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大唐之极品皇帝李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月初三

    这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愧对,特别的像杨妃这样的女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这样的女人。

    出了千秋殿,李恪在回府的路上问陈其,“你觉得什么是孝”

    “孝顺父母,尊敬老人。”

    陈其恭敬的答道。

    “那你觉得本王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吗”

    李恪突然目光中射出一抹寒光。

    “末将不知。”

    陈其低声答道,他发觉李恪今天的举动很不正常。

    首先是主动请缨出使突厥,不过对于这方面,陈其倒是觉得没什么,他认为这才是他心中那个可以随时为他去死的汉王。

    而李恪刚才突然间问到什么是孝,这让他很疑惑,难道殿下又要做什么事情

    但李恪问完了这个问题之后出奇的沉默,直到回到汉王府,他也没有再说一句话。

    李恪回到王府,马周,刘仁轨和许敬宗三人已经知道了朝议的内容。

    他们对李恪出使突厥很担心,便主动给李恪献计献策,以便他能够和突厥人和谈的时候应付自如,能够为大唐据理力争,争取用少量的钱财赎回百姓。

    李恪对于三人的举动颇为感动,常言说道,锦上添花不易,但雪中送炭更加难能可贵。

    马周三人不是不知道这次的和谈是一个鸡肋一样的差事,出力不讨好,不管和谈的结果如何,自己都会毁誉参半,不利于今后的储位争夺。

    但是,三人还是极力的帮助他,将自己当做李恪政zhi上的一部分来看待。

    李恪想到这里,不由得叹气道,“懦弱有懦弱的好处,强势有强势的优势。

    自己本是一个皇子,是一个高傲的皇子,一个可以笑谈天下,一个可以睥视群雄的人。

    可是,如今自己成了什么”

    李恪没有过多的想,因为他知道答案在哪里,他知道自己该如何解决。

    晚膳过后,李恪在书房会见了跟他一同出使突厥的副使狄知逊。

    从见狄知逊的第一眼他就对他抱有好感,再加上今日朝会上他不卑不亢的表现,李恪很欣赏狄知逊。

    所以,两个人交谈的时候李恪对狄知逊抱有的良好态度的同时也比较恭敬。

    “狄县令,此次出使突厥,责任重大,还要狄县令从旁协助,本王先在这里替宿州百姓给你道谢了。”

    李恪拱手说道。

    “殿下,不敢当啊,不敢当。”

    狄知逊连忙还礼,“殿下不计个人声誉和生命安慰,甘愿以身试险,出使突厥,解救宿州百姓,臣能够跟随殿下身后,是臣的荣幸。

    臣身为大唐官吏,为宿州百姓尽一点微薄之力也是臣的职责。

    担不起殿下的谢意。”

    “既然狄县令如此说,那本王就不客气了。”

    李恪说道,“不知道狄县令对于出使突厥可有什么建议”

    狄知逊也不谦虚,朗声答道,“臣以为和谈事关宿州百姓的生死,不能延误时间。

    所以,臣的建议是殿下从长安出发,走河东道,过代州,入云州,出定襄,直奔阴山。”

    狄知逊说到这里,声音明显小了很多。

    李恪知道他也有顾虑,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他对自己提出的这个而对李恪有愧疚。

    狄知逊的意思李恪明白,就是让他出云州,到定襄突厥可汗的行宫大利城,通过跟突厥的交涉,让他们沿途护送他到阴山。

    狄知逊这样的建议就是可以很好的让李恪缩短行程,毕竟突厥人是漠北草原的主人,对于天气变化和方位的判断上比李恪等人精通,有他们护送,行程肯定能提高。

    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子,出使别国,还要别国的军人为你领路,沿途要听他们的,看他们的脸色行事,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更何况李恪是大唐的汉王呢

    所以,狄知逊才会在说到这里的时候,脸色显得很尴尬。

    “同怀和本王的意见不谋而合啊。”

    李恪听完狄知逊的诉说,微微一笑,亲切的称呼狄知逊的字。

    “看来是微臣多虑了,殿下岂能想不到这点呢。”

    狄知逊也像是松了一口气似的说道。

    “救人如救火,本王岂能不知”

    李恪笑着反问道,“所以,本王希望沿途的事务均由同怀负责,同怀没有异议吧”

    “臣敢不从命。”

    狄知逊此时心里纠结的问题解决了,人也变的爽朗起来。

    随即,李恪又跟他详细的讨论了一些关于沿途要注意的事情和解决的问题后狄知逊看了下时辰,就向李恪告辞。

    次日早晨,李恪来到两仪殿,发现狄知逊早已经在门口等他。

    李恪给狄知逊抱以歉意的微笑,然后两人同时来到两仪殿,接受了李世民下发和谈的诏书。

    “你们是大唐的使者,出使突厥的英雄,今日朕就代表大唐百姓,宿州百姓给你们送行。”

    李世民语态沉重的说道,“希望你们不负使命。”

    “谢父皇。”

    “谢皇上,臣不敢当。”

    “走吧,去玄武门。”

    李世民说罢,龙腾虎步的出了两仪殿。

    李恪和狄知逊随着李世民来到了玄武门,看到眼前的一幕,被震惊了。

    只见朝中大臣分列两排,站立在两边,然后是数千的千牛卫和金吾卫分列两边,旌旗蔽空,刀枪林立。

    看到李世民出来,众人齐声喊道,“参见皇上。”

    “平身。”

    李恪大声道。

    李恪被眼前的气势所震住了,不是说被这数千人的军队震住了,而是被如此大的排场给震住了。

    这样的送行不亚于三军出使讨伐,李世民为他举办这样声势浩大的仪式,李恪和狄知逊岂能不感动。

    “希望你二人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

    李世民说完这句话,慈祥的看了李恪一眼,随即恢复了他以往威严的神态。

    “儿臣一定不负父皇的期望。”

    李恪突然喊道,“大唐威武,出使突厥,扬威国威。”

    “出使突厥,扬威国威。”

    千牛卫和金吾卫也齐声喊道。

    “大唐威武,出使突厥,扬威国威。”

    站在两边的朝中大臣被两卫士兵的气势感染,大声喊道。

    “出发。”

    李恪给李世民施礼之后说道,然后就见五百人的使团缓缓的从玄武门而出,向朱雀门而去。

    李世民在李恪的身影消失在他的视线的时候,嘴边不由的说道,“大唐威武,出使突厥,扬威国威。

    朕知道你不会让父皇失望的,父皇就在这里等你凯旋而归。”




第167章 情
    李恪和狄知逊的使团从承天门出来,通过朱雀大街,向明德门而来。

    一路上李恪感受到朱雀大街两旁百姓眼中对他的支持和期待。

    李恪能看得出大唐的百姓骨子里的高傲让他们不容许自己的国家要用钱财才能赎回百姓。

    所以,他们默默的站在大街的两旁,用坚定的眼神在支持李恪,用他们不屈的身躯在支持李恪。

    希望李恪可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大唐的不屈,用行动证明大唐的荣誉。

    身为副使的狄知逊也在长安百姓的身上感觉到了这样的信念。

    所以,他也沉默不语,静静的跟在李恪的身边。

    他知道李恪的责任重大,自己的责任更加重大。

    同样,李恪身边的护卫陈其、候虎和孟山及五十名鹰卫三百千牛卫也明白长安百姓眼中的含义。

    所以,他们每个人都神态严肃,想用这样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决心。

    只有近身跟在李恪两侧的六大太保中的刘二和刘六两人神情毫无变化,就像是两座冰雕一样目不斜视的跟在他的身边。

    李世民对李恪出使突厥安全很重视,所以给他派了五百千牛骑兵护卫他的安全。

    可见他对自己的这个儿子也是百般的疼爱。

    一般使团出使他国,多则三百,少则一百多的士兵就够了。

    但是,李恪的护卫却比他们多了一倍有余,并且这些护卫还是李世民的亲卫千牛卫。

    同时,李恪对自己的安全也很看重。

    除了陈其之外,他还带上了候虎孟山两个被黑衣卫称为“黑衣双狼”的手下及五十名鹰卫,六大太保中的刘二和刘五。

    刘温对六大太保取的名字也很好记,他也没有强行的将刘六这个拗口的名字安排到谁的身上。

    所以,六大太保到刘五的时候直接跳到了刘七这个名字上。

    杨恩和马周等人坚决让李恪将六大太保和双狼双煞都带上。

    这个建议被李恪拒绝了。

    他觉得出使突厥并没有他们想的那么危险,突厥不会为了杀一个王爷而引起两国交兵。

    所以,他带上候虎和孟山主要还是为了情报的需要。

    黑衣鹰卫现在已经分为两部分,朱童和王中长对内,监视朝中跟自己做对的大臣和皇子,主要任务是收集国内的情报。

    候虎和孟山对外,李恪让他们提前将实力渗透到今后要跟大唐交锋的吐谷浑,吐蕃和高句丽等国。

    此次出行带上两人的目的也是想增长下两人的见识,了解下草原游牧民族的特性以备他们更好的将实力渗透到漠北。

    队伍缓慢的出了明德门,李恪便快马扬鞭的让队伍加快了速度,突厥人手上的宿州百姓等不起。

    狄知逊的骑术也不差,李恪快马扬鞭第一个在前面跑,他竟然也能稳稳当当的跟在李恪身后。

    李恪回头看了狄知逊一眼,眼中露出了一丝赞赏之色。

    同时大唐的盛武氛围让他感慨万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有一句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书生手无缚鸡之力。”

    现在看看大唐的读书人,大唐的文官,他们还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吗

    虽然他们不能拉三石的硬弓,虽然他们不能提枪征战沙场。

    可是,就现在的大唐文官会骑马射箭,书生能以习武为荣。

    这才是大唐最为珍贵的,最为可贵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挑起了大唐百姓的傲骨。

    不像后来的几个朝代,书生书人的脸,最后也丢掉了汉人不屈的风骨。

    李恪的队伍一路狂奔到渭水边,突然停了下来。

    因为,在渭水边停着一辆马车,马车旁边站着一个姑娘。

    李恪从远处一眼就认出了她是谁。

    淡绿色的裙装让女子在草木枯萎河流结冰的渭水边显得独特而又凄凉。

    那是一种遗世独立的寂寞,是不溶于天际的孤独,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清纯。

    绿衣女子不是别人,正是候若依。

    她在听到李恪要出使突厥的时候差点晕倒,跟在自己的父亲侯君集的身边,她没少听说关于突厥屠杀大唐百姓的事情。

    所以,她想不通,也搞不明白李恪为什么会以身犯险的出使突厥。

    可是,当她再次从别人口中听到李恪在太极殿说的那句话时,“扬我国威,救我百姓。”

    时,她虽然不明白这句话对李恪的含义,但还是被李恪的话深深吸引。

    她知道自己不能为他做什么,除了能在他出使突厥的这一天到渭水河边送别。

    所以,她便早早的来到了渭水边等待李恪的队伍。

    “殿下。”

    若依喊道,今天的李恪与她往日见到的没什么两样,一身的黑衣王袍,一件貂锦披风,和腰间的渊虹宝剑衬托出了他的英武。

    而不同于往日的是,他的马上多了一杆银色的长枪和一张三石的硬弓,还有一壶军用的牙箭。

    若依再看看众人,除了狄知逊外,所有人都是这幅装备,长枪,佩刀,硬弓和牙箭。

    “若依,你怎么来了”

    李恪骑在马上,并没有想下马的意思。

    “我来送送殿下。”

    若依小声的说道,“殿下就这样骑在马上跟若依说话吗”

    “若依,本王要赶时间,宿州百姓在突厥人手上饱受欺凌,本王不想耽误时间。”

    李恪忧心的说道。
1...8485868788...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