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寡人有病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马来福

    成国公、英国公、定国公三人都看向吕本,心中有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老子招谁惹谁了,就要减俸禄。

     




第161章 暗藏机锋
    宗室如今开枝散叶,在各地的人口加起来,不下数十万。

    这数十万人可并非都是富有之辈,许多人都是靠着俸禄过活。

    正如晋王辽王所说,若是一下子断了俸禄,只怕真的会饿死一部分人也说不定。饿死人事小,皇家丢脸事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宗室人数太多,这经也是极其难念。

    户部尚书方钝眼珠转了转,才道:“依两位王爷所说,若是将这些穷困宗室的生计解决,便可实行宗室减俸之策吗”

    鲁王心中一沉,看向晋王与辽王两人。不只是他,其余秦王等人也一样看着两位王爷。

    晋王被方钝一句话逼入死角,辽王则脸色骤红。

    “减俸、减俸,你眼里就整天瞅着我们宗室兜里这几个钱!”晋王怒了,对着方钝道:“去岁刚刚让宗室和勋贵也要交赋税,今年就又要减我们俸禄。你们这些文官如此步步紧逼,到底想干什么不如将这大明天下都送与你们,你们随便折腾去吧!就怕你们什么都管不好,还要往陛下身上泼脏水。尔等无能之辈,只知道要这个的税,减那个的俸禄。就从来不想如何开源,惩治天下贪官。太祖之时,天下丁口田亩皆不如当今,然而一年的岁入是多少。现在让你们这些官治了两百年,人口田亩都增加了,可岁入却少了许多。”

    辽王也跟着笑道:“陛下,臣闻民间有俗语,家业不是攒出来的,而是挣来的。这大明就是太祖挣下来的家业,可是却要让这些臣子败的差不多了。现在这些奴才,更是想着要主人变卖家产。如此,可成何提统!”

    方钝身为吏部尚书,饱读诗书,原以为自己这一句话便能让诸王服软。可没成想,晋王辽王两人不按套路出牌,一人一句便让满殿的大臣脸上无光。

    三位国公听的眉飞色舞,恨不得手上有块西瓜啃着。

    嘉靖很不好开口,他自己也姓朱,总不能替大臣们开口怼宗室的亲王。如果真这样做了,那他帮着外人坑害自己本家。他将目光转向下边的严嵩,示意严嵩说点什么。

    严嵩身为首辅,这个时候自然责无旁贷。

    “诸位王爷,你们要都如此想,可就大错特错。”严嵩咳了一声道:“我大明是一条船,如今无论是大臣、勋贵,还是宗室,大家都要同舟共济。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如此一来,大明这条船才能一帆风顺,踏万里波涛如履平地。若是象王爷这般自私,只顾自己的好处,却将天下百姓置于何地这天下,宗室不过数十万人,而百姓却有万万之数。常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劝诸王莫等舟覆之时,则悔之晚矣。”

    诸王的脸色都不好看,严嵩这老头子在胡说什么,什么‘舟覆之时’这种话也敢出口!

    说的好象这大明过几天就要完了,而且这责任都在宗室的身上一样。大帽子没这么扣的,简直太不要脸了。

    嘉靖皱了皱眉,对于严嵩的话也有些听不惯。可现在他又不好开口,只能假装大度。

    鲁王这时想起了孙义正给自己的信,其中有一句‘若朝廷苛待宗室,又何必善待儒生。’。原本鲁王几经斟酌,都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是眼前这些朝臣们,一个个疯狗一样咬住不放。看似都在为国尽心竭力,可实际上只不过是慨他人之慷,自己一点不心疼啊。

    其实鲁王收到信中的这句话,就是朱载垕让孙义正写上去的。话不用讲明,如此也不算落下证据。就算是有人拿着信,找孙义正老道算帐,也只当是



第162章 要出大事了
此章节?



第163章 养心殿里不养心
此章节?



第164章 杮子捡软的捏
此章节?



第165章 镇令
此章节?



第166章 幸不辱命
此章节?



第167章 草原局势
此章节?



第168章 主动出击
此章节?



第169章 凿穿
此章节?



第170章 北迁
此章节?



第171章 实心的
    朱载垕看到顾承光与李成梁的汇报,辽东的局势甚至草原上的形势,都在他的脑海之中了。

    朵颜部虽然在铁岭卫的帮助下,顶住了俺答汗的进攻,但是也受损不小。只是好处更大,这使得朵颜部在草原上的声威大振,而影克的汗位也就更加的稳固。

    因为这一战,而带着自己的部族来投奔的部族族长多了许多。

    相对于俺答汗的土默特部与打来孙汗的察哈儿部,朵颜部如今不但强大,而且更加的富有。谁不想过好日子不管是草原上的牧民还是中原的百姓,大家都想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朵颜部与明军联手,又将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粮茶瓷器铁锅,一样不缺。许多草原部族即使不投靠朵颜部,也会与朵颜部交好,以求能从他们这里购买到粮食茶叶和各种生活用品。

    壮大起来的朵颜部,与铁岭卫形成了一种很奇怪的关系。铁岭卫的新军,控制着朵颜部的军队。朵颜部的影克汗,则只负责财务收益,连政事基本都与铁岭卫商量着来。

    影克现在想的很开,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汗位是怎么来了。如果自己贪权,要将朵颜部的军队控制收回,夺不夺得回来不知道,但一定活不长。

    在两大草原势力夹持下,他自认没有铁岭卫的帮助,是肯定要玩完的。

    另一边的女真,则和朝鲜李氏王朝双方,为了会宁城的归属打的火星四溅。但是有一点,他们都不敢得罪辽东铁岭卫。只要辽东断了他们两方的弹药,便能使得战局倾斜。

    朱载垕要的就是这个局势,如此一来,辽东局面便稳固下来。那里肥沃的土地,就会变成大明粮仓之一。

    除了在辽东发展农业,还要建立一些作坊,好将辽东的矿藏都充分利用起来。

    虽然朱载垕有这些想法,但眼下还是不太现实。因为辽东现在被大明看作是不毛之地,实在是地广人稀的很。

    而王直在海上,也已经收到了朱载垕的书信。裕王殿下有意大力展开海外贸易,要他做好准备。

    原本王直就一直在做海外与内地的生意,都是通过运河,从南通州运来丝绸布匹瓷器和茶叶等等货物。

    因而,他对于朱载垕所强调的这一点,不是很明白。

    可是过了一阵子之后,王直就明白了朱载垕所说的大力展开海外贸易是什么意思。

    因为大明棉花的种植非常普及,这是在太祖洪武年间,就定下的国策。所以在大明的北方,棉花的来源也有很多。

    就是朱载垕也没想到,大明的人能普及棉衣,还是因为朱元璋的这个政策。

    到处都是原材料的产地,朱载垕办纺织厂就方便的很。

    这一次朱载垕吸取了教训,没有大张旗鼓的给自己的纺织厂做宣传,而是所有的布匹都被印上‘京布’的标签一率送去海外贸易。只有少量的京布,被他卖往南方与内陆地区。

    至于京城所在的北直隶,朱载垕反而一匹都没流出。

    这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京城的人自己并不知道京布是哪里生产的。南京那边以为是北京所产,北京以为是南京所产,这就让朱载垕的纺织厂隐了形。

    王直拿到朱载垕的京布,便派船队将其售往东瀛各岛,以换取黄金白银。更是派出西行的船队,到达马剌甲与弗朗机人交易。

    以前虽然王直也有其他货物,用来与东瀛和弗朗机人贸易,可是那供货量并不是很大。

    但现在不一样了,朱载垕造出来水转大织机,那生产效率是以前的三十余倍,而且只要多造这些纺机和织机,就还能生产更多的京布。

    以京布精细结实的卖像,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布料,到了哪里都不愁销路。

    不要以为供货多了,布匹的价格就会降。在朱载垕的眼里,这些都不是事儿。纺织厂建成没多久,便又开了一个大染坊。如此一来,京布的花色便更加的多了,价格不降反涨。

    而且还有一种京布的极品布料,名为提花京布。大明的提花机现在可说是冠绝当代,只要两个人便可将各种花色画稿织入布匹之上。当朱载垕让胡一胜将水力提花机研发出来之后,效率便提升了十几倍。这个因为工艺比较复杂,所以相对的效率就没有单单织布那么多。只是价钱吗,绝不会便宜就是。

    有了朱载垕的大批京布,王直基本上就垄断了海外大明所能到达的所有市场。

    而且,黄金和白银也流水一样的流入朱载垕的手中。

    当进入嘉靖三十五年的时候,朱载垕的手中已经积累了二百万两的现银。

    这些现银可没有存入裕成银行,而是放在皇庄的银库之中。并非朱载垕不想存入银行,而是现在裕成的主事人是景王。

    如果景王知道朱载垕手中有如此大笔的银子,肯定会生出是非来。朱载垕是不会怕的,但是会影响他计划的推进。因此朱载垕就打定了主意,还是猥琐发育才是正途。

    银子如果放着,便没有半点用处,只有让它流通起来才是货币。

    朱载垕深知这个道理,他将这些银子拿出来,招募流民去辽东沈阳府定居。那里有张经和李天宠两人替他看着,很是放心。

    当然,出面招募流民的,也是张经和李天宠两人,还有顾承光也在招伐木的工人。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人去辽东定居。

    因为张经和李天宠为官多年,门生故吏遍天下。除了给朝廷申请一下,其余的事情就是哪里有灾去哪里打招呼招人。

    朱载垕为此,还印发了许多彩色画纸,介绍辽东的美好生活,‘……棒打狍子飘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如此美好生活的展望,这谁顶得住

    一开春,便有二十余万流民被招募到了辽东。此时加上原来已经定居到辽东的人口,沈阳府加起来居然超过了五十万人之多,已经赶上内地一个中等府。

    整个辽东也不到八十万人口,但是其中五十万人都在沈阳府。如果只是往辽东走,这一路上感觉荒凉,可是到了沈阳府却能感觉到格外繁华。也只有到了沈阳府,大家才知道辽东是实心的。

    。



第172章 王直那狗贼
    沈阳府不过是刚刚新建,所划的府治范围也不固定。只要有那个能耐,尽管往外扩。

    张经与李天宠两人,本就是常年带兵出身,做事干脆的很。只要是无主之地,便被两人建村立镇,分给了招募来的流民。并且定下了三年免税免徭役的规矩,以此让这些流民休养生息。

    朱载垕的银子除了给流民当成路费,大半都用在种子和农具的花费上。

    铁岭卫几次大战,从察哈儿部夺来的马匹和牛羊,能发的也发下去,交给定居的流民代养。白给是不成的,否则会使人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凡是代养的人家,牲畜生了崽子便归代养的人家所有,原来的牲畜则归还给铁岭卫成为军粮。马匹则让他们用来耕地,代替耕牛。

    辽东此地地广人稀,更加上这里养马要比养牛用处多,也相对中原地区更方便。因此,无意之中,倒使这里的形成了辽东自己的马政。

    而且民间养马,岂有不会骑马的道理,当地招兵的话直接就是现成的骑兵。

    只是招募和安置流民去辽东,朱载垕的两百万两银子就花掉了一大半。剩下的几十万两银子,朱载垕便用在了辽东的教育上。

    此时的女真各部,仍旧是部落制的社会群落。朱载垕给张经和李天宠写信,请两人在当地办学。除了有汉家子弟,还招收了一些女真和蒙人的子弟入学。

    凡是能在辽东学堂入学的女真和蒙人子弟,都是与大明亲近部族的贵人子弟,或者就是给大明伐木做工之人的子弟。

    朱载垕推行教育的目的,便是让当地的这些女真和蒙人开化,使之掌握一定的知识产生认同感。从而将野蛮破坏的力量,转化为建设性的资源。

    说白了,就是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如此不用数十年,辽东之地包括更北方的奴儿干都司,便都是大明永固之土。

    对于朱载垕的建议,张经与李天宠简直是举双手赞同。当初张经在西南之时,虽然也是恩威并施,但是却没朱载垕如此目光长远。因此他对于朱载垕,更是敬畏,以为大明天命之主。李天宠的命,本就是朱载垕所救,现在又在辽东颇有成就。虽不为朝廷所知,但是这笔功劳谁会给他记着,该向谁效命他也心中明白。

    在李成梁、顾承光、张经、李天宠四人的经营之下,辽东的情形蒸蒸日上。不但武力强大,而且经济发展极快,局势也非常稳定。至此,朱载垕也等于打下了一个牢固的发展根基。

    刚刚过了年没多久,嘉靖三十五年三月。

    徐海回到东瀛修整了数月,就再度带领着自己的船队和一些东瀛世家大名的子弟,来到大明的东南外海。

    此次徐海一路上招收了许多小股海寇,号称十万之众,一时之间江南震动。

    虽然声势极大,但是让徐海没想到的是,他身边的罗文龙与王翠翘,与浙直总督胡宗宪暗中有联络。他们人数虽然不少,但是一举一动,都会被报与胡宗宪所知。

    情报泄漏如此严重,倭寇还谈什么数量优势。几次试探,徐海手下都没占到便宜。在罗文龙与王翠翘的联手挑拨之下,徐海与一起的真倭,还有陈东、麻叶几股势力之间,便产生了隔阂与龃龉。互相之间不再象之前那样,合作无间。

    这样一来,倭寇的势力分散,就更别提对明军产生威胁。

    除了偶尔会占些小便宜之外,倭寇在东南沿海居然没以前那么可怕了。

    王直在东番岛上冷眼看着徐海折腾,他自己只想做个商人,可不想以抢掠为生。徐海在那边打死打死,在他眼中就是个傻子一样的人。

    这数年以来,因为倭寇之乱,闹得东南疲弊,各种运往海外的货物数量大减。现在可好,徐海再一次领着大批倭寇来到东南。那些走私商人也不买徐海的帐了。

    以前还交着保护费,运几船货物出海。现在因为朱载垕与王直联手,大批的货物运往海外,东南的走私商人根本就赚不到几个钱。再让他们给徐海交保护费,不亏本就不错了。与其白折腾,还不如什么也不做。

    原本这些走私商,还能给徐海提供一些陆上的明军动向,现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明军动向。让你们上陆地来,赚多了也不分润,赚少了弄不好连自己的家也给抢了。怎么看来,都不是划算的买卖。

    徐海碰到这个情况,便将目光盯到了王直的船队上。

    他也分析过种种失利的原因,其中居然有很多都有着王直的影子。记得去年的时候,王直就派人抢过他的船队,当时他徐海并没发作。可是王直这样明里暗里,都对他徐海使阴招,可不是个办法。
1...3839404142...1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