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大唐之极品皇帝李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月初三

    粮食可以暂时从附近的州府调集,房屋也要尽快的建起来。”

    李世民没有搭理长孙无忌的话,语气显得有点平静,倒是让众人有点不解,“兵部给漠北突厥一代防线的各州府都督下令,让他们整顿兵马,做好随时出兵漠北的准备。”

    “遵旨。”

    房玄龄和封德彝还有杜如晦三人答道。

    “至于张公谨的问题等战事一结束再做讨论,云中之战还没有结束,不能妄下定论。”

    李世民继续淡淡的说道。

    “遵旨。”

    众人对于李世民突然的太过平静的语气疑惑不已,不敢再说什么。

    毕竟,这和刚才气愤不已,怒不可言的他要想着出兵北伐态度判若两人,众人一时倒是不知道该怎么适应了。

    “你们下去吧!”

    李世民继续淡淡的说道。

    “遵旨。”

    众人退出两仪殿后不断的询问李世民到底是怎么了,态度为什么会转变的那么快

    这样的转变让他们不解,皇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表情,莫不是他有什么新的主意了

    众人相互看看对方,见大家均是一副迷茫的神色,不由的失望,摇头叹息的各自离开。

    众人离开之后,李世民望着众人离开的背影出神。

    通过张公谨云州救援一事,他发现了现在大唐军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就是各级将领一听突厥寇边,都表现的很莽撞,不谨慎。

    遇到突厥问题,他们就忘记了思考。

    所以,他刚才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大唐普通将领对突厥的态度很难在短时间有所改变。

    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在这断时间扶植一批年轻的将领呢

    一则可以让他们在边关得到锻炼,二则可以让他们熟悉漠北的环境和突厥的习性,用北伐做准备,不是一举两得吗

    “既然,你那么能干,朕就让你到边关去锻炼锻炼吧!”

    李世民自言自语的说道。

    旁边的王德在听到李世民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突,他突然觉得过了这个年,朝廷又该有一番大动静了。

    照皇上刚才这句话,他已经做出了抉择,很多人的职位可能就要有所变动了。

    李恪在府中听完今天边关的两份急报和两仪殿商讨战事的结果后,沉默不语。

    他知道李世民的北伐是不可能进行的,和突厥和谈用钱财换取宿州百姓会成为李世民最终的决定。

    但是,如此一来,这个和谈的人选就显得极为关键。

    既不能太过软弱,让突厥的气势压住,漫天要价;但也不能太强悍,最后两方谈判陷入僵持阶段,受害的是宿州百姓。

    放眼大唐的朝廷,马周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可是以他现在的为官资历和官职,根本没有资格去出使突厥。

    即使自己力谏马周,马周的职位再怎么升也不可能达到出使突厥的级别。

    所以,他在听完两仪殿李世民和众人讨论宿州百姓的事情之后,就考虑谈判的人选。

    “可惜王玄策还没有出生啊,不然以他的外交才能,出使突厥,忽悠突然人那是绰绰有余啊!”

    李恪叹息道。

    他说的王玄策就是一人灭一国的,华夏历史上最牛的外交官,一个在历史书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关于王玄策的故事,李恪还是在前世的时候读唐史才看到的。

    当时,在大唐周边葱岭南有国名叫天竺,其国民我们亲切的称之为阿三。

    在唐朝的时候天竺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块。

    姑且分别叫东、西、南、北、中天竺吧。

    唐初,天竺半岛最强大的中天竺统一了天竺半岛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

    一是出使天竺。

    二是拜会吐蕃王松赞干布,睦邻友好。

    三是看看文成公主。

    但当时的天竺正好发生了政变,在唐朝的时候,交通闭塞,通讯落后,李世民在遣出使者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天竺会发生政变。

    所以,王玄策等人到了天竺边境,知道了天竺政变的事情之后,因为没有李世民的旨意,也只能照常上路。

    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以为自己篡位引起了大唐的不满,同时他对大唐也很不感冒。

    所以,竟派了2000人马半路伏击,在路上的除王玄策、蒋师仁外从骑皆遇难,而王玄策和蒋师仁被擒后扣押。

    后来,王玄策、蒋师仁寻机逃脱,发誓要灭绝天竺,以雪使者被杀之耻!两人于是策马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

    在尼泊尔,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7000骑兵,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了1200名精锐骑兵,人马总数接近一万。

    他自己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天竺。

    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

    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

    当时的张玄策一心想着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

    公元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天竺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

    在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后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天竺,并发誓要尽灭天竺。

    而天竺兵将与唐军(根本不是唐军,只是一群杂牌兵而已)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得东天竺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

    张玄策、蒋师仁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

    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灭亡!

    由于当时东天竺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天竺。

    吓得当时的尸鸠摩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

    李恪记得,当时自己在看完这段史料之后才喜欢上唐朝的。

    杀天竺兵数万,俘虏数万,凭借借来的几千杂牌军就平定了天竺,这个英雄就是王玄策。

    而这样的英雄也只有在唐朝这样盛武国度,每个人都为自己是唐朝的子民而骄傲的国度才能产生。

    试想,一个非军事专业出身的使节,一个在国外毫无根基的外交官,居然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

    实在是世界军事历史上不二的奇迹。

    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天竺就这样被一个华夏外交官在战场上轻松搞定,在李恪来看真是愧对“文明古国”的称号啊。

    但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王玄策这个人。

    这是因为“中印友好”的缘故,对这段历史教科书上也避之不提,所以王大英雄的名字没人知道也就不奇怪了。

    就像王玄策一样,跟同时代的名将也多的举不胜数的,只是知名度远远不能与李靖、秦叔宝、李绩等相比,甚至连程咬金的名字都比他响亮。

    但真正的历史上并非就是这样的。

    所以,李恪认为唐朝是一个英雄名将辈出的的朝代,就像武帝时的汉朝一样: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

    “示明万里之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李恪想到这里,不由的吟出了汉朝大将陈汤那句话。

    “示明万里之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就像铁锤一样重重的击在了李恪的心里,他不断的吟着这句话。

    渐渐的心里好似明白了什么。

    自从自己来到唐朝之后,他始终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考虑。

    在为自己怎么能够活下去而想办法。

    所以,总觉得自己生活好像缺少什么。

    从没有想过自己在大唐该做点什么,必须要做点什么。

    可是今天,因为想到了出使突厥的使者,想起王玄策。

    然后,又想起了汉朝大将陈汤的话。

    让李恪感觉到自己身为大唐皇族,李世民的儿子而羞愧。

    生在这样的一个国度,自己除了想过怎么活命竟然没有任何人生的目标。

    难道自己就该这样度过一生吗

    难道自己就这么浪费自己的大好光阴吗

    难道自己连一个目标和理想都没有吗

    “不是的,我不能!”

    李恪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喊道。

    自己岂能再这么平庸下去

    该是自己做点事情的时候了。

    想到这里,李恪的目光变得清晰起来,目光也开始坚定起来,随即他哈哈笑道,同时高声说道,“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

    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

    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归。”




第162章 六大太保
    书房里有点静,李恪想的出神,就连杨恩进来跟他行礼的声音也没有听见。

    “殿下。”

    杨恩再次呼唤道,“殿下你没事吧”

    “恩”

    李恪醒悟过来,看到杨恩一脸的急切,歉意道,“刚才本王想问题想的太入神了,杨老有什么事情吗”

    “殿下,刘温告诉老奴,让你待会到后院的天香阁,他有事要禀报于你。”

    杨恩说这句话时脸上显得很尴尬,他觉得李恪是王爷,刘温让李恪去天香阁见他,这样的话让他跟李恪说,有点难以启齿。

    “师父让我去天香阁”

    李恪疑惑,心里沉思。

    随即他恍然醒悟,暗道糊涂,自己竟然忘记了去年刘温答应要给自己训练几个忠心护卫的事情。

    当时他说为期一年,今天他找自己可能就是护卫已经训练好了。

    心里这么想着,嘴上却道,“师父找本王,肯定是护卫之事,不如我们现在就去看看”

    他话中含义询问杨恩的意思。

    “殿下请。”

    杨恩躬身让出了道路。

    李恪因为想迫切的看到刘温到底给自己训练出了什么样的护卫。

    所以,一路上走的很急,不多时便来到了后院的天香阁。

    进了天香阁,就见刘温正在对六个一字排开的大汉说着什么。

    他见李恪进来,忙上前行礼,“刘温见过殿下。”

    李恪在刘温还没有跪拜之时就已经扶起他,恭敬的说道,“师父大礼,弟子岂敢承受”

    然后,他将目光转向一字排开目不斜视的六人。

    从六人的背身看,他们笔直的站立着,就像是一颗颗迎接朝阳的青松,坚定不拔。

    然后他又走到他们面前,细细打量起每个人来。

    就见他们六人眼神冰冷的就像是幽谷中的寒冰,那眼神中射出的光芒就像是一道道冷风一样,拂过李恪的心头,让他感觉有点发冷。

    同时李恪在他们身上也感到一丝的凉意,还有他们手中长剑所散发出的死亡一般的气息。

    战意

    李恪突然意识到六人身上这种无形的气质,转眼看刘温,好似在询问他。

    “你们站着干什么

    还不见过殿下。”

    刘温沉声说道。

    六人听刘温的训斥,这才给李恪行礼。

    然后,就听见刘温说道,“殿下刚才在他们身上感受到的就是战意,高手相对,气势为先的战意。”

    李恪点头表示明白,刘温继续说道,“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战意,这是我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所传授的不同的剑法所致。

    但是,有一点他们每个人都是不变的,那就是杀人从不手下留情,可以说是很冷酷,但是会绝对服从你的命令。”

    “绝对服从”

    李恪问道。

    “是。”

1...8081828384...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