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所以说,财政大头是在户部,但户部不能尽揽天下之财。
只是张轩觉得这样不对,他有意将各部收入,全部挂在户部之下,而各部的办公开支,全部由户部拨款。再加上为了支付前线开支的种种改革,就造成了而今,户部独大于六部的局面。
姚
启圣说道“臣请分拆六部。六部自周以来,传承已久。然而如今事务繁多,非六部可以容纳,故以臣之见,莫不在内阁设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总理各部事务。首辅总览朝政。”
“各部分拆,有事则设,无事则废。理清上下。庶可无患。”
张轩一听,不得不承认,他选出来的大臣,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看看姚启圣这拆招。
张质是想让去除姚启圣户部尚书一职。但是姚启圣转手,将户部尚书这个官职,变成了历史。
张轩想来,即便是张质听了这个建议,也不会拒绝的。
就如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般。内阁下属的各部门越多,则各部的权力也就越少,内阁的权力也就越大。如此一来,内阁诸位阁老,才能坐稳群相之位。而且这也暗合张轩之意。
张轩早就想将各部拆分了。
这也是而今朝廷事务越来越多的现实需求。
甚至张轩也怀疑,姚启圣会不会是与自己商议的时候,揣摩透自己的意思。
这样的情况之下,最大的好处,就是姚启圣的属下,可以担任户部拆分出来的各部尚书了。
如果户部尚书的话,那么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不够格。但是从户部拆分出来的小部,这些人却是最好的人选,毕竟他们之前的工作就是户部之中一摊子事。
不过是加户部尚书衔,或者是户部侍郎的名义做而已。
或许拆分出来的各部,未必能全部保住位置,但是大部分都能掌控在姚启圣一派的人手之中。
张轩心中微微一叹,一时间有了一种紧迫之感。暗道“督察院,也要快些建了。”
夏朝几乎是继承了大明朝的所有体制,但是有一部分体制,被张轩有意搁置,就是言官体系。
张轩从来不觉得这些言官有什么用处,他大权在握,也用不着这些言官,故而大夏虽然有督察院,却是一个清水衙门,没有几个人。甚至很多言官连上朝的名义都没有。
纯粹是张轩没有细细想过用什么样的监察体系,来代替言官而已。
而今,张轩见识了张质与姚启圣之间,小小的交锋,忽然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了。而今张轩军权在握,自然不担心失去控制,后世之君会该怎么办
“将你的意思,写出章程,让群臣商议吧。”张轩说道。
“是。
”姚启圣说道。
随着姚启圣的发声。一时间各位大臣纷纷上书,就本朝官制改革发表意见。
一时间张轩受到这样的奏疏,有数百分之多。
张轩一时间也没有心思关心别的了。他连连下令,首先枢密院体系,不在讨论之列。稳定了枢密院体系,后面的变动,就影响不了前线的战事。第二是户部各司划分条例先行给出。安户部之心,让他们不被外部影响,好生办差。
稳定军方,与丈量土地,整理税基的大事之外。
张轩屡次在大殿召见大臣,内阁,枢密院,还有上书之人中,张轩觉得有见地的人。讨论官制。
而这个官制本身,也不是仅仅是官制。还有朝廷之中各种大事的处理流程。以及内阁的权力边界等等。
这种事情最耗精神,张轩每日都接见大臣,即便是有一言之善,都与之促膝长谈。但是往来这些人都是当时一等一的聪明人,从各个角度,都是言之成礼的。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却有很多抵牾之处。、
张轩每天细细揣摩,分辨他们的公心私心,是有意,是无意,还有哪些可以为朝廷所用,哪些不可。不知道不觉之间,每日早上起床,枕头之上都掉落了不少头发。
这一番大讨论之下,张轩倒是有很多收获,对朝廷体制的改革,也有一番想法。不过最重要的影响,还是张轩对而今很多思潮都有了一些了解。下面的人都对设立丞相,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的。
有很多人都希望张轩,能亲理万几,不假手于人。乾纲独断。
甚至有些大臣对内阁即将权力大增的现实,比张轩自己还担心,为张轩进言,对限制内阁权力有了很多提议。
总体上来说,这个时代,满朝文武所希望的,就是明君。而且不是什么民主,即便是说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黄宗羲,也希望张轩为一个圣明君主,为张轩设计种种制度,放权内阁的同时,也让内阁不能妨碍到君权。
张轩心中一点幻想也磨灭了。什么民主思想,在这个时代根本不适用,就是给自己找麻烦而已。
在这些人议论之中,张轩总体上勾勒出将来大夏体制了,建立起完善的体制。凡是有条可依,有例可寻的事务,都是常务,属于内阁权力范围,而无条可依,或者有内阁大臣以为条例有缪误,需要更改的事情,属于皇帝的事情。
这就要召开御前会议,有关大臣与内阁大臣一起商议,做出裁定,也是以后此类事务的处理流程。
第一百二十四章 吴三桂的异动
第一百二十四章吴三桂的异动
不过,这一切,首先要一部现实可行的法典,规范行政,刑法,民法,商法。乃至于皇室法律。
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张轩心中仅仅有一个框架而已,想让这个框架变成成法,还需要好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只是很快张轩只能暂时将这一件事情的压制下去了。因为四川有了动静。
“陛下。”郑廉说道“四川急报。清廷使者督促吴三桂出兵进犯,吴三桂犹豫数日,已经开始聚集兵力,只是侵犯何处尚且不知道。”
郑廉而今是通政司主管,一方面所有进宫的奏疏都要从郑廉这个过一遍。另外他还肩负住大夏外部的情报汇总。张轩在各方都派出几个主管各地情报。只需将情报传递过来就行。
以这个时代的速度,千里迢迢的想要有什么主动的动作,也是很难。
故而郑廉也不过是一个接受消息的人,并不是所有的情报主管。
张轩猛地从各种权利义务制衡效率。等思考之中挣脱出来,对左右说道“前番,滇王所上奏疏在什么地方,给朕找不出来。”
立即有好几个太监,在一排排书架之中寻找,在云南的条目下面,将李定国最近的奏疏拿了过来。
张轩接过,匆匆少了一遍。闭上眼睛默默的沉思。
对这奏疏,张轩看了不止一遍。
张轩这御书房是他处置政务的地方。虽然空间不小,但是他每天批阅的奏疏,数以百计,这还是内阁为张轩筛选过一遍的结果。如果所有的奏疏都留在这里,这三进五间的老房子,可是存不了这么多的奏疏,唯有张轩觉得重要,认为以后还会看的奏疏,才会留副本在此。
这奏疏张轩早就看过了。
其中李定国不耐其烦的将云贵总督府的情况一一交代一番,其中兵力,粮草,将领,物资储备,各土司的状况,特别还交代了永历可能的踪迹。似乎在南边与那氏土司联姻,占据了两三县之地,打起了大明的招牌。
李定国还请旨要不要进剿。
最后,李定国没有做出任何谈判,对张轩想知道,是否攻川决策上,恭听圣裁。
李定国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张轩却从这书中的字里行间找到了其中态度,分明是八个字“或可一战,时机未到。”
于是张轩就将攻四川的想法按捺下去了。
却不想张轩没有
西征之意,吴三桂却不安于位了。
张轩冷哼一声,说道“传枢密府诸位进宫。将内阁诸位一并请来吧。”
“是。”李辅国说道。
随即下去传令了。
就在张轩商议如何应对四川的变故,如果吴三桂进犯,该如何应对,还要如何对待与吴三桂私下的交易,等等问题的时候。
成都,蜀王宫之中。而今的蜀王宫已经是平西王府了。一面等人高的西洋镜,将吴三桂整个人反射其中。
吴三桂也在整理衣甲。只见镜中有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浑身披甲,一只手环抱头盔,头盔上的红缨,长长的跳起,不住的跳跃,就好像是一把火焰一般。
而今的吴三桂正值盛年。是一个枭雄最好的年纪。
这一次清廷对吴三桂,可以说是软硬兼施了。
软的不是别的,就是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招为驸马。与皇室联姻。硬得就是如果他不肯出战的话,那么清军将派甘陕绿营兵南下,到时候四川就不容吴三桂做主了。
吴三桂也是想了很长时间。
最后决定明征贵州,实平川南。
之所以如此做,吴三桂是一个聪明人,他更知道,无论是多尔衮,还是张轩都是聪明人,对于聪明人来说,很多事情都不用明说,吴三桂很明白,多尔衮是决计不会信任他的。他也不可能投靠南朝,在两国之间骑墙是他最好的结局。
而且吴三桂与东虏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故而对东虏的情况最清楚不过了。他能看得到东虏的虚弱,而今的情况,对他再好不过了,东虏对南朝略处下风,他的位置就很重要了。
东虏不会轻易对付他。他也不想将南朝得罪狠了,否则南朝不先攻北方,先打他,他未必能承受的住。
至于川南诸部,都是之前的明军。他们杀了杨展,来投奔吴三桂。
吴三桂一一接纳,不过是让他们换了一个头衔驻守原地罢了。当时吴三桂是没有能力,将他们纳入麾下,但是在四川修养生息一两年之后,虽然有了能力,但却不敢妄动。
毕竟川南虽然都是大山,这个时代四川与云南之间虽然相邻,但是却要毗邻贵州一面才有道路相同,其余的地方都是群山之中,难行大军。
如果吴三桂轻举妄动,这些墙头草逼急了说不定,会投降南朝,那就不好办了。
而今借助南下的名义,将川南诸部全部征召过来,一起南征,
将他们消耗掉,将川南各地置于他的掌控之中。
想来也足以给清廷一个交代了。
不过,这一件事情,事先要与南朝达成默契。
当然了,能不能达成默契,吴三桂并不是太在乎的。他也得到了消息,从长江到南阳,各部清军异动频频,想给张轩造成压力。而且清军与夏军正在朝鲜鏖战,想来夏军也没有那个心思在南边再开战场。
而且吴三桂对自己的军队,也是有信心的。
有一种默契,是胜者对败者的放纵。这一点不需要对方有默契,只需要自己有默契就行了。对于能否大获全胜,吴三桂有一点点担心,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边打边谈,却是很有自信,达成自己想要的要求。
吴三桂将头盔带了上去。大步走了出去,无数士卒都在外面等候,吴三桂翻身上马,随即身后的士卒纷纷上马,数千骑兵护送着吴三桂来到一处大校场之中。
大校场之上,刀枪林立,火铳大炮,应有尽有,一面面旗帜,一眼看不到头,这数万大军,装备精良,骑炮皆有,气势恢宏,兵强马壮。这就是吴三桂这一两年在四川境内,百般收刮,又与南朝暗地通商下来的结果。
吴三桂是一个典型的军阀,不管是在辽东,还是在四川。他有了钱之后,就将这些钱都砸在武备之上,如此一来。吴三桂所部有而今的气象,也是自然而然的。
而有这样的部众,也是吴三桂行事的底气所在。
如果加上川南各部,吴三桂麾下兵马已经接近二十万了。
二十万大军,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吴三桂在校阅大军,做出征之前最后的准备,而他派出的使者,也来道了chongqg。只是chongqg这边贺虎头不敢做做主。他也知道吴三桂的异动,已经加强警戒,至于其他的事情,只能交给南京方面处理了。
于是吴三桂的使者,顺流直下,不过一两日的时间就来到了南京城之中。
对于吴三桂异动这一件事情,被严格保密,大部分官员都不知道,他们还沉浸在争论治国之道。如何改易官制之上,只是他们没有发现,这一两日,所有内阁,枢密院的高官都齐齐的消失不见。保持了沉默。
因为他们在宫中御前会议之上,为应对吴三桂异动这一件事情上,吵得不可开交。一两日之内,都没有议论出一个结果来,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张轩却不能让他们无限期拖延下去了。强留他们在宫中,一定要一个结果出来。否则就留宿宫中吧。
第一百二十五章 决策西征
第一百二十五章决策西征
“陛下,非臣不知道此事至关重大,清军有挑衅之意,不力拒之,恐有大患。然朝廷财政,捉襟见肘,已支应朝鲜战场,又要随时戒备清军南下。去岁存银早已耗尽,今年国债,就要延期。实在没有一笔银钱,来支撑西边战事。以臣之见,西线战事,当以守为主。勒令诸将守臣不得出兵。”张质说道。
袁时中见了皱眉说道“如此以来国朝威风扫地。何以号令天下且滇王李定国乃天下名将。吴三桂远不及也。”
“臣固知滇王乃名将之资,然凡事未虑胜先虑败,朝鲜战事僵持未解,日耗千金。长江上下。信阳,南阳之地,大军对峙不可轻动。西南山势艰险,利于守不利于攻。若守将,能安心守之,则万无一失。轻言浪战,胜不过小胜。一旦大败,西南非我所有。敌居高临下。虎视湖广。再有清军北方压境,臣恐有不忍言之事。”张质面色严肃的说道。
“如果陛下,非要西南动兵,臣请罢朝鲜之战。专事西南。”
袁时中听了,冷哼一声,说道“危言耸听。”却没有继续说下去了。
张轩了然。
袁时中知道,张质所言,虽然有危言耸听之意,但是小半还是实话的朝廷兵力分布,以长江河南为重,西南之兵,因大西兵之故,一直在缩减之中。将张献忠旧部调出,将朝廷嫡系调入。如此大西君旧部虽然没有了反叛的危险。是在军事改革之中,并没有尝到甜头。
张轩纵然相信李定国。但是强干弱枝之意也是很明显的。这一两年中,其他各军。多有加强。或调配军官。或加强武器。唯独滇军镇之以静,实力没有太多的提升。用来依山守险却是没有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