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练东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灵山尊者
虽然一视同仁,亲疏还是有别的。
虞魏两家也被置换到金陵从事商业生产,让扬州各郡县吏员家族跟着效仿,只是他们根基也被换掉了,到了金陵只能从头开始,好在他们不仅有余财,还有不少工商人口,到了金陵还会形成新产业。
从一开始,充实金陵城的就是豪门世族和豪强,给金陵城崛起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扬州博学院背倚钟山,位于金陵最好的地段,所在被张易命名为学府区,整个区都是学府,统称为博学院,目前只有博学院和经学院,周围还有很多空地,是留给医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和艺术院这些学府的,学府区四面都有河流环绕,桥头还有士兵驻守,外人很难进入这里。
同样背倚钟山,紧挨着学府区的是官邸区,能住在这里的,除了州府官吏和将军府军官,就是学府区的教授,高耸地势上建出的楼房,让他们坐在屋里就可以俯瞰半个城市,自然就显得高人一等,无形中提高了住这里的人物等级,也让他们潜移默化接受张易的洗脑。
人人平等在汉代是行不通的,张易可以提高医生的地位,也能改善商人的处境,却不会破坏读书人超然的地位,因为改变这个世界,还得靠越来越多的读书人。
读书人是广义的概念,在金陵并不仅仅指研学经史的士子,研究格物,算术,医术,文学艺术等等,都算得上是读书人,有鸿都门学挡在前面,没人敢说张易僭越。
仅仅一年时间,张易通过权谋和霸道,不仅修筑出金陵城的雏形,还彻底掌控了扬州。
当他回到马迹岛时,翘首以盼一年的蔡邕,一把抓住张易:“你把我的书籍弄到哪里去了”
“笑话,马迹岛就是做书籍的,这么多书,难道不够你看的”
“我说的是我收藏的书籍,很多都是孤本。”
“原版应该已经在你家里,我这次来就是请你回家去住的。”
“我家书在我家里不是这里吧”蔡邕指指他现在的住处。
他们被送到这里后,就被丢在马迹张氏大宅院里,生活条件不错,但是时间久了,还是觉得枯燥无味,因为他们只能看着张易爷爷在竹楼里给孩子启蒙,自己却没有学生可以教授。
“请你来扬州,当然要给你准备住处,我已经在金陵为你准备好了,明天就可以送你们过去。”
爷爷住在马迹已经习惯,也挺享受现在的生活,并不想跟着张易去金陵,最终张易只带走两个客人家庭。
江南河流湖泊多,经过一年的疏浚,从震泽到金陵,并不需要走大江,两艘货船拉着两家人,三天就到了金陵,一直把船开到官邸区的湖面码头上。
有铁血营战士帮忙,很快就把两家人的物资分别送进府邸。
荀爽和蔡邕以后就是博学院的正副院长,他们的府邸是最靠近学府区的,出门过了桥就是学府区。
走到宽大的院门前,张易指着前后各有三层楼房,中间天井还有回廊连接,后面有花园的别墅说:“这就是本将送给你们的宅院,是给你们自己住的,荀家人多,在颍川区还建有十几套这样的宅院,那些都是他家自己出钱建筑的。”
老蔡到了家门口,哪里还会听张易啰嗦,直接奔进去,很快就冲上楼,然后就看到整个三楼都是书橱,他的万卷藏书已经整整齐齐摆在里面。
老蔡看着书橱上的标签,很快就明白这些书,一格一格都是按照千字文的顺序摆放的。很快把几本孤本找出后,验明确实没有错,蔡邕才慢慢退着走出书房。
他很喜欢现在的住宅,尤其是三层,越看越喜欢,他以前的俸禄都被用来购买这些书卷,根本没有钱来置办这些书橱,有时候为了找一卷竹简,他需要翻腾半天。现在好了,万卷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只要熟悉千字文,他很快就能找到想要的书籍,张易替他做了他一直想做的事情。
老蔡下楼来到院子门口,张易和荀爽已经等在门口,荀爽也有很多藏书,和蔡邕相比,却不够看,仅仅上楼扫了一眼就知道没错,下来了后就感谢张易,然后一起等蔡邕。
“你至于这么小气,要挨个点数才放心,天和就是卖书的,怎么会拿你的书”
“谁说吾小气,吾是太喜欢书房了,才不舍得下来。”
张易看蔡邕还盯着三楼看,立刻说:“走吧,我带你去看看另外给你的书房,比你家里的书更多。”
两人将信将疑跟着张易走过宽阔高大的木结构石板桥,顺着笔直的大道,一直来到最高大的建筑前,拾级而上,典韦上前推开一扇大门说:“主公,我就在这里等你。”
这里是扬州最高学府,典韦不爱,连学府的大门都不想进。
看着富丽堂皇的大殿一样的房间,蔡邕慢慢走进去,然后就看到两侧都是长长的走廊,走廊两边都是门户。
&n
73、真正读书人
这里是博学院大楼,最高层是蔡邕的办公室,在隔壁经学院的楼上,是荀爽的办公室。
张易留老蔡继续震惊,拉着荀爽悄无声息走了,刚震惊了老蔡头,张易还要去震一震老荀爽。
荀爽是博学院副院长,兼经学院的山长,荀爽办公室面积和蔡邕的一样大,布置却是另外一种模样。
荀爽研究经学,张易觉得他有点走偏,当然比后世钻研八股的读书人要好得多。
张易要在经学院里重开学风,以君子六艺五德为标准,就得先让荀爽接受,通过他来推广,相对更能被士族接受。张易被定位兵家,虽然也是读书人,儒家士子对他是不感冒的。
荀爽办公室里,是用各种木牌装修的,上面是匠人阴刻的画卷,内容就是六艺五德,还配上插图和讲解。
只要进荀爽办公室看看,就能清楚明白读书人应该什么样子。
这些内容荀爽当然都知道,可他还是细细看了每一块木版画。
良久,才转身对着张易一拜:“天和胸襟开阔,雅量高致,爽愿替主公培养真正读书人。”
“哈哈,张某是兵家,只是眼界深远,思虑周全罢了。”
取得荀爽支持后,再让典韦把老蔡请过来,商讨一阵后,把经学院一分为二,包含经学院和法学院。经学院的教育课程为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法学院主要学习《韩非子》,《商君书》和《汉律》。
博学院大楼里,是扬州郡县官员和学业有成的士子再进修的地方,教学目的就是拓宽眼界,《战国策》,《史记》《吕氏春秋》和《鬼谷子》是主修课本,这些都不是儒家推崇的读物,蔡邕是大汉最博学的学者,却不是儒家,因此博学院由他当山长,才能博采众长。
博学院学子的五德标准是后世流传的仁义礼智信,不是儒家推崇的温良恭俭让。
三人统一思想后,博学院需要聘请哪些老师,教哪些课程,自然由他们两人负责,张易去忙着替教授和学子定制课本,日常服装,以及各种教学器材。
博学院是张易的规划,课本和教学器材乃是重中之重,张易宁愿把自己的想法弄出来,再让别人去改进,也不愿假他人手弄出四不像,自己再去修改。
按照张易的提议,蔡荀两位院长规定,博学院分三种学制,经学院和法学院主要是招收束发少年,培养至冠礼,五年学制。还有一种是研究型学子,在博学院学满五年后,继续留校,深入研究某种学问,研究学问同时,可以兼任博学院老师。最后是博学院短期培训班,学期六个月,速成某个方面的学问。
张易把博学院的主要纲领理清楚后,就带着部曲去洛京,名义上是押运贡品给皇帝。
张易的贡品,主要是玳瑁甲配上金银珍珠做成的簪子,足足带去一船,部分给皇帝赏赐宫女和上林苑的长使少使们,其他是作为礼物,送给洛京的勋贵世族。
扬州不需缴纳赋税,却不妨碍张易进贡给皇帝,现在沿海港口水手渔民很多,捕捞到很多新奇的玩意,被大船岛的工匠制作成各种精美工艺品。
张易要帮他们推销奢侈品,当然要先送进宫廷和上林苑,等洛京和长安流行后,才会作为贩卖到大汉各地。
陪着质帝练了剑法,张易才把十来箱簪子拿出来。
张易打开箱子,拿出一个精美的竹盒,取出一支闪烁着异样光晕的珍珠玳瑁簪,递给皇帝:“好久没见到陛下,甚是想念,恰好有工匠弄出一些新奇玩意,就送来给陛下赏赐后宫。”
“东西不错,朕收下了,汝大老远来洛京,就为了送这几箱头饰说吧,有什么事情要求朕”质帝刘缵看着满满一箱子竹盒,笑着对张易说。
张易打开一个边条箱,取出一个挂轴,展开后是扬州博学院的远景图,来自鸿都门学的营造部吏员杜绝所画。
“去扬州一年多,建了一座学院,旨在培养真正的读书人。”
随后张易就把扬州博学院的学制规划完整说了一遍,最后请皇上下圣旨,给予扬州博学院毕业生正式的身份。
“微臣培训人才,是希望他们到地方上为大汉效力,恳请陛下赐予他们毕业为吏的身份。相比于举孝廉,这种专门培训的年轻学子,更适合郡县吏员职位,在职任上表现优异者,还可以通过举茂才,提拔为官员。”
这是打断士族垄断读书的举措,质帝一听就喜欢:“爱卿博学院毕业,可叫学士,年俸两百石。”这是最低级官员待遇了,和太学生平齐。
张易立刻说:“学士还是从县令属官做起,最初还是一百石吧,任职一年后,同级考评优秀者,升为两百石。”
扬州的每个县里,张易至少要塞进去三五十个学士,由他们辅助县令,彻底取代当地豪强为吏的习惯。
以后扬州的郡守县令都要从这些人中选拔出来,必须要有足够的基数,才能真正选拔出能吏干员。基数大了,实习生工资就不能太高,否则县里付不起俸禄。
74、蜂窝煤攻略
张易来自后世,当然知道现在富饶的豫州和三辅之地,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原因也被专家学者说得很清楚。气候变迁仅仅是一方面,更多原因是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
煤炭储量大,开采方便,只需要把蜂窝煤在城市中推广出去,就能挽救无数的森林,至于乡村,地广人稀,根本不需要。
寿春开始有三万新兵,一直留在军营中训练的只有五千,拉到金陵两万,还有五千兵主要任务是挖河,从寿春挖一条开阔的运河,把淮水和大江沟通。
尤其是寿春段,张易要求越深越好,最后挖成很大很深的湖泊,才找到下面的煤层。随后张易就宣布停工,人员全部去疏浚拓宽原有邗沟,邗沟是吴王夫差下令开凿的运河,贯通淮河水系和江南水系,到了东汉末年,已经被堵塞多处,张易开凿运河,很多人都劝张易疏浚拓宽原有邗沟就可,结果占用一意孤行,坚持要在寿春开凿,终于挖出煤炭,随后就顺应名义,把人调去邗沟故道。
虞翻被张易任命为煤炭从事,带领海岛上工匠和船只来到寿春,把开挖的湖面整个霸占了,建起公营的煤炭场,同时,魏家调拨出一部分人手开始烧窑,专门生产陶瓷炉膛。
等金陵城终于出现木炭荒时,在寿春训练一年多的五千新兵出动了,直扑徐州。
徐州刺史陶谦和张易有旧,听说张易亲自领兵入境,立刻出城迎接。
他是最苦逼的刺史,徐州被张易切掉淮河以南,北面又是黄巾盘踞的地盘,因为背靠青州黄巾大军,徐州黄巾经常来徐州抢粮,他这个州刺史,只能管辖三郡之地,手里只有两千多兵马,还得靠糜家等豪强帮忙守护,才能坐稳刺史位置。
张易出兵太快,事先毫无征兆,等陶谦得到消息,张易的先头部队铁血营已经到城外二十里,陶谦出城不久就碰上张易。
“将军莅临徐州,下官未成远迎,还请恕罪。”
陶谦出城时,已经把印信揣在怀中,只要张易有吞并徐州的打算,他立刻就把印信递上去,他宁愿跟着张易去扬州当一县令,也不愿在徐州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恭祖客气了,何罪之有,是张某唐突了,北方鲜卑入寇,兵情紧急,张某只能亲自来向陶刺史解释了。”
张易是镇北将军,负有抵抗鲜卑的任务,从扬州到幽州,大军都能路过,借道徐州向北,因为不需要徐州提供粮草,没有提前招呼,找不到任何毛病。
见到张易不是来找他麻烦的,看看铁血营的雄壮兵马,陶谦立刻说:“将军请先进城歇马,陶谦还有一事相求。”
“恭祖真是见外,我们一起在西凉打过羌骑,是老战友,有什么事情,直说就行,提什么求不求的。”张易下马,拉着陶谦的手,深情地说。
“天和恩义,那我就直说了,琅琊郡现在还在黄巾手中,时常来骚扰东海郡,天和既然路过徐州,还请出手帮忙解决,出兵一应费用,都由徐州承担。”
“哈哈,张某不好直接插手徐州战事,既然恭祖有要求,这点事情还是可以解决的,铁血营身后有五千兵,就借给恭祖,徐州刺史守土有责,总要把徐州扫荡干净才行。”
张易来徐州,本来就是要围捕琅琊的黄巾,借道一说只是借口,就算陶谦不请他帮忙,路过琅琊时,也会找个由头出兵。
没办法,新兵可以用挖掘河道名义来找煤矿,却不能一直去挖煤,还得抓黄巾俘虏。相比于豫州战场上的黄巾,现在徐州黄巾基本都被洗脑,抓过来送在地方上,只会生乱,有士兵看管的矿工才合适他们。
至于借兵给陶谦,仅仅是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现在黄巾大多已经结束流浪为寇的日子,琅琊郡就是他们控制的地盘,豪强地主已经被他们消灭干净,现在大部分人开荒种地,只有少部分人进行训练,真要有大军围捕,他们才会聚集起来抵抗。
“要进攻这种全民皆兵的地方,当然不是一场战争就能结束的,恭祖想好驻军的地方了吗”
会稽虞家在东海有很大的矿产,陶谦以为张易带兵来这里,就是保护东海矿产的。
“琅琊黄巾骚扰徐州,东海郡首当其冲,就安置在东海如何”
“一年内,帮恭祖收复琅琊郡,到时张某就撤兵如何”
“青州黄巾势大难敌,还请天和继续援手。”
陶谦家在丹阳郡,他开始在郡县里任佐吏,后被茂才才去长安为官,跟着卢植混到战功才被送到徐州刺史位置上,他没有争霸天下的雄心,把徐州置于张易羽翼之下,他就能高枕无忧,他的家族才可能慢慢做大。
py交易,一拍即合,张易不再提什么北方鲜卑入寇之事,陶谦也不提借兵,东海郡以后就是镇北将军驻军之地。
张易没
75、移师卢龙塞
张易对陶谦搭顺风车,非常支持。
徐州和扬州紧邻,还有淮水支流互通,在税收刺激下,陶谦已经组织辖内民众,开始修路搭桥,促进商业发展。
张易还得帮帮他,只有生产出能够交易的物品,才能引商人来交易,徐州就能收到更多的税收。
很快,糜家在徐州境内开办石灰工厂,这是用量很大的建材,工艺并不复杂,缺的是燃料。徐州很早就有人烧制石灰,有了寿春的煤后,石灰煅烧也就容易多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