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袁时中皱眉说道“张阁老,这事情可不是这么算的,而今救朝鲜,其势在我。如果任朝鲜亡国,再攻朝鲜,那就是其势在人,到时候,可不像你说的那么容易了。”
袁时中是在战场上厮杀出来的,自然明白,在战场之上,什么民心,都是虚的,只有刀枪,粮食,城池,兵力,是实实在在的,而今清军兵临城下,大军援朝,到了朝鲜就有朝鲜军做接应,所花费的力气也比较小。
但是一旦让清军占据朝鲜之后,再想救朝鲜,单单是在陆地上站稳脚跟,就要花好大的力气。
张质说道“这我也知道,只是朝廷实在没钱啊。而今国库里面有多少银子,陛下您是刚刚过目的,如果与清廷在朝鲜大大出手,跨海征伐,消耗百万不止,一旦战事迁延。作战不力,更是一个无敌洞。”
“朝廷实在拿不出这一笔钱来。”
“最好能稍稍缓一下。”
袁时中说道“陛下不是有什么国债吗再借一批钱不就行了吗”
张质厉声说道“这怎么能行,今年已经有三百万,决计不可再借了。”
张轩心中明白,其实张质是反对而今出兵的,只是张轩刚刚先说了一句,暗示很明白了。张质不好反驳,只是想将这一件事情拖下去,张轩未必不知道自己手头有多少钱。能办多少事情。
但
是实在不甘心。
如果张轩没有这个计划,那么也就算了。毕竟朝鲜距离那南方是有一点远。
只是他构思了近半年的朝鲜攻略,进行的相当顺利,甚至朝鲜那边也有一拍即合的想法。此刻让张轩放弃,实在有些难受的紧。张轩思来想去说道“朝鲜不可不救,朝鲜乃我朝藩国属臣,今日不救朝鲜,恐令琉球安南等国心寒,朝廷之威望扫地。钱粮的办法,总是有办法解决的。但是朝鲜亡国,清廷多得一国之力。于我大有不利。”
“而今两国相持不下。”
“看上去风平浪静,但实际上争锋从来在,本年边境,双方士卒厮杀,伤亡就在千人之上,东虏亡我之心不死,故而那么是让东虏计划不得逞,这事情也要做。”
“而今我朝的财政困难,难道清廷就不困难了。”
“如果我朝现在援朝,可以借用朝鲜国力,想来朝鲜也是海东大国,一时半会家底耗不完的。如果以朝鲜一国,将清廷拖到这里,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袁时中说道“陛下英明。”
想打仗,不仅仅是枢密院的想法,还是几乎所有的武将的想法。
武将的功勋只能通过打仗来实现。所以枢密院上下,早就蠢蠢欲动了。之前攻台之战,多用水师,主力还是郑氏。想来这一战,主战场在朝鲜,虽然也有水军,但是水军定然不能当做主力了。
一时间不知道多少机会,袁时中岂能不支持。他如果不支持,他回去之后,都不好与下面的人说话。
张质见张轩如此,也不好说什么。心中盘算着从什么地方能挤出一点钱来,一边说道“陛下圣明。”
张轩说道“既然如此,军情紧急,事不宜迟。何人可为援朝主将”
张质说道“陛下,朝鲜海东大国,也是中华一脉,当以大臣联络之,如果单用武将恐怕联络不畅,臣建议闽浙总督,南洋巡抚张家玉任之。”
袁时中听了一挑眉头,正要说话。张轩就先说了,道“不成。张卿身负要任,等闲不可动之。”
张质说道“既然如此,臣就荐浙江巡抚,郭之奇作为副。”
张轩想了想,问袁时中说道“枢密院觉得如何”
袁时中这才反应过来,张质分明以退为进,先提出一个不可能的事情,然后退而求其次。暗骂狡诈之余,心中思量,似乎也应该有这样一个角色,让他与朝鲜一方沟通。瞥了一眼张质,说道“臣无异议。”
第九十七章 援朝主将
第九十七章援朝主将
张轩加上袁时中,加上张质,做出的决定,几乎上就没有推翻的可能了。张轩说道“郭之奇为副,那么谁为主将。”
“臣以为此去朝鲜,一路走海路而去,一切都从海上而来,臣以为,援朝主将,当有水战经验。”袁时中说道“闽王新定台湾,不可轻离,臣以为枢密院副使周辅臣可以承担重任。”
张轩心中暗暗思索。
其实他心中也明白,这个主将最合适的是郑成功。
郑成功水战打过,陆战打过,经验丰富。统率十万大军都没有问题。但是周辅臣与郑成功相比,要差上好多了。周辅臣虽然也打过陆战,但是投身水师之前,他领兵数量不过数百数千,虽然在水师之中也打过水战,统兵数万。
但是这些战事,都是在长江上打的。
与海上是两个模样。
周辅臣实在不能让他放心。
但是郑成功却是不可能用的。
即便不说郑成功与朝廷之间的微妙关系,单单说,郑成功新得大功。如果再立新功,下面的人恐怕不平的很。更不要说,郑氏与荷兰人一战,并非没有损失,这样连续动用,说不定会引起郑氏的不满之意,他们大概会担心,张轩是不是想将他们用尽打光啊。
所以这一人选只能是周辅臣。
张轩心中暗道“周辅臣,也是军中老人了。我派两三个老chéngrén辅佐,也就是了。”他点点头说道“好,派人叫周辅臣过来。”他微微一顿,说道“也将杨绳祖叫过来。”
“是。”李辅国说道。
不一会儿,周辅臣与杨绳祖一并过来了。
而此刻外面的宴会气氛也变得怪异起来,袁时中与张质那是大人物,他们被小太监叫走了。也是正常。毕竟张轩时常与大臣商议大事。但是一会儿功夫,周辅臣与杨绳祖又被叫走了。
此刻即便是政治再不敏感的人,也察觉出一点不对劲了。
一个个暗自思量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而在后宫之中,罗玉娇早早回来,带着小丫,董小宛,还有张安,张萍,围做一桌,等候张轩回来。只是红烛都烧了一截,烛泪都流了好大一团,饭菜也变得温温,只有一丝半点的热气而已。
“姑娘,要不要热一下”田大娘悄声问道。
罗玉娇说道“不用了。”她抄起一双筷子,说道“不用管他了,我们自己吃吧。孩子们都饿
了。”
小丫与董小宛对视一眼,不敢反驳,只能在罗玉娇之后动筷了。两个孩子却不知道大人的忧虑,他们早就饿了,随即兴高采烈的吃了起来。
就在她们动筷的时候,张轩也与人动筷了,不过吃得却是朝鲜。
一张舆图铺在桌子上面,这舆图画的相当的简陋,只是画着扭曲的海岸线,还有海上几个圈圈,作为岛屿。还有几个点作为城池,一些画上去的山脉。还有一些关卡。
看起来,比张轩之前看过的大明地图都简陋。
即便如此,这一副朝鲜舆图也是来之不易。要感谢万历年间,援朝之战,当时有不少南兵北上,所以在南京兵部档案之中,居然能找到一份地图,否则连这地图也没有。
张轩看了这地图,说道“辅臣,你此去定然带些人去,好好测绘一下朝鲜地图,这地图简直是没法看。”
周辅臣说道“臣明白。”
似乎是由奢入简难,张轩之前也看着非常简陋的地图,或者根本就没有地图。也照样打仗。而今这样的地图,就看不得了。
张轩说道“这地图虽然简陋,但如今也只能如此,你为主将,你说说,朝鲜这一战,该如此打”
周辅臣紧锁眉头,细细思索。
他知道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机会,一个天大的机会,让他一举成为重将之列的机会。
张轩朝中将领虽然多,但是称得上重将的,也就袁时中,曹宗瑜,李定国,郑成功,高一功,袁宗第,许都等几个人而已,秦猛,马三宝,王光恩,金声桓贺虎头,艾能奇,刘文秀,林察,等人都欠了一些。
可以说,每一个被称为重将的人,或者他自己在军中就是一个派系,或者他本人是这个派系的二号人物。
即便是张轩对每一个重将的调整,也要慎之又慎。
如果不是援朝之战,要动用大量水师,这一战的主将,根本轮不到他上,只要看杨绳祖在一边就看得出来。张轩对他并不是太放心的,让杨绳祖这个老将帮衬一些。
周辅臣决定谨慎一些,说道“陛下,以臣之见,而今敌情不明,再加上军中多为南兵,而今辽东天寒地冻,并不适合动兵。援朝之要,并非力退敌军,而是保全汉城。”
“陛下任臣为援朝主将,臣当先登江华岛,以江华岛为基,然后顺着汉江,逆流而上,在汉城之下立营,与汉城为犄角之势,力保汉城无忧,如果汉城不能守的话,臣必将朝鲜王带回江华岛上。”
“固守江华岛。联合朝鲜军队。与清军再战不迟。”
“而今已入正月,不过数十天,就春暖花开。到时候才是大军反击之时。”
张轩点点头,说道“这倒也稳妥。”
先在朝鲜站稳脚跟。然后将战事拖延下去,不要陷入清军的节奏之中。虽然不是什么惊艳的规划,但也中规中矩,算得上是中平之举。在张轩看来,周辅臣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不错了。
“你准备带多少去”张轩继续问道。
周辅臣沉吟一会儿,说道“臣带多少兵马,不取决于臣,而取决于海运,已经朝鲜能够供应多少。臣要挺进到汉城城下,非三万人马不可,还要足够的火炮火铳。”
“具体情况到了朝鲜之后,看朝鲜能够供应多少人马。”
张轩点点头说道“这三万人马,我会抽调江北大营的人马,决计是精锐。水师之中,由你调配。这些人马都是我朝骨血,汉城能救则救,不能救则据江华岛,重立朝鲜之君,带春暖花开之后,朝廷再大举进军不迟。”
周辅臣说道“臣明白。”
张轩又对杨绳祖说道“杨将军,你是军中老将了,辅臣年纪轻,还请多帮衬一些。只要此战功成,将来朕自然让你独领一军。”
“谢陛下。”杨绳祖说道。
张轩说道“还有一事,北方多马,杨将军可以带些人过去,在朝鲜组建一支马军。以备将来之用。”
一提马军,杨绳祖情绪微微亢奋起来了,他这一辈子几乎都在马上。而今能重回骑马之中,自然是兴奋之极,说道“臣遵旨。”
张轩想了想说道“今日是正旦,朝鲜恐怕支撑不了太久,你们日之内,必须出发。快些下去准备吧。”
“是。”周辅臣与杨绳祖齐声说道。随即行礼,缓缓的退了回去了。
张轩还是觉得不保险,对张质说道“立即派出一名使者,去汉城。告诉朝鲜王,让他坚守汉城,大军不日即至。”
张质说道“是。”但是心中暗道“这样的人,必须智勇双全,一时间哪里找啊”用能力穿过清军的封锁,进入汉城之中,是勇。而又能说服朝鲜王,令朝鲜上下坚定守城之心,却是智。有这样的人才,早就身登高位了。谁愿意去汉城这样生死难知的地方了。
张质随即告退,他回去不仅仅是处理这一件事情,还要处理出兵的后勤事务。这几年,也说不上什么封印不封印,休假不休假了。
第九十八章 出兵准备
第九十八章出兵准备
张质出来的时候,筵席还没有散。张质可不管别的什么,直接将六部大大小小的官吏给叫了回去。一时间这筵席散了大半,而消息也都传开了。清攻朝鲜,朝廷决议援朝。
一时间沸沸扬扬说什么的都有。
张质首先要解决的事情,就是出使汉城的人选,他想了想,直接向下面传话。让下面有意于此的主动请缨。
概因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但是敢孤身去危城之中,这样人首先要有胆气,如果连主动请缨的勇气都没有,这样的人即便过来,又有什么用处,难不成一旦被清军俘获之后,跪地求饶。丧大夏国威。
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个消息很快就有了回应。
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听了这个消息,当夜就来求见张质。
张质看着这年轻人,问身边的人说道“他是”
“学生周昌,荆门人。”这个年轻人拱手说道。
张质看着身边人,这个人立即低声在张质的耳边说道“此人乃是荆门县衙的小吏,因陛下到西京衙门缺人,故而从荆门抽调到了吏部。父亲死于闯王下湖广的战事之中。家中唯有老母在。年有二十。”
张质说道“你家中有老母,为何还要去汉城不知道此去很可能回不来了吗”
周昌说道“忠孝不能两全。卑职小吏出身,如果没有今日的机会,恐怕一辈子只能带一个七品衔。连在大人面前称一句下官的资格都没有。卑职不甘心如此。”
张质说道“好,就你了。你现在是礼部主事,六品。不过这官是假的。只要你能平安的回来,这六品官,我给你坐实。你如果回不来,自然有五品荫封,你家中老母,我也一并照顾,养老送终。”
周昌说道“卑职谢大人。军情紧急。臣这就去朝鲜。”
张质点头,让下面安排船只,周昌还有时间回一趟家。
张质对身边的人,说道“此人也算是一个人才,为何我却不知道”
周昌虽然是小吏,但是在张质面前侃侃而谈,毫不怯场。在张质看来,也算不凡。
“大人,这周昌仅仅是一小吏而已。”身后的官员低声说道。
张质眼睛之中微微发冷,心中暗道“陛下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小吏之中也是有人才的。”
张轩与张质也谈过,打通小吏升官的渠道。也是黄宗羲
策论之中,所谈道的杂途进取策略之一。但是张质却有一些犹豫,一来不知道如何设计胥吏升官的渠道,并保证实行下去。在明朝其实小吏有成为官员的途径,就好像是国子监监生能够做官一样,只是到后来都形同虚设了。只剩下科举一途。这都要考虑的。
二来,就是张质作为进士出身,他对胥吏的印象并不是太好的。
今日见了周昌,他心中暗叹,莫非是自己先存了偏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