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万法无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巡山校尉

    归无咎旁观者清,却知黄希音虽然与自己师徒名分已定,但是在她幼小心灵的深处,自己既是师父和榜样,又是挑战的对象,攀登的目标。这种情怀与姜敏仪的立场,自有殊途同归之处。

    当然,这个道理,以黄希音当下的智力,是无法精确自知的。体现在外的,无非是大而化之的“性情相投”而已。

    此时,姜敏仪知道。归无咎看似闲适平和,其实是在调和心境,准备着与荀申的最后一战。因此与归无咎保持着若即若离的间距,以免他受到干扰。

    不想归无咎主动招了招手,唤她到近前来。

    归无咎笑言道:“对于三日后与荀申的一战,敏仪你怎么看?”

    姜敏仪心中一动。荀申在甘堂宗一直是处于一种极为超然的地位,七十七家隐宗,二百余位真传,和荀申有过深交的人极少。

    纵然是当年洞玄会、今日诠道会。荀申的比斗出场,也只是模模糊糊的一出手便奠定胜局翩然而去,几乎无法汲取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而姜敏仪,正是极少数和荀申有真正实战交手经验的人物。

    自她借居归无咎洞府以来,心中早已笃定,归无咎会向她打探荀申的消息情报。可是一连数月,归无咎竟始终缄默不言。

    就在姜敏仪以为归无咎不会再问时,临战前夕,他又偏偏发问了。

    按照姜敏仪的意思,要么不闻不问,一切以我为主;既然要问,就当早日发问,知己知彼。

    换作旁人,姜敏仪必要以为这是一个患得患失、优柔寡断,心性难以自持之辈。

    但是对于归无咎,她却不敢如是想。

    认真了考虑了一阵,姜敏仪答道:“荀申的境界,已经是万千修道者梦寐以求的浑融无暇,精纯不二的至境。而你归无咎的境界,却在此浑融之上,更进一步。若是二人功行相当,你自然是稳操胜券。”

    “如今的现状,你在境界上胜过一筹,而功行上荀申领先一步,大约各有所长。”

    “只是纵然是道术相成,到底是道为主,术为从。道为根本,术为发明。真个到了旗鼓相当混冥难分、唯有一意之所主捕捉胜负之机的紧要关头,自然是你多占胜面。”

    如果归无咎真的是金丹境界的法力,姜敏仪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相信他有一丝胜望。但是通过二人的实际交手,姜敏仪已经准确的估算出,归无咎的法力,大可以看成是一位元婴中期修士——尽管她并不知道归无咎是如何做到的。

    归无咎点了点头。姜敏仪的论断,算是持中之论。

    但是姜敏仪突然话锋一转,又道:“但是你也不可掉以轻心。”

    “纵然是大势如此,但是若是世事皆绝对精确的依照秩序运行,那么人人都各自接受属于自己器分的命运也就罢了,又要成什么道、修什么仙?”

    “照理说,功行愈精微、愈加逼近顶点,变数也就愈小。但是古往今来,强弱胜负颠倒,攻守形势变幻,后来者居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所以,你还是不能失了小心谨慎之心。”

    归无咎眉毛一蹙。姜敏仪所言固然有理,但是他却敏锐的感受到,这不像是泛泛之谈的大道理。于是笑道:“你似乎意有所指。”

    姜敏仪会意一笑,道:“当年往甘棠宗一行,我对荀申其人,也有几分了解。这人有两个外号,甚是有趣。”

    “在荀申踏入元婴境界之前,并非如现在这般,深居简出,神龙见首不见尾。相反,他性喜交游,尤好与同门谈论兵法弈道。”

    “在修道人中。寄情于琴棋书画的不在少数。但是兵法一道,本是凡民国度‘御众’之法。我修道人有所成就后,举手抬足便有翻山填海之力,纵然用兵如神,又有何用处?故而好此道者极少。”

    “但荀申却与众不同。朋友相会,一张口,三句话不离用兵之法,并自以为此道与仙家道术,自有通融之处。因而在同辈师兄弟中,渐渐得了一个‘兵仙’的诨号。”

    “成就元婴之后,荀申渐渐淡出诸同门视线。其实他是晋入更高层次,与门中化神及元婴三重境修士往来渐密,切磋也多,自此他谈论兵法渐少。但是他并非是摈弃了此道,而是由此入手,超拔其上,最终形成了一种独树一帜的道术理念。”

    “久而久之,‘兵仙’这个名号渐渐淡漠,转而却有更多的人给他起了一个新绰号:‘大阴阳师’。”

    归无咎神情一肃,这“阴阳”二字,莫非是与阴阳道有关?

    姜敏仪似乎已知归无咎心意,摇头道:“敏仪初次听闻此名号,也以为荀申兼修了阴阳道的传承。甚至甘堂宗内,有许多低阶弟子也以讹传讹。”

    “后来敏仪当面相问,才知晓并非如此。所谓‘阴阳师’,乃是门中年齿较长的一辈弟子与他交手之后,赞誉他潜通阴阳之变,出手神鬼莫测。”

    “无论是金丹境还是元婴境,荀申都是以谋定而动、不战屈人而闻名。”

    归无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姜敏仪又道:“我与他交手之后,对于那一次败绩,他看似欣然受之,器量倒也坦荡。但是我从他神态言语之中,却能捕捉到些许遗憾之意。”

    “据敏仪猜测。大约是武道元域的斗法,与荀申生平所学、所持之道大异其趣,故而使得他心意难以畅通,故而未能最圆满的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归无咎喃喃道:“兵仙……大阴阳师……谋定而动,不战屈人……”

    ……

    三峰中峙,高三百余丈,挺削陡峭。

    三峰的峰头,宛如三根支架,支撑着一只倒扣的巨大铜釜。这铜釜,远远一望,直径怕不是有百余丈大小。

    围绕着三座山峰千余里外,便有密如飞蝗的飞舟来回逡巡。不止是这最外层的一道,每隔三十里,便有十二座飞舟裂成一队,环伺待机。

    除了这些流动的飞舟之外,又有悬浮空中的塔楼,远近内外六十四座,暗呈阵法将三座山峰拱卫其中,由此可见其戒备之严密。

    再看那被如临大敌之势卫戍当中的“铜釜”,其上阵纹密布,繁复炫目,更有若有若无的数十道气机弥漫远处。这气机仿佛无形的绳索牵动远近,仔细数之,约莫是七十六道。

    铜釜之上,穿透云层千丈。一道薄如蝉翼的巨大锦帕上,尚有一殿宇坐落。

    殿宇内外,随侍从人,尽是玉衣锦袍,修为无一是金丹境之下。个个腰执令符,神态肃穆,宛如神兵天将。

    大殿正中主位上飘浮着一只蒲团,盘膝静坐着一位面色红润、须发皓白的老者。

    此老面目看着和善,但是气象却与整个雄浑殿宇主客颠倒,使得此间弥漫着主宰一切的意志。

    竟是一位天玄上真亲自坐镇。

    殿下左右,又有两个中年人,功行卓越,气度不凡,道法俱臻离合境界。

    左边那位略显富态之人,面色似乎略一犹豫,上前一步道:“三日之后,若得讯息他果然全胜而终,便开启了‘合界法禁’。”

    “此事纵然一金丹境外门弟子亦能为之。有弟子守在此处谅也无失,恩师不必空侯。不然岂非弟子无能,连这易如反掌之事也不能为师尊分忧。”

    那老者摇了摇头,温言道:“不关你事。此事七十七家盟约,传承十余万载。终于一齐发动,非同小可。”

    “若是在我太素门出了纰漏,纵然有道尊在上,别家不敢指摘,总难免威信大削。故而还是老夫亲自坐镇为妥。修道万载倥偬过,也不必在意空耗这三日功夫。”

    另一位身量高瘦的离合修士亦出言道:“既然兹事体大。尘埃落定之后一齐发动,岂不甚好?何必在结局未定之前,耗费许多人力物力,备好‘合界大阵’?若是此子万一战不能胜,倒连累七**宗白忙活一场。”

    老者一阵沉吟,道:“此事几位道尊,自有道理。或许,是因为一个‘势’字。”

    ……




第一百八十章 隐镜虚刺不宣战
    界天通道之中,最后一战的气象,比往常大有不同。

    那混冥昏黄的小界中心,不知为何多出一张大大的青色伞盖。

    这伞盖之形甚为巨大,几乎不下百丈方圆。但是此伞现在悬浮于百余里高的高空,道道清光自伞内洋溢铺洒笼罩大地,所覆盖的空间更是比伞身大了数百倍,粗粗一望,约莫纵横七八十里有余。

    此伞名为“幽明伞”,本是隐宗四大人劫道尊、琼石门乙道尊的一件异宝。其最初的功用,是铸成一道大阵的压轴法宝,是用以调御千变万化的阵法气机。

    如今此伞单独出现在此处,乃是借助它的一桩妙用。使小界之内的景象,挪转于外,一览无余。甚至一并通过地脉之力,传于七十七家宗门。

    这决定隐宗大计方略的最后一战,几乎每一家隐宗执掌门户的天玄上真都郑重以待,静观局面的发展。

    如此排场,无论是照影石还是天罗石,未免都“后知后觉”了一些,已经满足不了诸宗天玄上真的需求了。

    换言之,一场元婴境界的比斗,即将在至少百余位天玄境上真的注目中进行,这也是亘古以来所未有之事了。

    那“幽明伞”并非荀申与归无咎中的任意一人携来,也不知乙道尊以何等法门将之运转进界天通道之中。

    归无咎纵遁光徐徐降下。就在他来到小界中心的一瞬间,对面也有一人,几乎与他同时抵达,一迈步便落定正中。

    先前一二百场比试,比斗双方要么你早一些,要么我早上半刻。如此巧合的“不期而遇”,是头一遭发生。

    至于是否真的是“巧合”,那就不得而知了。

    归无咎仔细打量着这个仅在“照影石”中模糊见过数面的对手。

    荀申身材瘦削,颧骨鼻梁微挺,肤色发青。按照面相来说是一副阴鸷深刻之貌。可是偏偏他的一双眸子灵动温润,颇有亲切之意。两相结合冲淡,正像是坚冰初融,汇成冷流。虽不易接近,却也不会使人敬而远之。

    荀申内里所着的是一件紧身劲装,与归无咎服饰相似。但是外间却披了一身白色宽袖长袍,一下子将紧致锐利的锋芒收敛了起来。这种松紧相得的衣着,和他的面相隐约间呼应、统一。

    这万众瞩目的相遇,二人却并未太过生分,也没有小心翼翼试探的过程。

    荀申平易之声朗朗传来,仿佛归无咎多年故友一般:“从隐宗大局来看,归道友的获胜似乎是大势所趋;但是出于荀申个人的立场,却不得不全力以赴。”

    “换作旁人,归道友之胜既深孚众人所望,那么想要对抗这裹挟混同的意志,多多少少会有些心理压力。但是在荀某眼中,却并非如此,反而把它看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毕竟,大千世界中,每一次出人意料、打破常规,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惊喜。”

    归无咎淡然道:“若是无法胜过道友,原来许诺,皆是空谈。荀道友自然不必有任何心理负担。”

    “荀道友现在这一番高论,将战胜归某视为‘打破常规的惊喜’,信心似乎稍有不足,恐非临敌之正念。”

    甫一接触,二人便在言语上有所交锋。这剑拔弩张的氛围,和先前临敌时的悠然自得、闲适写意截然不同。

    因为今日所遇,是势均力敌的对手,容不得半点松懈。

    荀申点了点头,欣然道:“不过是诚于本心而已。”

    “荀某之道术,号称‘百兵七法’。炼得神通道法,威能或巨或小,或远或近,或显或隐,或震动山川,或载量微尘,共有百种之多。而每一战临敌之际,所能用者,不过从中择善而取七法。”

    “百中取七,这并非是小瞧了对手;而是若精心选择的七种法门若不能奏效,其余九十三道神通,同样没有丝毫用处。”

    “对付归道友该用哪七种法门,荀某筹谋已有数月之久。直到昨夜子时,才最终定计。但愿不会让归道友失望。”

    两人在小界中心处各自落地,相距本有二三里。伴随着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二人大步流星,飞速接近。

    可是就在荀申最后一句话出口的一瞬间,归无咎出人意料的驻足止步。

    归无咎眸中一阵精芒射出,幽幽道:“白刃加身,鬼神莫测。如果这是道友七种法门的第一种,那么最起码这一道神通,的确没有让归某失望。”

    荀申猛地抬起头,眸中似是有几分意外。

    归无咎大袖一卷,一丝丝火星迸发,化作浓郁的碧气弥漫周遭,挤压着周围的每一寸空间。数息之后,两三点灰烬倏尔粉碎,随风漂去。

    神元索灵符。

    归无咎祭出此符,自然不是用于斗战的。

    却见他周围的空间果然都被墨色浸染,唯有正前方左上、右上、左下、右下与正后方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八个位置,各有一道儿臂粗细的裂隙,那碧色烟气,不得透过。

    其中面前左上角处那一道裂隙,赫然藏着一柄三尺长短的短剑,通体生铁一般的灰色,并不显露丝毫锋芒。但是此剑既能承担着隐刺之重任,威力又岂能小了。

    此时短剑剑尖却遥指着归无咎的胸口,相距只不过两三丈距离。

    若非归无咎及时止步,只消再往前走上两步。利刃加身,避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荀申唇角笑意一抹而过,言道:“这一式本就是旨在收出其不意之效。想来归道友也不会怪罪荀某不宣而战。”

    荀申的语气,飘忽不定,婉转难平,似乎既有失落,又有释然。

    归无咎平静言道:“久闻荀道友‘兵仙人’之誉。出其不意,兵法之常。这也算不了什么。”

    此时归无咎的心意、气机,陡然攀升之极点,抱神以静,洞同天地,圆融不二,明察秋毫之末。

    荀申欣然道:“荀某的道念家数,正要与归道友分说一二。归道友放心,这出其不意的手段,荀申只使一次。接下来的每一式若要出手,必定光明正大,与道友往常的铨道会交手并无不同。”

    荀申此言虽然诚恳已极,但归无咎却不为所动,只微微一笑,心志愈坚,神气愈足,只往当日和“元元”一战时那跳出棋盘的超脱之境而去!

    荀申脸色微变,随即当做无事发生,不紧不慢的述说起来。

    对于荀申的用意,归无咎了如指掌。

    在各宗天玄上真众目睽睽之下,又同为隐宗梁柱,荀申自然不至于用言语上的诈术取胜。因而他所言的“接下来每一式出手必定光明正大”应当是可信的。

    但是此言之用心,并非真心宽慰。而在于暗暗打击归无咎的信心,暗指刚才第一重手段使出,归无咎虽未入彀,却已成惊弓之鸟,这才将周身气息攀登至顶点。若是归无咎闻言再度降下气机,那就是被他牵着鼻子走,被荀申占据了心理上的优势。
1...170171172173174...2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