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岸易通易岸
小李觉得张美珠是一个实在人,是一个厚道人,他亲眼目睹了张美珠这种担当精神,这种负责任精神,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赵大友。
赵大友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可以大书特书。并且把她义务为民工们缝补衣服等公益劳动,都写在了文章里面。
撰写出来之后很快上了快报通讯,并且发送到县城石脑大坝后勤保障指挥中心、县委宣传部、农工部、团县委、水利局、文化局、广播站等主要职能部门和宣传单位。
县广播站对来稿连续播放了三天,友钟在后勤保障指挥中心第一次听到了赵大友写的文稿从县广播站播报出来,既兴奋又惊喜。突然感觉赵大友好高大,实在了不起。
自从她第一次听到了喇叭里的广播:“据本台通讯员赵大友报道,石脑大坝工地又传来好消息……”她就开始每天注意起县里的广播站广播。无论再忙,她都会一天三次去聆听广播里有没有“本台通讯员赵大友”。
朱友钟所不知道的是,这篇通讯报道文稿里面所报道的典型人物张美珠究竟是何许人。她所关心的事实是有没有“本台通讯员赵大友”的存在。
对于在蓬州中学读书的朱友康而言,显然不同,朱友康自从开学以来,第一次听到了县广播站的广播里出现了未来姐夫的名字,也就关注起广播站来。
而当他第一次关注,第一次聆听广播的时候,就听到了报道文稿里面提到了一个有些陌生又有些熟悉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张美珠。
他不知道这里表扬的张美珠,是否就是他和刘新亮去他母亲那里见到的那个张美珠。出于好奇,他就找到了刘新亮打探一个究竟。
这一打探不要紧,刘新亮证实,这个张美珠就是和他母亲住一个屋子的那个张美珠,是在县里选征民工时去的。
从此之后,朱友康和他姐姐朱友钟一样,开始关注起蓬州县广播站的每天新闻广播来。他所关注的和他姐姐所关注的不同,他除了关注他未来姐夫的信息之外,还要关注这个未来姐夫所报道的张美珠一样的人物,以及和这个人物相关的先进事迹。
从此,张美珠的名字再一次印证在他的脑海里。
朱友康从未来姐夫赵大友,在蓬州县广播站的报道里,还悟出了一个写文章的门道来。
他开始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既然未来的姐夫赵大友能把石脑大坝的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借助于县里广播站宣传出去,我朱友康的笔杆子也不是吃素的,我为什么不能把我们蓬州中学里面的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通过县里的广播站宣传出去呢?
他开始后悔自己当初在学校开运动会和迎新年联欢会上,没有及时写好文稿交给县里的广播站。
其实,他是知道县里有广播站的,他也时常去听一听,可是,他就是没能想起来,把这个广播站当做宣传平台,在广播站这个地方也可以做宣传报道。
他开始后悔自己过去写好的文稿,只是在学校里的广播里报道了一下,错过了在县级广播站发稿的机会。那里的名气可要比学校大多了,那里的宣传会传遍全县每一个村庄里的每一个人,那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骄傲啊!
他退一步想,也好,幸亏这次听到了赵大友的表扬文稿广播,总算想到了县里广播站这个好平台。
他心里暗暗想,我也要把蓬州中学里面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通过县里广播站,宣传到全县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
第一百二十九章 塌方
尽管队里今天才上工,但是,石英石却堆了一大堆。这都是老朱年前的安排。他什么事都想到了,安排的合情合理,游刃有余。
为了社员们的共同利益,为了石料运输更顺利,朱书堂在年前还专门拿了自家的香油、年糕、豆腐、石榴等年货,慰问了县社领导和火车站领导。同时给马大兴车队每人从四队油坊提供了一壶香油。
他们和这些车队队员们经过半年多来的接触和交往,都已经建立了深厚友谊,就像亲戚一样走得很近乎。
马大兴们也不把自己当外人,嘻嘻哈哈,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家。他们不仅和打交道的人打得火热,就连去谁家吃饭都做成了朋友。
每次饭后都要在碗底下压上这顿饭的饭钱和粮票,有时候哪一家有需要把地方粮票换成全国粮票的,他都会忙前忙后去张罗,尽其所能,帮助社员们办好。
谁家里需要从县城购物的,他们也一包到底,全部负责。
有了这帮车队,老朱在村子里的威望也一天天地高起来。主要是给社员们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社员们少走了路,腾出功夫还能为队里多干活儿,更重要的是年底提高了工值,多分了钱。
自从去年运送石头以来,老朱队里的事业蒸蒸日上,尽管夏季收成不太好,但是秋季雨水充沛,获得了大丰收,口粮上除了上公粮,基本不用上愁。
除夕之夜队里的枣红骒马还实时地赶在这个节点,产下了一头小马仔,预示着来年的好运;年底核算工值达到了一块多钱,分成自然提高了不少;往年打饥荒的户头,今年一下子成了平债户或者分钱户,有的户头还分了不少的钱,更有不少户头领取了大几百元,成为富裕户,社员们都沉浸在幸福和喜悦之中。
开年以来,朱书堂仍然一贯的按照往年的思路安排各项具体工作。半拉眼、文明、秋生、小喜、山小、二熊等人继续在北岗山上挖石头。
出门当民工的几十号人马,已经提前顺利到达大坝工地施工现场。
剩下的劳力开始利用正月农闲时节,队里会计带了两个人开始丈量各家粪坑边上的土粪,核算成工分;老朱安排一部分去平整垒砌耕地有损坏的土埝;一部分维修清理水渠干道;一部分用马车或者排子车,把各家各户猪圈边上的土粪拉到春地里。
朱书堂做了几年的队长,这些活儿他都很在行,安排的公平合理,社员们分头各自开始了一天的劳动。
半拉眼、秋生他们一行十几个人,各自带上挖石头的工具向北岗方向走去。因为从年前腊月二十停下来一直到现在才动工,中间停了二十天时间,再加上年前年后下雪天气的影响,石洞阴面还有不少积雪,石洞里面却很潮湿。
他们从洞口开始一直清理到石洞里面。因为半年多的挖掘,石洞足足有两房多深,洞穴延伸的洞穴足足有一百多米。他们前面挖过石头的地方,都用坑木打了巷道,目的就是预防坍塌,确保挖石头社员们的人身安全。
等大家清理完巷道之后,就开始接着年前的方向和位置向前挖掘。他们用大锤抡钢钎,把年前放过炮松软的地方,已经开裂的地方,先把石头撬下来,然后再把这些散乱的石头背出石坑。
当石坑里的散乱石头差不多都背出坑的时候,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挖掘。能用钢钎撬开的地方,尽量不动用炸药,实在撬不下来的地方,他们就开始抡锤打炮眼。
就在抡锤打炮眼的时候,突然一声巨响,哗啦噗嗤,石坑里的几个支撑巷道的坑木一下子倒塌了。最里面还有四个人分两组正在抡锤打炮眼,而巷道坍塌的地方正好有两个背石头的社员半拉眼和文明被掩埋在里面。
在巷道其它地方清除土方和搬运石头的社员,听到这巨大的声响,赶紧冲向石头洞里面救人。
原来是石头坑外面风高寒冷,而石坑里面湿度大气温高,洞口的积雪融化之后都渗透在石洞里,石洞就潮湿加重,湿气长期浸润石洞洞壁,洞壁沙土就会松软;再加上一个二十天的年假没有人进去,所以巷道坑木也都有些松动,而社员们第一次在这样的环境里作业,又缺少类似这样的经验,还有大锤击打钢钎的震动,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因为身边都有劳动工具,又都是刚参加劳动,大家有的是力气,但是,巷道和别的地方不同,这里并不是都是土层,而是由沙土、石头和坑木组合在一起的,救援起来难度非常大,救援进度十分缓慢。
时间就是生命,大家屏住呼吸,一口气也不敢松懈。该用铁锨时用铁锨,该用钢钎就用钢钎,该用双手挖时就用手挖,小喜、二蛋手指都挖出血来,鲜血染红了沙土和石头,他们仍然紧急施救,刻不容缓。
就在外面紧张挖掘的同时,被堵在里面的四个人也同时在不停息地挖掘着,他们现在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打通巷道,救出被埋社员,同时也救出自己。
终于在前挖后挖的两面夹击下,从巷道掩埋的沙石中挖出了两个人,大家齐心协力即可把二人抬出石洞。
这两个人,一个是半拉眼,一个是文明。被救出时他们身上都还压着一块一百多斤重的大石块,可以想象,这么沉重的石头压在身上,又遭到塌方的突袭重压,他们的生命岌岌可危。
塌方一下子压下来,外伤倒是不很明显,严重的内伤是很致命的,还有严重的窒息。眼看着半拉眼和文明惨状,大家已经心情十分沉重了,再加上无法现场抢救,大家个个脸色蜡黄,心急如焚。
二熊和山小等先后摸了二人的脉搏,感觉很微弱,说明他们还有一线的希望。小喜和二蛋看到人救出来了,赶紧去村里找队里的拉粪车准备送医院。
在走到桥南头牛棚拐弯的时候,正好碰着队长老朱,老朱正要去石洞看看,他一看这二人慌张的样子,就知道大事不好。简短了解之后,他告诉小喜,拉粪车刚出了村南不远,估计还没有上南岗的大坡,赶紧让他们就地卸车,掉头北上,赶快救人,自己快步向北岗石头坑跑去。
正当小喜、二蛋他们去村里找拉粪马车的时候,以马大兴为首的县社车队,浩浩荡荡向北岗的石头坑驶来。
社员们远远看到了县社的车队,就像是来了救世主,都兴奋不已,赶紧抬起半拉眼和文明,就往东边的道路上跑去,分秒必争,抢夺生命。
这时的道路上,白雪已经完全融化,尽管有些泥泞,但是还是淌开了大道,不会影响车辆的前行。
第一百三十章 施救
朱书堂疾步向北岗石头坑跑去,他知道出了问题,这个问题是他预料之中的事。他应该负有主要责任,他本打算提前告诉他们,一定要检查完巷道安全问题,才可以继续作业,如果巷道有问题,必须事先解决好巷道问题才能进行正式开采。
他没曾想到,这些社员们积极性如此高涨,在他心目中半天的活儿,他们不到半晌就完成了。他还没来得及到达这个地方告诉他们怎么避险,问题就已经发生了。
他想,正月里开工第一天,上午能把巷道清理好就已经很不错了,除了上下坑道的路线之外,里面还有一百多米的路线需要重新清理和加固。谁知道社员们年底分了不少钱,吃到了挖石头的甜头,刚一上工就拼上了性命干活儿,提前进入了攻坚阶段,而忽视了中间加固巷道这一环节,这必然会为安全隐患付出巨大的代价。
他能埋怨谁呢?社员们没有怨言,积极性高,干劲儿大,进度快能有错吗?不能有。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失来。想来想去是自己的失误,是自己对社员们的干劲儿估计不足导致的,是自己的行动迟缓,赶在了社员们的后面,是滞后造成的。
马大兴的马车赶得飞快,他要尽自己的最大可能,挽救车上两条鲜活的生命。因为路远,又是开年的第一次运输,当马车停在蓬州县人民医院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半左右。
这个钟点正是医院下班时间,主要医生护士都已经下班回家。朱书堂急得团团转,因为上次赵大友和女儿友钟住院,他认识了这里的外科医生,这次又需要住在外科,他便轻车熟路地到处找人。
幸会的是他上了二楼医生值班室,值班的医生正是去年给友钟治病的那位冀姓医生。老朱没和冀医生说上三句话,冀医生就已经想起了去年大友和友钟住院的事。
冀医生简单看了一下,知道问题严重,赶紧组织有关医生进行会诊,会诊之前,先输上氧气,做了基本处理,以确保生命特征平稳,再进行下一步检查治疗。经过简单处理后,很快推进了放射室拍片。
冀医生很仔细地看了片子,他的脸上凝聚了愁云,看来情况真的很糟糕了。
两个人均是胸部骨折,半拉眼左胸肋骨三根骨折,面部受伤,鼻骨塌陷。文明左腿骨折严重,额头碰伤严重,还伤及到了左眼角。
冀医生说,幸会的是送来及时,否则这两个伤员都会有生命危险。
冀医生建议,文明的眼睛处伤口,最好到新州市眼科医院去看看,那里有全国最好的眼科医生,眼睛疾病的治疗,建议越早越好。
老朱听了这些话,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他觉得自己的行动太迟缓,远远落在了社员们的后面。
但是,现在不是反省和责怪自己的时候,当务之急就是及时检查治疗。
老朱于是派二熊和二蛋守在蓬州医院负责照顾半拉眼,并且嘱咐尽快到石脑大坝后勤保障指挥中心找到南丘村民工,先借用他们一床被褥,给半拉眼铺上盖上。
山小和小喜随老朱一起继续向新州市眼科医院进发。还用马大兴的马车送行。新州市距离蓬州县将近百里的路程,马大兴觉得路程太远,在路经县社的时候顺便带了一些草料,以备不时之需。
马大兴赶着马车出了县城往南,看到路面开阔,车辆行人不多,就站在马车辕子上边,扬起了马鞭,向前面拉稍的两个头马啪啪两鞭,然后用马鞭的把手直接朝着驾辕白马的屁股上一磕,三匹马一起跑了起来,老朱看他站着太危险,就去抱住他的后腰。
后面坐车的山小和小喜一人在前,一人在后,一人在左,一人在右,围在文明身边,时而抱住,时而放松,只怕把文明震动的厉害了。
经过长时间的颠簸,文明有些气喘吁吁,老朱心里越发的没有底儿。
到了医院门口,他们找了一个可以放下马车的路边,把马缰绳拴在路边的树上,留下小喜看着马车,山小和老朱一前一后,连背带拖进了医院。
等到了新州眼科医院才发现,也许是路上颠簸的缘故,也许是砸伤时间长的缘故,文明的左腿肿胀的像一个木柱子,左眼和额头也都肿的比马蜂蜇的还厉害。
医生给外伤进行了简单处理,然后两个人抬着文明坐在一把靠椅上,医生进行了仔细仪器检查。初步结果显示,没有破坏性内伤,只是眼角充血太多,淤积太严重,眼睛里视网膜和视神经都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穿白大褂的男医生给开了一剂处方药,是消炎消肿止疼的四环素、红霉素之类的药物。然后告诉老朱,这号病人不需要住院治疗,至于腿伤还是回去治疗比较好,大老远的住院又不方便。
在医生建议下,他们很快又一次把文明背到马车上,马不停蹄,火速返回蓬州医院。
经过一天的来回奔波和折腾,文明有些吃不消,喘着微弱的气息,求大家把马车驾驶的稳当一些,慢一些。
在马车上,老朱他们几个人都还没有顾得上吃中午饭,也没有顾上喝一口水,再加上马车颠簸的厉害,都饥肠辘辘精神疲惫的难以忍受。文明的提议得到了大家赞同。
这时候太阳已经在西山上打起盹来,懒洋洋的疲惫的不想动弹。而马车上的人也同样懒洋洋的疲惫的不想动弹。
马大兴只好控制了行驶速度,让马车慢下来,马立刻改变了拉车的脚步,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前行走。在路过路边一个商店的时候,老朱让马大兴停下马车,到里面买了一包饼干,倒了一碗水。
他先给文明吃些饼干,一边吃东西,一边倒凉碗里的开水,等凉下来之后,又喂了文明一些水,这样,文明就有了力气和精神。
老朱看到文明吃的不多,剩下的顺便分给了剩下的几个人。他知道,这个时候都已经饿坏了肚子。等大家分着喝完这一碗水,又赶快上了马车继续赶路。
这样马车一行动,大家精神也好多了,力气也恢复了不少。
等返回蓬州人民医院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又赶上了医院里的下班时间,不过还好,还是当天值班的医生。大家七手八脚把文明安顿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