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许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相当一部分问题,都能用钱来解决。有这一大批物资到来,周辅臣立即感到手头松了不少。
于是乎,他下令朝鲜军与夏军一起,重建江华岛上的防御措施。
江华岛可以说是北面为河,南面为海,如果在河道不结冰的情况之下。河道就是江华岛的天然防线,但是这里总就是北方,定然要未雨绸缪。
朝鲜人或许打仗不行,但是修建防御工事却是可以的。
虽然有大夏支援了一批物资,一时间岛上的粮草倒是没有缺口的,只是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于是乎,周辅臣派周昌与韩王商议,韩王几乎是一拍即合,就派出了不知道多少使者。
向朝鲜各地方,这些地方,有些已经沦陷了,有些还没有沦陷。
韩王与各地取得联系之后,一时间江华岛成为朝鲜的抵抗中心,特别是三南,作为朝鲜的大后方,源源不断将人力物力,派往江华岛。韩王在夏军将领的帮助之下,训练朝鲜军。
而且从夏朝送往江华岛的东西,也变了。
之前多为粮草辎重,而今多为火铳火炮。这些都不是白给的,要朝鲜以各种物资交换。而这些武器都是大夏换装下来的武器。
前文已经说过了,因为鸟铳的威力不足,故而张轩一直想要换一批火铳,而今以模仿西洋火铳的样式,新造出来的火铳,已经开始列装了。故而从军中就退役出不少火铳。
这些火铳,张轩本来想要列装各府县,让各府县训练新兵用。
而今朝鲜急需,就废物利用,派到朝鲜。
这些火铳或许威力不足,但是毕竟是大夏军用标准造出来的,比朝鲜人自然造的要好上不知道多少。这些火铳在今后的交战之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让清军如入泥泽之中。
而清军攻下汉城之后,也开始转换战略了。
见夏军水师的实力,他们就知道江华岛是攻不下来的,故而清军转攻朝鲜各地,想着只要朝鲜各地臣服,江华岛,不过是区区一岛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处。故而阿济格自己带对于看住江华岛,而分兵南下。
一时间三南都受到了威胁。
在世宗附近,清军再一次大败朝鲜军,俘获甚重。朝鲜军队主力几乎全部溃散。但是清军也遇见了麻烦。
清军遇见最大的麻烦,小队人马,遇见大量朝鲜火铳兵的伏击。
这朝鲜毕竟是朝鲜人的朝鲜,清军的暴行,让朝鲜上下所有矛盾都搁置了,一心抵抗清廷。如果在汉城之屠前,朝
鲜人内部还有很多人亲附清廷,想要以卑躬屈膝,求得朝鲜太平。
但是而今,这些人一个也没有了。
或许有一些人已经投靠清廷,成为清廷下属官员了。但是剩下都是决议与清廷作战到底。
因为夏军占据海上优势,故而常常派船,到各个海边,将各地物资,武器做出调配,也就是本来分散朝鲜各地,以大海为通途,连成一起。清军虽然有数万大军,朝鲜军根本不能撼动。
只是这数万人对朝鲜数千里土地来说,却太少了一点,一时间朝鲜大地之上,反抗此起彼伏。而清军清剿一地,很可能,这里的人马,都会从海上撤离,等清军离开之后,再回到此地。
阿济格对这样的情况,大为恼怒。
对这样的情况,阿济格决定大开杀戒。
凡是这样的地方,当地百姓尽屠之。宁可将朝鲜杀成白地,也不能容忍朝鲜人如此猖狂。
阿济格如此决绝的态度,清军之中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但是阿济格的命令,不是他们能够挽回的,只有博洛将一批朝鲜人迁往辽东屯田之外,其余的人大片大片的死在了清军的屠刀之上。
如果没有夏军的支持,或许朝鲜人就屈服了。
但是在夏军源源不断的支持之下,朝鲜人保住了最南面的两个道,韩王更是明白,他已经没有退路了,甚至在夏军一部的护卫之下,巡视南方两道。激励士气,巡视各地。
一时间清军与夏军大战没有多少,但是百余人,数百人的小仗,从早到晚,各处都没有断绝,在仇恨的驱使之下。战事打得尤其惨烈。
而这个时候,阿济格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向北京求援,或物资,或人手。
单单看朝鲜战场之上,清军,夏军,朝鲜人三方,可以说是三败具伤,朝鲜人就不用说了,这一战,估计是朝鲜所受苦难,大抵要超过了万历援朝之战。而对清军与夏军来说,也是空耗钱粮而已。
只是对整体战略来说,夏军是大赚特赚。
虽然朝鲜战事对大夏来说,也是也个很大的负担,朝鲜人大部分物资都是大夏负担的。但是朝鲜人有力的牵制了清军一部。
而且对大夏是负担,对清廷就不是负担了。
比起钱来,纵然大夏而今很是紧张,但是也远超清廷,这一点张轩很有信心。如果能用钱将清廷砸倒,张轩就不担心了。
第一百二十二章 昭武二年春
第一百二十二章昭武二年春
昭武二年的整个春天,都被朝鲜战事牵动。
不管是猛地加快的铸币步伐,还是提速的土地清丈,乃至于姚启圣提案所言的商税整理。
户部人数就好像是吹气球一般扩大起来,成为六部之中第一大部,而且更是没有一点想要停下来的样子。丈量土地,海关税收,各地盐课,各地海关税收,还有商税。商税又分为坐税,与国内关卡税。再加上国债,预算,决算,审核天下各部开支。凡是有关财政的事情,都是户部负责,此刻姚启圣还想将铸币一事纳入户部管辖之一。
以至于户部有一个尚书,但是类似于副部长的,加衔户部尚书,户部侍郎,就有好几个。
姚启圣的权力之大,让天下所有开支,都要在姚启圣手中走一趟。
以至于张质有些不爽了。
张质作为内阁首辅,说起来是天下文官之首。大夏朝廷之中的第一,时人皆以丞相称之。张轩对他也很放权。只是他有自知之明,他虽然在军中有些影响力,却不敢将手深入枢密院之中。
这是皇帝的自留地,绝非旁人可以染指的。
而天下财权又在姚启圣手中,而今天下大事频频,但是那一件事情不关系到财政,所以有钱在手,姚启圣的权力在不知不觉之间大增,已经侵占了张质的权力。
张质一直想办法反制姚启圣。
他还年轻,才没有那么早就被姚启圣取而代之。
张质本人也不是傻子。
知道这个时候,如果跳起争斗,张轩定然会处置他。而且不利于大局。不过聪明人都会顺势而为。在看似大公无私之中,合情合理的夹杂私货。
这一件事情,张质本来想要缓一缓的。只是因为攻台之战,朝鲜战事两件大事爆发,朝廷财政危机加重,户部权力大规模扩张,让张质坐不住了。等朝鲜战局一稳定下来之后,就立即见张轩呈上官制改革方案。
张质与张轩在御书房之中,相对而坐,张质侃侃而谈,说道“陛下,本朝开国以来,大部分因循前朝,小部分乃太祖,先帝,乃至于陛下开创,诸般条例,各有抵触之处,下面的人不知所从,有狡诈之徒,肆意发挥,动则圣言,皆出己意,此乃理民之急务也。”
张轩点点头说道“这一件事情,的确要做。”
张质这一段话中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国家体制建设。
对这一点缺点,张轩还是很明白的。
毕竟罗汝才匆匆建国立基,不过数月就撒手人寰。而罗玉龙登基之后,一直在想办法竖立威信。而这些制度建设,他其实并不是太懂的,只是任钱谦益做而已。
三年下来,也不是没有成果的。
只是这些成果随着南京陷落,都付之东流了。再加上张轩掀起钱逆案,以钱谦益为首牵连了不知道多少人,这样的情况之下,不管当初钱谦益到底做了什么,是对是错,都会被一概推翻。
纵然是张轩也无法控制。
好在张质在大夏朝廷之中,也算是老臣,对这些东西很是熟稔。才保留了一些来。
但是就整体来说,大夏朝廷从内到外,有太多太多的不足之处了,甚至有些地方的百姓,都还以为自己还活在明朝的。很多案件的判断,政事的处理都是按照明朝的规矩来的。
很多明代的弊政都承袭下来。
张轩想丈量土地,清理税基,自然不想因循守旧下去,说道“不知道大兄,想从什么地方下手”
张质说道“凡是民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要做第一件事情,就该以官制为先,太祖之制,惩前朝弊政,置内阁,以相权托之。使内阁大学士兼部务,以求事权合一。增内阁之权。”
张轩点头,对这一点太明白了。
这就是张轩推动的,一方面当时合适的文臣不多,另外就是理清内阁与六部的关系。
在明朝,官方最高行政机构在六部,而内阁不算。内阁的地位虽然逐渐提高,但是法律意义上的文臣最高还是六部尚书。特别是吏部尚书,一旦有强势的吏部尚书,也能对抗内阁。
张轩当时这样做,确定了内阁与六部的上下级关系。天下行政之权,尽归内阁。
“当时固然是便宜之策,但是而今事过境迁,部务繁多,内阁事务繁多,部务与内阁事务不可兼顾,以臣之见,应当以政事堂旧制,立于宫中,设僚属,卸部务。只是令诸位大学士各有分工。复唐宋之旧制。设中书门下。”
其实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的政治体制,纸面之上看,都是相当完美的,很多事情,只需从故纸堆之中,找出来修修改改就行了。
明代内阁与唐宋丞相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前代丞相是有僚属的,明代的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而已。
张轩听了细细揣摩,说道“兹事体大,此
事当与群臣商议。”
说实话,在这种制度建设之上,张轩不敢独断专行,在行军打仗之上,他敢圣心独断,是因为张轩打了多年的仗,在这些事情上他有信心,但是对于这种制度建设之中,他虽然不能说不懂。但是不敢自信,自己所思所想,没有缺憾。
张质说道“臣这就明发诏书,令京中三品官以上,上书言此事。”
张轩当时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这一分明发上喻,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姚启圣的反应,顿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张质身为内阁首辅,身兼吏部尚书,事务其实也不少。这一两年多,张质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调换地方官员,夏朝行政队伍之中,有太多的降官了,这些前明降官倒不是不能信重,但是张轩却不想他们盘踞在一起。
有些人才调入中枢,有些实在无能之辈,就要刷下来。
清理官员队伍,然后从军中退伍将官,各地小吏,或者从龙有功,得张轩中旨的官员。他能调和各方势力,在张轩进行这么多事情改革之中,大夏朝廷上下并没有遇见什么波折,可见张质还是有功的。
只是这些事情虽然不少,但是比起户部来就小小巫见大巫了。
而且说起来,吏部对于很三品官以上官员任免,也没有太多的权力,都是在张轩御前商议。当然张轩除却方面大员,如一省之巡抚,一地之总兵,一个衙门的主官,这样的大员之外,只要张质所言没有什么大纰漏,一概批准。
所以,即便他卸任吏部尚书之后,他对朝廷重大人员的调动,还是有发言权的,而且他在资历比姚启圣厚实多了,他即便是卸任吏部,也敢肯定吏部一定在他的人手中掌控。
但是户部就不一样了。
户部牵扯利益之大,各种事务之繁杂,很多事情都必须姚启圣亲自去协调,毕竟户部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着银子。姚启圣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一旦卸任户部尚书之后,这些权力就离姚启圣而去。
最最重要的是一件事情,就是张质有后手,可以代替他掌控吏部。
但是姚启圣根基浅薄,难以找到一个与他同心,并能代替他坐镇户部,又能得到朝廷百官的认可的官员。
也就是说张质的卸任吏部,权力还他手中,姚启圣卸任户部,户部的权力恐怕有相当一部分到了户部尚书手中。即便姚启圣担任内阁大学士,统领户部。但是这个新任户部尚书如果得到了内阁其他人的支持,姚启圣未必能事事如愿。
第一百二十三章 昭武二年春二
第一百二十三章昭武二年春二
张轩弄明白这里面的算计,不由的一阵头疼。
军队之中,各路派系林立,不过张轩的嫡系居多,能够掌控局面,换句话说,也是外系将领的存在,让张轩的嫡系将领保持相对团结。而眼前姚启圣,与张质两人都是张轩的嫡系。
在权力诱惑之下,就已经开始暗中争斗了。
让他不知道该做些是好
阻止是无法阻止的。
张质所做所为,或许是有私心的,但是也是因为张轩这一段时间做得有些太过了。让户部职权膨胀,几乎天下税收都入户部。已经影响到了朝中权力平衡,就如同北宋前期。
当时朝廷岁入都入三司,所以丞相与三司使之间,就矛盾重重。
毕竟作为是首辅大员,文官第一人,在财政事务之上,没有发言权,这是张质万万不能容忍。用现代的话,就是这工作还怎么展开啊
但是姚启圣,他作为户部尚书,他不能不为本部门争夺利益,总不能天上掉馅饼却不要吧。只要张轩给户部加担子,他就敢吃下来,越吃越大,就成了而今的样子。
而户部要做这么多事情,不能不揽权。如果没有铁腕的话,张轩分派下来的事情,怎么能执行下去
谁也不肯退步,就成为而今的摸样。
张轩一时间也找不到切入点,只能先放放看看姚启圣是怎么应对。
不过一日,姚启圣就来见张轩了。
“先前首辅所言极是。”姚启圣说道“户部事务繁忙与大学士之职不能兼顾。自然要分开,只是有一件事情,也是当务之急。就是户部权大。已经影响朝中平衡。天下诸般税入,皆入户部,户口之藉,转运调用,朝廷开支,预算决算,如此等等,户部当天下之半,实在非其所宜。”
张轩说道“此事,姚卿有什么想法”
在明代的时候,户部虽然是赋税所在,但是并非所有财政收入都是入户部的。就好像运河上好几个关卡,是隶属工部的。还有各地一些赃款罚银,是走刑部的,兵部还有马政收入,等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