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让你窝心

    曾渊子算了算,剩下的人只有他和漕帅江璆了。 但自己与其相比只有资历上占些优势,可也是身上最大的污点。而江璆出身自不必说,有个当过宰相的爹,又有个当朝殿帅的叔父,这个优势自己是没有的;加上其也十分争气,以漕试第一入仕,还文武双全,当前又是王师,无论是出于忠诚方面考虑,还是保证卫王安全着想,太后和陛下都会选择江璆。另一方面,此次帅府动乱,偏偏江璆被自己诓到了雷州,躲过了这场风波,此刻由其出面收拾烂摊子正合适。

    再有帅府这帮人当然不希望由外人参与进来,必然会首先从内部推选,江璆当仁不让的是唯一候选人。加上高应松和庄公哲两人说起此事都是吞吞吐吐,打死也不肯说的劲头,曾渊子基本可以断定他已然被排出在举荐者之外了。想想自己费尽周折,机关算进到头来反成全了江璆这小子,他怎么琢磨怎么不痛快,也不想放弃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现在更为吸引人的是只要干掉江




第190章 其中有诈
    江璆大醉而归,吐的一塌糊涂,到凌晨时便醒了,可头疼欲裂让他再难以入睡。想着昨天宴饮听到的话更是心烦意燥,他没想到帅府在自己离开后会发生如此多的事情,殿下居然被逼到引咎辞职的地步。若是自己在,这一切可能就不会发生,想到此江璆更加懊恼,更觉辜负了太后的托孤之情,叔父的教导,也毁了殿下的复兴大计。

    “说什么都晚了!”江璆扶额暗自叹气,自己这次捅的篓子太大了,而以叔父的性格绝不会为自己说一句话,还会主张立斩自己以正军法,如此谁也救不了他,自己的雄心壮志,满腔仇恨都随之散去。

    对于自己将要面对的结局,江璆在高应松和庄公哲到来时便知该来的总归要来的。高应松乃是一路提刑,负有监察、审讯不法官员的职责,且与自己地位相当,肯定是为查办自己而来。而那庄公哲乃是后军统领庄思齐的长兄,派他随行正是为稳住后军,以断绝自己起兵谋反的念头。这样的安排也正合殿下心思缜密,凡事要留后手的行事风格,自己已是在劫难逃。

    “咎由自取!”江璆叹口气喃喃道。殿下对自己信任有加,并让自己主持琼州迁府之事,可自己却半途率部出走,留下了个烂摊子。由此他可以想象的出殿下会何等愤怒,以致自己几次三番向殿下上书请罪,却都不肯回复一字,想来是已将自己视同叛逆,但这也只能怨自己有过在先。

    江璆也并非傻,不知道自己出兵雷州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可此时他除了觉得有愧于殿下的信任和战死的后军军将们外,并没有什么可后悔的。自己以这么大的代价偿清了欠曾家的情,使曾渊子再不能以此要挟江家,此后桥归桥、路归路两家再无瓜葛。

    但想到殿下请辞让贤,江璆还是十分心痛。在他的心中,卫王已是大宋复兴的唯一希望,其费尽波折才得以开府琼州。他相信按照其计划,定能在琼州立足,借以韬光养晦,精兵强武,数年后就能有与敌一战的能力,强过现在贸然出击,从而将大宋最后的一点精血耗尽。可正因为自己的擅离职守,使得帅府实力大减,导致殿下的计划难以顺利执行,迫使其不得不黯然退场。

    心存内疚的江璆此刻将心思全部转移到了殿下身上,想着失去制置使之位后其会有何打算,是回朝,还是暂留琼州

    他清楚帅府也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几方势力的结合,其中泉州护驾的义勇和疫船上的那拨病患是其最为信任的,但帅府几经扩张实力却并不是最为强大的;另外还有朝廷在临行前调拨的福建义勇、海南的疍兵,取广州之后又有自己率领的义勇和陈则翁兄弟的义军及收编的部分降军,各方基本势均力敌,谁也占据不了绝对优势。

    现在这些人能在一起相安无事,主要还是殿下的存在。这不仅是殿下身份高贵被众人视为皇家的代理人,且还有其个人的独特魅力,能通过不同的手段将大家撮合在一起,可以说就是帅府的粘合剂,地位无人能够代替,其一旦离



第191章 印信
    好好的谁愿意死呢何况是江璆这种有理想、有抱负、有本事的中年大叔。他也不是笨人,从中很快分析出殿下是在救自己,为此不惜以自己的地位来作为交换,从而将他从这团乱麻中摘出来。激动之余,江璆还是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殿下定然也知道曾渊子是个什么东西,怎么会轻易将如此重任交到一个背主的人手中,殿下定还会留有后手。

    琢磨清楚了的江璆却一时想不通殿下会采取什么方法让曾渊子会按其安排行事,要知道这曾渊子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熟知官场的各种规则,并善于加以利用,且精于阴谋诡计,掏个裆,使个撩阴腿什么的无师自通。更让防不胜防的是其做事没有底线,为了一棵苗敢于毁了千顷田的主儿。而殿下怎么说也是初入官场,与这么个老油条斗弄不好便着了他的道。

    “高大人,殿下到底怎么样”江璆想了半天仍有些地方琢磨不透,且对琼州的事情一概不知,因而他决定先找高应松问个究竟,不等早饭便急匆匆的赶到驿馆。

    “殿下说的一点没错,可没想到你这么快酒就醒了!”高应松请江璆坐下,命人上茶后将下人都打发出去,笑着说道。

    “怎么讲”江璆也不客气,喝了口茶问道。

    “殿下没想到翊善酒后还能这么快便想通其中关节!”高应松一本正经地说道。

    “这……这,殿下连这个也猜到了”江璆惊讶之余也有了答案,一切皆是殿下策划的,“高大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殿下到琼后,一直未得到翊善的任何消息,而派出的信使皆有去无回,便明白翊善遇到麻烦了!”高应松轻笑着说道。

    “什么,帅府没有收到我的书信而我在你们之前压根儿也未见过帅府来人!”江璆忽的站起身惊道,这可不是小事,有事不报、截留上方信使,哪个罪名也不轻,且会让人往歪处想。

    “江翊善稍安勿躁!”高应松让江璆重新坐下道,“因为与翊善断绝消息多日,众人皆以为你是率军出走,叛离了帅府,要采取断然措施予以镇压。但被殿下以情况不明而暂时压下了,他不相信翊善会背叛帅府,并加派人手寻找。后有一队人马躲过了截杀才带回了翊善在雷州的消息。”

    “信使遭到截杀,这是何人如此大胆”江璆愤然道。

    “还能有谁啊由此殿下猜测翊善被人设计了,目的是想分裂帅府,引起内讧,从而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高应松反问道。

    “可恨,吾如此待汝,汝居然要陷吾于不仁不义之中,真是可恨!”虽然早已想到可能是曾渊子捣鬼,但听旁人说出,江璆依旧愤然,但其中又夹杂着些许无奈。

    “殿下知道翊善乃是重情重义之人,因此判断可能被宵小利用,从而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唉,我愧对殿下,愧对帅府啊!”江璆叹道,“不论如何我已经触犯国法军规,甘受处置,绝无二言,我这就随大人回帅府禀明一切,静待惩处!”

    “翊善依然心向帅府,殿下一定倍感欣慰。”高应松拱拱手道,“但暂时翊善还不能回返琼州,一切还待殿下下一步吩咐。”

    “也好,若需我做些什么,敬请高大人吩咐!”江璆还礼道。

    “殿下吩咐,翊善不要有任何举动,只需静观其变,切勿打草惊



第192章 寅吃卯粮
    化州方面的暗战紧锣密鼓,但脸皮还没有撕破,大家酒该喝还得喝,戏该怎么演还怎】只是有的人以为自己还是主角,整个舞台都是他的,却不知道剧本已经被配角给改了,并设置好了大逆转的结局。不过这样也好,大家都玩儿的高兴,也免得拳脚相向。

    “殿下,东西到了!”

    “好,放在这里,下去吧!”刚刚批阅完几本公文,准备喝口茶的赵昺看是事务局的书吏,知道最新的情报送到了,他点点头道。

    “哼,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赵昺翻出有关化州方面的报告,看罢伸了个懒腰笑道。化州方面的事情一切按照计划展开,如果不出大的变故,待朝廷派出的钦差到达后便尘埃落定,已不需要他再多费心思。

    将事务局的报告放置一旁,赵昺看看案上还有许多未批阅的公文只能忍住想将他们付之一炬的冲动,重新埋其中。不过这些公文看起来比往日轻松许多,当然这不是他学识高了多少,而是这些公文多出自新征募胥吏之手,其中少了过去那些生涩难懂的措辞,也没了无用空洞的废话,行文也是条理清楚,极为精炼,让人对所陈述之事一目了然,使得古文一直不及格的赵昺欣慰不已,自己再不用边看边猜了。

    欣慰之余,赵昺也有所感悟,此后在选官绝不能给那些顶着进士、举人老爷们上来授官,必须将他们弄到基础锻炼几年再说。当然他不是对士子们有意见,而实是这些读四书五经出来的书呆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世道人情,全都是一片空白。因此这些人即便授了官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胜任安排的职务,可赵昺现在需要的是能尽快进入角色的熟手,根本没时间培养实习生。

    那些被破格提拔的胥吏却不同,选的都是些经世致用之才,他们皆是从基层做起,在底层打拼多年,熟悉职务职能,明辨人事曲直,为政能力突出,更能快熟悉职务,马上开展工作,远非儒家经典经典教育出来的白面书生可比。现在有了这些人的加入,已经显现出优势所在,前时难以推动的征募工作已经顺利展开,对帅府的看法也大为改观,起码不再采用敌视的态度。

    赵昺当然不相信帅府只十几日时间便让这些人觉悟了,把他们变成一个个的忠君爱国的义士,转而向自己效忠。其实他更相信一句话——尊严与饥饿无法友好相处,主宰一个人的薪给,即可主宰其意志。这也是生存法则,也是社会的铁则。

    一个人没有独立的经济权利,别说独立的政治权利,就是在老婆面前都抬不起头,被人笑话是吃软饭的。因而只有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才能有独立的人格和完整的意志。经济上不独立,靠巴结混饭吃,先道德上就很难守节。而个人一旦失去独立的人格,思想便会听命于他们的核心人物,做出不问是非,党同伐异的事情,根本无法产生忠义之心。

     



第193章 ‘商机’
    ‘钱、钱、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说八百遍也变不出钱来。对于如何解决财政困境,赵昺也不是没有想过,为此也与几位主官专门商议过。办法无外乎劝农开垦,增加耕地面积,以增加秋税;再有便是发展贸易,促进出口,可琼州能拿的出手的土特产也不多,只有槟榔、黑糖和吉贝布,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但无奈产量都很低,要培养这个产业也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见效益的。

    再有就是加强缉私,以增加市舶司的收入。这倒是个立竿见影的法子,可要做成也不容易。市舶司贪腐成风,上下截留的积弊先不说,海南四面临海,大小港口众多,若想完全堵住走私渠道是不可能的。而可以作为缉私主力的水军还在整训期间,没有人手和精力去做这件事,且水军是关系到能否守住琼州的关键,现阶段拿着去缉私等于是自杀一般。

    赵昺琢磨过,这些事倒是可以作为长远发展目标,但以帅府当前的经济情况恐怕等不到那会儿便会崩溃,他现在需要一个可以快速致富的途径。增加税赋是个法儿,但也是饮鸩止渴之策,强征之下民生会愈加困难,引起百姓的逃离和反抗,与作死没啥区别;请求朝廷拨款,即便搭上自己的小脸,最多也只能拨些钱应急,不可能再向从前一样养着你。

    “至元十四年四月,禁江南行用铜钱,亡宋铜钱三贯,准中统钞一贯;会子五十贯,准中统钞一贯……”赵昺在心烦意乱中批阅完公文,又拿起事务局送来的情报翻看着,突然发现其中夹杂着这么一段话。

    事务局设立之初,赵昺便将收集经济情报作为其工作之一,凡涉及物价变动、粮食丰欠、税赋多少,甚至工资多少、消费变化等等全部在报告之列。而情报员显然并没有将钞法变动这种公之于众的东西,当做重要信息,只是将其夹杂在这些内容之中一并送来的,而在他看来却是不同。

    在前世的世界中,货币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消除经济失衡现象,在深层次上,是为了控制市场上流通的资本,并监控市场,以重新把整个经济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范畴,称得上重大的经济活动。现在蒙古人的货币改革只是针对原来的大宋统治区,目的是推行本国的货币以取代被占领国的货币,从而达到经济一体化,便于货物的买卖和流通及税赋的收取。

    赵昺虽然对经济不懂,但也知道币改会使汇率发生剧烈震荡,物价的强烈波动,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往往会对本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造成影响。但这也往往是货币玩家们的盛宴,他们会利用手中的资金狙击币改中的漏洞,汇率和物价的变化从中获得巨额利润。那么自己是不是也能蒙古人推行中统钞之际揩点油,补贴下‘家用’呢

    现在想法是有了,可赵昺对于古代货币的认知还停留在最初始的阶段,只知道交子是宋代出现的,是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最后因为滥发而引起通货膨胀,丧失了信用而崩溃。如今自己府里还有不少这种花不去的‘废纸’,而其后的元代纸币也难逃同样的命运,变成了



第194章 漏洞
    商人逐利,自然对作为流通凭证的货币十分也了解,也清楚彼此间的汇率。且大宋和蒙古之间虽然打打停停几十年,但贸易往来从未停止,因而殿下所问还是难不住庄世林的,他略一思索便娓娓道来。而赵昺也从中了解了中统钞的来龙去脉。

    蒙古初无货币,只以羊马及其他畜产品进行物物交换。征服中原、西域后,获得大量金银,遂主要以银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征收中原差发、税课亦以银为主。但纸币在中原行用已久,成为主要货币,虽弊病不绝,仍便于贸易流通,不可缺少。便沿袭金的钞法立银钞相权法,发行纸钞,但此时仍属于地方性货币,只能在一地流通。

    大规模的使用纸钞是在忽必烈继承汗位后,他进一步完善金代钞法,诏令不在铸造铜钱并禁止行用前代铜钱,钞是唯一通用的法定货币,以银为本由朝廷统一发行。因为此时年号为中统,发行的纸钞便称中统钞,其钞法大略为:

    发行的纸钞不限年月,诸路通行,不堪行用的昏烂钞可持赴官库倒换新钞,每贯收工墨费三十文;料钞发到各钞库,随同发下相应数目的钞本银以为权衡,诸人持银易钞或持钞易银,即便依数支发,除收取工墨费外不得克扣迟滞;各钞库换到白银立簿登记,即储库作为钞本;一切科差、课税皆以钞为准,并行收受;街市买卖金银丝绢粮斛等一切诸物亦皆用钞,按法定银、钞比价行用;各钞库倒下昏钞,当即盖上毁钞印、点数记录封存,每季一次解赴中书省或各行省的烧钞库,由省官、监察官监督烧毁。

    此后,中统钞流通的地域范围,随着蒙军征战的推进已有所扩大。夺取四川部分地区后,便开始使用纸钞。至元五年蒙元军队在江淮地区全面发起攻势时,原宋的辖区还广泛流通铜钱,元军统帅伯颜为了减小灭宋的阻力,在招降宋将时,允许继续流通宋旧币。此外元廷也采取了确定中统钞兑换铜钱的比价、以钞收兑铜钱的政策……

    “哼,如今鞑子以为大局已定,便要在我大宋之地广施钞法,他也不怕噎着!”赵昺翘着二郎腿,抖了几下说道。

    “殿下说得是,属下听闻前时鞑子印钞每载加印不过十万锭,但开始大规模对我朝用兵后便增加了二十四万锭,景炎元年竟猛增为一百四十万锭,如此一来难免导致国库空虚啊!”庄世林说道。

    “锭,说了半天这一锭合多少白银啊”赵昺还从未听说过这个计量单位,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道。

    “都怪属下没有说清楚。”庄世林一直以为殿下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却忽略了其还是个足不出户的皇子,赶紧请罪道,“殿下,鞑子的钞法仍依我朝与金旧制以钱数,贯、文计数,故官私皆习惯以银称钞一贯为一两,百文为一钱,十文为一分,五十贯为一锭。法定银、钞比价为中统钞两贯同白银一两。而金价更贵,一两金可兑换伪钞二十贯。”

    “原来如此,那以伪钞一贯兑换会子五十贯,他倒是慷慨。”赵昺以为增印是由于其攻宋兵兴,军费增加,以及在新占领的宋旧境内推行钞法的需要,倒也正常,他点点头道,“那伪钞如今可稳定”

     



第195章 假钞
    一番谈话,赵昺便弄清楚了元朝的币制、钞法和流通情况,心里总算有了点】≧自己虽对经济不大懂,但给他的感觉是忽必烈简直在拿国家的经济开玩笑,漏洞开的比琼州海峡都大,这也就是在古代,若是放在现代只怕分分钟钟就国家破产了。

    按照庄世林的介绍,元朝如今行的中统钞不限时间,不限流通区域,而如今又在江南推行,准备实现货币的全国一体化。但他却又采取了南北两种承兑汇率,那就问题大了。就说江南按照惯例一两金等于十两银,按其钞法一两金在江南可兑换三十三贯铜钱;可同样一两金子在江北的便可兑换二十两银,回流江南后便可兑换六十六贯铜钱,只是一来一往金价便已翻倍。

    对元朝在南方新设的平准库来说,买入一两白银,只能按中统钞法的规定付给纸币两贯。可对持有白银的宋人来说,面额为两贯的纸币,其价值是不可能过两贯铜钱的。按南宋白银一两兑铜钱三千三百文的传统比价,付出一两白银,至少应该兑到面额为三贯三百文的纸币;再结合元朝政府规定的中统钞收兑铜钱比价来看,如果改按三千三百文兑银一两的比价以钱兑银,则一贯铜钱也能兑到零点六两白银,至少相当于中统钞一贯二百文。 所以在宋人以钱兑中统钞面临铜钱贬损太大的情况。
1...4344454647...5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