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极品皇帝李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月初三
虽然皇上任命老臣为殿下之师,但臣实则还是建成余党,终究不能为外人所容。
殿下如此待臣,岂不自毁名誉尔。”
李泰听王珪如此说,知道他在试探自己,心道,“你已经被父皇赦免,都是朝廷谏官,岂有建成余党之说”
所以,他表现的更加诚恳,“老师此言差也,父皇任命老师为谏议大夫,又任命老师教导青雀,乃是看重老师的才学,老师岂能妄自菲薄,让自己陷入不义呢
再者,老师教导青雀,青雀就该对老师执弟子之礼,岂能因为他人闲话而做违背师道之事呢
青雀岂能是这种贪图名誉之徒”
然后就见李泰施礼道,“还望老师不要再做推辞。”
王珪听李泰说的诚恳,心中动容,这才哽咽道,“谢殿下,老臣毕定不负殿下所望,尽心教导殿下。”
李泰看到王珪的神情就知道他说的是真心话,内心喜欢不已。
像王珪这样的读书人很重气节,他只要答应你尽力教导,就不会再做不仁不义的事情。
所以李泰也就直接问道,“青雀确实有一事不明,还望老师赐教。”
王珪听到李泰跟他请教问题,神情严肃的道,“殿下请说。”
李泰将王珪让到座位上,自己坐定之后才道,“如今父皇组建新军在即,朝中大臣文武百官,无不上书陈述建议,举荐人才,不知道青雀该如何行事”
王珪听完李泰的问题,微微沉思了片刻,问道,“殿下想如何行事”
李泰知道王珪想知道自己的想法,就将自己如何上书,李世民如何置之不理的事情跟王珪说了一遍。
王珪听完之后神色不变,依旧问道,“殿下如此行事,所谓几何”
李泰被王珪一问,半响不语,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王珪。
他的举动很明显不是举荐人才,再说他也没有值得举荐的人才。
虽然程名振是个将才,但对于骑兵之道他还是不精通。
所以,他要是说假话,说自己为了举荐人才肯定会遭到王珪的反感,认为他不信任他,不够坦白。
但是,如果说自己看到李恪发展实力而跟风,想浑水摸鱼,又很难开口。
王珪见李泰不语,神情依然不变,慢慢的饮着茶,静静等候。
李泰内心挣扎了片刻,权衡一二之后作出了决定,“汉王举荐府中校尉苏定方组建新军,本王才如此行事。”
李泰说的很简单。
王珪在李泰说完之后才开始思考起来,因为李泰的坦诚,他的心才真正的归到了李泰的身边。
毕竟当年在李建成身边时,李建成就对他不够坦诚,做什么事情都不明言,不然事情的结果也不会闹到今天这样的身首异处的地步。
而李泰没有想到,正是他的坦诚才会让王珪彻底的归附到了他的身边。
“恕老臣直言,殿下此举不妥。”
王珪突然道。
“还请老师指点青雀。”
李泰诚恳的说道。
“殿下如此做目的何在
老陈不必说殿下自己也清楚。”
王珪看了着李泰,字斟句酌的说道,“只是殿下有没有想过你和汉王的不同点呢”
“不同点”
李泰疑惑道。
“殿下乃是皇后所生,皇上嫡子,而汉王虽是殿下兄长,但只是杨妃所生。
自古兄弟,虽有年龄之分,但庶嫡有别,如何行事岂能相仿
所以,殿下所行之事,不适合汉王。
而汉王所做之事,也不适合殿下。”
李泰听王珪说的隐晦,还是有些不明白,看了一眼客厅,见没有任何人,这才端正态度,“请老师明言。”
王珪心已归附李泰,也不在意自己说的话是否被他泄露出去,直言道,“殿下是皇上嫡子,如果东宫有所不测,那入主东宫的将会是谁呢
殿下不会不清楚吧
所以,老臣才说殿下和汉王有不同之处。
他是庶出,你是嫡子,殿下比汉王更有资格入主东宫。
所以,有些时候汉王是在兵行险招,而殿下岂能学他
白白忽略了自己的优势呢”
王珪如此一说,李泰的心里恍然开朗,细细一想,他确实觉得王珪说的有道理。
如果东宫李承乾出什么问题,那他是李世民的嫡子,他才有资格做太子。
而李恪只是庶子,自古立储不立庶,所以李恪当太子的机率很小。
是自己最近被他种种举动所引导和you惑,才至于做出如此不智的事情。
第140章 新军主帅
想到此处,李泰觉得自己今天终于遇到了可以给他出谋划策的心腹,心中感慨不已,心道,“若是不遇到王珪,自己还真就误入歧途了。
看来以后什么事情还要多向王珪请教才是啊。”
通这点,他又恭敬的问王珪,“老师以为青雀今后该如何行事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王珪很自然的说道,“并且,殿下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帮助汉王,只有如此今后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李泰听到王珪的回答,细细揣摩了片刻,顿时感觉眼前一亮,心里豁然开朗。
然后他看了一眼王珪,见王珪也在看他,两人相互注视会心的笑了起来。
让李恪和李承乾相斗,让他们两败俱伤之后自己再出手。
而李恪的实力越大,李承乾就越加不是他的对手,李世民也就越会的提防他。
到时候李承乾一倒,即使李恪取得了胜利,恐怕也不溶于李世民的眼中。
王珪看到李泰懂了他的意思,心中也是高兴不已。
他给李泰的计策确实是条诛心之计,只要李泰能按他的计策行事,太子之位迟早是他的。
随即又想到当初,李建成要是像李泰这样和他坦诚相待的话,估计大唐的皇帝早就是他了。
李泰知道今后自己该如何行事了,心里积压的惆怅一扫而光,又问了一些王珪在京城的生活和起居,这才将王珪送出卫王府。
李泰有了收获,而同样李佑也得到了他期盼已久的东西。
他和权万纪还有薛大鼎、昝君莫等人商量组建的护卫死士的事情今天终于有了结果。
昝君莫终于给他训练出了一百名死士。
虽然,这些人的实力不能跟黑衣卫相提并论,但是这些人贵在以命相搏,可以为他做任何事而不会暴露他的身份。
这比起李恪黑衣卫更加的让他用的放心。
但是,同样他也得到了薛万彻和王文度的回信,信中表示了有支持他的意思,让他觉得自己离太子之位又进了一步。
所以,他这几天来过的虽不舒畅惬意,但对于苏定方入主千牛卫的事情倒不是像李承乾那么般的大发脾气。
王珪在拜访完李泰回府之后的第二天就开始履行其他谏议大夫的职责,给李世民上了几条有针对的建议,受到了李世民的嘉奖,而同时他也得到了李世民的信任和青睐。
而侯君集也在这天登门拜访汉王府让李恪吃惊了不小。
侯君集是谁
关陇集团中的军方代表,世家大族中的豪门子弟,李世民的身边除了李靖李绩李道宗李孝恭之外最能征善战的大将。
如今突然来拜访自己,自己如何不惊呢
他和侯君集没什么交往,而侯君集也表现出不怎么喜欢他。
所以,李恪自始至终就已经将他划到了李承乾或者李泰的一方,根本没有想过跟他有什么接触。
可是,今天他突然到访,究竟是什么目的呢
李恪确实不知道,他很疑惑。
他一边走一边想,如此想着,不多时人已经来到聚义殿。
侯君集身为李世民秦王府的老人,对以前的秦王府也就现在的汉王府极为熟悉。
所以,他坐在聚义殿里显的很平静,就像一个离家的浪子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一样。
看到李恪走了进来,他起身施礼道,“末将侯君集见过殿下。”
李恪在侯君集还没有施礼之前就已经将他扶住,笑道,“潞国公不必多礼。”
然后,一摆手道,“请坐。”
侯君集随着李恪的话音落座之后,李恪才开始仔细的打量起他来。
就见他长的身形健壮,孔武有力,虽然还不到四十岁,但长年在外征战让他的脸上已经有了几条皱纹,但仍然掩饰不住他久经沙场所历练出来的彪悍之态。
李恪在看侯君集的时候,侯君集也在注视他。
眼前的李恪温文尔雅,丝毫不像他以前经常看到的那个神态高傲,性格孤僻的王子。
而现在他表现的如此谦虚,表现的和蔼,让侯君集第一次真正的感觉李恪在被刺后性情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李恪遇刺之后,他就没有再跟他接触过,即使昨天从自己女儿的口中得知他的才华,还有他遇刺后的一些举动,他还是很怀疑李恪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如今再看眼前的他的表现,淡定和从容已经超出了他的年龄,如此的城府,如此的心机,终于验证了他的猜测。
他遇刺后性情的转变,如此掩饰自己,确实不是想当一个王爷这么简单。
如果要不是自己女儿的叙述和他因为久在秦王府而对他有所了解,还真被他的举动给瞒住了。
想到此处,侯君集心中大定,知道自己的推测没错。
而只有这样的李恪值得他为此一搏。
李恪见侯君集也在注视他,忙收回目光,“潞国公能够光临王府,汉王府真是蓬荜生辉啊。”
他心里已经将侯君集排除在了自己所能收服的武将行列,所以在心里一直很排斥他。
因此,侯君集突然拜访他,他倒是不知道该怎么跟侯君集交谈,只是象征性的说些客气话,也不问他来汉王府的原因。
而侯君集此行的目的,一是为确定李恪是否如他所想,隐藏自己的实力,有意东宫之位。
二是想跟他叙叙话,拉拉关系,以至于让李恪对自己产生好感然后再得到他的信任。
所以,说话的时候也显得很客气,毫无世家大族的蛮横,也无军旅之人的粗犷。
两人倒是谈的也挺愉快。
“殿下说的哪里话,末将连日来公务繁忙,直到今日方才空闲,特此过来探望殿下。”
侯君集笑道。
“多谢潞国公挂念,本王深感荣幸,本王也想跟将军请教兵法韬略,排兵布阵之道,只是将军公务繁忙,不敢打扰尔。”
李恪说的也很谦虚。
李恪毕竟还年轻,说话方面有所欠缺,这句话一出口便被老人成精的侯君集逮了个正着,“殿下无须顾忌,末将最近并无大事,公务也不甚繁忙,殿下如果有什么问题,直接可以询问末将,末将在府中恭候大驾。”
第141章 少女的心思你不懂
李恪听侯君集这么一说,心中后悔不已,悔不该太过谦虚把自己给卖了,只能讪讪一笑,“会的会的,本王一定会登门请教。”
侯君集见自己的目的达到,而且还让李恪自己给自己摆了一道,心中高兴,而李恪却愁苦不已,但是脸上依然没表现出来,两个还是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
聊了片刻,侯君集见时候不早了,这才告辞离开,而李恪也很有礼貌的将他送到门口。
等侯君集离开之后,李恪陷入了沉思。
侯君集除了他关陇世家的身份之外,不但是一员能征善战的武将,而且还是一位政务精通的能臣。
历史记载,魏征就曾向唐太宗推荐过侯君集,让他任仆射,并说:“国家安不忘危,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
可见其才能并非像一般的武将可比。
而他自己也比较敏而好学,在贞观十二年(638年),迁吏部尚书后发现自己学术上没有造就,欠缺很多,便发愤读书学习。
后来做到了“典选举,定考课,出为将领,入参朝政,并有时誉。”
,给他的仕途上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但即使当时魏征举荐他,李世民依然没有任命他为仆射,他认为侯君集喜欢自我夸耀,爱慕虚荣,所以没有重用他。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对侯君集颇有见解,它就是卫国公李靖。
唐太宗要他教给侯君集兵法,后来侯君集上奏太宗,说李靖将反,因为每到精微之处,李靖则不教授。
太宗听后责备李靖,李靖却回答说:“此君集反耳。
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安制四夷矣。
今君集求尽臣之术者,是将有异志焉。”
此时,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迹,太宗似不相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