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国医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美味罗宋汤
孙老秀才的儿子都出去当官了,肯定是不会学这等家学了。
孙老秀才道“老师我也不是想藏私。人家手艺人藏私是怕教会了徒弟饿死师父,你说我怕什么?”他儿子都是当官的,自己在村里地位高超,坐拥三百亩良田,的确是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徐小乐就轻捏慢捶,听老师说话。
孙老秀才沉默片刻“主要是后面的东西,你现在学不了。”
徐小乐道“老师放心,您说我要先打什么基础,我立刻就着手。”徐小乐学东西快,自从跟了师叔祖之后一直在学习,已经都学出精来了。你说我这门功课学不了,那咱们就打基础,反正他是不相信有学不了的手艺。
孙老秀才道“这个学不了啊,不在于你学识上不足。”
徐小乐奇怪道“是我经验不足么?”
孙老秀才道“其实这是一条捷径,捷径就意味着偏门。这个不足,就是你心智能否承受得了。”
徐小乐大咧咧道“这有什么,我心智健全得很。”
孙老秀才嘿然一笑“我看你是长不大的一个人,心智残缺呐。”
徐小乐还能说什么,只好拿出本事给老师按摩,很快就听到孙老师发出的呼噜声。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进来求医——如今农忙时节,干活崴了脚、闪了腰的事多得很,可地里的活又不能耽误,自然是要第一时间求医了。
徐小乐就接手治疗。他如今手势娴熟,村民们也都信他,十分配合。等徐小乐治好之后,他们也会送来一些米面鸡蛋表示感谢。徐小乐虽然借住在孙老师家里,收入却足以房租了。
更何况徐小乐还会诊脉开方子,这在十里八乡可是独一份,光靠着口碑引来了不少村民。甚至有人从京城里赶来求治,让五棵松这个小村落名声高涨。
景泰二年的六月,京师太医院里一片哀鸣。都督府那边找不到徐小乐,先是以为网拉得不够大,就连吏目都一起扫了进去。后来发现还是没人,这才意识到恐怕有些误会。
太医院里倒是都知道这件事的起因,有意无意地跟都督府说明徐小乐不是御医啊!就是个医生罢了——还没通过太医院的考选呢!
可惜都督府骑虎难下,还是从太医院里选了几个大夫并两位吏目,调往大同。不过走之前非但官秩加了一品,另外保证三年后就调回太医院,还能再加一品。
这样一来,那些倒霉蛋反倒生出几分希望来。
文官过了六品就可以封赠父母、妻子了,这才算是真正的光宗耀祖。三年里升两级,走的时候若是八品御医,回来就是六品了,正好够格。
如此一想,反倒还要多谢徐小乐呢。
徐小乐却不知道自己在太医院已经成了“福娃”,御医们都说他有逢凶化吉的命数。他只跟族伯徐有贞有书信往来,听说陛下果然让上皇一家团聚在南宫了,心中颇为欣慰。不过徐有贞在信的后半段,却是让他尽快回京,有桩怪病要请他去看。(未完待续。)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大国医 414、杨公
徐小乐一听怪病,心里就痒痒。他一直把行医治病看成自己人生的一部分,虽然不敢说指望别人生病,但这就跟人家开棺材铺一样,见了买卖上门,脸上再哀痛,心里还是高兴的。
既然孙老师这边一时半会不肯教他,徐小乐也就不缠着老人家了,跟老师说了回京师给人治病的事,就骑着墨精走了。
孙老秀才嘴里说着徐小乐是个烦人精,等这小子真的走了,心里却是空落落的。他看着空无一人的村中小路,难免暗叹若是跟小乐不那么亲近,最后那东西教了就教了。偏偏如今关系近了,有些自家人的感觉,那东西反倒不好教了。
徐小乐浑然不知老师的纠结,只想快看到病人。
五棵松在京师西郊,都要进山了,这一路赶回去真是花了不少功夫。
徐小乐还不知道自己在太医院的名声已经好转了,仍旧不敢去院里,甚至连太医院附近的翰林院都不敢去,只是回家等徐有贞下班。
高若楠一见徐小乐回来,高兴道“小乐哥哥,你回来啦。晚上想吃什么,我这就给你做。”
徐小乐吓了一跳,捂着胸口朝后一躲“旬日不见,你这么开朗活泼热情大方,叫我有些不适应啊。”
高若楠被徐小乐说得脸上一红,道“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咱们也不是几岁的小孩子,难道还一直记挂在心上,连朋友都做不得了?”
徐小乐大大松了口气,道“我是一直都没挂在心上,你也早该如此啦。”
高若楠气得牙痒,臼齿情不自禁就重重磨了磨,发出喀拉声响。
徐小乐看着高若楠的脸,道“你是不是有时候还会小腿抽筋?多晒晒太阳,喝骨头汤就好了。”
高若楠别过头去深吸一口气,再转回来的时候已经笑靥如花,道“正要给小乐哥哥介绍家里新人呢。”
徐小乐已经看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女童从厨房里出来,头上还梳着总角。这女童见了徐小乐,仍旧有些怯生,三五步路硬是挨过来的。高若楠就过去拉起她的手,道“这是家里新添的人口,我给她取名叫葫芦。”
“葫芦?”徐小乐乐道“起这么个名字,是要用来除烦止渴么?”
高若楠没反映过来,微微有些愣神。
葫芦倒是明白过来了,道“哥哥说的是药材么?”
徐小乐道“呦,不错呀,小妹妹挺有灵性。”
葫芦朝高若楠身后躲了躲“我看哥哥书房里多是医书。”
徐小乐哈哈一笑“我还是个御医呢。”他突然想起来,自己书房里还有不少写观赏钱塘江大浪的“游记”,这个叫小妹妹看到就不妥了。他就道“你还识字啊?”
葫芦道“识得不多。”
徐小乐这才放心些,道“书之为物,就跟老婆一样,不能叫别人碰。你以后可不能随便看我的‘老婆’。”
葫芦面露羞色,彻底躲到高若楠身后去了。
高若楠道“谁耐烦看你那些书。葫芦自从来了家里,整日忙得停不下来,无非就是给你书房擦灰的时候看了几个封皮罢了。”
徐小乐打了个哈哈,问道“我大伯还没回来?高叔也没回来?”
提到自己父亲,高若楠更显得高兴了,道“吏部已经有了消息,大约会往上再走一步。他这几天在吏部的时间比在家里还多呢。”
徐小乐对知府往上升迁毫无概念,为了避免露怯,就道“果然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假意感叹一声后,他道“你看到我大伯回来了,跟他说一声我在书房。”他说罢便往书房去了。
徐有贞没想到徐小乐这么快就回来,本以为这小子还要躲一阵子呢。他跟高若楠打了招呼,去书房找小乐。
小乐已经整理好了药箱,正在翻看医书,见徐有贞进来,就道“大伯,你说的怪病是什么?”
徐有贞心道你还真是开门见山啊!好样的,我徐家最烦的就是磨磨唧唧了。他满意赞道“你有这份仁心,实在是好得很。”他又道“不过去之前,我想问一下,你有多少把握。”
徐小乐挺直了背“什么病情?”
徐有贞道“是右都御史杨公的孙子。杨公你知道吧?迎回圣驾的大功臣。”
徐小乐撇嘴道“大伯,你好歹也是庶吉士,这是答非所问好么?”
徐有贞差忍不住上去给这个族侄吃两个“毛栗子”,道“病情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知道人家是干嘛的。若是能治则治,不能治权当没这回事。”
徐小乐不耐烦道“好吧好吧,我现在知道杨公是大功臣啦。快说他孙子的病吧。”听说是迎回上皇的功臣,徐小乐对这位杨公也多了几分钦佩。到底这件事就算在戏文里也很难办到。
上一个劝皇帝迎回上皇的人,名叫岳飞,死得挺惨。
徐有贞道“他孙子今年二十四五的年纪,每天发热,体质十分虚弱。这回更是受了风,一病不起,找了许多大夫来看都没有起色。”
徐小乐听了这病情基本跟没说一样,只是问道“没找御医么?我记得院里还是有几个大方脉御医的。”
徐有贞道“哪有动辄就找御医的?御医也有个看与不看的道理。”他嘴上这么说,心中却道我这可怜的侄儿看来是真不能当官。杨善既然是迎回上皇的首功,如今有多少人愿意跟他往来?何况御医呢。
徐小乐的确没想到这一层,只是不满自己被小瞧,道“那不是找到我头上了?”
徐有贞暗道你算什么御医,明明就是个医生!不过这话他是不会说出来的,只是道“我与杨公也算有旧,你作为我的子侄辈,随我去他家拜访,顺便看病。你可明白了?”
徐小乐只好头“我明白了,能治就治,不能治反正也就是探访故旧。”
徐有贞连连头,夸徐小乐悟性高超。
徐小乐心中暗道这用脚趾头想想都能明白,跟悟性有什么关系?
不过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未完待续。)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大国医 415、杨家
徐有贞说的这位杨公,单名一个“善”字,在官场上是有名的不倒翁。尤其叫人惊叹的是,他只是个秀才,却走到了正二品大员的位置。
更有意思的是,他儿子杨容伪造内官书信,从工部尚书吴中手里骗了一笔钱,东窗事发之后被发往威远卫戍边。即便是这么严重的案子,都没影响杨善的仕途——他在不久之后擢升为礼部左侍郎,兼管鸿胪寺。
生活真比戏文还夸张。
杨善在前往瓦剌大营的时候,朝廷其实还没决定要迎回上皇。一方面是景泰皇帝的纠结,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瓦剌人狮子大开口。明朝可一直把两宋当反面案例,割地赔款岁币和亲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杨善见了瓦剌使者和也先本人,通过“胡编乱造”和“花言巧语”,竟然真的一分钱都没花就把上皇朱祁镇迎回来了。时人称他迎回上皇第一功,绝非吹捧。
在大家都觉得徐小乐跟皇帝朱祁钰说的那些话纯属作死的时候,杨善杨老头甚至还建言上皇出来接受群臣拜谒呢,比徐小乐还作死百倍不止。
当然,徐小乐没死,杨善也没死,可见有时候作死真不会死,关键还是看能力。
这样一个有能力,又不迂腐的朝廷大员,自然是徐有贞眼中的大树。相比状元郎陈循,秀才公杨善的道德灵活性明显更高,所以更容易接纳徐有贞——改名对皇帝或许有效,对同僚、尤其是高高在上的同僚却没多大影响。
徐小乐跟着徐有贞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就出了城。
杨善虽然家在京师,但是府第治在城外。主要也是京师寸土寸金,没有偌大的庄园给他种果树。他家的果树能结很好吃的果子,每到成熟季节,杨善就会派送这些果子,朝中宫中都很得人情。
这些都是徐有贞告诉徐小乐的,至于原因嘛,徐小乐懒得知道,权当故事听。这让徐有贞颇有些给瞎子抛媚眼的感觉,只能反复哀叹自己最看好的族侄没有当官的那根脑筋。
杨善这人的确比徐小乐见过的其他官员都要和气。六十多岁的老头,脸上挂着真诚的笑容,就像是邻家老伯。同样都是秀才,这个正二品的秀才可比五棵松的孙秀才和蔼多了。
杨善还长得十分高大魁梧,徐有贞站在他身旁,只能到他肩膀。两人一高一矮,一魁梧一精悍,对比强烈,让跟在后面的徐小乐十分想笑。
杨善虽然只看了徐小乐两眼,却对徐小乐深信不疑。他请两人在花厅坐了,奉茶奉果奉糕,然后方才道“舍孙这病,就要有劳小徐先生了。”
徐小乐见杨善说话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开门见山十分爽快,心中更是对杨善高看一眼,道“晚辈尽力而为。”说罢就要去看病人。
徐有贞却心中暗道杨思敬以辩才闻名,殊不知他更是因人设言,只一个照面就把小乐看透彻了。
徐小乐在杨家家人的带领下,走过廊桥小院,到了杨善孙儿的卧室。
杨善的这个孙子是次子杨宗的儿子,名叫伟增。
杨伟增见到徐小乐的时候很是失望,黯然道“已经到了乱投医的地步么?”
徐小乐上前道“这位兄台,你不会说话就别乱说话,要死人的。”
——你还敢威胁我!
杨伟增诧异地又看了徐小乐一眼,被徐小乐坚定地了回去。他嘴唇蠕动,终究是没有说出心里话。
徐小乐见他认了怂,也不多说,就拉出他的手臂,轻轻落下三指,按在脉上。刚一上脉,徐小乐就嘴角抽动,忍不住显露出嘲讽、鄙视、同情、怜悯……隐约又夹杂羡慕的笑容。
杨伟增忍不住道“你笑什么!”
徐小乐仍旧是那副惹人嫌弃的笑容,道“我当然是笑你。”杨伟增正要发怒,徐小乐就说道“你小心说话喔!我若是被你气走了,你非得叫一班庸医治死。”
杨伟增忍了忍,最后还是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你就不是庸医?”
徐小乐笃悠悠地给杨伟增摸脉,边说道“医无三世,莫服其药。我年纪虽轻,却已经位列御医。寒家自宋朝从医至今没有断过,你说我会不会是庸医。”
徐小乐说地九真一假,还颇有些误导的意思。他家虽然七八代人都是医生,但并不能得出他就是明医的结论呀。
杨伟增既没有读过《墨经》,也没学过《因明》,却是被徐小乐唬住了,看徐小乐的目光之中也带了些许敬畏。
徐小乐摸了脉,道“你这病很简单啊,怎么会治成这样?”他摇着头“先说清楚,色字头上一把刀,这个你得先戒掉一段日子。若是你不能管住自己的小弟弟,就算治好了,恐怕以后它也派不上用场了。”
杨伟增脸色胀红。
旁边侍立的小厮连忙为杨伟增辩诬“我家少爷并非沉溺女色之人!”
徐小乐看了他一眼,道“男色也不行。”
小厮跳脚道“你怎能如此污人清白!”
徐小乐只看着杨伟增,道“你骗我有什么意思?你这尺脉按下去几乎是空的,这不是肾虚到了极致还能是什么?”他又顿了顿“你这个年纪,肾虚成了这个样子,不是纵欲过度又是什么?”
杨伟增嘴硬,道“肾虚有阴虚,有阳虚,焉能一概而论。”
徐小乐被他激起了火气,道“我最喜欢跟你这种半瓶子水还要晃荡的人论理了,非得把你脸打得肿起来你才懂事。”他站起身,居高临下道“你这就是纵欲过度的肾!阳!虚!”
杨伟增也动了真气,掩着胸口,半咳半笑,道“我看过的大夫没有十个也有八个,你还是头一个说我是阳虚的。但凡读过两本医书也该知道,阴虚则发热,阳虚则怕冷。我经年累月地身子发热,你有脸说我是阳虚?”
杨伟增又对身旁小厮道“去跟大人说,此子真欺世盗名之辈,当早早赶出府去!”
小厮为难地看了一眼徐小乐,犹豫着就要从命。(未完待续。)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大国医 416、验方
徐小乐已经听到了外面的脚步声,正是杨善杨老先生和两个壮年人过来。
其中一个脚步声十分熟悉,乃是族伯徐有贞,另一个大约就是杨伟增的父亲杨宗了。
徐小乐见大人们都来了,更是怀了看戏的心思,并不多加辩解,只是斜眼看着天花板,一副谁都不在乎的模样。
不过徐小乐却没料到,杨伟增的父亲杨宗也是懂医的。一听说徐小乐诊断儿子肾阳虚,杨宗就先刺毛了。他道“肾虚分阴阳,阴虚则阳不能敛,阳虚则阴不能固。故而阴虚者多发热,阳虚者多畏冷。我儿发热不止,怎么可能是阳虚?分明就是阴虚啊!”
徐有贞精通玄学,对医学自然不会陌生。阴虚阳虚在诊断上虽然有些复杂,但是精简到这些票友的层面,一般就是看“发热”和“畏冷”与否。这两个体征最为明显,所以有很多人冬天穿单衣,以表示自己阳气充沛,肾是健康。
听了杨家父子的异议,徐有贞就盯着徐小乐,示意他温和地跟病人沟通,做出解释。
这对于大夫来说并不是个合理请求,人家学了那么多年——徐小乐例外——有什么义务来教你呢?就算要教,病人又有什么能力学呢?
这种沟通在徐小乐看来,简直就是给原本盲人摸象的病人再多加些零碎,根本起不到作用,说不定以后还会被病人拿出来反驳其他的大夫。所以徐小乐压根无视了杨伟增和杨宗的质疑,直截了当道“你们这么能耐,怎么还病成这样了呢?”
杨家父子顿时住口。之前来的大夫,哪个看不出这是“肾阴虚”?谁不是一个劲地给杨伟增吃六味地黄丸?药没问题,诊断没问题,为什么病越治越重?这个问题的确叫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徐小乐等冷场冷够了,道“就算不懂医术的人,只要有些头脑,猜也猜得到诊断上有些问题了吧。你们还要死死咬住肾阴虚不放?”
徐有贞已经别过头去,心中暗道难怪这孩子只有罗一个朋友。或许以后也只能找罗那样脑筋有些欠缺的人做朋友了。他这时候突然又想若楠这姑娘倒是不错,貌似也有些聪明劲。若是做了徐家的媳妇,大概能对小乐跟人交往有些裨益。
杨善哈哈一笑“小乐说得对极了。你们这两个不长进的,还不道歉!”他说话神情貌若玩笑,但是熟知父亲脾性的杨宗却不敢当玩笑视之,只得躬身道“宗也浅陋无知,还请小徐先生指教。”
杨伟增也垂下了高傲的头颅,只是担心徐小乐揭穿他纵欲过度的事。杨家虽然不是礼教之家,但是祖父、父亲管教极严,若是叫他们知道自己偷偷……恐怕少不得一顿家法。
如此想来,杨伟增就一副生无可恋的模样,悲哀地望向徐小乐。
徐小乐打了个冷颤,暗道你干嘛可怜巴巴地看着我……好吧,我姑且放你一马,就不跟你家大人告状了。
徐小乐道“那现在就是听我的咯?”
杨宗只好道“听小徐先生的。”儿子都已经要病死了,能多一分希望就多一分,反正最差的结果就是那样了。
徐小乐见杨宗彻底服软,也就不多说了,问他们要之前大夫开的方子。杨家人取来方单,徐小乐几眼看完,道“果然不出我所料,要么是用六味地黄丸,要么就是六味地黄丸的药材煎汤。这样喝下去,没病都要出事。”
徐小乐从一摞方子里抽出一张,取笔墨来写了五个字两味药桂枝、熟附子。
杨宗接过一看,颇有些诧异,又转给了杨善。
杨善看了之后眉毛挑起“我虽不懂医,但是小徐大夫这手段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呀。”
徐小乐倒是没什么感觉,道“这是金匮八味丸,也叫肾气丹,见于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温补肾阳的妙方。宋人钱乙钱大夫,将其中的桂枝、熟附子去掉,就成了滋补肾阴的验方,名叫六味地黄丸。这两个方子看着相近,方效却是相反。然而其作用之大,效验之妙,恐怕再过五百年都没人能超越。”
杨善将方子还给杨宗,教训道“看看,这才是治学之深。来龙去脉何其清晰明了!哪里像你,学了个三脚猫功夫就到处张牙舞爪。”
徐小乐听他说得有趣,忍不住笑了。
被训的杨宗脸上惨白,连连应诺,拿着药方出去叫人抓药。
徐小乐在京师没有熟悉的药铺,所以还不能走,得等杨家人抓了药来,检查确认炮制无误才行。南北药材的炮制方法差异极大,这跟传承有关,跟大夫的用药习惯也有关系,所以不能轻忽。
这时候杨善就请徐有贞和徐小乐去客厅奉茶,一边聊些徐有贞觉得有趣,徐小乐觉得很无趣的话题。
比如黄河决堤一类的事。
徐小乐对水利工程一窍不通,却见一个礼部官员跟个翰林院庶吉士聊得很是起劲,几乎有些坐不住了。他正要借口更衣,去杨家的果园看看,就见抓药的人已经回来了。
徐小乐当着众人的面解开了药包,手掌轻扇,已经将各种药味过了一遍鼻子,旋即从中挑出一些,道“牡丹皮要用酒洗后微炒,这个不行。”
杨家下人为难道“先生,这是从老号里取来的,若是他家都不对,恐怕京师里就没对的了。”
徐小乐道“你去找找南方人在京师开的店,问清楚是不是酒洗微炒的,别买回来又不堪用。我开方很讲究,用药就得更讲究。”徐小乐不像许多大夫那样大开大合,有用没用的全都放进去。他更喜欢嫂嫂佟晚晴做女红的态度,一针一线都力求精准。
下人只好跑出去找南方人开的铺子。别人都以为这是南北药材炮制方法不同,却不知道徐小乐已经在心里吐槽所谓的“老号”也开始偷工减料了。
*
*
欢迎大家搜索威信小汤说书(xss)。现在小汤正在连载以前的一本小说,名叫《占戈》,平时也会发些自己的读书笔记和生活滴,谢谢支持~!
*(未完待续。)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大国医 417、制药
药材炮制之中,酒是最常用的辅料。很多药材里的药性都要用酒来调整,有些毒素也是靠酒萃取出来。然而酒也分三六九等,价格区间极大,所以看药铺良心与否,就看他们肯否使用恰当的酒了。
有优良传统的老字号药铺自然不会在这上面偷工减料,但是像长春堂那样由外行人掌权的新药铺,往往以次充好,甚至以水代酒……不能治病还是小事,吃死人也不是不可能啊!
1...116117118119120...1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