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三国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马月猴年
正常来说,遇到熊父母和熊孩子的概率,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其实是相差不多的,因此感觉上是熊父母多,亦或是熊孩子多,很有可能仅仅是主观视觉的偏差。
就像是好说话的甲方和难缠的甲方,肯定是后者更让乙方印象深刻一样。
大多数乙方都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赌咒发誓,表示做完这一单就是再也不当龟孙了,再也不去改了一版又是一版了一样,斐蓁也会经常在写完了策论之后,便是表示自己再也不想写第二篇了,只不过这种感慨都是暂时的,过不了多久便是新的任务摊到了头上。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com 换源app】
新的文章,新的思考,新的问题。
斐潜似乎是在用这种方式来告诉斐蓁,世间万物重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总是有更麻烦,更棘手,更啰嗦的问题不断的出现,直至永远。
作为一个骠骑大将军的长子,想要偷懒,基本上都是梦想。
如果是在后世,或许像是斐蓁这样的,还可以各种撒泼打滚,然后父母或许就一时心软,抱抱亲亲举高高,便是什么事情都免了……
在大汉当下,尤其是在斐蓁自己看到了生死,明白了胡汉差距,以及一些切身相关的问题之后,便是会逼迫着他不得不认真思考,仔细衡量。
『会觉得很难么?』斐潜问道。
斐蓁皱着小脸,点了点头。
斐潜笑笑,说道:『你看啊,我觉得这水清的,可以饮,这水浊的,不能饮,可是对于牲畜来说,这清水固然不错,浊水也不是不能喝,对吧?若是对于庄禾来说,清水浊水差别不大,只要不是毒水沸水就都可以了……那你觉得这清浊的划分,究竟是要以谁的为准呢?又是为什么呢?』
斐蓁抱着脑袋,似乎这样就能加速运转,亦或是物理降温。
『若是想不太清楚,可以想一想青龙寺……』斐潜提醒道。
『青龙寺?』斐蓁问道。
斐潜点了点头,『正经正解。为何要正经?为何不用古文经,亦或是用今文经,何为正经?为什么之前经文,便是难正之,青龙寺又是为什么能正了?是刀枪?是大儒?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
『……』斐蓁沉默着。
斐潜也不着急,站在斐蓁身边,抬头眺望着远方。
其实很多事物都是相通的,重点是不要自我设限的去抗拒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模式。一旦产生了抗拒的心理,那么基本上就不会想明白这个事情了,即便是再简单的定律。就像是小学里面或许喜欢或是不喜欢某个老师,然后那么那个科目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很大差别。
斐潜尽可能的让斐蓁多看一些实际的东西,比如北地胡人的情况,比如军寨村寨的民生,又比如像是泾渭的这种自然现象,从而将具体转为抽象,从个别引申到一般。
泾渭水,或许每一天都是这么流淌的。
存在,就代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同样的,存在并不代表着完全的合理,但凡是涉及绝对化概念的,都应该小心谨慎,就像是功过,也像是泾渭之间的清澈和浑浊。
在华夏,还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中庸』。
『古文经,今文经,实际上有的差别并不大,就像是泾渭之水一样,只不过是清一些,浊一些而已,』斐潜缓缓的说道,『那么为什么在之前有那么多的今文经学之人,寻死寻活就是不愿意承认古文经?没错,是为了利益,但是这利益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斐蓁思索着。
『功过呢?功过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斐潜继续缓缓的说道,语调依旧是非常的平稳,『所以,相似罢?那么既然是有了经学上的正经正解,那么在这个功过上,是否也能够有正经正解?不是随心所欲,随意增减?』
斐蓁略微有些抱怨的说道:『父亲大人,你说的这个……好难啊……』
斐潜哈哈一笑,『没错……不过我现在也没有让你当下就要去做啊,对不对?只不过是需要你知道你将来想要一些什么,然后你才能更好的去做一些什么,而不是随便做到哪里就算哪里……就像是这泾渭之水,有了这个河道,才不会流得到处都是,甚至不知道流去了哪里……看起来河道似乎是控制了水的流向,但是实际上是帮助这水流得更远……你也是如此,现在看起来难,但是同样也是在帮助你……』
河水汩汩。
清风徐徐。
斐蓁皱着眉头,抱着脑袋,呆呆坐在他父亲的边上,然后盯着不远的地方,泾水和渭水的那条分界线,似乎是要从那条分界线上解析出一些什么宇宙的奥秘,明白一些世界的真相……
或者是,最为简单的道理。
……╭(′▽`)╭(′▽`)╯……
太兴七年。
冬。
如果说军人的荣耀,是在盔甲刀枪上闪耀出来的血光刀光,那么文人的荣耀,或许就是在文章之间的白纸黑字了。
青龙寺大论,无疑就是这些白纸黑字之间的智慧碰撞。
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大多数只是看到了热闹,欢腾,然后分享着这些庆典一般的喜悦,其中还有些灵活的百姓,则是看到了各种商机,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到了青龙寺,在规定区域,还有道路的两旁售卖。
士族子弟之中,有一些人感慨,但是也有一些人欢欣,甚至还有些人茫然。
可惜不管是如何,青龙寺的这一次正解之论,也渐渐的,宛如长江大川一般,奔流着,扑到了面前,旋即流向远方……
正解的名额将要在今天公布。
一大早的时候,青龙寺里面就满满的都是人了。
士族子弟穿着长袍,带着高帽,相互之间三三两两聚集一处。
『这一次,不知山东山西谁更胜一筹?』
『这还用说?』
『这倒也是,只不过……这冀豫先前可是被称为文华之地啊……』
『这又有什么好可惜的?碌碌之辈,百余年不得寸进,岂可为文华之首乎?』
『欸……』
在这些士族子弟之中,有几个人略微显得有些不是太融入,站在边缘的位置,伸着脑袋看着。就像是他们原本家乡所处的位置一样。他们是来自于幽州的士族子弟,祖氏和氏的年轻人。他们辗转颠沛,出发的时候一共是三十二人,可是到了长安的,只有十三人。
『长安经学和我们之前学的不一样啊,怎么办?』
这些好不容易从幽州而来的子弟,多少有些慌乱。虽然说在幽州有大儒卢植是古文经学的代表者,但是实际上因为今文经学在朝堂之上的垄断,导致了在地方上为了进身之阶还是多以今文经为主,所以祖氏和和氏的人在日常学习之中是以今文经学为主也不足为奇。
可是到了长安之后,他们才发现之前学习的那些什么谶纬,什么微言,什么大义全然被否决了……
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他们的位置是在大汉最为边缘的地方,就像是他们当下站在青龙寺的边缘一样,有什么变化也不会立刻传递到了他们的家乡。
『还能怎么办?学啊!』
『可是都不太一样啊……难不成,重新学?』
『重新学!我们既然能千里而来,难不成就此放弃了?学!』
他们沉默了一会儿,毕竟也确实只有这一条路,否则他们即便是参加了科举考试,也未必能得到什么好成绩。
『不过我们的钱财恐怕……这些书卷都是价值不菲啊……』
『若是全部买来,确实是买不起……我倒是有个办法,就是抄书!长安书坊之中可以抄书!祖二郎,七郎,你两个的字好些,不妨明天与我前去试一试……』
正在议论之间,忽然听到青龙寺高台之处传来了轰隆隆的鼓声,顿时人人都不由得停了下来,转头而望。
人潮涌动而起,伴随着鼓声,似乎心潮也是澎湃。
『开始了!』
『此番正解,不知花落谁家……』
鼓声通通停歇的时候,当司马徽穿上了隆重的衣冠,出现在青龙寺高台之上的时候,几乎让原本熟悉司马徽的观礼士族子弟认不太出来。
因为一直以来,司马徽都是穿着比较简朴的。
这么隆重的装束,或许是司马徽到了长安之后的第一次。
在绝大多数时间之中,司马徽都让人感觉像是一个普通的农夫老者。若是旁人不介绍,一般不熟悉司马徽的人,还真不会觉得司马徽和其他农夫在外观上面会有多少的差异。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司马徽身穿锦袍,博冠广袖,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在加上身上衣袍的锦绣花纹,在繁华之外,也充满了威严。
在司马徽的眼眸之中,却在欣慰的同时,略带了一些落寞。
他一直以为,终于有一天,他会和郑玄同时站在这高台之上,分庭抗争,在万众瞩目之下,分出一个上下高低来。
当年他来长安,为的就是在经义巅峰之上,抢占至高之地的。这是他最大的心愿,可是当他站上了这个或许是代表了经义之学的巅峰的时候,司马徽却感觉有些茫然了……
司马徽一度非常痛恨郑玄,他想要打败郑玄,将郑玄踩在脚下。
这似乎是他半生的努力奋斗的方向,是他辗转反侧的执念。
直至今天。
司马徽单独的站在了台上,而他身侧左右,并没有郑玄。
在某种意义上,他打败了郑玄。
但是在某种层面来说,他也输给了郑玄。
在那么一瞬间,司马徽似乎觉得,站在这样一个高台之上,接受着万众瞩目,其实并不比当年他独自一人,在低矮茅屋之中,读得一篇妙文来得更有充实感,更有幸福感。
站在台上,朝着四下拱手以礼的时候,司马徽忽然有些感激他的对手,他的劲敌郑玄起来,当年如果不是以郑玄为目标,如果仅仅是满足于一地之名,或许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也不会成为青龙寺大论正解的奠基人。
其实活到了这个岁数,有很多事情其实司马徽都能看得很清楚。
经义上面的东西,世家士族方面的事项,还有这个天下的走向等等,其实司马徽心中多少有了一些数。对于司马徽来说,他不愿意去插手天下的事情,因为那会将司马氏一族推向风尖浪口,反而会失去了在经义上面的所谓『中正』。
可是有时候,又不得不涉足其中。
就像是庞氏。
虽然庞氏对于经义的研究很深,特别是在易经,黄老之学上,但是就算是庞德公依旧在世,都不能成为青龙寺这样一个经义巅峰上的主持者,一个奠基人。因为庞氏和骠骑勾连太深了,所以庞氏说一些什么,总是避免不了会有人,特别是山东之人会私下滴咕。
司马氏出身河内温县,现在虽然迁来了河东,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司马氏还算是比庞氏更能代表『公允』一些的,代表了『在野党』的,代表了曾经是大汉之中声音非常大的『清流』一派的声音。
至于能代表多久,司马徽也不清楚。
天子,骠骑,丞相。
这个局面,似乎已经是越来越走向了绝境。
就像是原本的今文古文的经文差别一样。
曹操不可能交出手中的权柄给天子,也不可能放弃武力控制朝廷。曹操甚至可能走向董卓的老路,甚至废黜天子重建皇统。如果曹操把权柄随意的交出去,以天子现在的实力,很明显就是君弱臣强,随时会遭到各地诸侯,甚至是朝中其他大臣的挟持而导致皇权沦落,引爆更大的祸乱。
当年董卓死后,司徒王允主掌权柄,如果他处置得当,极有可能挽救社稷,但他把自己的权力凌驾于天子之上,拒绝了忠臣的劝谏,一意孤行,结果把挽救社稷的最后一点点仅存的希望也葬送了。
同样的,骠骑也同样放不下手中的权柄。
谁轻易的放下手中的权柄,谁就必然惨遭屠戮。
没有任何人可以逃脱,其麾下的不管是将领也好,士人也罢,为了生存,必然会掀起血雨腥风,当年雒阳、长安连续兵变的一幕将再度重演。
然后大汉的一切,也就都完了。
司马徽想想就不寒而栗。
究竟未来会怎样?
司马徽看不穿未来的重重迷雾,但幸运的是,司马徽觉得他眼下看见了一些道路的轮廓。
这个轮廓,就在脚下,就在当下。
就在长安城,就在青龙寺。
原本司马徽以为古文今文势不两立,只有倒下去一个,另外一个才能站得起来,但是司马徽没想到的是骠骑大将军竟然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一个新的方向……
正经,正解。
若是之前有人和司马徽说什么今文古文能共存,能够携手同行,司马徽绝对会觉得是痴人说梦,痴心妄想,因为在之前的大汉,确实也在事实上证明了不可能共存。
那些年当中,郁郁而死的古文学士,不知凡几!
然而,形势的发展,使得古文今文的融合成为了现实。
就在郑玄生命及及可危的时候,司马徽原本这个最大的潜在反对派,却站了出来,并没有一味的表示古文有多么的正确和高尚,而是承认了今文的地位,并且和郑玄一样,表示今文古文并重,只要是正经正解,就不分今文古文。
如今,就是经学之中,最为关键的时刻了。
如果说司马徽一味的强调古文,摒弃今文,那么定然也会使得原本学习今文的士族子弟无法接受,矛盾必然日益激烈,最终导致重复之前大汉的冲突,就算是到时候骠骑以武力进行压制,也失去了原本青龙寺大论的本意,同时司马氏一家也会失去了在经学地位上的这种超然。
因此,最终司马徽接过了郑玄的旗帜,承认了郑玄的伟大,并且愿意站到了郑玄的这一条线上来,彻底的舍弃了原本在司马徽心中推行古文的『执念』……
这虽然与他的初衷不一致,却是当下他最好的路。
司马徽环视一圈,高声而道:
『夫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待天下君子以长者之道,可谓至善也。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承其良而舍其弊也。』
『古之君子,责己重周,带人轻约。重且周,故不怠,轻且约,乐为善。《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此乃君子之道是也。』
『又今古纷争,自汉而起,三百年不断,可谓忠义仁厚乎?今文讥,古文讽,如无一是处乎!岂非责人详,其待己廉?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者,洋洋乎以为得之矣!』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也。月旦之评,某为良士,其应之者,必其人之与也,或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或则其畏之也。若非如此,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由此思之,古今莫不如此焉!』
『今得骠骑点拨,得正经正解之论,除冗余,去繁复,清原本,正文章,以天下之经学,授天下之民众!』
『青龙寺正经,合有《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已全数勘核,标明句读,定为正经之本也!』
『青龙寺旁经,以《孝经》、《论语》、《孟子》、《尔雅》为四经,勘核正论,剔除谶言,明正本论,参为旁经之本也!』
『青龙寺正注正解,以荀氏注易,孔氏注书,毛氏注诗,郑氏注礼……』司马徽略微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朗声道,『蔡氏解春秋,庞氏解孝经,司马解论语……』
『何氏解公羊……』
『种氏解穀梁……』
『贾氏解尔雅……』
『……』
诡三国 第2786章古今经义行圆满,大道则是小处显
虽然说在最后列出来的这些正经正解当中,多多少少有些分猪肉的嫌疑,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做出正注正解的人都是经学世家的中坚力量。这些经学世家有的是研习今文经学的,有的是研习古文经学的。他们在这个关键时刻,倒向了以骠骑为首的提出的正经正解的经学改制路线,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态度,不再具体强调今文或是古文,而是试图复兴正统儒学观念,舍弃了混乱不堪的谶纬系统,订正和完善了先秦诸子学说,将其融入大汉的经文经学体系之中,继而和山东旧经学体系相对抗,很明显是适应了如今大汉的复杂形势的一种变化,一种新的生存观念的体现。
这些经学士族,就像是司马徽一样,明白谁控制了官学,谁就能控制国策,最后就能控制朝政,就能从朝堂上获取最大的权柄和利益。
其中也有一些水分。
比如孔氏的书,毛氏的诗,何氏的公羊。
但是这些水分其实也不能算是虚假,因为孔氏书,毛氏诗,何氏的公羊,已经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流传得很开了,大汉很多人都是学习这个版本,特意为了回避山东,然后搞出一个什么其他版本来,未免有些小家子气。
骠骑大将军提出的『正经正解』,无疑就是在重新确立『官学』的地位。
有汉三四百年来,一些经学世家都有其自身维护、巩固和发展自己经学的独特办法和策略,在这些办法和策略当中,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些经学的继承者们,此时此刻,再一次聚集在了青龙寺之中,很好的理解了和执行了斐潜提出的『世事变迁,与时而进』的理念,再加上了包括郑玄在内的诸多大贤大儒的威望,这些正经正解肯定会对于其他的经学士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如今,以郑玄,司马徽为首的大儒,拒绝了天子在许县的邀约,坚定的站在长安,站在骠骑大将军的一侧,这就无疑是一个非常明确,并且强烈的信号。
这说明了斐潜对于儒学的改良,已经被这些大儒大贤所认可,整个大汉的经学方向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大儒的认可,改良后的经学可谓是大势所趋。
今文古文之间的纷争,从此时此刻开始,或许可以画一个句号,从此之后,至少在骠骑之下,在关中三辅,在青龙寺所能影响到的地方,就没有所谓的古文今文,只有正经正解。
山东之中的顽固学派,一方面是反应迟钝,另外一方面则是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或是天子,或是曹操,但是实际上在山东朝廷之中,纷争不断,各种利益无法统一,根本无暇顾及经文的改良和发展,以至于这些山东经学派系并不能得到他们希望的那些支撑和帮助,最终导致当下全面落后。
适者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如果连活都活不下去了,还能谈什么幸福,什么发展么?
经文学影响国策,国策影响门阀士人的权势和利益,但门阀士人的利益因为国策原因受到损失时,最正确的办法应该是从根源上去找原因,去改良经文学,让经文学去适应国策,而不是舍本逐末,用门阀士人的权势和利益去对抗国策,最后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也不过是两败俱伤玉石俱焚。
两次的党锢之祸,就证明了对抗其实并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往往只能是形势更加恶化。
内耗永远都是一个导致帝国衰败的重要因素。
骠骑大将军斐潜提出的正经正解理论,不仅将经学体系从原本的相互证明对方说谎的谶纬怪圈当中捞出来,而且还扩充了原本局限于『经学』的圈子,将整个经学圈子扩大到了注解上,只要有能耐,有独到的见解,谁都可以去注解经学,而不是像是之前那样,企图窃取经学然后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
要想生存,就要改变自己,就要去适应当前形势,否则终究会被淘汰。
要想确保门阀士人的利益,就要把目光放远一点,就要主动适应社稷的发展,就要改良儒家经学,让改良后的儒家经学适应国策的变化,然后从社稷发展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在司马徽宣布青龙寺大论正解之论取得了圆满成功,并且公布了一系列的正经正解的书籍名单之后,许多在场的经学士子,都是或多或少的明白了一个道理,如今旧经学体系的衰败,也就是谶纬学说等固步自封,自己画一个圈子玩自己的那种经学体系,衰败已经成为一种事实,如果自己还不能跟上,做出正确的对策,那么将来就算是自己将所学传给下一代,下一代也未必能和大多数的改良经学派对抗。
所以,调整自己的观念,适应时代的变化,便是成为了这些观礼士族子弟脑海当中出现的一个新的道路,一个新的世界。
但是,依旧有人表示担忧。
因为山东旧经学体系的人数,无疑是占据大头的,想要让全大汉的经学之人,在观念上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需要时间。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将来的朝廷,或者说是将来的天子,也会继续支持新的经学的改良……
也就是说,如果骠骑大将军将来……
或者退一步说,只有骠骑大将军继续控制了权柄,至少是保持当下的地盘,天子依旧是摆设,那么新的经学改良才会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如果说骠骑很快的就倒下了,那么很有可能旧经学体系又会重新反击,就像是大汉之前的今文古文的纷争一样反复。
斐潜心中清楚,这就是简单的一个心理而已,只要建立了先期的优势,从今天开始,从这些士族子弟开始接受新的经学系统开始,那么经学改进的脚步就不会停止了。因为所有从今天正解大论之后投入的每一份的精力,每一点的时间,都会成为附着在新改良后的儒学上的成本,最终带动着所有人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滚动下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