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大唐之极品皇帝李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月初三

    能让两人如此想半天。

    片刻过后,绿衣女子方才抬头低声道,“小女子不知,还望公子告之。”

    李恪见绿衣女子如此谦虚,不像她身边的侍女那么刁蛮,心生好感,说道,“总之不离古文者近足。”

    绿衣女子听完谜底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多谢公子赐教。”

    “姑娘客气了,在下也不过偶尔撞上而已。”

    李恪谦虚道。

    而就在两人说话之际,解说之人已经将南海观音灯摘下来,递到了李恪的手中,“公子,这是你的灯,你拿好!”

    绿衣女子见南海观音灯被李恪拿走,虽心有不甘但也无能为力,只能心里惋惜,跟李恪道别,拉着侍女朝人群外走去。

    “小姐,这就走了

    南海观音灯不要啦

    那可是你”粉衣侍女不甘心的说。

    “不用说啦,我们输了,南海观音灯自然是这位公子的。”

    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眼前这个公子的时候会如此紧张,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她也不至于会猜不出这个谜底。

    难道是因为他刚才那句“众里寻他千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吗

    粉衣侍女见自己的小姐如此说,回头狠狠的瞪了一眼李恪,跟在绿衣女子身后。

    李恪在离开的绿衣女子眼中看到了失落,还有无奈;又听到粉衣侍女还没有说完的半句话,感觉到绿衣女子对这盏南海观音灯很在意。

    心中想到自己得到它也没有什么用处,既然她很想得到它,何不送她呢

    所以,在绿衣女子还没有走出人群的时候叫住了她,“姑娘。”

    “公子还有什么事情”

    绿衣女子没有回头。

    “姑娘喜欢这盏灯,那在下就送你吧。”

    李恪说道。

    绿衣女子没有说话,站在原地沉思片刻,最终还是转身,接过南海观音灯,跟李恪道了谢,消失在人群中。

    众人见南海观音灯已经送出,再没有什么新鲜的事情,就相继离开。

    而李恪和兰儿三人又逛了片刻,这才回府。

    在回府的路上,兰儿一脸的不高兴,说李恪怎么把南海观音灯送给绿衣女子,一路上不怎么搭理李恪。

    李恪也不解释,只是哄她说等有机会带她去西市玩,给她买好东西。

    兰儿知道李恪说到做到,心里很高兴,这才恢复了她以前的样子,搞的李恪郁闷了半天,心里叹道,“女人就是需要哄的。”

    元宵节过后,唐太宗李世民发下了改元“贞观”之后的第一道诏书,命高官议事都需要带谏官,特令今后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入阁商议国家大事,都要有谏官跟随,遇有不当之处,谏官便要立刻进谏。

    接着又命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等人重新议定律令。

    对于李世民让命高官议事带谏官诏书,李恪很支持。

    李世民能够开创“贞观之治”,很大一点就是大唐官员高效的办事效率和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

    而李世民的诏书,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臣们一言堂的现象,同时也解决权臣误政的问题。

    而废除肉刑,则标志着古代司法刑狱方面的进步和完善,李恪更加赞成,如此才能在今后不断的更好的促进大唐司法的客观和公正。

    李世民的诏书下了之后,唐行政部门便开始积极的行动起来,而新军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

    但是,李恪的生活却过的极为逍遥,每天除了翻看研读《论语》之外,就是习文练武,练习书法。

    对《论语》李恪有着自己的想法,后世的人们对《论语》的理解并不是真正的,能够完全代表的孔孟的思想。

    因为,他们看的都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版本。

    而朱熹注解就绝对争取吗

    李恪自己在看完唐朝以前的注解之后,才发现自己对朱熹的注解不敢恭维。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罩,那是明朝以后。

    朱家皇帝尊朱熹为先祖,自然而然就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时且必须用朱熹的注解。

    因此,六七百来,所有的四书五经,孔孟思想都限制在他“朱熹的孔子思想”中。

    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取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

    其中有很多问题如果按照李恪等唐人的角度来讲,他的注解只能参考,不能完全相信。

    所以,后世的人们总是说孔子成了君王专职的帮凶,他的忠君思想统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读书人。

    然而,在李恪细读了《论语》再加上他以唐人的身份来看,这样的说法是错的,值得推敲。

    打个比方,如果把孔子思想当成是算术中的三三得九,那后来所有的注解之人的注解,包括他们对孔子偏见都不是孔子本身的问题,而是他们算术不精,算错了数字而已。




第136章 大佬的心思不稳定
    纵观华夏文化的发展,大致分为两段。

    譬如一提起秦汉文化以前的华夏文化,人们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一切。

    其实所谓的孔孟思想,只是华夏文化中间主要的一个环节。

    两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华夏文化的一个系统下来的。

    如果把范围缩小,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

    尤其华夏文化在政zhi上历代引用的是道家和儒家思想。

    当一个国家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是属于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儒家孔孟思想。

    所以,李恪认为孔孟思想和道家是不分家的,这种分家是在秦汉之后的事。

    而到了唐朝,华夏文化已经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释、道三家了。

    道家不言而喻,大唐李姓开国,尊李耳的道教为国家是必然的。

    而佛家的那套愚昧的思想李恪极为不满意。

    所以,在《论语》上下功夫成了他心中的一个目标。

    他想看自己是否能够按照前世的一些思想重新注解一部《论语》,阐述孔子本身的思想,让以后的读书人可以不被各种错误注解所误导。

    虽然,他知道自己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不会出现像后世朱熹那样的注解,将孔子的思想歪曲为忠君思想而为统治者所用,毒害读书人。

    所以,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和研读关于《论语》上,看不同人注解的版本,同时又跟封德彝和董伯仁这样的大儒请教。

    而在长安城的一座大院内后花园,同样有人也在用功的攻读《论语》。

    如果,李恪知道看《论语》的这个人的话,肯定会大吃一惊。

    因为,看《论语》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在元宵灯会上遇到的绿衣女子。

    绿衣女子自从和李恪在灯会相遇之后心里就刻上了他的身影,时不时的就会想起他,他棱角分明的脸,温文尔雅的笑,还有他的博才多学。

    所以,她才会看《论语》,才会如此认真的读书。

    就是希望能够有机会再见他,能和他一起谈论诗词歌赋。

    绿衣女子正在看的认真,就听侍女香儿紧张的说道,“小姐,你怎么在这呢

    老爷找你呢,他在你的书房。”

    绿衣女子一听,大惊,随即问道,“香儿,我叫你将桌子上的画给收起来了吗”

    “糟啦。”

    香儿脸色微变,神情紧张但又认错的说道,“小姐,我还没有来得及收呢。”

    随即道,“可能已经让老爷看到了。”

    绿衣女子一听香儿如此说,心中一急,跺脚说道,“你这个丫头,就知道粗心大意,让你做什么你能做好

    那副画能让我爹看到吗”

    她说的那幅画是自己这几天来画的唯一一幅画,画上是一个剑眉朗目的男子,一身的黑衣,不是李恪又是谁呢

    因为,李恪在她的心里,所以,她在不知不觉中便将他画了出来。

    她画的极为用心,每天都要花几小时的时候去修改,最终才定稿,想让墨迹干了收起来,没想到香儿这么粗心大意。

    香儿看到自己的小姐如此焦急,安慰道,“小姐,其实让老爷知道也没什么大事的,他也是关心你吗。

    你看你自从元宵灯会回来之后,整个人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把自己蒙在房中不是看书就是画他,老爷和夫人能不担心吗”

    “好啦好啦。”

    绿衣女子气愤道,“你不用说了,我们去见爹吧!”

    随即叹息一声不理香儿,径自朝前走去。

    但心里一直都在想,如果爹问起画中的人物,自己该如何交代

    众人都知道她从不喜欢画人物画,她喜欢青山绿水,荷塘美景。

    如今,突然出现一张男人的画像,自己如何能瞒过这个精明的父亲呢

    想到这里,绿衣女子不由自主的放慢了脚步。

    但是,步子再慢,从后花园到前院自己的闺房的路不远。

    所以,片刻就到了门口。

    侯君集最近过的不是很好,自从李世民登基之后分封大臣,跟随他的人都获得了国公的封号,这个侯君集没什么意见。

    毕竟,他是食邑千户,仅次于尉迟、房、杜、长孙几人,而在诸将之上。

    (李靖当时是五百户)。

    可是,轮到具体的职务上,他们这些跟随李世民征战天下的老人中数他的职位最低,只给了他一个左卫将军的职务,只是一个左卫副率。

    侯君集在想他一直作为李世民的忠实追随者,跟他南征北战,立下的汗马功劳不比秦叔宝、尉迟恭少。

    而且不是以骁勇而被李世民器重,而是他本身就颇有谋略。

    再说他从头到尾都是李世民秦府的人,在玄武门之变中,他还促使李世民做出了最终的决策,并且是李世民进入玄武门随行九人之一。

    可是,怎么就给他封一个左卫将军的职务,只是一个副职,成了左卫大将军洛州都督张亮的手下呢

    再看看,朝中哪个跟随李世民的现在不成了一方大员,卫军主将,哪像自己还在给人打下手

    侯君集想到这里就心烦,心中对李世民也开始颇有怨言。

    可是,回到府中他又听说夫人郑氏说自己的宝贝女儿若依这两天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知道在干什么

    她问过女儿好几回,她都不肯说实话。

    埋怨自己整天不回家,回来也不关心下女儿。

    所以,今天左卫没事,他就早些回府来看看女儿。

    他来到书房,看到女儿画的画像的时候就明白了这几天她在做什么,她的心里在想什么。

    可是,他没有想到,真的没想到,女儿喜欢的人会是李恪,是皇帝的三子汉王李恪。

    他奇怪若依是怎么认识李恪的

    怎么就喜欢上他了呢

    在自己众多的儿女中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若依。

    她不但乖巧听话,而是琴棋书画无说不通,特别是在绘画方面更是天赋异禀。

    所以,在若依很小的时候他就请了有名的绘画大师给她做老师,教她绘画。



第137章 侯君集 的决定
    他还记得曾经有一次问过女儿,说你为什么只画山水而不画人物呢

    当时女儿还小,跟他撒娇的说道,她画的第一个人必须是男人,而且还是她喜欢的,今后要嫁的男人。

    所以,他看到女儿桌子上放的那幅她亲手画的李恪的画像的时候就明白了女儿的心。

    的确,女儿今年已经十五了,过了明年就到了出嫁的年龄了,她的亲事也该是自己该考虑的时候了。

    可是,若是让自己的女儿嫁给当今的皇子,特别是一个跟皇位无缘的皇子,这样的事情他确实没有想过。

    在他看来嫁给一个无权无势的皇子还不如嫁给一个世家大族的子弟强。

    毕竟,他自己本身就是世家大族的子弟,他的祖辈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的成员。

    而影响当今朝廷的政局还是世家大族,世家大族中的弟子在朝说的话的分量肯定比一个没权没势的皇子的分量重。

    想到这里,侯君集沉吟了半天,自语道,“还是问问若依吧,希望不是我想的这样。”

    侯君集微微一叹,他的心里还是期盼女儿只是看到李恪之后随手所画,不是真心的喜欢他。

    若依在门口徘徊了几步,终究还是走进了屋里,就见一个中年男子坐在桌前,而她画的那幅画就摆在中年男子所坐的桌子上。

    她上前朝着中年男子小心的说道,“爹,你怎么来了女儿的房间啦”

    “我不来怎么能知道你的心思,怎么知道你最近在想什么

1...6768697071...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