏这边的商人进行贸易,后来长留西洋,替国内的商人看守和代卖货物,很多移民在一开始时并没有移居的打算,从西洋到大魏福建路,来回要几个月的时间,每年周转运送货物如果无人对接会很麻烦,于是除了少量的贫民活不下去主动移居海外之外,大量的商人和相关的人开始被迫或主动的留在当地。
东洋和西洋就是后世的菲律宾和印尼,马来地区,被统称为南洋,或是分为东洋或西洋。
二百多年下来,加上从唐末时就开始有贫民百姓下南洋谋生求活,东洋和西洋地界已经有两个汉人所立的国家。
还有几个小势力,也是汉人所立,或称国主,或称元帅,地盘小,有的就在群岛之上,甚至就是变相的海盗,那自然不值一提。
眼前这伙人就是自来兰芳国,其国主不称皇称帝,亦不称王,对外称大统制,对内称国主。所以在百年之前立国之后,向大魏上表请求内附,大魏虽未同意,却是视兰芳国为藩属国之一,也是三年一贡,来往不绝。
传至如今一代,国主罗玉章病重,日常不能理事,所幸世子罗方伯精明强干,年轻有为,兰芳国内未曾内乱,并且持续保持着与大魏等诸国的贸易,国家相当繁荣昌盛。
待满刺加兴起,经营起马六甲城,控制了海道水域,颁依了天方教,算是天方国的铁杆盟友,其国势渐强,苏丹开始攻击大魏广南东路人梁道明建立的后三佛齐王国,三佛齐与安土纳岛上的张杰绪所立的安国,还有兰芳国等汉人势力交好,彼此声气相连。兰芳国位于婆罗洲,三佛齐在苏门达腊,安国就在安土纳岛,势力最弱,而满刺加控制着马六甲,与莫卧尔,天方等诸国俱信天方教,与信奉佛祖为主的汉人诸国势不两立,在天方国的支持下,满刺加国力渐强,三佛齐渐有不支之势,加上蒲行风等海盗势力经常扫荡汉人诸国沿海,骚扰诸国贸易渠道,十余年间,兰芳和三佛齐诸国日渐衰弱,已经有朝不保夕之感。
双方交战的焦点,还是在马六甲城的归属之上。
罗方伯此行,就是想建言大魏重建水师,打击群盗,兰芳国虽然国势大不如前,但在造船,水师人员和财力上,仍然可以对大魏提供相当大的帮助。
兰芳国人口六百余万,汉人占一半人,土著有一半人,在满刺加压力加大之后,土著渐渐难以管制,国内力量虚耗浪费很多,而大魏人力充足,只是朝廷过于关注北方防边,对海防不怎么放在心上,在罗方伯看来这也是相当危险的情形,大魏一年的财赋收入,过半是依赖对外贸易和与之相关的产业,一旦诸盗在满刺加的支持下形成规模,断绝大魏的对外贸易,这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可惜的是,这种论调被大魏君臣认为是兰芳国为了自救的危言耸听,哪怕是福建这里,齐王虽不反对,但表示爱莫能助,水师的建立扩充需要中枢的意志,主要来自于天子,连两府也对此事无能为力。
韩钟虽是权相,但在这等大事上还是得听从天子的意志,北伐之事就是明证。
韩钟能除刘知远,但真正的国朝大政,还是得听天子的。
天子舍不得掏钱出来重建水师,别的人说什么也是白搭。
此次福建之行,罗方伯等人更是感觉到了大魏的虚弱,此前的那个雄霸天下,诸国敬慕的中华上邦,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虚弱之极的巨人了。
沉重的赋税,骄奢的官员,虚弱的武备,四处空虚的边防,回想起百余年前兰芳国的前任统制和官员们笔下记录的大魏,几乎是要被人认为是天方夜潭。
虽然天方也在衰弱,与泰西诸国隔几年就要大打一场,在海上的地盘也被泰西诸国侵吞蚕食,但天方还是横跨诸大洲的庞然巨、物,其骑兵,水师,俱有可观之处,财力储备上,天方更是远在大魏之上。
特别是天方在南洋海面扶持出满刺加,此外还有莫卧儿,帖木儿汗国等诸国为翼,其国势之强,其实远在大魏之上。
大魏其实就是东亚霸主,在南洋海面上曾经有过强大的水师,影响深广,但现在如潮水退去,影响力只存留于大陆之上,而且四面受敌,国势渐衰,天方也不如此前之强,但其影响力之大,国力之强,仍然不是大魏可以比拟。
也怪不得天方商人前来大魏时,有着强烈的自信和鄙夷感,就如大魏强盛时,魏人前往那些蛮夷小国时,也是有强烈的天朝上国的自信,鄙视当地的土著,两者的感觉其实相同,并无实质性的差别。
罗方伯心烦意乱的道:“南安侯回来没有”
既
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
罗方伯等人乘坐的是大帆船,长宽比是四比一,由船首斜桅,前桅,主桅和后桅组成,船身自然的向一侧倾斜,易于吃风,后桅挂一大片三角帆,用来吃风和调整船身,有时候大船吃水超过五百吨的话会加装一个后桅,被称为第四桅。
这是泰西那边传来的船只式样,航行更远,更容易加装火炮和装运货物,所以一出现就完全淘汰了风帆和浆船并用的局面,而大魏这边的传统式的硬帆帆船,虽然更稳定,但船身平阔,不利远航,福船只能沿近海顺洋流抵东西洋,最多到达马六甲,再远的话就得组织相当大的远航船队,如泰西人或天方人那样,一艘或几艘帆船就能远航万里,福船根本办不到。
硬帆也比软帆要落后的多,不易调整,对抗大型风暴相当吃力。
在二百年前,泰西和天方还是以大型浆船和近海贸易为主,不到二百年间,他们的足迹已经开始踏足天下所能至之所,而大魏却越发落后了。
“我倒是看的出来,”罗方伯道:“南安侯对他的水营也相当看重。”
众人对这个判断倒是相当赞同,眼前的船只对兰芳人来说就是一堆破烂,毕竟这群漳州和福州人为主的移民是从海上贸易起家而后移民,他们现在也和天方人贸易,倭人,吕宋,暹罗,占城,真腊,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他们的贸易往来对象。
由于要对抗海盗,兰芳和三佛齐的水师力量也不弱,只是受限于人口和国力,他们最多能组织起勉强对抗一两支海盗的船队,当满刺加国的水师配合海盗来袭时,他们就相当弱势,甚至是被动挨打了。
眼前的船只虽然相当破烂,很多小型的近海哨船,南安侯徐子先明显还是视若珍宝,一大群人在港口旁的停泊区修修补补,干的热火朝天。
“诸位自兰芳来”孔和负责港口的日常管理,看到船只空空如也,倒是有些惊诧。
“我们是奉命来大魏勾当公事。”一个兰芳官员笑着拱拱手,说道:“已经见了齐王,赵王,还有安抚使林大人,现在想求见南安侯。”
这倒是解释了为什么船只是空船,如果不是公事勾当,任何人都做不出这样的蠢事。
一船货过来就是半船铜钱,哪个商人会和钱过不去,除了执行公务的官员,海盗都不会放弃这种发财的机会。
“君侯还没有消息。”孔和此时知道这伙兰芳人确有要事,当下道:“不过数日内想来就会回南安,如果真有要事,可以在南安略等几天。”
“如此最好不过。”罗方伯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他的身份相当尴尬,保不齐福州会有人想着对他不利,蒲家就肯定是其中之一。
就是那些普通的天方商人,谁知道有没有天方官方的背景,要是能把罗方伯刺杀或是扣下来,对天方在满刺加的布置可是大为有利。
众人自码头区而下,一路所见倒是大开眼界。
仓储区内外都是异常忙碌,兰芳也是有大港口,船只肯定比南安要多的多,纵不及泉州港也是比南安强的多了。
论天下港口繁荣富裕,当然是以泉州为第一,便是马六甲港也要稍差一些,南安毕竟是内镇港口,主要是建州汀州等地的货物在这里集散,比起面对天下的泉州港当然是差远了。
但仓库极多,储存货物的商人极多,可见兴办虽不及一月,已经成为相当不错的货物存储地和贸易集散地了。
“南安侯不俗。”罗方伯当然也知道蒲家的人来犯被击败的事,再看到眼前一切,心中对徐子先的好奇心已经是大为增加。
到出得仓储区,也就算离开了码头区域,却是又在江滩另外一侧,官道东边一带看到了大量的窝棚。
最少有三千四人之多聚集,好在划分的区域大,布局合理,似乎也有人在管理这一片区域,看起来杂而不乱,也并不肮脏。
孔和介绍道:“这里是漳州流民区……我们打算移到东藩大岛上去的多半在此了。”
“南安侯有意开发东藩吗”罗方伯真是有眼前一亮之感。
东藩的战略位置是极其得要的,对航道,补给,还有海盗的控制都相当重要。
如果大魏朝廷能如太祖布置的那般,对东藩极为重视,水师一直强大,从东藩至吕宋和兰芳,还有三佛齐都十分便捷,还能控制暹罗和占城等沿海的诸国,暹罗和占城都是大魏属国,近来由于大魏国势衰弱而摆脱了控制,暹罗还是地方一霸,三佛齐,满刺加还有兰芳等国都曾经臣属于暹罗。
可惜大魏一直没能真正下功夫开发东藩,那么大的一个大岛,在海洋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和澎湖一体,配合福州等地方,完全能锁住大魏的东南沿海,加上琉球国也是大魏属国,控制倭国,吕宋,不要太方便!
如果南安侯真的有意经营东藩,哪怕其不能在福州和朝堂角度影响到大魏的国策,最少在对付海盗这个角度,还算得上是靠的住的盟友。
“我们是打算在东藩开垦棉田。”孔和淡淡答了一句,心中隐隐有些警惕感。
这些兰芳人,未免也管的太宽了一些。
&nbs
第二百零四章 千头万绪
“见过君侯。”李仪和秦东阳一起走过来向徐子先行礼,李仪略有不安的道:“武卒披甲来迎是我的主意,这么多商民百姓,却多是自发前来的。”
“无妨了。”徐子先看看随行过来的安抚使司的人,随口说道:“只要不是什么要紧大事,也不会有人主动来和我为难了。”
李仪看看几个福州过来的吏员,心中若有所悟。
看来新的任命下来之后,南安侯府的地位算是正式被确认,只要君侯能将陈于泰铲除,怕是南安侯府会更上一层,成为与齐王府,赵王府相等的存在。
这样的前景和现在的实力,倒是真的不用顾忌太多了。
在众人随行之下,徐子先策马至别院之前,秀娘和小妹已经在院门前等着了。
徐子先一至港口就派人去州城府邸,这才听说年后小妹和秀娘已经搬回别院居住。
相比诺大而冷清和破败的侯府,别院这里因为是徐子先起家的地方,人气很旺,给人的感觉和回忆也多半是令人高兴,两个女孩当然不愿久留在府城中对着空气发呆。
徐子先临行时曾经拜托昌文侯府照料,无可奈何之下,连陈正志也跟了过来。
不过他也是正好跟着吴时中学经义,也学画,徐子先估计,将来要继承昌文侯爵位的大舅哥,更大的目的还是学画。
对贵族子弟们来说,一笔好字,一手好画,这可比熟读经义要重要的多了。
谁还能真的有本事成就一代大儒事业,就和现在的老相国徐夏商一样
还是别想太多,能涂涂抹抹,画出一笔好画,就算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
小妹和秀娘都是眼眶微红,不过总体来说还算镇定,毕竟京师的风险虽大,却是事前没有预料的事,等消息传回来的时候,大局已经底定,徐子先平安无事,当然也不必太过担心。
就算这样,小妹也是忍不住埋怨道:“就说你不消停,怎么走到哪儿就出事出到哪儿”
“傻妹子。”徐子先用力在小妹头顶揉一揉,笑道:“什么叫树欲静而风不止我倒是想安静,人家谋算到我头上,不奋力一击,你就真的见不到我了!”
“真没想到有这么危险……”小妹看着徐子先,喃喃道:“这是大魏京师啊,怎么也叫人想不到的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