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极品皇帝李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月初三
长孙无忌听到李世民问自己,心里开始犯难,他虽然提出了跟突厥和谈这个主意,但要说人选,他还真没有。
但是,他看了一脸阴沉之色的李世民一眼,心中一狠,“皇上,不如明天早朝的时候让大家来举荐呢”
李世民听了长孙无忌的话,就知道他是在推脱。
但是,长孙无忌是力主和谈的人,他要是说不出和谈的人选,别人就更加不会举荐。
所以,李世民沉默了片刻,“就按照辅机的意思,明日早朝,通知京城七品以上的官员都到太极殿议事。”
然后,他大袖一挥,不理众人,走出了两仪殿。
房玄龄等人都知道李世民生气了,可是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
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谁会做呢
即使自己愿意举荐人才,但也没有适合的人选啊。
众人相互看了一眼,均是无奈的摇了摇头。
两仪殿关于出使突厥和谈人选的问题不胫而走的传到了东宫,同时也传到了皇宫外的汉王府,卫王府和齐王府。
李承乾在东宫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兴奋的对王仁表和崔知机道,“你们认为孤建议赵节当这个和谈使出使突厥怎么样”
王仁表一听李承乾的话,脸色急变,“殿下,万万不可啊。”
“有什么不可的,这可是个向父皇表明心迹的好机会啊。”
李承乾兴奋的说道。
“殿下,出使突厥虽然代表的是皇上,代表的是大唐。
可是,不管谈判成功与否,百姓都不会原谅一个把大唐的钱财送给突厥的人啊。”
王仁表急促的说道。
“再说,长孙尚书和朝中重臣都没有举荐他人。
所以,皇上才会在明天的朝会让众臣举荐。
可见和谈使这个位置确实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
既然如此,我们何必争它呢”
“噢。”
李承乾点点头道,“你说的有些道理,可是如此不就便宜了汉王了吗”
“汉王也不会举荐他的人。”
崔知机肯定的说道,“以汉王的才智岂能想不通这点
所以,微臣倒是有一个可以打击汉王的主意。”
“快说,快说。”
李承乾听到可以打击李恪,急切的问道,“到底是什么主意。”
崔知机看了一眼李承乾,小心的凑到他的耳边,嘀咕了半天,就见李承乾不时的点头表示同意。
等崔知机说完,李承乾不由的哈哈大笑起来,“知机啊,你这个主意不错,李恪屡次在父皇面前得宠,孤就看看明天他们该如何收场。”
说完,又是一阵大笑。
同样在卫王府,李泰在自己的书房对王珪道,“老师,关于明天朝政举荐出使突厥的人选,本王该如何行事”
“殿下,出使突厥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何必参与其中呢”
王珪微微一笑说道,“突厥颉利岂是那么容易满足的人
他既然抢掠了宿州的百姓,就已经做好了跟大唐漫天要价的准备。
这个时候不管是谁出使突厥,和谈都不会太过顺利,最终结果就是大唐要付出沉重的钱财才能赎回宿州百姓。
如今大唐百姓的生活不富裕,国库还不充裕,在这个时期用大量的钱财去赎回宿州百姓是朝廷不得已的措施。
百姓们不会对朝廷的举动有所不满,但是和谈就要出钱,而且出的钱还不少。
你想百姓们会对这样的结果满意吗
到时候不管和谈的这个人代表朝廷,还是代表皇上,百姓都会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到他的身上。
如此得不偿失的事情我们不会做。
所以,我们作壁上观,看看他们会怎么做吧。”
王珪说的他们自然是指李承乾和李恪,而李泰在听完王珪的话后,沉默了片刻突然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何不顺水推舟将汉王或者太子的人推上这个位置呢”
说到这里李泰不再言语,但王珪知道他的目的。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王珪没有直面回答李泰这个问题,而是突出了《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的句子。
李泰不明白自己的老师为什么问《论语》中的典故,但王珪既然提问于他,他沉思了片刻还是作出了回答,“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王珪听到李泰的回答,满意的点点头道,“殿下明白就好,和谈之人既然会受到百姓的指责和唾骂,举荐者又怎么能够幸免呢”
王珪也如同李泰一般话说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他知道李泰会明白他的意思。
第164章 朝议使者
李世民气愤之下来到了长孙皇后的寝宫玄政殿,在他的心里只有这位患难与共的妻子才能抚平自己内心中的愤怒。
玄政殿的宫女见李世民过来,刚要跟他见礼,然后回禀长孙皇后,就听李世民淡淡道,“不会回禀了,朕自己进去。”
“诺”宫女应声答道。
李世民走进长孙皇后的寝殿,就见长孙皇后正在跟侯君集的妻子郑氏聊天。
两人不知道在谈什么事情,有说有笑的,倒是连李世民进来都没有察觉。
“奴婢参见皇上”宫女的声音打断了两人的谈话,两人这才发现李世民已经站在了他们面前。
长孙皇后和郑氏连忙起身给李世民行礼,李世民一把拖住长孙皇后,“你有孕在身,不要多礼。”
然后将目光转向郑氏,“起来吧。”
郑氏知道李世民来玄政殿肯定有事情要跟长孙皇后说,所以,乘机跟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告辞。
长孙皇后只是象征性的挽留了一下,便不再多说,只是告诉她以后常来宫中。
郑氏也随即答应了长孙皇后的要求。
等郑氏出了玄德殿,李世民这才气愤的说道,“他们欺朕不知道他们的心思吗
都为自己着想,什么时候为大唐着想过啊,为大唐的百姓想过啊。”
“皇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这么不高兴。”
长孙皇后让李世民坐在塌上,劝解的问道。
对长孙皇后,这个和自己从小就青梅竹马,同生死,共患难的妻子,李世民丝毫没有隐瞒的将两仪殿跟群臣商量云州战事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她。
长孙皇后听完李世民的话,浅浅一笑,“皇上是在生我哥哥的气吧”
然后,她见李世民不予回答,就知道李世民默认了自己的猜测,“哥哥这样做确实是不对,难怪皇上会生气。
可是,皇上也不能生封德彝,房玄龄等人的气啊。”
“你倒是学会给他们说情开脱罪名了。”
李世民淡淡的说道。
“臣妾倒不是给他们说情开脱,是事实就是说自己的想法而已。
关于跟突厥和谈一事,臣妾想封德彝和房玄龄等根本就没有想过,这只是哥哥自己提出来的建议。
所以,皇上当时突然决定要跟突厥和谈,问他们谁是和谈的人选,他们心里没有思量过这件事情,肯定一时难以回答上来。”
“噢,”李世民没有想到长孙皇后会说出这么一番话来,心里不觉舒服了很多。
然后,他在细细的品味长孙皇后话中的意思,倒是觉得他自己还真点错怪了众人。
如果,当时他们为了应付自己而说出还没有深思熟虑的人选,那才是真正的不为大唐着想,不为百姓着想啊。
李世民想到这里,脸上的表情缓和了很多,语气也舒缓了很多,“刚才郑氏来宫中跟你说了什么,朕看你们两人有说有笑的。”
李世民是一个不会把政事放在后宫讨论的人,而他也知道长孙皇后从不过问政事。
所以,改口问道。
长孙皇后笑道,“皇上,承乾今年已经十五岁了,明年就该十六岁了,也该行观礼了。
他的亲事我们也该为他定下来了。”
长孙皇后说到李承乾时,脸上露出了慈母的微笑。
“难道郑氏就是为了这件事情而来”
“是为了皇子们的亲事,但不是给承乾,而是给恪儿。”
长孙皇后笑道,“听说侯君集的女儿跟恪儿在元宵灯会上一见如故,侯君集脸皮薄,不好意思跟你说这件事,只有差郑氏来跟臣妾说了。”
“李恪”
李世民疑惑道,“他怎么跟侯君集的女儿认识呢”
“皇上,恪儿已经十四岁了,过了今年就是十五了,他的亲事也该张罗了。
臣妾在想,等我们把承乾的亲事办了之后,就张罗恪儿的吧,还有青雀的婚事也不能落下。”
长孙皇后说到皇子的亲事,倒是显示出了她在后宫母仪天下的威严。
“皇后啊,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吧。”
李世民叹气道,“大唐立国,根基不稳,朕整天忙于国事,疏忽了对皇子们的教育,到现在连他们婚事都忘的一干二净。
幸亏有你这个母后为他们想着,事事操心着,真是苦了你了。”
“皇上。”
长孙皇后将头靠在李世民的肩上,“能为皇上分忧解难是臣妾最幸福的事情。”
李世民将长孙皇后拦在怀里,脸上出了幸福的神情。
自己每天处理国事,日夜操劳,也只有在这里才能体会到家的感觉啊。
次日早朝,李恪来的不是很晚,但他到太极殿的时候,群臣已经按部就班的等待着朝见李世民。
他跟封德彝等人行过礼,又跟李承乾和李泰等人打招呼的时候,李承乾出奇的礼貌让他有点不适应。
同时,他感觉到今天会有什么事情可能要发生在自己的头上。
“皇上早朝。”
王德的声音还是那么细长,李恪已经习惯了他在早朝的时候呐喊。
跟着群臣进了太极殿,站定之后,就见李世民在千牛卫的护卫下来到了两仪殿,走上了玉阶,坐到了龙椅上。
李恪跟着众人给李世民跪拜高呼万岁,等到李世民说平身时,他跟群臣们一齐起身。
“宿州城破,云州又遭到突厥的侵袭,朕想这件事情大家不陌生吧”
李世民的声音在太极殿里显得异常宏大,“兵部对代州都督张公谨的罪名拟定的如何了”
“启禀皇上,云州战报对于百姓的死亡人数,的钱财和战争伤亡说的不甚清楚。
所以,要定张公谨的罪,还需要多些时日,等这些数字统计完成,才能有所定论。”
兵部尚书杜如晦出班说道。
“此事要尽快处理,不能耽搁,务必要给两州百姓一个交代。”
李世民沉声说道,只要他决定了一件事情,就不会拖拖拉拉下去。
“臣领旨。”
杜如晦躬身退了回去。
“突厥掠劫了宿州数万百姓,朕欲兴兵讨伐,怎奈张公谨擅自出兵,使他中了突厥的诱敌之计,致使云州城破。
如今,北伐突厥已经不切实际,最重要的是解决两州百姓的生机问题和解救突厥手上的宿州百姓。
昨日,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向朕提议跟突厥和谈,以钱财赎回宿州百姓,朕决定采纳他的意见。
常言道,救人如救火,既然要跟突厥和谈,我们就趁早去。
所以,今天大家就举荐一下,看谁适合出使突厥。”
李世民一说完,就听见“嗡”的一声,大殿顿时砸开了锅一般的,群臣们七嘴八舌的各自讨论起来。
李恪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早朝,站着沉默不语。
而李泰则扫视了众人一眼,煞有兴趣的听着众人的议论。
李世民坐在高台,俯视大殿里的群臣,脸上毫无表情。
时间过了约莫一刻,众人依然各自谈论,没有一个人敢上前给李世民举荐。
说话能站在这里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辈,岂能不知这次的和谈是一件出力不讨好,得罪百姓的事情。
再者,文臣想要名留青史,所以他们都是很清高的人。
因此,他们不希望因为这样的和谈而毁了自己一生的清誉。
毕竟,用钱财赎回百姓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卖国求荣也不为过。
而武将们就更加不愿意出使谈判了,你要是让他们领兵打仗,阵前杀敌,他们绝不犹豫。
可是,要他们像文人一样用嘴皮子跟突厥人和谈,他们只能选择回避。
毕竟,这不是他们能够办得到的事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