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技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李牧很满意自己的手艺,他很有信心,这个铸铁煤炉要比他上小学的时候用来热饭的炉子好多了。但是显然,李世民是不太懂得欣赏的。他在旁边看了半天,实在是不得要领,指着煤炉问道:这是做什么用的?
陛下可知道煤石么?
李世民点头,道:自然知道,煤石虽然可以燃烧,但须通风,否则便会散出毒烟来。因此不能用来取暖,只能用来打铁你提这个做什么?
陛下,有了此物,便可以解决毒烟的问题。李牧正色道:冬日临近,再过一个月差不多就要下雪了,我问过虞部郎中,他告诉我,这煤石俯拾即是。若真是如此,岂不是等于我大唐有了使用不尽的燃料了么?百姓们若有了此炉,冬日里还会冻死么?
李世民听了李牧的话,脑袋里浮现出的第一个想法便是‘天方夜谭’。自古至今,谁不知煤石有毒,若不是实在贫穷,买不起炭,打不着干柴,谁会冒死用这个东西取暖呢?是个人都知道煤石可燃,但自秦汉以来,却少有人用,这难道不能说明问题么?
而李牧如今弄出来个奇形怪状的‘炉子’,便说解决了这个问题,李世民如何肯信?
李牧看出来了,没等李世民开口,主动道:陛下若不信,臣现在就为您演示。
说着,不等李世民答应,李牧便喊李重义搬煤过来,李重义听到李牧的吩咐,去库里拎了一大筐煤过来,足有几百斤重,但是在他的手中,却好像拎一只鸡一样轻松。
筐重重放下,李牧把煤一块一块丢进去。然后从炉下用干树枝引火,工部留着炼铁的煤都是好煤,遇火就着,火势很快就旺了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呛人的煤烟,李世民虽然不至于逃,但也抬手用袖子捂着口鼻,道:李牧,你看着烟气,这就是煤毒,你是想毒害朕么?
陛下稍等!李牧心里暗骂,怎么这么倒霉,赶上了个戗风的天气,他赶紧把竹扇拿过来,让李重义扇风。
生过炉子的都知道,哪怕是戗风的天,只要稳定燃烧变了红火,热气升腾,便能把戗风带顺,冒烟也只是一会儿。但今日填的煤有点多,过了约有一炷香的时候,煤才变红火,烟才止住。
李世民一直忍着没走,他倒不是不惧生死,而是李牧没走,他想看看李牧到底要搞什么名堂。他亲眼看着炉火的变化,感受最为真切,他没想到李牧这炉子真的成了,虽说开始的时候呛人,但他也知道和风向有关,就算不是这炉子,行军埋锅造饭的时候,也有戗风时,这不算是什么问题。
待烟气散尽,李世民把捂着口鼻的手放下来,凑近闻了闻,没有再闻到呛鼻的味道了,他学着李牧的样子,拿过他手里的炉钩子把盖子掀开,看到炉子里产生的烟气都顺着炉子上方的铁筒子出去了,不由非常惊奇,道:爱卿,竟然能控烟么?
李牧心中腹诽,老板你果然是够现实,平时叫名字,生气叫小子,这下看到东西好了,爱卿就来了,还真是待遇差别明显啊。
李牧赶紧挤出一个感激涕零的表情,道:陛下,非是臣能控烟,而是臣发现了这烟雾升腾的道理,所以做了炉筒,把烟导出去。现在陛下亲眼所见,可觉得臣的发明可用么?
李世民沉吟了一下,还是摇了摇头,道:这个炉子是可用的,但是对百姓来说,却不实用。李牧,你可曾想过,这炉子造价几何?我大唐本就缺铁,你这一个炉子,怕是要上百斤铁,上百斤铁,对于公侯贵胄倒不算问题,但对百姓来说,他们根本负担不起。
李牧早就想到了,道:陛下圣明,竟然一眼看透了这取暖煤炉的弊端。没错,造价正是这取取暖煤炉推行的最大阻碍,臣思虑良久,终于让臣想到了第二种办法。
李牧说完,带着李世民来到了隔壁,也就是他平时在工作室忙累了,打盹的房间。这个房间,已经建了一个火墙,乃是他前些日子让宇文规派人来修的。
陛下请看,这就是臣想到的另一种办法。陛下刚刚也看到了,那取暖煤炉之所以可以避免中毒,乃是把烟气导出的结果,使用煤石最重要的,便是这导出烟气。李牧走到墙边,伸手抚摸墙面,道:这面墙,乃是双层墙,中空。臣在这边烧煤,烟气可以通过这中空的墙壁,然后导出。臣让工匠烧制了如同刚才陛下所见的铁筒一样的筒瓦,把这种瓦连在一起,用泥封住,也可以起到一样的效果,不需要用铁,也可以取暖。
李世民走近看了,刚刚他看到了李牧的演示,再看这火墙,差不多可以理解,但涉及民生大事,马虎不得,李世民还是让李牧当着他的面演示。
李牧只好再让李重义把煤取来,放进了用砖砌的炉子里,然后点燃,果然如李牧所说,烟气都被导出,而整面墙都热了。
李世民终于露出了满意的表情,大笑道:爱卿果有大才,这火墙不难建造,百姓自己也能搭建起来,而煤石又俯拾即是,看来以后我大唐的百姓不用受冻了,哈哈哈
还有。李牧打断了李世民的大笑,让他差点呛了自己的口水。李世民不悦地瞪了他一眼,道:还有什么?
陛下请坐。李牧示意了一下,李世民这才注意到,他们身后还有一个高约膝盖的台阶,他学着李牧的样子坐上去,觉得屁股底下发热,不禁问道:这又是什么东西?
陛下,这是盘炕,也是臣的发明。
盘炕?李世民皱眉道:朕只听说过,北方之地有炕,但盘炕是何物啊?有什么不同么?
炕,并非是高句丽民族的发明,在我国西汉时期便已经有炕的雏形了。只是那时的炕还很简单,以石板为盖,下面挖个洞,烧热石板,等石板快凉了的时候,再躺上去睡,并不是非常实用。后逐渐废弃,当世若论‘炕’,还是要属高句丽人的技术最佳。
《新唐书·高句丽传载:冬月皆作长炕,下燃温火,李牧的老家马邑的炕,也是隋炀帝征高句丽时,掳掠过来的高句丽匠人传过来的技术。大体结构与后世差不多,但是烟口是平的,也就是说,这边烧,那边冒,烟在炕中停留时间很短,凉得也快。
而李牧搞出来的这个盘炕,乃是后世他所处的时代,已经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搭建出来的花盘炕,他倒是很想直接一步到位搞空心盘炕出来,但是无奈没有水泥,做不出强度高又面积够大的炕板,只能用砖砌花盘炕。花盘炕中间搭建有烟道,烟从灶出来,在花盘炕中要盘绕十余周才能顺利散出去,因砌的烟道盘盘绕绕,烟也盘盘绕绕,故此才称之为盘炕。
当世高句丽的炕,要经过至少八百年,才能进化到花盘炕的程度。李牧此时把盘炕拿出来,绝对是提前几个时代的发明。
李世民看出门道来了,李牧是把火墙连通到了这盘炕里面,火墙的烟气,要从盘炕走出一道,才能真正散出去,心中也是佩服他的巧思,竟然还能一石二鸟,一份煤石做两用,这火墙加上盘炕,屋里的温度顿时拔升了起来。
第52章 资源论
此时时节还未入冬,虽然已有寒意,但也只需加一层衣服即可,这屋里火墙加盘炕都烧上了,温度直逼三十度,没多大一会儿,李世民的脸上就浮现了汗珠。
屋里待不下去了,俩人来到屋外,找了个凉爽又无风的地方消汗。
李世民道:爱卿这一项发明,确实利国利民。朕欲推行天下,但心中尚有疑虑。
李牧大概能猜到,但他没有说,老板要发言,这会儿不让老板说,显示自己聪明,岂不是傻子么?
煤石,以前没有人注意,用量也不是很多,故此才给人以俯拾即是的感觉。但若天下百姓都用煤石取暖,所耗必然很大,这煤石,能经用么?
李牧笑了,道:陛下,臣已经做过调查了,我大唐境内的煤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当真?
当真。
李牧敢说这话,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他当然知道煤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但前提是多少人用,后世北方每年供暖九亿人,建国至今用了七十来年,探明的煤炭的储量仍够使用一百年以上。要知道,这可是把取暖,发电,工业全算上了,每年将近三十亿吨的消耗啊。
我们可以做一个粗略的估计,去掉不好开采的,去掉杂质过多的,杂七杂八的都去掉,只算虞部郎中吕文奉说的那种‘俯拾即是’的露天煤矿,有多少呢?至少也得有四分之一吧!要知道世界十大露天煤矿,其中有两个就在中国,大唐目前使用的煤,可以忽略不计,等于未开采状态,至少有一千亿吨的存量。
而大唐目前有多少人呢?李牧问过吕文奉,隋末大乱,兵峰四起,人口锐减。在贞观元年的时候,朝廷做了一次统计,全国人口不足两百万户。即便算是贱籍人口,隐没的黑户,也超不过二百五十万户。
人有多少呢?不过一千二百万人,加上贱籍,黑户,满打满算,也超不过一千五百万人。
就这么点人,还不及后世一个直辖市的总人口数。就算敞开了,不要钱,每天都用煤,能用多少?
李牧懒得去算,但是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是看不到露天煤用完的那一天了。也许大唐灭亡那天,露天煤也用不完。
既然如此,吹个牛逼怎么了?反正也无从验证。
在这些事情上,李世民还是很相信李牧的判断的。他搓了下手,有些激动。
这天下打来打去,争来争去,打的是什么?争的又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人啊!
门阀世家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人多,影响的人更多。皇帝的昏聩与贤明何人来定?还是人呐,人们说你昏聩你就昏聩,说你贤明,你就贤明。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助从何来?还不是人么?
李世民已经可以想到,这煤炭一出,使得成千上万人免于受冻,来年春天,他必然会得到万民的称颂。如此一来,岂不是盛世的开端么?
李世民越想越激动,拍了下手,道:朕决定了,让大唐日报加印一期,分发各地,铁炉就算了,把这火墙和盘炕的建造方法,通传天下,再命各道郡县官府,不得阻止百姓开采煤石,一定要让百姓不再受冻。再有一个多月就下雪了,务必要快些实行,否则朕的子民又要挨冻一年,朕心中不忍啊!
李牧斜楞眼看了李世民一眼,心道您还真是够大方的。但是转念一想,李牧知道问题所在了。他为了忽悠李世民,把煤说得太廉价了。既然是俯拾即是的东西,他当然不会在意了。
李牧赶紧道:陛下,不可啊!
李世民皱眉,道:朕爱民如子,有何不可?还是你舍不得你的秘法,不想通传天下?
李牧叹了口气,道:陛下,您误解臣了。臣到了长安之后,所做作为,陛下都是看在眼里的。臣何时计较过钱财,何时计较过秘法呢?臣发明了任何东西,无一不是第一时间献给陛下,用之于民。臣赚的所有钱,除了小部分用于家人,其余的也都花在了公事上面,哪个月不得搭出去两三万贯,这可都是有实账的呀,陛下如此想臣,臣心里真是悲伤
说着李牧抬起袖子,掩面欲泣。李世民刚刚扮演了明君,他自然要陪着演一出贤臣,否则这戏就不够对仗了。
李世民虽然看出了李牧的表演痕迹,但是细想之下,李牧还真没说错。他的所作所为,李世民看在眼里,而且袁天罡最近也偶尔会提几句,确是挑不出毛病来。李世民拍拍他的肩膀,道:爱卿之心,朕岂会不知啊,一时情急口误,莫计较了,快些说正事,你为何不同意朕的想法?
李牧心中明白点到即止的道理,道:陛下,您对煤石不够了解。臣刚才说的俯拾即是,并非随处都可俯拾即是。比方说这长安城,您见哪里产煤石么?
根据臣的了解,长安附近最近的产煤石的地方,乃是百里之外的铜川县。如今长安所用的煤石,都是自那里运来。而天下何其大也,这煤石也不是随处都有。臣前几日会同虞部郎中吕文奉,根据目前工部所掌握的图志,发现煤石分布以河东陕西京东京西太原等地存量最多。这煤石,便如铜铁等矿产一样,不是哪里都有的。
李牧说的几个地方,都是吕文奉按照他的吩咐,找出来的露天煤矿所在地。如今的开采技术,不是露天煤矿也真开采不出。李牧也没打那些煤矿的主意,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接班人,还是有为子孙后代留点资源的心的。
李世民还真不了解这个情况,不禁皱起了眉头,道:那依你所说,这煤石很难推行天下了?
也不是不可能,但要麻烦一些。李牧斟酌着词句,道:陛下,虽然麻烦,但其中的利润,却甚为可观啊。
利润?李世民来了兴趣,这两年虽然国库的盈余好了些,但是他的内帑可依然空空,否则他也不好豁出面皮去讨要马场的份子了,听说有钱可赚,李世民立刻像是闻到了腥味的猫一样,精神了起来。
陛下,我查阅了法典,发现除了盐铁专营之外,对于各种矿产的开采,我大唐并没有立下法度。不知臣所言可属实?
李世民点点头,道:朝中确无专司开矿的官署,大部分的矿产,都是与当地人合作,官府收税。历朝历代皆是如此,有何不妥?
陛下,大大的不妥。李牧肃然道:在臣看来,矿产,乃是国家之命脉也。如铜,可铸钱,就算不拿来铸钱,其本身也具有价值,金银更不必说。现在朝廷虽然收税,但矿产开采的多少,朝廷并不能掌握,收上来的税,怕是也不足数。如此说来,岂不是把国家的矿产,下放给了私人,由各地方掌控了么?说白了,不就是等于交到了各地方门阀世家手里了么?!
这李世民迟疑了一下,眉头皱得越来越紧。李牧说得没错,如今天下的矿藏,除了盐铁之外,都是掌握在地方门阀世家手里。但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呀,难道还能更改不成么?
李牧眼珠一转,道:陛下,可听过山高皇帝远这句话?
李世民怒道:你什么意思!
若此时黔东之地有一铜矿,采出铜二百斤,但地方却隐瞒不报,私分之。陛下能知道么?
这李世民无法回答,他当然不能知道。但是往下一想,二百斤铜就这样被私分了,而名义上,四海之内都是他的,顿时有一种自己的钱被人偷了的感觉。
李世民深吸了口气,道:别说这些有的没的,直接说你的想法。
李牧不再卖关子,直截了当道:再有就是如同这煤石一样,本来不是矿产,但是如今有了新的利用方式,它就变成了矿产。陛下您想,太原朔州为已知天下煤石存量最多之地,若是当地人知道了煤石的用处,岂不是他们什么都不用做,直接就一夜暴富了?
李牧顿了一下,又加了一句诛心的话:陛下,这可都是您的钱啊。
对!四海之内莫非王土,都应该是朕的!李世民看了李牧一眼,道:有什么好主意?快快说来!
臣以为,陛下应当颁布大唐矿产资源法。规定所有矿产资源,如铁铜金银等,全部归朝廷所有。
李世民皱眉,道:此举是否太过与民争利,毕竟千百年来,一直都是
陛下,千百年的事情,与现在何干?陛下心中难道就想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帝王么?陛下任用臣改革工部,难道不是为了革新么?
革新李世民沉吟一会儿,没有轻易表态,而是道:你继续说。
先颁布法典,把矿产收回国有。再成立专司,管理天下矿藏。同时,现状不必着急改变,依然与地方上合作。但是要从朝廷派出与地方上毫无相干之人,坐守矿区,每年或每两年调动一次,以防营私。所有勘探,开采,产量,应缴赋税等,都要经过朝廷的统计。若按此办理,国库必将大大充盈。
第53章 奉旨贪污(1500均订加更)
李世民叹气道:想法虽好,但朕却担心引起门阀的反对。这天下虽说是朕的,但与地方之上,门阀的影响力要超过朝廷,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天下甫定,休养生息为第一要务,门阀还不到时候啊!
话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李牧断然没有后退的道理了。他急切道:陛下,您的担忧,我心里明白,陛下能有这样的想法,也着实圣明无比。但臣以为,此举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对之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