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极品皇帝李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月初三
所以,他们对于谣言说李恪阻止太子大婚这件事情嗤之以鼻,认为是有人故意在编造谣言诋毁汉王。
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不是造谣,不是诋毁,而是事实。
他们为了证明这确实是李恪贪恋美色,阻止兄长大婚这个事实,甚至将李恪和候若依是怎么认识的,又是怎么相处的,然后李恪在听到候若依被朝廷赐婚之后是如何面圣等事情说的头头是道。
然而,李恪和候若依两人之间的事情本来就是真实的。
所以,他们举例了李恪和候若依的故事,然后再跟谣言联系在一起大肆宣传,让很多支持李恪,相信李恪的人都难以辩驳。
在汉王府中的李恪在听到外面的谣言时微微叹息了一声,他为自己爱情感到伤感。
外面的谣言是谁传播的他不想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背后策划了太子大婚的人是长孙无忌。
因为,长孙无忌最喜欢的是用以力打力,杀人诛心这样的手段来对付别人。
还有就是他谋后而动,一击必杀,这才是他最为可怕的一面。
然而,很多人认为这件李承乾和候若依的婚约是一个偶然,但李恪不这么认为,李恪觉得这是他跟候若依相识之后长孙无忌便一直在策划针对自己的计谋。
他自己就是不出使突厥,候若依下嫁李承乾的事情依然会发生。
只是自己出使突厥使得大婚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顺利的决定了下来而已。
从这件事情当中李恪再一次领教了长孙无忌的城府和智谋。
自己在跟候若依相识,然后彼此交往的时候,长孙无忌没有做出对这件事情担忧或者阻止的行动,甚至一点点的反应。
但其实不然,他在知道两人接触的时候便已经在心里开始谋划此事。
由此可见他的城府之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
其次,太子大婚岂能儿戏,都要按照《礼记昏义》里规定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步骤完成。
所谓的采纳就是:男方欲与女方结亲,必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也就是俗话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然而,李承乾虽然是皇太子,但礼不可废。
请媒妁往女方提亲不能幸免。
问名、纳吉这些事情也不需要他自己操心,会有专人帮他。
所以,他只需要李世民下一道旨意降婚给候若依就行。
然后,就是所谓的纳征,就是送聘礼。
太子大婚,聘礼自然不菲。
纳征之后就是请期,就是要选定太子大婚的日期。
这是需要司天台算好良辰吉日,才能娶新人过门。
所以,长孙无忌能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做完这婚嫁五个步骤,并且连最为看重的请期都能提前算好,并将它选在年底。
太子大婚到了这种地步,就是李恪有通天之能,要想反对也无济于事。
因为婚嫁的所有程序已经走完就差亲迎,就是说这个时候谁也阻挡不了这门亲事。
由此可见,如此精密的设计岂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
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提前准备好了一切计划,就等李恪出使突厥这时间段来完成。
李恪在府中听到长安城的传言时候表现的很淡定,他能够如此气定神闲的原因是因为昨天他和杨妃在书房中的一席话让他明白了李承乾和候若依婚约的全部事情。
杨妃在书房中没有劝阻他,她只是将候若依婚嫁的一切细节原原本本的告诉了李恪。
李恪不傻,他在听完杨妃的诉说之后就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知道不管自己如何劝谏,如何的努力阻止,这件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
而且,他也猜到了第二天肯定会有关于自己阻婚的谣言,有人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想在百姓中诋毁自己声誉的时机。
所以,他昨晚在府中设宴款待众人就是为了针对今天长安城的谣言。
昨天,他从书房出来的时候心里便有了主意,而他吩咐众人在府中设宴款待大家的原因除了布置他到并州之后众人的升迁问题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针对今天的谣言。
他想告诉那些传播谣言诋毁他的人,他在知道李承乾和候若依大婚的时候能够在府中设宴款待众人,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他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庆贺太子大婚。
所以,从汉王府传出汉王昨晚在府中设宴款待群臣,是为了庆贺太子大婚的事情之后,当然这里的群臣是指李恪的心腹,长安城关于李恪贪恋美色,阻止兄长大婚的事实传言便不攻自破。
李恪的声誉没有受到一点的影响。
然而,长安百姓能够相信李恪府中设宴是为了庆贺太子大婚,但朝中很多大臣都认为李恪款待众人的目的是为了掩人耳目,真正的目的其实是商量如何对待太子这次的大婚。
但是,这也只能是他们的猜测,至于详谈的内容,他们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再加上汉王党的成员都承认李恪设宴是为了庆贺太子大婚,对于其它的一切事情大家都是守口如瓶。
所以,长孙无忌精心设计的,想通过长安百姓,朝中大臣的口来毁坏李恪声誉的计谋便被李恪轻易破解。
此时的李恪,站在府中的院落里,在雪后初晴的黄昏,独自屹立,就像是雪中的一只寒梅,孤傲而挺拔。
“若依。”
他轻声叹息道,“你现在好吧
本王希望你会好好的,等待我们的再次相遇。”
虽然伊人昨天还跟他见过面刚刚离去。
然而,因为她此时已经被许婚给了太子李承乾。
所以,此时的李恪心中既惆怅又寂寥;既自责自己的无能,不能保护若依,又后悔自己的太过自大,完全没有考虑到长孙无忌岂能如此轻易的让自己跟侯君集联姻。
所以,若依的离去就像掏空了他以往坚实的胸膛,让他心中已经找不到自己心跳的颤抖。
“若依,我们一定会相见的!”
李恪心里默默的祈祷,同时他看了眼前残雪中的腊梅,娇艳的梅花,淡淡的清香,在洁白的雪中遗世独立,他不由得为眼前雪中寒梅的遗世独立所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他暗自感叹道,“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要付出才能得到回报,是自己对若依的付出不够才会导致今天的结果吧!”
李恪心里默念道,人也不由的陷入了沉思当中。
“殿下!殿下。”
就在李恪呆呆出神的时候,杨恩的声音传入了他的耳中,将属于他的宁静沉思给打破。
“喔。”
李恪突然回过神来,对眼前一脸担忧的杨恩道,“杨老什么事情”
“殿下,这是刚才门外一个姑娘送来的一封信,”杨恩说着话将信件递给了李恪,“她说务必让你亲自拆看。”
“姑娘”
李恪查看了一眼没有任何落款,只写着“汉王亲启”四个字的信件疑惑道,自己最近好像没认识过什么女子吧,怎么突然间就有一个姑娘给自己的信件呢
难道是若依
李恪想到这里,立即利索的拆开信件。
然而,在看到信的第一眼他便失望了,不是若依给他的信。
因为,若依的字体他认识,她的字体隽秀,透露着一股清新淡雅的气质,而眼前这封信上的字体虽然秀气,但字体跟若依比,还是稍有逊色,其次这份书信上的字体也不是若依喜欢的王体。
李恪有气无力的开始看信件的内容,甚至在心里厌恶这份信来的不是时候,打破了他自己在宁静中对若依的思念。
他看信的时候脸上表现出了一副极度厌烦的样子,用一目十行的速度将信扫了一遍。
他身边的杨恩看到他看信的时候无精打采样子,微微摇头,内心暗自叹息道,“殿下表面上看是没有什么大碍,实际上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很大啊,现在他是在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不想让人知道他心中的痛苦和对候若依的思念而已。”
杨恩想到这里,抬头又看了一眼正在观看信件的李恪,心中酸楚不已。
李恪对他以师之礼待之,杨妃又以士之礼待他,在他的心里李恪位置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今天他看到了李恪内心真实的想法,岂能不为他伤心和难过呢
杨恩觉得自己该对李恪说点什么,至少要再劝解他一番,然后等他再次将目光聚集到李恪脸上的时候。
李恪脸色却露出了一丝久违的淡淡的笑容。
杨恩一惊,他不知道候李恪为什么会露出笑容,他现在的样子跟刚才愁苦不堪的情形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啊。
难道是这份信
杨恩疑惑道。
“原来是你,原来是你!”
杨恩疑惑的同时听到了李恪暗暗自语时说出的莫名其妙的这句话。
第202章 柳桥上的神仙眷侣
“杨老,送信的姑娘呢,还在吗”
李恪惊喜之余问了杨恩一句很白痴的问题。
“她把信给门外的卫兵后就离开了,什么话也没有说。”
杨恩不解的问道,“殿下,难道信件出了什么问题”
“没事。”
李恪见杨恩一脸紧张的询问,“咱去书房谈吧。”
然后不理一脸不解的杨恩径自来到书房。
杨恩听李恪说没事,对他的问题也不予解释,便不多言,跟他来到了书房。
“杨老,你从府库中拿出三万两千贯钱,给千牛卫两万贯,让他们抚恤这次跟本王去漠北阵亡的五百将士,剩下的一万两千贯送到代州都督张公谨的手里,让他发给在漠北阵亡的三百亲卫。”
李恪在杨恩将书房的门关上的时候说道,然后就见他的脸上露出痛苦的神情,都是本王处事不当啊,不然八百多人也不会就这么葬身漠北。
“哎!”
他叹息一声,继续道,“快到年关了,这些将士们为了本王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漠北,可是他们的家属呢
他们的家人听到自己的儿子,自己的丈夫身死漠北的时候会是什么感受呢
快到年关,本王没有多少钱给他们,虽然每个家属只能得到四十贯,也算是本王对他们的一点心意吧。”
“殿下!此事不是你的错,任何人遇到那样的事情都不会袖手旁观。”
杨恩知道李恪是怪自己得罪施罗德而致使八百多人的护卫丧身漠北而自责,便开导道,“更何况殿下去突厥谈判是为了大唐的百姓,岂能受一个小小左贤王的侮辱。
所以,丧身漠北的大唐军人能为殿下而战是他们的光荣,殿下何故如此伤感呢。”
“杨老,千牛卫的抚恤钱就交给千牛卫中郎将李仙重吧,本王看他为人正直,这件事情交给他不会出什么问题。”
李恪不想和杨恩纠结此事,便继续说道,“代州的抚恤钱财也必须要在年底送到阵亡将士家属的手里,这件事情就让朱童跑一趟。”
“诺。”
杨恩应声道,“老奴现在就去办。”
“恩。”
李恪摆摆手,“去吧,越快越好。”
“老奴告退。”
杨根躬身施礼之后退出了书房。
李恪在杨恩走出书房从外面将门关上的时候,从抽屉里拿出了长孙冰凝离开长安时给他的香囊,神情专注的注视了片刻,便将香囊配在了自己的腰间。
然后,又拿出那份杨恩给他的长孙冰凝写的信,看了一眼最后署名的一句话:明日午时,断桥相会。
不由的会心一笑,“不知道一年没见你变了没有呢”
然后,他表现出一副很向往的神色,内心期待着明天午时跟长孙冰凝的渭水相会。
世界上最漫长的时间不是一万年,而是我知道你在那里,但要相见的话就必须要等待。
李恪再次看到长孙冰凝给他的信时,内心的激动让他难以压制,就像喷涌而出的泉水难以控制一样。
他自己都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对长孙冰凝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情。
难道是因为她是自己喜欢上的第一个女人的缘故吗
又或者
李恪想到此处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思绪很乱。
首先是长孙冰凝给自己的那一抹难以挥去的情愫,然后是候若依那让自己陷入爱中难以自拔的深情,还有突厥的阿史那云对自己慕名冲动的背后的爱慕。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女人,自己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总是逃脱不了感情的束缚呢
他苦笑一声,思绪不由的回到了自己当时给长孙冰凝送马的时候两人在渭水边的相会情景。
长孙冰凝,那深情的足以将自己融化的眸子,然后再想到她在离开长安时对自己所说的话:我第一次做的香包,也是唯一一次做的香包,只会送我自己喜欢的男人。
李恪想到这里,手不由自主的摸了一下自己腰间的香囊,然后微微叹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