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海权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星光破裂
.全部章节





帝国海权 第232章 英国人的考量
. .
马卡罗夫和提尔皮茨的会面很是顺利,两人一见如故交谈甚欢,两艘装甲巡洋舰的订单问题也很快达成了共识,开工建造,只要尼古拉二世点头,德国的斯德丁伏尔铿造船厂将会立即开工建造。
之所以选在这里,主要是因为这里离俄国港口近,虽然硕效造船厂所在的但泽同样也是波美尼亚地区的波罗的海港口,不过因为正在承建德国海军新式战列舰以及海军明年还有大量工作要交给它,所以落选了。
伏尔铿造船厂作为国有造船厂,首要服务对象就是帝国海军,既然俄国人是来和帝国海军部洽谈购舰事宜,海军自然也愿意便宜自己人。两艘装甲巡洋舰预计造价每艘118万英镑,不过报给俄国人的价格则是138万每艘,就算两艘装甲巡洋舰的武器装备使用镀,舰体部分也依然能够让造船厂大赚一笔。
而尼古拉二世的回应也很快,在马卡罗夫的电报发回圣彼得堡后的当天,尼古拉二世就回电批准马卡罗夫向德国订购两艘装甲巡洋舰。
俄国人的举动自然不能瞒过别人,在和德国人签订了订造合同后的第3天,英国人就得到了消息。
唐宁街10号首相府内,索尔兹伯里侯爵还没来得及看看自己早上刚买的《泰晤士报》就被新上任的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带来的消息搅合的没了心情。
“首相阁下,从驻德国使馆传回来的消息,俄国海军中将前几日前往德国访问,在前天和德国人达成了一笔舰船订购合同。”兰斯多恩侯爵说到。
“佩蒂,因为这个你就一大早跑来我的办公室?俄国人这几年一直在向外订购战舰吧,他们本国工业基础薄弱。造船能力低下,而那位年轻的尼古拉二世陛下又一心想给他的帝国打造一支强大的舰队。
他们自己的造船厂早就塞满了开工中的舰船,没有足够的能力,也只能向其他国家订购。法国、德国、美国可都在为俄国人建造军舰,甚至连丹麦这种国家也能拿到俄国人的订单,德国人去年就拿到了俄国人的订单了吧?现在有新的合同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索尔兹伯里侯爵认为俄国人充其量不过是又购买了像阿斯科尔德号这样的6000来吨的防护巡洋舰。这种事情对大英帝国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阁下,问题是这次俄国人和德国人达成的合同交易金额不会少于200万英镑,所以我担心……”兰斯多恩侯爵有些欲言又止。
“你说多少?200万英镑?消息确实可信吗?”这下索尔兹伯里侯爵不能淡定了。
“俄国人是直接和德国海军部达成的意向,承接建造工作的也是伏尔铿造船厂,我们无法获得更多的消息,但是200万英镑这个数字应该只会更多,不会更少。”兰斯多恩侯爵肯定的回答到。
“200万英镑,200万英镑,如果这只是舰体的建造费用的话。足够建造两艘一级战列舰了。”索尔兹伯里侯爵思索着:“不对,俄国人才向法国人和美国人订购了战列舰,要订购战列舰也不会选择德国,看来应该是装甲巡洋舰了,毕竟俄国人之前向德国人购买了一艘,然后又仿制了一艘,现在向德国人订购装甲巡洋舰倒是顺理成章的。”
“阁下说的是,可是按照之前的德国人建造舰体。安装俄国火炮的合作模式,这次应该也同样如此。可什么样的装甲巡洋舰光舰体就需要上百万英镑?”兰斯多恩侯爵震惊的说到。
“这个倒不用担心,俄国人自身造船水平差,如果他们能自己设计建造一流的战舰也就不必求助他国了,所以被其他国家敲上一笔也属正常现象,德国人这次肯定是从中大捞了一笔。”索尔兹伯里侯爵分析到:“不过即使德国人狮子大开口,单舰百万英镑的舰体造价也值得警惕。既然德国人敢卖这么贵,那么俄国人这次选中反感必然会比之前的那艘船更强。”
“俄国人的装甲巡洋舰向来注重大航程,和法国人一样,他们的舰船同样是以攻击帝国航运线为目的的,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德国人在装甲巡洋舰领域的确有独到之处。连1899年的《简氏舰船年鉴》都称赞他们的伊丽莎白级装甲巡洋舰是设计相当成功的,有德国人帮助俄国人建造装甲巡洋舰,必然会让俄国人手中增加可以和帝国抗衡的筹码。”兰斯多恩侯爵分析到。
“的确如此,俄罗斯占据了‘世界岛’的中心,他们庞大的国土和巨大的人力都是帝国平衡欧洲的巨大的威胁,而对付他们的办法很简单,把这个庞然大物封锁在那,不给他出来的机会就可以了。
为了这个目的,帝国和俄国人明争暗斗,克里米亚战争、柏林会议、《地中海协定》,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把俄国人封死在黑海里。我们一直在竭尽全力阻止俄国人,曾经帝国一直占据着优势,我们也的确把那些俄国人封死在了黑海里。
但是这些俄国人又把眼光放在了远东,清国、朝鲜,用尽各种手段来获取他们一直所梦想的不冻港,帝国又不得不不在远东继续和俄国人争斗,但是现在我们却无法继续在远东封死俄国人了,这实在令人不安。”索尔兹伯里侯爵叹息到。
“是的,阁下,海参崴、旅顺、马山浦,这些港口落入了俄国人的手中,俄国人也的确如他们所愿的那样一步步的向南移动,帝国在远东问题上的确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兰斯多恩侯爵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
“该死的布尔人,帝国在非洲耗费了巨大的精力,罗伯茨都已经攻占了那些布尔人的首都了,他们的政府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他们的总统都丢下国家跑到荷兰去寻求那个黄毛丫头的庇护了,这些该死的布尔人还在不断的给帝国找麻烦!不然帝国何须之前在清国问题上还要去看德国人的脸色?”索尔兹伯里侯爵恼火到。
“我们需要在远东封住俄国人的行动,但是帝国现在没有足够的力量的话,我们需要一个可以帮我们做到这一点的国家,不过清国是指望不上的呢,早知道清国就是这幅德行的话当年我们就不会从汉密尔顿港撤军了!”
兰斯多恩侯爵说的是朝鲜济州海峡里的一个有三个小岛组成的小群岛,名字叫做巨文岛,据说是北洋水师提督当初发现这么一个小地方居然有不少读书人,所以开玩笑称这里“巨有文化”。英国人则以1845年对这里进行考察的英国海军办公厅主任汉密尔顿的名字命名这里。
岛虽然小,但是地理位置很重要,因此英国、俄国甚至美国都曾经对这里动过心思,不过英国人下手最快,1885年出动3艘军舰占领了这里,并且在这里修建海军基地。
原因嘛,自然是针对俄国人。因为这一年在阿富汗因为潘德事件,英国和俄国差点开战,所以为了防止俄国人在太平洋这边给大英帝国找麻烦,英国人决定先下手为强,把这里给堵上。
冲突最后还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了,而且朝鲜当时还是清朝的属国,而清朝还是那个在欧洲人眼中的亚洲老大,俄国人找到清国表示抗议:你看看英国人干的这个破事,你也不管管?
然后李鸿章出面周旋,英国人也看阿富汗冲突也和平解决了,于是在1887年撤出了汉密尔顿港。
兰斯多恩侯爵的牢骚就是如果当初要知道清国这么废,何必给他们这个面子,汉密尔顿港占着不走了,你俄国人就给我一辈子别想南下进入太平洋。
“你说的没错,佩蒂,现在的清国不过是比死人多口气罢了,无论是俄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没把他放在眼里了。要不是德国人多事,俄国人现在估计已经拿下整个清国东北地区了,这点我们到还要感谢德国人,不然帝国还要想办法逼俄国人撤军。”索尔兹伯里侯爵有些自嘲的说到。
造化弄人,什么时候大英帝国居然要因为德国人的行动而感到庆幸了?
“清国完全不能期待,而那个在日清战争中获胜的日本人,可是对俄国的中东铁路的修建以及对清国东北地区的渗透很不满,之前还为马山浦的事情向俄国人抗议。如果想要在远东挡住俄国人也许我们要支持一下那些日本人了。”兰斯多恩侯爵建议到。
“你说得对,清国对日本已经没有威胁了,而他们发动那场日清战争的目标也远不是一个朝鲜就能满足的。现在日本向我们、向德国进行了一系列海军扩张行动也不是针对一个已经根本没有威胁了的清国海军的。
他们很明显的是把自己的视线从清国移到了俄国人身上了。也许我们是该考虑考虑在远东和这些日本人达成一些协议了。”索尔兹伯里侯爵淡淡的说到。(未完待续……)r1292
.全部章节




帝国海权 第233章 日本人的国运
. .
“林董是不是被俄国人逼成八嘎了?怎么胡言乱语胡说八道的?”1901年的初,日本首相府里传出了伊藤博文的骂声:“外务省的人全死光了?怎么派出个文盲去当公使?”
伊藤博文这是气坏了,林董这人怎么会是文盲呢?好歹他曾经是幕府派往英国留学的海军留学生,维新以后跟着榎本武扬投降过来的。
不是根正苗红的维新派出身,而且能刚投降过来后还对幕府念念不忘,让他去海军吧,他还不干,跑到了神奈川县政府里谋了个职位。而当时的神奈川知事是陆奥宗光,陆奥看这个人英语学得不错,自己去中央政府效力的时候就把他带上了。
甲午战争后林董显示做驻清公使,之后又去俄国继续做公使,任期满了,又调到英国做公使。其实这也是外务省照顾他,意思是你这几年在露西亚辛苦了,去英国休息一下吧。
毕竟这几年日俄矛盾不断升级,林董这个公使也的确是蛮艰难的,英国不一样啊,在外务省看来,去英国做公使没什么事,就算享清福了。
结果林董这刚上任没用多久,就给伊藤博文捎回来一句话,在伊藤博文的眼里这不是瞎胡闹吗?让你去享享清福不是让你给我捣乱来的,再加上林董出身不好,所以伊藤(博文就毫无顾忌的开口骂了。
其实林董也没闯什么祸,他就是捎回来一句话:“请速速检讨日英同盟的可能性。”这就把伊藤博文给气得够呛,你丫逗我?
其实这也不能怪伊藤博文,而是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很闹心。几个月前德国帮俄国制造装甲巡洋舰的事情日本自然也知道了,自己好不容易贷了款向德国订造了两艘浅间改型装甲巡洋舰,六六舰队就要成型了。一转头俄国人也订造了两艘。
再结合之前的那艘格罗姆鲍伊号,这俄国人的新装甲巡洋舰只会更强不可能更弱啊。这几年俄国人在欧洲大把撒钱的买军舰日本人自然清楚,这六六舰队毕竟是根据1895年的情况制定的,当时算算对付俄国人勉强是够了,但是现在看看,那还差得远呢。
而此时俄国的国家预算大约是18亿卢布。,约合20亿日元,日本呢?只有2亿日元,俄国人的经济规模是日本人的10倍。
自从1897年以后日本的军事预算在年度财政预算中的占比就超过了50%,就这样,陆军兵力也就20万人左右,俄国人呢?208万人,光在远东地区就有陆军20万人火炮544门。海军就更别提了,人家俄国人是世界第三海军。日本人也就是俄国人的一个零头。
原本制定的六六舰队计划本来还能对俄国人有些优势,但是现在一看,这个优势也维持不了多久了,别的不说,光那相当于2.3亿日元的太平洋舰队扩张预算就足够吓死日本人。
而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俄国人在清国东北的确的渗透,朝鲜港口的控制,伊藤博文清楚。不打躲不过,打又完全没胜算。这简直是要人命嘛,别说应付了,伊藤博文连和俄国人妥协的招都没有。
现在正是头疼的时候,你林董是来拿我开涮是不?人家大不列颠帝国那是什么国家?那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奉行两强标准的土豪,海军实力比法国人和俄国人加起来还强。而英国人的传统国策就是光荣孤立。什么叫光荣孤立?就是本人实在太强了,不好意思和你们这些屌丝一起混。
这样一个国家你林董说要不要考虑和人家结盟?你当你是谁啊?欧洲那么多强国人家都不鸟,你个连4000吨以上军舰都造不出来的亚洲国家,人家凭什么和你结盟?这种用屁股想都不可能的事情你林董还郑重其事的要我们“速速检讨可能性”?
问题是就是这种用屁股想想都知道不可能的事情他还就是真的,这日本人还真是有着国运。伊藤博文没看出这种可能性,但是还是有人看出来了。
在知道了林董发回的信息后,陆军大臣桂太郎立刻找到伊藤博文:“伊藤君,林董之前发回的希望我们和英国结盟的事情是否属实?”
“桂君,的确如此,你说他林董这不是胡闹嘛?和大不列颠帝国结盟?他怎么想出来的?这话说出去还不被人笑话啊?!”伊藤博文没好气的说到。
伊藤博文这么一说,桂太郎尴尬了:“这个,伊藤君,其实这个事吧,不是林董瞎胡闹,其实这个事吧,是他去英国之前,我和山县君的意思。”
这话一听把伊藤博文给愣住了,桂太郎、山县有朋两个人都是维新的元老,虽然两个人都是武人,自己的资格也不比这两个人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两个人的分量加起来绝对轻不了,他们两个人都这么看,那么自己还真得认真对待。
不过这两个人是怎么异想天开的想要和英国人结盟的?于是伊藤博文问到:“桂君,你和山县君怎么会想到和大不列颠帝国结盟的?那些大不列颠人各个都用鼻孔看人,他们的光荣孤立政策都已经几十年了,这结盟的难度……”
“伊藤君,大不列颠帝国的确一直光荣孤立,不过这几年嘛,英国人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伊藤君,你看啊,在巴拿马运河问题上英国人对美国人妥协了,之后又在清国问题上听从了德国的意见,说明现在英国是在较远的区域的控制能力下降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原因呢?”桂太郎淳淳善诱到。
“桂君的意思是非洲?大不列颠帝国在非洲消耗了太多的力量导致对远东的控制下降,而露国是大不列颠的巨大威胁,所以为了继续限制露国,这就是我们的机会了?”
不得不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两个武人能看到的事情,伊藤博文这个优秀的政治家却看不到。不过伊藤博文也不是笨的,有人提点一下还是能看到其中的机会的。
“没错,现在大不列颠帝国在非洲的战事一直没有结束,所以他们是没有办法自己出手去直接面对露国人的,那么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只有我们大日本帝国才能做到这一点。”桂太郎接着说到:“而同样的,大日本帝国也需要大不列颠帝国的支持,露国的实力太过强大了,如果只靠我们自己和露国开战那么必败无疑,而如果我们输了,那就将是亡国之日啊。”
桂太郎说这话倒不是夸张,此时的日本可不是那个狂妄到认为自己可以击败美国这个庞然大物的军国主义暴走时期,现在的日本高层都知道自己和毛子开战那是死路一条。
而日本人对和俄国开战失败后的结果的估计也十分可怕,日本人当时判断,如果日本战败,那么即使有英美出面说情,日本不至于亡国,也要丢掉从北海道、整个日本海沿岸,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能挂太阳旗的地方还剩个四分之一。
再考虑到俄国人那杀起黄种人的那种狠劲,那丢掉的四分之三的地方的日本人逃不出来的也就是死路一条了。其实这也和亡国没啥区别了。
也就是因为如此,即使是和英国人结成了同盟,日本人也没有打赢的底气,1903年6月的御前会议上,当时已经成为海军大臣的山本权兵卫就反对和俄国开战。
桂太郎一说,伊藤博文自然也清楚,叹了口气说到:“而且除了大不列颠,我们也找不到别的帮手了,那些法国人根本就是和露国人是穿一条裤子,米国人巴不得我们输给露国人,那些独国人根本靠不住,看上去对帝国友善,实际上就是想从帝国身上捞好处!这些欧美鬼畜没有一个好东西。”
桂太郎也点了点头:“帝国陆军受独国影响颇深,其实我和山县君实际上是十分希望可以和独国国结盟的。不过别看现在对帝国多有支持,不过对露国的支持更加不遗余力,独国这些年以来一直在拉拢露国,一旦我们和露国发生战争,独国也一定是会支持露国。所以我们也只能去试试看大不列颠帝国这个机会了。”
“那我们必须尽快检讨和大不列颠结盟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说动那些大不列颠人了。”伊藤博文说到。
“那就辛苦伊藤君了,我是个武人,这种事可帮不上什么忙。”桂太郎爽快一笑说到。
“哪里的话,要不是桂君你一番话,我估计还想不到这一点呢。”伊藤博文谦虚到。
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对英国对日本来说都是如此,英国人还在指望日本人堵俄国人的门,日本人这边就送上门了。而日本人这种二流小国正好赶上大英帝国点背的时候,还真就破了大英帝国“光荣孤立”政策的金身。
英日同盟就在这种机缘巧合之下,缓缓成型了。(未完待续……)r1292
.全部章节




帝国海权 第234章 结盟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 .
日本人在为自己有机会傍上大英帝国的大腿而兴奋不已的时候,整个欧洲却一片哀愁。约亨的外祖母,维多利亚女王于1901年1月22日在怀特岛去世了。这位欧洲皇室的外祖母的去世让整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的皇室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哀伤。
维多利亚女王在一月前感到身体不适,因此执意前往她和已故的阿尔伯特亲王喜爱的怀特岛行宫,在这里,女王走完了她人生最后的时光,享年82岁。
在女王病危之际,得到消息的约亨陪同自己的母亲连夜前往伦敦。原本作为女婿的腓特烈三世亲自应该前往英国陪伴岳母,然而自己也在1900年深冬不小心得了风寒卧病在床的腓特烈三世无法承受旅途奔波。
在对不能陪伴岳母最后的时光甚至不能见她最后一面的腓特烈三世在表达了无尽的遗憾后,示意妻子自己的身体并无大碍,所以维多利亚皇后和儿子约亨一起赶往英国。
此时维多利亚女王还偶尔能认出身边的人,还能够叫出他们的名字,医生里德用手支撑着女王,约亨的舅舅爱德华跪在床边,握住母亲那冰凉的手,约亨静静的站在床头边,外祖母的儿孙们围绕着她,她时不时的呼唤着他们的名字。
这位欧洲皇室的外祖母在自<己的后代的环绕中安详的闭上了眼睛,按照她生前的遗愿,为她换上白色的礼服和她当年婚礼的头纱,并将女王珍视的物品放进她的灵柩。
女王的葬礼在温莎城堡的圣乔治教堂中举行,在停放两天后将其安葬在温莎大公园阿尔伯特亲王之侧的陵墓中。
2月1日,这一天是维多利亚女王出殡的日子,天气很冷。没有夹道的人群。没有奢侈的排场,道路两旁一个行人都没有,只有长长的送葬队伍跟在灵车后面缓缓的步行在冷清的伦敦街道上。
只有一名皇家禁卫骑着马在前方开路,灵车的两旁也不过只有12名头戴熊皮帽的皇家禁卫军士兵护送,这一切都是维多利亚女王生前要求的,她不希望奢侈的排场和复杂的仪式来打扰她的安睡。
但是这并不能掩盖这位欧洲皇室外祖母生前的荣耀。灵车后面那些神色庄重的人群中新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比历史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等等这些欧洲国王更是彰显了女王的尊荣。
送葬、下葬的过程安静而沉重,当女王永远的沉睡在自己的丈夫身边后,天空也飘起了洁白的雪花,更让这一刻充满了哀愁。
亲人去世的痛苦让人们这一刻格外的珍惜亲情,约亨又回想起外祖母还能认出自己后用她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的手抓着自己的手,然后用轻微的声音喊着自己的名字的那一刻的感动。
当一切都结束后,舅舅爱德华回身向所有前来的亲友们致谢,走到约亨的面前的时候用力的拍了拍这个外甥的肩膀,这一刻似乎英德之间的矛盾随着这用力的一拍就烟消云散了。
之后爱德华七世登基加冕。正式成为了大英帝国的国王。
维多利亚女王的去世也让欧洲各国的聚集在了伦敦,而这也是一个各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最好时机。在这个电报技术并不能完全传递国家意志的时代,各国首脑仅仅依靠大使馆你的外交官们是无法彼此了解各自的真实意图从而在国际秩序的框架内以协商的方式化解危机的。就比如1870年俾斯麦仅仅通过修改了电报上的一句话就将法国人拖入了战争的陷阱。
而向维多利亚女王的葬礼这样聚集了各国首脑的场合也同样是一次首脑峰会,甚至有人说如果斐迪南大公不是因为贵贱通婚,那么他遇刺后那些维也纳宫廷集团也不会按照他们的观点:“像斐迪南和那个下贱女人,有一个三等葬礼已经够了。”将斐迪南大公夫妇草草安葬。
那么作为一国储君的斐迪南的葬礼上必然要出现英法俄德奥的皇帝、国王、首相和外交大臣,这样实际上就会形成一个各国首脑的“危机峰会”。那么相互之间的直接沟通很有可能避免因为错误判断情势最终导致奥匈和俄国做出不狼的行为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爆发。
而现在的刚刚成为英国国王的爱德华七世就直接了当的和约亨谈起了英德之间的关系问题。
“约亨,你父亲生病不能亲自来伦敦。你回去见到他代我向腓特烈问好,要他注意保证身体。”爱德华七世对着自己的外甥和蔼的说到。
1...9899100101102...21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