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万法无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巡山校尉

    荀申却不知,“圆满之上”的至境,是他所领悟不到的。归无咎以我为主,入此境中,并非险遭暗算之后的心有余悸,而是此战发挥长处所不可避免的过程。

    不攀入此道意极境,不足以战胜强敌。

    荀申却似乎真的完全放松了下来,仿佛两人真的是在研讨道术一般,向归无咎介绍着自己第一法的妙意真谛。

    荀申出其不意所用的第一道神通,名为“隐镜”。

    古往今来,最厉害的幻术神通。皆是重视规模全体,易情换景,颠倒天地万象,使得中术之人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与真实无异,难得解脱。

    而荀申的理念,自谓“阴阳轮转一线机,天翻地覆半子先。”

    一局棋的胜负,胜百子是胜,胜半子也是胜。因此不必追求一口气将敌手击倒,而是巧使手段,占一子之先。

    至于余下的“势”与“利”,大可先大大方方让给对方。求全则毁,何如步步为营。只消占的阴阳变幻中的一线先机,那么最终的胜利必定不可逆转。先前所让渡的利益,也必定能够全数追索回来。

    这“隐镜”神通的厉害便在此处了。

    作为甘堂宗自古相承一门高明幻术神通传承,传到荀申手中,并非醉心经营其全体大用,试图制造出一个完整无暇、牢笼人心的幻术空间。

    相反,整个空间的绝大部分依旧是真实的,敌手即便神意探查,也发现不了丝毫错处。

    荀申的一切精力,却用在营造炼化八个角度的狭小空间,仿佛空间裂隙一般,目不能见,耳不能闻,神识不能探隐。

    试想。敌手之神意,需要侦知弥漫周身的整个空间;而荀申的精力,却只需要经营八个有限的“点”。双方轻重难易不同,纵然敌方神意精敏不亚于我,也有极大的可能疏忽错过。

    以一通俗譬喻言之,凡俗间善于说谎之人,也知编织一个完美无瑕的故事,何如依托事实,一假九真。

    更厉害的是,在二人逐渐接近时,荀申的谈吐的语气不缓不急,娓娓道来,其实是意在牵制归无咎注意力的手段。

    这是心术对于神通的辅佐。

    只是“隐镜”遗憾之处在于,荀申的全部法力必须用在经营八道幻术裂隙之上。在幻术裂隙之内,再藏一道神通,非人力所能及。因而真正克敌制胜之物,必须要仰赖法宝外物。

    猝然相逢,若非小铁匠器灵提醒,告知归无咎身畔有一件善于隐匿的异宝,归无咎竟也并未看破荀申的“隐镜”神通。纯以道法而论,是荀申占了先机。这是归无咎入道以来,前所未有的第一次。

    此人深通兵法虚实之道,“兵仙”,“大阴阳师”名号,正得其宜。

    归无咎战意勃发高涨。本土仙道文明中,荀申,是归无咎遇到的第一个真正的高手。




第一百八十一章 凌人 兵法 龙蛇
    归无咎心中的高看一眼,荀申无从知晓。但是此时在荀申心中,却思绪滚滚,有不断的失落、庆幸的情绪在流淌。

    若是寻常修道人,断不容如此显露的负面情绪侵扰心田,必定会强力抑制。但是荀申深明“道法自然”之理,知晓唯有徐徐安抚炼化,彻底理顺本心,臻至“始终不疑”的心境方算成功。

    一味强压,治标不治本,只是铸成一道自我欺骗与安慰的心理防线罢了,徒然给自己增加精神负担,并且早晚有长堤溃围的那一日。

    这也是他使出“隐镜”神通之后,突然又降低节奏,对归无咎阐述道法之理的原因,其实是给自己的心境一个调和缓冲的时间。

    说来话长。

    按照荀申的设计,隐镜虚刺这门神通,修炼到极处。真正克敌制胜的依旧当是神通法术本身,而不该是外物。

    但是以他现在的境界,尚无法做到在维持幻术裂隙的同时,在其中经营一道无声无息的克敌神通。纵然勉强相试,也决逃不过归无咎的耳目。假之以法宝,是不得已之下的权衡之计。

    本来这也算不了什么。

    诸宗真传弟子较技,并不禁绝法宝。只消你所用的法宝与你自家神通道法一脉相承,而非借助品级远高于己的天祭器一流的宝物,依旧便算是你自身战力的一部分,无人敢于质疑。

    而荀申藏在幻境裂隙之中的这一柄三尺短剑,看似寻常,其实却有来历。因为他是门中诸天玄上真厚望所托,所用外物俱是精益求精,这一柄短剑也不例外。

    此剑名为“惊蛰”,本身虽非“天祭器”一流的层次。但是经历诸上真以秘法祭炼,单论隐匿藏虚这一层上的妙用,已经远非寻常元婴修士所能触及了。

    从这个角度说,荀申动用“隐镜”神通倒也罢了,但是“惊蛰剑”的品质,已经隐约触及情理的边界。纵然借助这一招取胜,也有胜之不武的嫌疑。

    连隐约突破规矩的一式并未建功,荀申不免陷入失落与释然之间的矛盾之中,非得徐徐调和不可。

    距离此地甚远的甘堂宗宗门之内,权上真安坐于一方十丈高下的青壁面前,身畔尚有数位气息与他相近的修者,显是甘堂宗大能,各自凝神以待。

    此刻,他正通过幽明伞同步观察界天通道内的战况。

    见此情此景,权上真心中也是有几分讶异。荀申用出了这一招,委实在他预料之外。

    只是这几乎有些越界的手段也未能建功,胜负是小,但愿荀申不要因为这挫败而影响了自家的斗志。

    但是细看荀申的精神面貌,既未轻易受挫,又未勉强抑制,而是从容面对,缓缓调剂,正可见他深载甘堂宗众望、非同一般的心性修为。

    诸位道尊决意提前立下合盟法阵,对此战结果的偏向性已经毋庸多言;权上真自然也知归无咎顺利取胜,乃是对隐宗命运最积极的结果。

    但是荀申若是遭逢挫败而消沉,就非他所乐见了。

    小界通道之中,荀申与归无咎相谈片刻,心意重新复于圆满。

    他果然并未食言。第二次出手光明正大,坦坦荡荡。却见他后纵百余丈,双臂之间,五指虚向,蓦地生出一枚灰蒙蒙的气旋来。

    此物显然是他法力所化,这道神通的显化之形,在荀申这个层次的修者使来,几可以用“其貌不扬”来形容。

    唯有一条奇异处——这尺许宽的气旋,仿佛被关在一个大了尺许的透明圆球内,上上左右往复激突,呈现不规则的乱颤。

    又过了三四息的功夫,这气旋的颤动幅度渐渐缩小,直至完全归于静止,浮动在荀申的掌心。同时荀申面上隐约有青气隐隐,仿佛一块未经锻炼的生铁,身躯翩然若浮,摇曳空中。

    就在这一道诡异神通即将脱手而出的一瞬间,归无咎眸中一抹冷电闪过,毫不迟疑的反手拔剑!

    铿然而起,剑如新月。

    这一剑剑光,精光湛湛,是以归无咎独家体贴的“履尘”剑意为底子;但是月晕浅浅,又含博大通融、气象卓越之意,显然是消化吸收了古空蕴念剑“剑鞘”的许多精义。

    这内外相济的一剑,除却“空蕴念剑”本体以外,单论形成具象、以剑为形的真实剑术,是归无咎的最强一剑!

    一剑出手的瞬间,正是荀申手中蓄势已久的诡异气旋脱手而出的同一刻,全不差分毫。倒像是两人约定好了时辰一般,要验证两道神通的威力。

    荀申的第二道神通名为“凌人”,精义非浅。

    这一道神通看着其貌不扬,但是内中却蕴含无穷杀伐霸气,侵凌扩张,俨然可用“流毒无穷”四字离开形容。只消敌手应对稍有迟疑,待“凌人”神通霸气弥漫,再想抵挡,就十分为难。

    到了那时,纵然神通法力能够抵敌的过,也难免神意飘荡,产生力不从心之感,最终一步一步滑落于失败。

    以一招之先,呈斗气之盛,**蚀骨。是为“凌人”精义。

    对付这一式,唯有鼓足勇气全力出手,在神通起势的一瞬间奋起出击,才是破势之正理。

    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正是破解此术之精义。

    但更厉害的是,荀申这一式“凌人”,暗藏攻心之道,通常并不单独使用。故而成功的把握极大。

    如同先手使出的“隐镜”神通一般,以藏虚变化致胜的神通秘术,在荀申所掌握的秘法之中,共有十二种之多。

    与敌交战之际,荀申都是如今日成法。先以一门诡秘幽深的的神通秘术作为前奏,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若一举建功固然上佳。即便不能成功,敌手也必将大为心悸。

    此时荀申再一举祭出“凌人”神通。若敌手以为荀申的神通风格尽是走的奇变百出的路子,稍稍存有观望谨慎之心。半分踟躇,便葬送了胜局。

    “兵仙人”的兵法精义,融入斗战之中,与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看眼下战局,归无咎显然并未入彀。

    归无咎这代表自家有形剑术最高明的一剑,在“凌人”神通脱手而出的一瞬间遽然发动,剑气荡漾,其锐利跳脱之形,竟让人恍然将有后发先至的错觉。

    所蕴之勇气决绝,一往无前,哪里有半分迟虑?

    两道神通正面轰击,震起方圆百余丈的云气乱流,搅成一团。若是小界之外,必定是飞沙走石,不见天日。

    但是在这小界之中,却只是云气搅动,天光开合,乍阴乍阳,虽浮沉之间妙意不尽,但是到底失之玄虚,难以尽现两道神通摧山断岳的宏伟雄阔。

    归无咎心中,却暗含一丝意外。

    荀申第一式“隐镜”神通几乎得手,让归无咎对荀申不由地不高看了几分。心中忖度,若是荀申所择七法,均是高明莫测不下于“隐镜”神通,那么归无咎今日之战,必定甚为艰苦。

    但是这第二式“凌人”神通,其法意固然依旧甚为高明,但是对归无咎造成的压力,却远非“隐镜”那般惊才绝艳。

    如同他在红云小会之中,辰阳剑山“推锋绝剑”等神通秘法,自然是道义精妙,教人赞不绝口。但其中义理,一旦发挥,就立刻被归无咎窥破其中虚实,有成竹在胸,从而收从容应对之效。

    一言以蔽之:其法虽精,却在归无咎视界之下,不足虑尔。

    荀申见第二式“凌人”无功,毫不气沮,反而气度愈发从容了。冲归无咎点了点头,再度施展手段。

    却见他两臂一抬。各有一点清气,化作两袖青蛇。

    两道气化蛇形,其中一道渐渐生出四足,触须,鳞甲,鹿角,俨然化蛇成龙;另外一只却色泽益发幽深晦暗,光溜溜的吸收一切光泽,除却米粒大小的两目放光之外,通体显成墨色之影。

    一龙一蛇迎风化作丈许长短,一左一右,分兵进袭。其形貌之惟妙惟肖,仿佛真实,显示出荀申对自家法力的精湛造诣。

    归无咎静观荀申施法,报之以洒然一笑。

    此刻那龙形由上而下,攻向归无咎面门;那蛇形由侧翼而来,攻向归无咎肋下。

    但归无咎剑光一起,对“龙形”熟视无睹,斜斜一道清光化作弧线,将那近身的幽黑蛇形斩成两段。

    奇妙的是,蛇身被斩断的同时,距离归无咎尚有数丈之遥的青龙,也迎风溃散,化成碎屑。

    ……



第一百八十二章 诚于道缘念 难争半子先
    一龙一蛇消散之后,荀申镇定如恒。但见他长袖轻抖,两道清气再度显化。依旧是一龙一蛇之身,呈前后夹攻之势,分进合击。

    这一回,归无咎对面前吐信欲噬的蛇首视而不见,剑光一摆,一个轻巧的转折,仿佛海底捞月。眨眼间便把背后龙颈刺个对穿,旋即溃散成一团气机。

    龙身一散,身前黑蛇立即光华暗淡,“砰”地一声闷响,化作十二道烟气,隐没归墟。

    前后同步,丝毫不差。

    这一式“龙蛇”神通,并非简单的分进合击之道,而是荀申自弈棋用兵之中领悟出的法门,把门中一道旧有秘术升华提炼。

    弈法之中,虽然千变万化,但是究其大体,可以分为两道。一是招招争先,抢攻压迫,从而获取胜势;二是以不变应万变,以待敌之破绽,再反客为主。

    其中的“不变”之法,并未一味地消极等待。而是主动创造局面,给与对手看似均等机会的选择权利。

    譬如棋盘之中,有三四个要点,似乎都甚为紧要。在庸手看来,无论落子于哪一处,都是堪称正着。但是在高明的弈者眼中,依旧能够分辨出,这几个备选点有细微的优劣之分。

    若是营造局面,频繁的让敌手去做出这种选择。纵然你可以侥幸蒙对一次,两次,却也经不住五次、十次,二十次。到了百余手落下,双方的差距已经拉得相当之大。

    “龙蛇”神通,正是法此精义而生。

    那一龙一蛇,一显一晦,暗中相互关联。其中一为“正着”,一为“错着”。

    设若龙身为“正着”,蛇身为“错着”。那么当敌手斩中龙身之时,那蛇身仿佛同呼吸、共命运一般,便会自然而然地溃散开来,不劳你再度动手。

    但是若你斩中作为“错着”的蛇身则不然,龙身依旧会向你进袭,那你就不得不使出第二着补救。

    到底是“龙身”为正着,还是“蛇身”为正着,并无一定之规。全在于施术者施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迎上“龙蛇”神通。若是你功行境界远在施法者之上,那自是夷然不惧。大可以使出“一力降十会”的路数,不分青红皂白,将龙蛇二身一并斩杀。

    但是若比斗的二人功力相近,那就断不可行了。

    因为唯有勘破正解,双方这一回合的交手,所消耗的法力才是旗鼓相当。当你每做出一次错误选择,就要相当于消耗了更多的法力与精神。到时候敌手若将此法来回使上成百上千次,便可教你法力耗竭,神气疲软。

    此刻荀申正是如此做的。

    龙蛇之身消散之后,他便依葫芦画瓢,再度将此法使来。

    一开始荀申是秉承虚虚实实之法,来回将“龙身”、“蛇身”中的一种设为正身;几番试探之后,又一反常态连续十余次将“龙身”设为实,“蛇身”设为虚;抑或连续六七次将“蛇”身设为正身。总而言之是变化莫测,全无规律可循。

    但是不论他如何折腾,归无咎剑光纵横,总是一剑了结,并未有一回出手补救。

    此时纵是下愚之人也能看出,五成的几率,任是谁也不肯侥幸连续猜中百余次之多。归无咎的道行,确实足以勘破“龙蛇”神通之虚实。

    然而荀申似乎有着某种执念,依旧乐此不疲一般,来来回回把“龙蛇”神通来击。
1...171172173174175...2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