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出兵诸多事务最忙的并不是张质,而是张轩。
首先张轩召见了冼子靖。询问冼子靖铸币厂的产量。
这半年来,冼子靖已经建造出一整套水力铸币器械。借助水流之力,效率大大增加,水锤的力量加强之后。所铸造出来的银币在美观之上,更胜一层楼。似乎比铜钱上面的图案还精致一些。
张轩拿着手中的新币,轻轻的摩挲,问道“而今产量如何”
冼子靖说道“已经将户部所有的存银都打造成银币,今日秋税方入库。就等地方上的银子到了。”
秋税在秋后就开始征收,但是很少有在一个月之内,就能征收好的,一般要拖几个月。在第二年,开春之前为截止。故而这一段时间,正是地方上就赋税上缴的高峰。
冼子靖已经在等地方上缴税银了。
张轩在江南已经丈量土地地方按照一条鞭法旧例来办,而对湖广一带赋税,却要实务缴纳,也就是要粮食。不要银子,故而流到冼子靖手中的银子,就更加少了。
按理来说,从货币赋税倒退到了实物赋税,是一种倒退。但是张轩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数十万大军要吃饭,还有一些劳役,官府也要支付口粮,如是等等,朝廷所需的粮食缺口太大了。
如果全部征银,那么朝廷还要拿银子买粮。其中多一流程,就多一些弊端。而且粮食关系国家安全,朝廷即便不能全面掌控也要掌控相当一部分,于是就形成了江浙折银,湖广折粮的局面。
张轩还规划沿着长江,建立起几个大粮仓,方便调动粮食,支援军需。不过而今却还没有这个必要,盖因朝廷的开支浩大,很多地方都弄得紧巴巴的,粮食一到手都拔出去了,根本没有多少存粮。
也是张质运筹得力,忙得脚不点地,才没有让财政上的危机蔓延到其他方面来,这也是张质反对张轩动兵的主要原因。
如武兴四年大战,绝非一两年之间,就能恢复元气的。
张轩细细算了算过手的银两,大抵不过
四五百万两之间,也就所钱息不过几十万两上下,而且不是一时间能够取用的。这根本不行。
张轩想了想,说道“如果朕给弄更多的银子,每月能铸造出多少银币”
冼子靖说道“三百万枚,这已经是最多了。三班劳役昼夜不停,而且也要水流充足。不可持久。”
张轩说道“也就是说算上耗损,一年最多铸造三千万银币”
冼子靖沉吟一会儿,说道“或许多一点,或许少一点,臣第一次做这一件事情,不敢保证。”
“不够。”张轩说道“你立即回去扩建。年产三千万枚远远不够。”
“陛下。”冼子靖悄声问道“要多少”
张轩说道“越多越好。”
冼子靖只有服从的份,说道“是。”
张轩随即将姚启圣叫过来,说道“天下所有赋税,当纳银者,从今日起,全部只收银币。户部当在各府,各海关设立衙门,专司银两兑换银币之事。”
姚启圣说道“臣正有此意。只是恐怕如此,不足以解朝廷今日之困,陛下何不下令天下禁用银两”
张轩想了想,说道“不可操之过急。不过也当下禁令,三年之后,天下禁用银两,银锭,乃至于异国银币。小者用铜钱,大而用银币。”
“是。”姚启圣说道“只是兑换之事,令各地衙门行之即可,陛下何必另设衙门”
张轩说道“朕有用。”
张轩用意是什么是银行。
很多事情,立法是好的,但是在细节之上,就有问题了。就朱元璋的赋税制度之中,什么是最大的弊端,是转运。朱元璋不信任官府,让百姓直接将赋税转运到需要的地方。
但是古代运输环境与现在没有办法比,千里迢迢运过去,耗费之大,还在赋税本身之上。清廷也看出了这个问题。清廷对这个改革是,废除了民解民运的规矩,而是变成民解官运。
张轩对此却有心的想法。
朱元璋担心的不是没有道理,官府的德行是什么样子,张轩也见识过了。凡是官府多插一道手,其中的情弊就加一层。官府解运,虽然减轻了弊端,但是百姓也要大出一笔血来天官府的窟窿。
故而官府堂而皇之的收一项杂税,叫做脚钱。就是运输费。这也是官府上下其手所在,脚钱之多少,全在一张嘴,上官说多少就多少,哪怕是一步路,你要是不交钱,就是不行。
第九十九章 再议铸钱
第九十九章 再议铸钱
张轩在让户部在各处设点,就是想将转运的这个责任从地方官府之中剥夺出来。
将来户部这个点,就可以演变成户部的下级部门,官府收了税直接交到这里就行了。户部直接派军队转运赋税。甚至张轩也想将这一点扩充更大一点。将这分支将来充足税务总局,将所有关于税务的事情,一古脑给这个部分。
这只是张轩的一个想法。
张轩更想的是将这一个个银币与银两的兑换点,转化为银行,先进行兑换,在银两兑换完之后,再做异地汇总。先是官府的异地汇总,也就是银两上缴京城的事务,然后再将业务开放到民间。
至于储蓄,放贷等业务,一步步来,甚至将来这银行是怎么归属,是归属于户部,还是大内等等问题,张轩都还没有思考清楚。但这并不妨碍他先下一闲子。
其实天下禁用银两,对铸币大有好处。只是张轩也清楚的很,这样做的话,对民间损害太大。
大夏的经济体量有大,市面之上流通了多少银两,张轩手中茫然无措,根本不知道,也没有什么经济数据统计,甚至张轩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统计,才能算出来大夏银两流通数量。
让张轩的本意,他宁可潜移默化,让银币在市面上作为主流之后,才下这样带着强制兑换的命令。
不要看一月三百万枚的铸造量,看上去很多,但是即便是南京市面之上,流通的主流还是银两,大量银币虽然都分发到了士卒,官员的手上。
但是想代替银两成为主流货币,还欠了一些火候。
张轩心中暗道“做的太急,恐怕要出问题的。”
“陛下,有一个问题不知道陛下考虑过没有”姚启圣说道“前明铸铜钱不多,民间私钱流通不少。”
张轩说道“你是说私铸吗朕的银币不怕私铸。”
在铸造银币的时候,张轩就让冼子靖做了很多手脚,不说上面花纹,单单是银币的质地就不是寻常匠人能弄出来的,是在水锤下面砸出来的。
“臣说的不是银币,而是铜钱。私铸铜钱不少,但在数量之上,却也无法与前宋相比。这也是有原因的,就是因为民间多用散碎银子,代替了铜钱的位置。而今陛下要将所有银子兑换成银币,那么民间铜钱用度就要短缺了。”
张轩说道“我们还要铸铜钱”
张轩一时间总觉得脑大,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天下之事都相互关联,你觉得解决
一件事情,就有下一件事情冒出来,有时候你觉得在解决一问题,其实也是在制造也个问题。
而世上,除却死人。恐怕没有不遇见事情,有些事情是别人强加的,有些事情是自己找的。
“以臣之见,一是铸税零钱,铸半两钱,或者更小一点的。要么就加铸铜钱。”姚启圣说道。
所谓之半两钱,其实就是重量半两的银币。
张轩所铸的银币,虽然并非纯银,但是在重量之上,还是一两重,抵一两银子。而半两钱,顾名思义就是重量要半两的银币,这个称呼也算是源远流长了,秦代的货币就是半两。
“双管齐下吧。”张轩说道“只是而今国用紧张,银币就少铸币。只是铸铜钱,却要事先准备起来,先打听一下海外的铜料价格。预备着吧。”
中国向来缺铜。可能是中国古代早就已经铜给开采完了。一想起铸铜钱,张轩瞬间想到了从海外采买。还有一处就是云南了。
云南向来产铜,在清代的铜钱所用的铜,都是从云南所出的。云南之事,张轩准备交给李定国去办。
“是。”姚启圣说道。
“数日后,就要出师,这钱粮可够”张轩说道。
“请陛下放心,臣就是将户部扫荡一空,也决计凑出钱粮用度。”姚启圣说道。
张轩说道“不用逼得那么紧。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就再发一批国债也行可以。”
姚启圣说道“是。”但是他心中却一万个不愿意。他总觉得国债这东西,不是体面之事。能不沾就尽量不沾。
钱粮之事没有问题之后,张轩从南京驻军之中,抽调了十个营。
如果以军为建制,抽调再好不过了。
只是事起突然,南京附近的驻军都有使命,猛地抽调一个,恐怕长江防线会出现漏洞。
于是乎。只好分散抽调了。
张轩将十个营分为两军,一军命军号为辽东。另一军命军号为沈阳。
以示今日之战。
从得到消息之后,一直到了正月初五。这五天来,整个南京城大小官员,忙得四脚朝天,特别是周辅臣,他紧急调遣了阮进部水师,由抽调了长江水师一部。征召了不少民船,才凑够了运输的船只。
就在正月初五那一日,从南京出发。
说实话,冬日去朝鲜不是一个好时节,盖因正是逆风。如果换到冬暖花开,南方徐来之日,船只乘风而起,顺利的话,不过数
日,就能到朝鲜。
但是逆风航行,只能用八面来风,在海上走“之”字型,想要到,最少要十几日。
不过从朝鲜到南京倒是顺风,故而在大军出发之后。就有朝鲜第二批使者来了。
一同来的还有朝鲜两位公主。
张轩顿时头大如斗。
多尔衮什么的,他倒不是太在乎的。反正都是生死仇敌,多铎之死,多尔衮定然是算在他头上了。这一点张轩都不在乎,更不要说区区两个女人了。
张轩担心的是罗玉娇。
罗玉娇并非惧内,而是他细细算来,他与罗玉娇结婚以来,也就是当初跟随罗汝才转战河南的时候,过得最为甜蜜。
那时候的张轩,虽然在义军之中有些小官,但是事情并不多。从那之后,不是在外征战,聚多离少。就是公务繁忙,难得一聚。
这已经很对不起她了。
而今又塞了两个朝鲜公主。张轩更是觉得分外对不住。不好意思面对罗玉娇。
只是张轩的大臣们却不能理解张轩这一份惭愧之情,一个个纷纷出列,义正言辞的让张轩纳两位公主,以大夏与朝鲜秦晋之好。还见张轩后宫单薄,子嗣稀少之事又翻了出来。
似乎张轩不纳了两人,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将江山社稷置于不顾一般。
张轩也知道与他们说不清楚。张轩这份惭愧,在这个时代的男人心中根本不可能会有。
张轩好容易将这一件事情按了下去。他站在从前宫到后宫的走道之中,两侧都是高高的红墙,只是红墙之上却有长着不少枯草,也幸好是冬天,如果是夏天的话,这墙头之上定然是郁郁葱葱的。
却不想来到后宫之中,却见罗玉娇与两个一模一样的美人,正在说笑。
张轩一到,这两位朝鲜公主长大虽然漂亮,但是却不能称之为绝色,然两个人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颦一笑似乎心意相通,两人站在一起,八分颜色就有十二分魅力。
张轩心中一宽,心中顿时生出感激与惭愧之情,对罗玉娇说道“玉娇,这实在是”
“你不用说了。”罗玉娇说道“两位公主我见犹怜,何况老奴就在宫中住下吧。”
“是,是,是。老奴听命便是了。”张轩点头哈腰,学着李国辅的样子,说道。
见张轩如此,罗玉娇忍不住轻笑出声,似乎时间回到了从前。但是她知道这仅仅是错觉,他终究是皇帝,终究伴君如伴虎。
第一百章 孤城使臣
第一百章 孤城使臣
周昌一路上毫不停歇。
于正月十五日来到了朝鲜,先到了江华岛。
江华岛就在汉江出海口。这一座岛对于朝鲜王室来说,有特别的含义。一旦朝鲜王室遭遇大难,首先想到离京逃避的地方,就是这里。江华岛距离汉城还是有些距离,最少周昌到的时候,江华岛还是为朝鲜所有的。
只是在周昌看来,这江华岛恐怕长久不了。
唯有几千老弱病残的士卒而已,再加上江华岛与朝鲜半岛只有一道水之隔而已。而且多次都冻实了。
清军如果进攻的话,也是相当容易的。
周昌问汉城战事如何,江华岛守将说道“在三日之前,与汉城断绝了消息。派出去的人,只回来了一个,其余的都为东虏所杀。什么也探查不到,只是说听见了炮声。”
“听见了炮声”周昌的脸色不变,心中却有一些焦急。
大炮在攻城战之中的使用,已经是相当普遍了,周昌又在大夏中枢做过事,消息灵通之极,自然知道大炮的发展,已经清军火炮的水平。如果清军火炮到了,那么汉城在大炮之下,决计坚持不下去的。
他想要去汉城的,就要尽快。否则很可能过去的时候,汉城就已经是一片废墟。
周昌冒此大险,自然要有所作为的。
他召集护送他的百人队。
这一个百户是直接从骑兵之中划拨出来的,夏朝的骑兵虽然少,但是每一个都精锐,而为首的李百户,乃是义军老人,据说跟随李自成征战天下,甚至他还与李自成有些一些关系。
只是他做战虽然勇猛,但是斗大的字不识得一个。按张轩制定的军中规矩,他这一辈子也止步于百户了。但是战场经验非常丰富。麾下的将士多为老卒。周昌留下数人等着接应大军。然后留下八十余骑。周昌说道“李百户,而今的情况你也知道了,你能不敢护送我入汉城。”
李百户脸色横着一道疤,本来有些苍老面孔,也变得狰狞无比。他咧着嘴,说道“老子自然是不惧东虏,但是大人是生是死。就不知道了,如果大人胆子大,老子跟你走一趟,如果大人胆子自己不想去,也可用我们当借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