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蓬州还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岸易通易岸

    家里条件不好,你,你们,们都在盖房子,别,别给我用好棺木,别给我多,多花钱,把我跟你爹埋在一起,我,我就满意了……”

    “奶奶,奶奶,”朱友康看着奶奶说这话时声音在颤抖,就一个劲儿叫起奶奶来,他只怕此时此刻奶奶撒手离去。

    “记住,我,我……”老人说着话,说着话,突然没有声音了,再细听已经听不到呼吸了。

    书堂赶紧去看母亲的眼睛,书旗去摸母亲的脉搏,然后,他们弟兄俩对视了一下眼睛,哇哇哇地哭起娘来。

    身边的人也都大哭起来。

    这时正是吃晚饭的时候,他们弟兄俩开始派人通知自己家里所有的人尽快赶过来,看老人最后一眼。

    又派出友福、友兵、友康、友健,分头联系朱家本家主事总管,厨子、蒸匠一等人马。

    很快自己家里的人大部分到了。

    根据主事总理安排,先给老人洗漱手脸,整理被褥,换上寿衣,拆下老房子的旧门板派上了用场,正好用两条长板凳支起来。

    等老人穿戴洗漱完毕之后,几个人把老人抬到门板上。用麻绳绑住手脚,用被子盖住身体,用白布盖住头脸。

    然后,在门板前面点上三炷香和一支蜡烛。同样,在三代宗亲那里也点上香烛。

    这些香烛从此一直到起灵之前就不能灭火,一支接着一支传递下去。

    这些工作做完之后,朱家晚辈们男子在前,女子在后,都要经过赵家沟,上了九九八十一级台阶,到上边去报庙。

    所谓报庙,就是去那里烧些纸香蜡烛,向天堂通报死者的消息,以便更快捷地在那一边做好迎接和安排。

    因为这个时候是做饭和吃饭的时候,当孝子们沿着大街小巷去报庙的时候,街里各家各户都站在门外观看。

    “这老人可了不得。一个姑娘家嫁到朱家,一个都不生养,硬把朱家六个孩子养大!”

    “就是,真让人佩服!”

    “这样的人打着灯笼难找啊!”

    “听说晚辈们都不知道她是后奶奶和后姥姥呢!”

    “哎呀,你们见了没有,外甥们拉着排子车,争着抢着要拉姥姥到自己家里去伺候!”

    “可不是吗,老人看孙子孙女们真亲啊!”

    “听说,她家孙子孙女辈儿12个孩子,都是在她怀里长大的。”

    “可不光是在怀里,孙子孙女都是跟奶奶一起吃住呢!”

    “你们年轻不知道哩,这个人嫁到朱家时,六个孩子,最大的才14岁,最小的只有5岁,都是她一手拉扯大的!”

    “太了不起了!”

    “谁说不是亲生孩子就不孝顺啦?你看看这家的孩子们有多孝顺!”

    ……

    不论大街小巷,听到的无一不是在赞美这位老人。

    真的很了不起,她太伟大了。

    活着的人谁能赶上她老人家啊?




第二百七十二章 过劫
    朱友康和奶奶的感情最深,奶奶的去世,他心里十分悲痛。

    从九九八十一级台阶报庙回来,大家开始研究如何安排老人的后事。

    由友康执笔,一一做了记录。先是人员安排,后事务安排。

    报丧捎信人员、后勤保证人员、大锅小灶人员、响器班人员、记账书写挽联人员,打杂人员等,都一一做了安排,并写上执事名单。

    在安排报丧人员时,他特别嘱咐要让美珠在家里等,自家买菜购物的车回去接她。

    千万不要自己往回赶,因为有六七个月的身孕,是非常危险的。

    在安排后勤采购人员时,朱友康加了一句话,就是到了县城采购完成之后,记着到岳母家把美珠接上带回来。

    主要任务完成以后,书堂和书旗劝大家早点回家休息去了,剩下父辈和孙子辈儿的也做了分班值守的安排。

    朱友康没有听从家人们的安排,夜晚一直守在奶奶身边,只要香烛快要燃完了,他就会立刻接上。

    友兵和他一样对坐在奶奶两旁,一直守夜到天亮。

    中间父亲和大伯让他们俩休息一下,谁也不肯走,后半夜来替换他们的友福、友全和友健只好一块陪着到天亮。

    他第一个晚上一直在回忆奶奶的过去。

    富足家庭出身的她,没有赶上好时候,十七岁家里就遭了清算,母亲禁不住这样的折腾,四十出头就寻了短见。

    父亲被抓去每天批斗,几天之后,本想上吊自杀,结果被群众发现后,套上马用绳子把他困住,拉着到处游街。

    身体摧残得不成样子,最后拉到村西头,解下绳子,扔进了深沟,被乱石头活活砸死。

    两个哥哥不知去向。

    那天哥哥逃跑之后,抓她的时候,她钻进麦场的秫秸堆里,结果一把火把秫秸点燃,熊熊烈火眼看就烧到她身上。

    她趁着人们看着火的热闹,从麦场火堆里滚倒了深沟下边,躲进了村外一家坟洞里。这才躲过一难。

    她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一个人在夜间钻进坟洞里,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量啊!

    她在那里一直躲到了后半夜。

    她在想,我一定要为自己选择一条生路。

    她想,南丘村里谁家有威望、有能力、有胆量保护自己,拯救自己呢?

    谁家和自己家里怨结比较浅,或者说逃到哪家才能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呢?

    想来思去,最终确定到东台北街的朱家躲避一下。她知道朱家老三朱鸿礼的老婆才去世一年多,还没有续弦,家里孩子又多,正需要人照顾。

    她知道,朱家人在村里是大户人家,为人厚道,威望最高,仁爱之心是村里人都知道的。

    并且朱家家族大,人马多,弟兄五个,个个都是精兵强将。

    朱家的家风又非常好,一家人识大体顾大局,是一个可以依赖的人家,传统文化在朱家得到了很好传承。

    他们弟兄五个的名字就是很好的例证:

    老大朱鸿仁、老二朱鸿义、老三朱鸿礼、老四朱鸿智、老五朱鸿信。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粹——仁义礼智信,都让他们弟兄五个全占了。

    老大朱鸿仁,很早就参加了民兵组织,曾经领导村里的基干民兵,配合**,攻打日本设置在村西南山顶上的炮楼,并负过伤。

    解放后他成了石匠,在村里盖房子修屋的,没有用不着的,后来村北的石拱桥就有他的一份功劳。

    老二朱鸿义,非常勇敢仗义,积极参加解放军,在部队他系统学习了中医,在战场上抢救了很多伤员。

    转业回来之后,在村里当了民办医生,只要谁家里有病人,不分昼夜,都是随叫随到,小病小灾的看病拿药,分文不取。

    老三朱鸿礼曾经在蓬州县城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创办的蓬州最大的米行,在当时盛行一时,买卖兴隆,名气非常大。

    日本侵入蓬州后,偷偷与地下**取得联系,蓬州米行变成了**八路军的联络站点,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传递紧急情报。

    在与日本人周旋的过程中,他曾经打死过一个日本兵,为此日本警卫队贴出告示,悬赏捉拿朱鸿礼人头,他不得不解散米行,偷偷转移到老家躲起来。

    回来后他害了一场大病,要不是二哥朱鸿义是医生,差点要了他的姓名。

    就是这场病,让他落下了哮喘咳嗽的老病根儿。

    他的老伴经不起恐吓,不久也病倒了,在最小的孩子才5岁的时候驾鹤西去了。

    老四朱鸿智,早年上过高小,有文化,在村里当了多年的私塾先生,他是村里很多人的启蒙老师。

    谁家里写信或者来信读信,或者写对联什么的,都来找他,深受人们爱戴,名声非常好。

    老五朱鸿信,一手漂亮的木匠活儿,不管是结婚做嫁妆,还是盖房子上梁修门窗,另外还做棺木、修补老旧家居,乡亲们没有用不到他的。

    主意拿定之后,她趁着夜色,悄悄地从坟洞里爬出来,穿着被大火烧得不成样子的衣服,敲响了朱家的大门。

    朱鸿礼本身是前后两套院,战乱时她专门选择住在前院临街的南屋里,这样外面有点啥动静,他会早先知道,也好提前有个准备。

    所以,当她扣响朱家大门的时候,朱鸿礼立刻警觉起来,小心翼翼地来到大门后面问道:“谁?”

    “是我,我是西台的”她不敢报上自己的姓名,轻声细语地回答。

    朱鸿礼一听是一个女的说话,心里稍微放松了一些,心里十有**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因为白天里他也在麦场里的着火现场,而且是他转移了人们的视线,才让她得以逃生的。

    他心肠比较软,觉得一个女孩就这样被活活烧死,太可惜了,女孩子是无罪的。

    他勇敢的打开了大门。

    大门一开,她立刻扑在朱鸿礼身上,颤抖着身子说道:“救救我,救救我,只有您才能救我!”说完就昏了过去。

    朱鸿礼赶紧抱住她,随手把大门从里面锁上,转身安慰她说:“放心,我会救你的。”

    在这半年日子里,奶奶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家里五个年幼孩子和朱鸿礼的生活。

    朱鸿礼想,只能以夫妻名义公开她的身份,才不至于让她二次受害,其它方式根本行不通,仇视她的人并不在少数。

    但是,以夫妻名义公开,那就不是她一个人的事了,对她不敬就是对我朱家不敬,这样才能很好地保护她。

    主意已定,等那阵子过去之后,朱鸿礼找到了村里的贫协主席,试探着说明了她的情况。

    当时村干部梁鸿信也在场,他也帮助说了一下好话,这事就算是有了着落,他才按照村里的意思,逐渐开始让奶奶出面。

    半年之后,她名正言顺地成了朱家的人。

    她成功地裸嫁到了朱家,成为已经有了五个孩子的母亲,成为一个多病老公的妻子。

    从此她承担起了一个母亲的责任,一个妻子的责任,直到躺下。

    想到这里,朱友康禁不住再次抽泣起来。



第二百七十三章 送别
    奶奶的历史,奶奶的离世,在友康心里占有重要地位。

    他也是后来才知道奶奶身世的,那次两个姑姑都来看望奶奶,没有注意到,他喝了酒在床上躺着休息,是无意中听到的。

    后来追问父母亲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后来他拜年去姑姑家,在酒桌上跟表哥们说了这事,表哥没有一个相信的,他告诉表哥们,如果不信,可以去问我姑姑。

    这才半信半疑。大家对这位老人的评价都是非常的满意,甚至说起话来,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奶奶生前劳力非常好,朱友康记得,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放学路上,见奶奶背着一大包茬子回家,想替她背回去,奶奶放下后,他连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奶奶哈哈哈的笑他不是男子汉,他自己得脸都红了,觉得自己很没用。

    麦收秋收之后,到房顶晒粮食,因为爷爷身体差,爷爷上不了房,都是奶奶一个人,把一布袋一袋的粮食扛到房顶上晾晒。

    等晾晒好了,她仍然一个人一袋一袋地又扛下来。

    有时候朱友康的父亲和大伯要帮忙,她都会拒绝,还开玩笑说,他们都是毛孩子,不经用。

    听父母亲说,自己和大伯家的堂妹友金大小差不多,小时候,奶奶总是同事抱着两个娃,左手一个,右手一个,乡亲们都夸她真是一个好婆婆。

    爷爷走得早,她还很年轻,有人说,爷爷走了以后,看她怎么带着不是自己生的五个孩子,可怎么过呀,是不是会另找婆家。

    但是,她守寡将近40年,硬是把这个家折腾起来了,眼看着五个孩子,一个个长大成人。

    她又为三个儿子张罗了婚事,还嫁走了两个闺女。

    她从一个逃难的落难女,变成了朱家的功臣和顶梁柱,在朱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她一生积德行善,无疾而终。

    朱友康从记事起,没有见过奶奶吃过药扎过针,输过液。她总是勤劳地出现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房顶麦场。

    从来没有见过她悠闲的休息过一天。

    朱友康参加工作之后,奶奶在80岁高龄的时候,仍然到扁鹊庙赶庙会,祭拜扁鹊,为家庭祈求福祉。

    她居然能够和年轻人一样,爬上海拔1000多米高的石脑峰。

    山高坡陡,蜿蜒崎岖,石阶高耸,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足见奶奶的体质有多么健壮,意志有多么坚强,毅力有多么顽强。

    下山之后,她还不忘到石脑中学去看望她的孙子,并且把她衣兜里的饼干和烧饼丢给孙子吃。

    友康坚持不要,奶奶临走的时候硬是放在他床上。

    奶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讲付出,不讲获得。

    她哪怕是有一颗糖,一粒米,她也会毫无保留地给你你,而你必须接受,否则她会不高兴。

    反过来,如果是你给她东西,不管东西大小轻重,她一概不接受,请你收回。

    特别是小时候的印象非常深刻,别人送给她的好吃的东西,她总是舍不得自己吃,每次都是把孙子孙女们叫到跟前,给他们分着吃。

    遇上凉的油条什么的,她就会在灶火里生着火,给孙辈儿们烤成焦脆的热油条,给他们吃,她总来不吃一口。
1...124125126127128...17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