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荒尘衍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吾郷

    如今又是他一个人走上这条路,一切都不曾改变。曾有禅师这般说: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当其彻悟时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他想禅师这般说,仍是分出了个境界高低。在他看来,初时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和此时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别无二致。

    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而人也依旧是人。玄觉还是玄觉,没有初悟,没有彻悟,他的变如不曾改变。就像他儿时这般走,耄耋之年也是这般走,哪有什么不一样的。

    日已西下,他站在祖师殿门口,心想自己天资平庸、无才无德,兀兀穷生不过转了个大圈,起点与终点相接,到底是修得佛还是未修得佛

    玄觉苦笑摇头,推门进去了。

    祖师殿供放着自迦叶祖师以降历代方丈,长老的神位。到他这代刚好是第十五代。这里不许弟子随意进入。打扫、添香油、换供品都是长老们亲力亲为。

    方丈取香,点燃,三拜,恭敬地插在香炉上,然后一一擦拭那些早被擦得片尘不染的牌位。

    方丈法号玄觉,是玄字辈最小的一位。还在襁褓时就被送到寺里,他不知那时寺里还有许多人,也就更不会知为什么某天过后寺里再无一人,自己成了唯一一个玄字辈的和尚。

    后来普真师叔出现,把自己养大,除了自己师父法号普执,和这里叫云隐寺外什么都没提。

    十岁以前他跟师叔学佛,修佛。十岁以后他与山里飞鸟相伴,走兽为友。二十岁后云隐寺有了香火。四十岁他收了第一名弟子。八十岁他的弟子有了再传弟子。一百岁云隐寺名声渐起,被招为七脉之一。一百一十岁他第一次下山,身赴凡尘。

    玄觉将最后一块牌位擦干净,放回到供台上,躬身一拜。

    “师叔,弟子去体验了师父所说的凡尘,那的确是个让人喜欢的地方。比云隐更热闹、更漂亮,有很多好玩的、好看的,也有数不清的好吃的。可我,我还是更喜欢云隐。”

    这哪里像是百岁高僧口中说出的话,岂非更像是十岁孩子的口吻。师叔离开他时他岂不正是十岁

    他说话时语气特别轻松,像极少年,是说喜欢时,喜欢就是真的喜欢,是能说的出好的喜欢,是喜欢上了就想占有,就想保护。像个孩子,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时间倏忽而逝。

    一百二十岁,他回到云隐。

    祠堂里最后一缕斜阳消失,太阳落下山头,去照亮别处的世界。




第十章 奇魔化典 辟识海结灵台(上)
    寒凌江入寺至今日整好十五日光景,身上的夺心莲业已悄然生长了月余。

    十五日前,老和尚跟他聊到其体内已有的灵炁与功法,若要进一步修行云叶真经需得先修成奇魔典,而寒凌江手头正好有一本奇魔典秘籍。

    那日之后,寒凌江一边继续感受天地灵炁,一边参悟老道留下的奇魔典。

    他初始感受灵炁,就像感受空中游走的细丝,它们既小且细,还难以捕捉。自己体内的灵炁也如细丝般少之又少。老和尚却说自己体内灵力已快成形,绝不止几缕游丝,只是潜藏的大部分还没能被发现。

    每个人修行伊始,对灵力的感受都非常薄弱。灵根是觉察灵炁的根本,没有灵根的凡人,莫说是细丝,就是尘埃点的灵炁,一辈子都不能察觉。能察觉到天地灵炁就已是一条天堑鸿沟,绝断了世上十之六七的普通人。

    在剩下不到四成的人里,有三成灵根低劣,悟性不足,穷其一生只能感受到游丝般的灵炁。这样的人修炼不了灵力功法,他们体内灵炁薄弱,只能做一些不真不假的江湖术士。

    在最后不到一成的人里,悟性的高低与灵根的优劣决定了他们修行的天赋。他们感受灵炁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吸收捕捉灵力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初时,他们眼中的灵炁可能是空中的游丝,继之可能是飘絮,再进一步,则可能是将自己与周身万物缠联的蛛网。最后则会是一阵风,空空荡荡,无处可在又无处不在。

    五日后,寒凌江终于能清晰地感受到天地灵炁,浩浩淼淼,无处不再。也能内视到自己体内全部灵炁,浓稠郁结,快要成形……

    再说奇魔典与他参悟奇魔典功法。

    《奇魔典》总纲曰:道分阴阳,无中滋极。

    功法开篇无涉魔却讲道,其言如下:

    道者何也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天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道可见矣。穷变以尽神,因神以明道,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两仪相交,四象相生,八卦相成。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来署往则岁成。

    古人修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形之谓之通……

    总纲统摄之下设有心法目、功法目。

    心法目主讲吐纳引气,借天地灵气培固人体四肢百骸,并以道家四法分人、地、天、道,自然之境。境界不同,功法能力亦不同。

    人之境谓之以灵,其言以灵境能易筋、能洗髓、能培骨,能增五感之机,能益五脏六腑之能,能益寿年年;

    地之境谓之含光,能感知,能洞微,能辟谷忘食,能引自身浩然灵气为剑、为盾、为有相万物;

    天之境谓之天式,能量天高,能测海深,能移山填海,能瞬息千里,能借天地灵气为我所用,能大象无形;

    道之境谓之抱朴,能晓阴阳,能知过去未来,能跳出三界,不在五行,能逍遥游。自然之境谓之无。

    功法目记载有形形色色的法术招式,仍以人,地,天,道,自然划分,为相应心法境界所修炼,不得逾越。

    参悟奇魔典前,老和尚曾与他讲道这奇魔典一书。

    言其是奇魔宫不传秘术,历来被外人觊觎,其中重要篇目只有代代宫主方能习得。奇魔典以奇著称,乃是其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

    相传练得该功法后,一可模仿它门功法运功路线,以自身灵力行之,可达速成之效;若是本身功法已达小成,还可以此为床温养体内其他功法。待炼之大成,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能化万象于无形,变无形以万物。

    奇魔典本是世间一等一的奇法,乃千年前一名不见经传的道人所创。功法本无正邪好坏之说,但奈何它做到了世人所做不到的事,便有愈来愈多的人诋毁它,冠之以邪魔之名。千百年来口耳相传遂成了邪法,奇魔宫也成了为天下不耻的魔教。

    可笑世人谤之实乃心有妒之,有人想要占为己有,亦有人想一举毁之。数百年前奇魔典连着奇魔宫几经浩劫,险些经毁人亡,最后无可奈何,偏安隐国古林。

    老和尚对奇魔典赞不绝口,年幼的寒凌江却难感受到这本奇书的分量,在他眼里甚至还没那本符书来的重要。若果不是必要先习此书,他早让其在百宝袋中吃灰了。

    由于奇魔典是别派功法,老和尚不好逐字逐句与寒凌江细讲,只敦嘱修炼奇魔典之要害在于“不拘于形,化于物外。”八字,让其紧紧记牢。

    寒凌江第一次学习功法即是自悟,这让老和尚略有担心。他常常在远方守着,一旦运功出了岔子,他也好即时出手救治。

    不过这次却是他想多了。寒凌江这本典籍里除了晦涩难懂的文字,还有大幅的修改、批注,充斥字里行间、边角空白。往往一页内容足配有两倍于它的注解。

    这些旁批字体娟秀神逸,劲透纸背。其语也隽永意长,并不是将晦涩之处一一作解,而是提醒修行之人该着眼何处,引出自己正解。

    参悟时,寒凌江倒不觉得书中文字有多晦涩难懂,并非是他天赋异禀,而是这书中所写文字、所达句意,竟暗合老道成日与他摆谈的大道。昔日他只做玩笑听,今日再想,心中好似有什么明了起来。

    如此又过了五日,寒凌江按照奇魔典的路子吸收天地灵炁,与体内灵炁形成循环。此时他体内灵炁已十分浓郁了。

    终于,在入寺二十五日后,老和尚把他带到竹林深处。这里常年幽寂无人,正适合他完成最后一步。



第十章 奇魔化典 辟识海结灵台(中)
    修行的第一步是筑基,筑基的最后一步就是辟识海结灵台。

    老和尚告诉寒凌江,修行不是盲目地吸收天地灵炁,而是用天地灵炁来滋养体内的内世界,这个内世界即是识海,又称紫府。灵台则是吸收灵炁,将灵炁转化为灵力的枢纽。对于修行者来说,吸收天地灵炁于体内只能算前序,开辟内世界才是第一步。

    这些知识在奇魔典的批注里也曾讲过。

    密林深处,老和尚郑重道:“你体内的夺心莲之所以能在月余时间夺舍还魂,即是因为你识海未辟,灵台空无。三魂七魄无所依附,才会轻易被融化抹去。

    你若完成这修行的第一步,花开之日应会推迟一年时光。之后我为你稳固识海、灵台,应还能再推迟四年时光。”

    寒凌江问:“再然后呢。”

    老和尚道:“之后的事情,等你开了识海再说吧。”又说道:

    “识海是每个修行者所共有的内心世界,不以功法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以功法的不同而不同,是与生俱来的天格。因为有了识海,凡人才能借助自然之力,求仙问道。”

    开辟识海不是一件难事,但也不容易。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照所修炼的功法,将体内浓郁的灵炁结成灵台,灵台即是内世界的外显。

    灵台结成时,体内灵炁会消耗殆尽,意识会变得无比虚弱,就像寒凌江上次射出灵力一样。但此刻必须得守住意识不断,并潜入结成的灵台。

    此时内世界初辟,里面的景象如同万物未生的混沌,空空莽莽。修行之人的意识要在内世界里感受外世界的天地灵炁,将之引入体内,再进入灵台。这是要做的第二步。

    在这一阶段,进入灵台的灵炁会自然显化成形,构造内世界,花费较长的时间。此过程中仍要保证意识不断,否则内世界还未形成,意识就丧失其中,就再也醒不来了。

    内世界构造完成后,剩下的事情就简单多了。只需仔细辨别内世界的构成,找出最主要的一种或是几种灵炁,即为日后修行所需的灵炁。

    寒凌江对此懂了个大概,只于最后一点不甚了解。这天下灵炁不都一回事吗,难道还分家不成

    老和尚好似知道寒凌江有此一问,解释道:“你现在识海未辟,灵炁在你眼中都是一个样子。等你开辟了识海,就能发觉身边充斥的灵炁各有区别。”

    他问寒凌江:“你以前可曾想过,修行者口中常提在嘴边的灵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寒凌江一愣,这个问题他还真没思索过,他回道:“是天地自然的一种力量,能为凡人所用”

    老和尚摇头道:“这只是表象,不是本质。”

    寒凌江道:“那本质是什么”

    老和尚道:“是本源。”

    “你瞧这世间森罗万象、形形色色,无有尽时。但跳脱事物表象就只有两个字:本源。

    灵炁是一种本源,天地间许多事物都是由各类灵炁演变而来。你需记住,灵炁分为原生灵炁、五行灵炁、异相灵炁。其中以五行灵炁最为常见,即是金木水火土五类。

    再者就是林林总总的异相灵炁,这能分为两类,一类如冰、雷、风、毒瘴等等,这些灵炁由五行灵炁杂交异变而来,较为少见。

    另一类则为器灵,器灵非自然异变产生,而是人为。只有修为极高,对灵炁掌握已入化境才能将体内灵炁塑以物型,或是剑,或是戟,或是其他修行者钟爱的物什。

    这种异变一旦形成,就会潜藏血脉。家族后辈中,可能刚出生的婴孩就带着强大的器灵。

    除以上种种就是原生灵炁,是所有灵炁中最罕见的,有阳之炁与阴之炁两种。这两种灵炁是五行之母,一切灵炁缘其而生。世上拥有原生灵炁的人少之又少,且存于某些特别的种族,千年难遇。”

    寒凌江道:“我明白了。开辟识海后,我需要辨别出自己具有的是何类灵炁,日后修行即是攥取此类灵炁。”

    老和尚颔首道:“基本就是这样,让下的就全靠你自己了。开辟识海并不困难,唯有结成灵台后一定要保持意识不断,切记。而且,你体内的夺心莲种下时日不短,你要尽快完成。”

    寒凌江笑笑:“放心。不会有事。”

    老和尚点点头,示意他可以开始了。

    寒凌江原地盘腿坐下,运转体内奇魔典心法,待灵炁运行流畅后开始凝结灵台。灵台结成之法在奇魔典里有所描述,批注里也将关键之处讲得更加透彻,寒凌江依葫芦画瓢就是了。

    灵炁一点一滴地聚集,凝结成形。这个过程就像是用针线编织衣物,不能操之过急。

    随着时间流逝,寒凌江体内灵炁日渐枯竭,一座无影无形的灵台在其体内逐渐成形。到了第五日,其体内最后一丝灵力融进灵台,灵台至此结成。

    灵台结成的那一瞬间,静坐数日的身影突然一抖,又霎时稳住。寒凌江只觉有无边困意袭来,几乎就要睡去,但他还是强忍着清醒钻进刚刚结成的灵台。

    内世界里空无一物,黑压压一片什么都看不见。寒凌江守住困倦之极的意识,在内世界里运行奇魔典,吸纳天地灵炁。

    如此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的意识在内世界里成形,化成自己模样。又不知过了多久,内世界里有了光,脚下有了土地,身边渐闻水声。

    幽静的竹林里,寒凌江盘腿打坐,身上堆着竹叶,落满了灰尘。距他坐下那一刻,已过去十天了。十天里,老和尚一直站在他身后,未曾离开半步。

    知一和尚每日入夜后都会来看望一次,但从来都是远远观望,没有打扰二人。

    寒凌江结成灵台的十日后,老和尚明显感觉林子里有诸多木属性、土属性、水属性的灵力涌入寒凌江体内。如此看来,寒凌江应是拥有由木、土、水组成的异相灵炁。

    又过五日,涌入寒凌江体内的灵炁渐渐变缓变少,他却一直没有苏醒的迹象。

    老和尚一开始以为是寒凌江在这三种灵力上消耗较大,这也意味着其日后修行天赋更高。后才意识到实则不然,是此地缺少其需要的第四种灵力。此地是竹林深处,最缺少的显然是火属性灵炁。

    “难道这孩子能同时具备水、火两种属性相克的灵炁不成”

    老和尚如是想,然后施展能力,将方圆数里的火属性灵炁尽数收来,竹林温度陡然升高,恍若进入了炎炎夏日。

    果不其然,寒凌江吸收灵炁的速度提升了不少,吸收的灵力大部分也是老和尚汲取来的火属性灵炁。

    如此又过了五日,寒凌江依旧迟迟未醒,并且吸收火属性灵炁的速度也变得十分缓慢。老和尚诧异之下,如法炮制汲取了不少金属性灵力,却是收效甚微。
1...1718192021...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