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吃货军嫂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乐蜀
丁小甜说自己刚来。
古老师带路,让丁小甜跟她走。
十多分钟之后,她们进了公社钢铁厂的厂区家属院,一大片平房区。
古老师带着丁小甜去了这片平房区的一排平房前,她在一间安装着纱窗的红色木门前停下来,轻轻敲了敲门,里面传出来一个中年女人爽利的声音:“来了!”
脚步声近了,门被拉开,门口站着一个剪着齐耳短发的四十岁左右的胖胖的中年女人。
她一看到古老师,就笑着说:“小古快进来。”
古老师没有立即走进去,而是指了指自己身后站着的丁小甜说:“巩姐,这就是我跟你说的我们学校的代课老师丁老师,她爱人是连长,家在农村”
后面的话她没说了,因为丁小甜的情况她早就跟巩蓉说过,现在只需要稍微介绍一下就行。
丁小甜把自行车停好,朝着巩蓉点头,接着喊了她一声:“巩姐。”
“丁老师,快进来,我早就给你们泡好茶了。”巩蓉热情地招呼道。
古老师带着丁小甜,跟在巩蓉身后进了屋。
屋子里的吊扇正在转着,坐在底下的竹椅上,喝着茉莉花茶,丁小甜听古老师跟巩蓉八卦了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不外乎是她们家里的男人和孩子亲戚间的事情,算是女人们聚在一起必谈的内容。
两个人聊了一会儿天,才说到了丁小甜希望说到的正事。
那就是巩蓉都有些什么票,想换多少鸡蛋。
巩蓉板着手指说:“有八十七张肥皂票,三十六块肥皂,布票二十一尺,胶鞋十五双,线手套布手套十二双,还有劳动布的工作服好几件”
丁小甜听她这样一说,就知道被自己算准了,这位公社钢厂的车间主任的爱人家
七零吃货军嫂 分卷阅读71
里这种劳保品一定多,只不过多到这个程度还是让丁小甜有些吃惊的。
她不禁想,难道,这位巩姐和她丈夫是钢铁厂的双职工,不然这劳保福利也不会这样多。
所以,她紧接着就试探地问:“巩姐,你家里的劳保这么多,是不是你跟你爱人都是钢铁厂的职工啊?”
巩姐没来及回答,古老师抢先一步笑着说:“被你猜对了,巩姐在钢铁厂的职工食堂工作,负责给职工们煮饭打饭。”
“原来巩姐在职工食堂工作啊,怪不得家里这么多劳保!”丁小甜感叹道。
巩蓉说:“还是我爱人车间发得多些,我们食堂除了给我们在食堂工作的职工吃得好些,劳保要少得多。”
听说巩蓉在钢铁厂职工食堂工作,还要换这么多鸡蛋丁小甜也是不太理解。
丁小甜想,食堂工作的职工难道发的福利不该是鸡蛋这些副食品吗?
当着巩蓉的面,丁小甜也没问,她只是向巩蓉说了下怎么换鸡蛋,跟古老师的价格一样,八分钱一个,巩蓉拿票给自己,她拿着票去买了肥皂等物品给巩蓉鸡蛋,巩蓉付出买日用品的钱就行。
只不过,她为了巩蓉考虑,认为每两个月换一次好些,那样鸡蛋新鲜些。
她呢,一次负责给巩蓉换两百个鸡蛋,然后巩蓉需要的话,她过两个月再来。
巩蓉听了,说:“好,那就按你说的做。我去给你拿三十块肥皂,还有十二双胶鞋来,这些东西你拿去给我换成鸡蛋,天天堆在屋里,落上面不少灰,我看见都堵心。”
她去拿了个大号的帆布口袋,把家里的那些堆了很久的三十块肥皂和十二双胶鞋装进去,简直有处理了垃圾的爽感。
巩蓉把这个大口袋交给丁小甜,说:“我也不急,下个星期的星期日,你给我拿鸡蛋来都行。要是记不住我家,你就交给古老师,她会转交给我的。”
丁小甜说好。
她把袋子拎出去,捆在了自行车后座,接着她向巩蓉告辞。
巩蓉却说现在差不多四点了,她要去单位食堂上班了,她们都是倒班,上下午晚上轮着来,还有一个半小时,中班的工人要下班了,她要去煮饭了。
古老师也说她要回去准备晚饭了。
丁小甜推着自行车跟着她们吵厂区外走,古老师中途拐弯回家了,剩下丁小甜跟巩蓉一起继续往前走。
钢铁厂的食堂在很大的一个坝子里,房子修得象厂房,丁小甜经过的时候,巩蓉邀请她进去看一看。
丁小甜想反正今天也是休息,也不赶时间,就跟着她一起去看看好了。
她进去看到食堂里面的厨师正在切菜炒菜,巩蓉进去跟另外的女职工一起淘米蒸饭。
所有的炊具都是特大号的,锅铲简直象铲子一样,厨师翻炒菜的时候,真要有体力才能翻得动,所以这里面干活的职工耗的体力不会比钢铁厂炼钢的工人少。夏天,在炉灶跟前一样是高温。
干活的巩蓉,问她要不要一会儿在这食堂吃个晚饭再回去,她可以办招待。
丁小甜说不用了,下次吧。
从钢铁厂食堂出来,她骑着自行车回前进村,路上,她想起三妹曾经说过的话,说她有个做饭的好手艺,不如去单位的食堂工作。但是她今天看了钢厂大食堂的厨师们炒菜,她认为那么多菜,那么大的锅,还有用那么大的铲子铲菜,就算她的手艺再好,也炒不出好菜来。
她比较合适的是小锅小炒,走品路线。
所以,她真要炒菜也是去比较好的集体饭店做厨师,而不是进单位食堂。
还有就是她担心自己真成了职业厨师了,对于做饭的兴趣就会下降了。
骑车回前进村的路上,丁小甜只确定了一点,她是不合适进单位食堂工作的,她妹妹丁小兰出的主意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想到丁小兰,丁小甜就想到了她犯花痴,喜欢那个潘晋原的事情,也不知道母亲有没有好好跟她谈一谈,让她别做那种傻事。
如果三妹继续固执地要去追那个潘晋原,她还管吗?
可能,要管,也要曲线进行吧。
要是最后实在管不了,也只能由得她去了。
回到前进村,丁小甜去新屋那边,她大哥大嫂已经从县城回来了。
丁建军把丁小甜的私章还有三十块钱交到她手里。
丁小甜也把她今天在公社供销社买的给母亲和三妹做衣服的布拿出来,给了大哥。
丁建军问丁小甜买布花了多少钱,他拿给她。
丁小甜说不用了,千万不要跟自己客气,然后她去找母亲说话,问了问母亲有没有跟三妹谈一谈。
唐玉香说,中午吃完饭后,她找了小女儿,专门说了说那件事,可小兰却不愿意听,她说人有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力,连革命先烈都说什么爱情比生命可贵的话。
“哎,她真是会曲解革命先烈的话啊。”丁小甜听了有些头痛,“妈,你一会儿把我给她买的布锁好,你跟她说,要是想要穿新衣服,就要答应你,不要去跟那些知青搅合在一起,总之,能劝就劝吧。”
唐玉香说好。
丁小甜这才去把女儿抱着回新屋那边去了。
晚饭之后,她把丁建国叫到跟前,交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在下工的时候,盯紧他三姐,看她去找谁玩,如果去找了知青点的那个新来的上海知青李志文,或者去了第八生产队找了上海知青潘晋原,就来告诉自己一声。
丁建国答应了,说交给他就是。
她手上重新有了肥皂和胶鞋,上门来找她换鸡蛋和胶鞋的社员们络绎不绝。
没到一个星期,她手上的货都被换完了。
第35章
在光荣小学代课的第二周,丁小甜把两笔比较大的换鸡蛋的买卖做了。
信用社会计主任萧主任,还有钢铁厂巩蓉那里,她都送去了她们要的鸡蛋,从这两笔较大的日用品换鸡蛋的交易里面,她赚了八百多个鸡蛋,这些鸡蛋加上她以前做的零碎的换鸡蛋的交易,她的手里有一千零三十个鸡蛋了。这意味着她如果把这些鸡蛋换成钱,就有一百多块钱。
丁小甜把自己赚的鸡蛋全部都放在随身空间的冷藏箱里。
不过,她还是觉得这些鸡蛋应该处理出去一些,变成现金,得时间放久了不新鲜。
于是后面陆续有信用社和钢铁厂,由袁会计和巩蓉介绍来的人要求换鸡蛋,她就提出用钱换了,借口是暂时生产队的社员不需要肥皂和胶鞋了。
信用社那边的人换鸡蛋,丁小甜要的价格是一毛钱一个,巩蓉钢铁厂那边的人要的价格是八分钱一个。
到学校暑期放假的时候,她已经把自己随身空间里面的鸡蛋处理了六百多个出去,手里
七零吃货军嫂 分卷阅读72
有了六十多块钱,加上她丈夫寄来的三十元,现在她有九十多块钱了。
这个钱足够给女儿秀琳买一辆小童车了。
更何况学校给她发了一个月的工资三十一元,于是她手里有了一百二十一元。
放假之前,丁小甜通过往小学送牛肉的公社肉店的小徐,认识了肉店专门负责牛肉销售的林主任。通过他,丁小甜没要肉票买了五斤碎牛肉放进了随身空间的冷冻箱里面。
这些牛肉,她打算炒一些做成麻婆豆腐请老四丁建国吃。
当初可是答应了要做这道菜给他吃的,也算是对他帮自己打探妹妹丁小兰行踪的奖励。
说起这个三妹,丁小甜还是有些头痛。
之前她出钱出票买了一块白底小红花的布料回来,让她妈妈锁着,叫丁小兰答应不跟那些知青搅合了才给做衣服。结果丁小兰答应了,她妈妈就把布料拿出来,去公社请裁缝给做了新衬衣。
丁小兰穿上新衬衣,还是悄悄跑去了生产队知青点玩,顺便找了李志文,请他邀请潘晋原到第七生产队知青点来耍。
没多久,潘晋原真到第七生产队的知青点来了。
那天,第七生产队知青点放露天电影,附近几个生产队的知青有不少来看电影的,这里面就有潘晋原。
潘晋原跟李志文是同学加同乡,他到第七生产队的知青点来,李志文当然要出面接待他。
丁小兰也在知青点放电影的露天坝子出现了,跟潘晋原和李志文坐在一起说说笑笑。
跟踪她的丁建国看见了,后来回去把这情况对丁小甜说了。
丁小甜见自己的猜测果然应验了,就去找到了李志文,直接把自己还有丁家人不愿意妹妹跟潘晋原往来的意思说了。她请李志文把这话传给潘晋原,请潘晋原以后远着点儿丁小兰。
这件事,丁小甜以为自己去说了,也就尽到了做二姐的责任,以后她都不会插手管这件事情了。
她开始一心一意地准备要去部队探亲要带的东西,家乡的特产,尤其是茶叶和吃的之类。
手里面有点儿钱了,她也就舍得买了,副食品商店里的板鸭,烟熏鸡,她去问了价钱,用鸡蛋跟别人换了些肉票就去买了四只。现在还是夏天,也只有这些腌腊制品带去才不会变味儿。
当然,如果她要把猪蹄下水之类的东西放到随身空间的冰箱里,也不会变味,但是她拿出来给丈夫做着吃的时候,她又怎么解释长途带着去没变味呢。
暂时,她还不想对丈夫说随身空间的事情,或许她会对他提一提,看他的接受程度再说。
茶叶,她买了本县茶厂生产的茉莉花茶,一买就买了两包一斤装的,这种茶价格便宜,还特别受丈夫喜欢,每年他回家都会带两包走。离上次他回家探亲小半年了,丁小甜想,他也该喝完了,就去给他买了两包。
至于家乡的一些特产,比如说各种萝卜干、晒豇豆、冬菜她都准备了些,零零总总加起来起码有五六斤。
她还给他买了两瓶家乡当地产的高粱酒,都是土法酿造蒸馏的高度粮食酒,虽然酒度数高,不过,喝了不上头,何忠灿也挺喜欢。
光荣小学放暑假时,丁小甜随身空间里的水稻成熟了,她白天休息,晚上到随身空间里面去把水稻全部割了,然后拿出来,拿去公社集体的打谷子的作坊,打了接近九十斤的优质大米。
由于是在随身空间里面第一次种出来的水稻,丁小甜留了些稻谷下来做种。
绿色土地上长的南瓜和西瓜丝瓜等,她都陆续采摘下来,只留了少量的等它们长老了,种子留下来,以后如果要栽种的话,这些种子就能派上用场了。
所有随身空间绿色土壤里面长出来的东西,丁小甜都是第一个吃它们的人。
只有她吃过了,觉得没问题,才会拿给家里人和女儿吃。
好在她吃过后,都没有肚子痛,或者产生什么不适。
相反,随身空间绿色土壤里生长的蔬菜味道超好,水稻的稻谷打出来的米也是又香又糯,丁小甜甚至觉得这跟她吃过的顶级泰国香米有一比了。
并且,她的随身空间绿色土壤里面生长的蔬菜和水稻,绝对是纯天然的,半点污染都没有。
别说化肥了,就是生物肥她都没用过。
好象随身空间的绿色土壤本身就是营养充足,你只要栽种植物下去,保住植物有水分,那么它就会充分吸土壤的营养,长大,长成熟。
另外,随身空间也是和外面隔绝的,保证里面的空气也没受到任何污染。
其实在七零年代,丁小甜的家乡农村,不管是种植什么作物,都没有用化肥。
乡村周围,也没有化工厂,马路上跑着的车很少。
就算有污染,也不大,远远不象后来工业发展起来之后,没有一寸土地一段河流一口空气不受到污染的威胁了。
也许七十年代大家生活都不富足,也没有什么神方面的享受,可是那种不被污染威胁的生活还是很让丁小甜喜欢的。
空间中栽种的大米如此好吃,丁小甜动了想去寻找优质大米种子的念头,最好是泰国香米的种子,她觉得要是找到之后在自己的随身空间种下去,能得到最好吃的大米,这比种出好吃的菜还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因为大米是几乎每天每顿要吃的东西,要是每一顿都吃到无污染口感超赞的大米,肯定能益寿延年。
只不过现在她的随身空间里的绿色土地小,全部种满了,每次种的大米也只能有百斤的产量,够她和孩子吃一个季度。但是,她发现大米的成熟速度还是要比她预料更快,从育秧到栽种割也就四十五天左右。
这意味着她每三个月之内要是种植大米,可以割两次,所产的大米够她和孩子吃上半年。
于是半年之内,她可以用三个月来种水稻,三个月种油菜,这么间隔着来,她一年吃的米和油都是自己生产的,绿色无污染优质产品。
作为吃货,比起穿,丁小甜更看重吃,吃饱吃好,是她一辈子的追求。
看看去丈夫部队上探亲要带的东西都买了,丁小甜进城去火车站买了后天的车票,接着给丈夫拍了个电报,告诉她自己是哪天的火车票,什么车次,什么时间到。
电报很简短,只有一排字:7月22日k405次车9点50到妻
这封电报连个抬头称呼都没有,也没有标点符号,符合当时拍电报言简意赅的要求。
因为电报是按照每个字钱,字越多的钱越多,大家都是绞尽脑汁,怎么简单怎么发,前提是对方要能从电报上读懂你要表达的内容。
可以说丁小甜也是拍电报的高手了,这封电报一个字的废话都没有,相当省
七零吃货军嫂 分卷阅读73
钱。
丁小甜将会在七月二十日下午六点半上火车,在车上呆三十九个小时才能到达丈夫所在部队的城市。
那是一座省城,位于西北某地,古代有好几个朝代在那里建都,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丁小甜要坐上这趟火车,需要提前出发去省城赶火车。
为了坐上这趟火车,她要在宜南县城的公共汽车站买一张长途汽车票,花上六个小时,坐汽车去省城。
所以,她一大早就要起来抱着孩子,背着行李出发。
拿到大后天出发的火车票后,丁小甜坐短途车返回光荣公社,再走路回前进村。
回到家后,她也没先去新屋那边接孩子,而是用温水好好洗了个头和澡,今天把她热惨了,也累着了。
这一整天,从早上起来坐上公社赶集的人坐的牛车去了公社,又坐短途车从公社去宜南,宜南县城的火车票代办|点排队一个多小时买到票,中午饭都顾不上吃,就往回赶。最后到了公社,又错过了回村的牛车,只好走路回家,一走就是两个多小时,不累才怪。
洗完澡换了衣服一看钟,都快五点了,她又赶忙准备晚饭。
今天累了一天,她就想吃点儿清淡的,于是煮了绿豆稀饭,炒了个苦瓜,给孩子蒸了一碗鸡蛋羹。
忙活完了,她去新屋那边接孩子,顺便把自己定了火车票,什么时候要走的事情告诉了母亲。
还有她走之后,麻烦母亲帮忙喂鸡以及捡鸡蛋。
她的小鸡仔已经长大,今天早晨开始生蛋了。
由于丁小甜喂给鸡仔们的都是好水好食物,所以它们长得飞快,一天一个样,很快就长大,开始生蛋。
“什么,你养的鸡已经下蛋了?这才多久啊,两个月不到。你的鸡怎么长得那么快?”唐玉香一听也是有些吃惊地问。
“今天早晨才开始生蛋,早晨去鸡窝喂鸡食和蚯蚓给它们吃的时候,在鸡窝里发现了五个鸡蛋。有五只鸡开始下蛋了,要不了几天,其它的鸡也会下蛋的。我想它们长得快是因为我喂得好,才长这么块。”
“喂得好?你就只是给它们吃了不少你养的蚯蚓,就能长这么快,那我下次养鸡也要找你传授经验了。”
“好啊,妈你要学,我就全部教给你。”
两母女说笑了一阵儿,唐玉香就说自己给女婿炒了几斤花生,还有从她泡的盐蛋里面拿出来十个,这是丁家人的心意,让丁小甜带给女婿吃。
丁小甜没推辞。
唐玉香去把炒花生和十个咸鸭蛋拿出来,交给丁小甜,这些东西都在一个竹篮子里。
正好她拿给丁小甜的时候,丁建军等人下工回来了。
李珍月看到那些东西就不太高兴,招呼都没跟丁小甜打一个就进屋了。
丁建军看到,就问这是不是给妹夫带的东西,还问丁小甜是不是定下来哪天走了。
丁小甜告诉他:“大哥,我定了二十号的票,去省城坐火车。”
丁建军“哦”一声,说:“那,到时我送你。”
李珍月拿了毛巾正在擦汗,听到后就不快地说:“让建国去送不行吗?建国每天上工只有五个公分,你是九个公分,耽搁了划不来。”
“我一个人都可以,不用谁送。”丁小甜忙说。
丁建军:“那怎么行,你都没出过门,连省城都没去过,更别说坐火车了。我要是不把你送上火车我不安心。再说了,我们家就只有我跟着爸爸去过省城,还坐过火车。”
丁小甜的爸爸活着时,有一年一个战友家属拍了电报来,说战友病危,战友想见他,让去见一见。
丁解放的那个战友跟他一起在朝鲜战场战斗过,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接了电报,他就带着大儿子,当时只有十二岁的丁建军去了。
所以,丁建军才会说他是丁家唯一的一个去过省城坐过火车的人。
他这样一说,唐玉香也赞成让大儿子送丁小甜去省城上火车了,她也担心没出过门的丁小甜出个意外,会赶不上火车。至于小儿子丁建国,她认为他年龄小,又没出过远门,让他去送丁小甜也不放心。
李珍月看到婆婆和丈夫一条战线,她又被挤到一边了,相当不高兴,扔下帕子回到屋砰地一声把门关了。
对于这个大嫂,丁小甜也是烦了,这次就没有推辞不让大哥送自己了。
尽管她完全可以自己搞定坐火车,毕竟她是重生之后的丁老太,六十八岁的丁老太怎么可能没出过门儿,没坐过火车。不是吹,她可是连飞机也坐过,连国外,什么伦敦巴黎都去过的人。
只不过,搁在现在,她又要抱孩子,又要拿行李,上车下车的,又是长途,如果有大哥帮忙拿东西,跑跑腿什么的,她也要轻松些。
丁小甜就大声说:“那就先谢大哥了,等从部队回来,我请大哥喝酒吃顿好的。”
丁建军笑着摆手:“不用,不用。”
屋子里传来一声脸盆哐当一声摔到地上的声音。
唐玉香和丁建军听了皱了皱眉,丁小甜却是当没听到,抱着孩子回老屋那边了。
回老屋那边丁小甜跟女儿秀琳一起吃了晚饭,正在灶房里洗碗呢,门口突然传来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丁小甜同志”
丁小甜放下碗,转头去看是谁。
只见门口站着一个穿着白衬衣,蓝色裤子的斯文的年轻男人。
这个男人,丁小甜认识,就是很多天前,自己带着三妹、四弟、女儿秀琳一起去照田鸡,那晚经齐运凯介绍,见过一次面的上海男知青李志文。
在自己知道三妹跟知青点的知青来往,还去见过潘晋原之后,她曾经去找过李志文,让他转告潘晋原,让潘晋原别远着点儿自己三妹,丁家不赞成他们来往的话。
一晃大半个月过去,李志文找来,又会说什么呢?
丁小甜:“小李啊,你等等,我把碗洗完。”
话一出口,才觉得有点儿不妥当,现在自己的年纪比李志文大不过两三岁,居然叫人家小李,而且小李,这种称呼听起来好像两个人关系比较近一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