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岸易通易岸
整个石脑大坝工程,总体规划为集灌溉、防洪、发电为一体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建成后总控制流域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
这项浩大的工程,近两年间总共参加施工的各村民工1100多人,主要包括山区和丘陵区的中丘、石脑等七个公社。
开工两年之后,因自筹资金发生了困难,上面划拨的援助资金不得不暂时停下来,这样石脑大坝工程就暂时告一段落,何时开工只有天才知道。
近两年来全县在石脑大坝的投入已经达到了36万多元,眼看着这些白花花的银子打了水漂,上至县级领导下至施工工地上的每一个民工,都感到十分惋惜。
后来的领导们像走马灯一样一轮一轮地调换,石脑大坝工程只好一拖再拖。
中间调整过来的主要领导干部中,也有曾经尝试着努力过的,但是,大都因为建设资金缺口而不了了之。
清楚人认为,其实这里面不完全是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更重要的是两个县权利较量和利益斗争的结果。
据说,是邻县某位领导争取了上面领导的首肯,而在中途停止了蓬州县的施工进度。
自从蓬州县革委会主任路明楼到来之后,不信这个邪,在县长王茂奎齐心协力配合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78年9月石脑大坝终于重新开工了。
于是雷厉风行地进行了总动员,原来七个公社的近800多名民工继续赶赴大坝工地,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突击活动。
工程在原来的基础上,在县革委会主任路明楼亲自主导下,重新进行了现场勘查,对原来的数据,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必要的修改。
工程设计总库容量由原来的1000万立方米修改为1500万立方米,大坝坝体总高度由25米延长至45米,大坝宽度由4米增高到6米,大坝坝顶长度由200米延长到400米,预计灌溉能力由2.8万亩增加至4.8万亩。
这4.8万亩水浇地当中,处于石脑大坝下游的南丘村水浇地面积由230亩一下子增加到了320亩,南丘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整个石脑大坝工程,总体规划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中小型水利工程,更新为集灌溉、防洪、发电、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中型水利工程,建成后总控制流域面积由130平方公里扩展到160万平方公里。
这次集中建设石脑大坝工程,争取上级水利建设专项援助资金达到了450万元,自筹资金120万元。
截止到1978年底,经过近半年来的施工,已经完成干渠开挖3公里,明渠开挖土石方8000多方,建成闸涵建筑物12座,完成灰浆垒砌石方6200多立方米。回填基坑14000多立方米,达到总任务的五分之一以上。
这次开工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沿着上一年度的施工进度进行,主要是明渠开挖、闸涵建筑和坝基开挖回填等施工工程。
这次施工和以往不同的还有军事化管理。每一个公社设置为一个独立营,七个公社的独立营全部归石脑大坝总指挥部统一管辖、统一指挥、统一领导。
这次施工在县城食品加工厂西边,蓬州中学北边,还设立了蓬州县石脑大坝工程后勤保障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向大坝指挥部及每个独立营提供各种后勤物资保障。
这次工地分工更加精细化,总部把七个公社的民工,根据场地需要分成了三个片区。
第一片区为明渠施工。挖水渠由三个公社的260多名民工负责开挖;第二片区为闸涵建筑。主要从每个公社里抽调懂得基本建筑技术的精干人员150人组成;剩余四个公社的400多民工全部安排在坝基开挖回填工地上。
石脑大坝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庞大管理体系。不仅需要民工出力,技术工人献技,还需要一批文化人做宣传工作。主要是及时下发通知、宣传报道在施工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编辑印刷上送下发石脑大坝通讯,以榜样的力量鼓励石脑大坝民工,自力更生,鼓足干劲,争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大坝工程的完工。
因为是高考落榜生,又爱好写作,赵大友很快就被选拔到工地宣传报道组上班。这样,赵大友免去了挖土回填、抡锤打炮眼之苦,免除了体力劳动的负担。
报道组除了报道先进之外,还负责更换工地现场的黑板报,编辑、油印、转发场地快报等活动任务。黑板报一共三块,食堂前边一块,总指挥部一块,大坝工地一块。
食堂门前这块板报会随时更换,主要是饮食安全和卫生方面的内容,还有临时通知;总指挥部这块板报也要随时更换,这里主要是写上级或者工地通知、通报、公告等内容;大坝工地这一块板报,主要是刊登劳动任务进度及分工,一般情况下也配合油印的场地快报通讯,每周更换一次,紧急情况也会随时更新。
最难办的是场地快报通讯。一共四版,还要分类编排,配上图片等。有时候还要编辑领导讲话和实地考察文稿。
快报通讯文稿除了按照领导意图实地走访、了解、调查之外,还要下功夫查阅资料、组织材料、编辑写作、刻板印刷,是一件程序复杂、费时费力的细心活计。
快报通讯除了转发到施工工地指挥部和每一个公社的七个民工营,还要发放到县城石脑大坝后勤保障指挥中心、县委宣传部、农工部、团县委、水利局、文化局、广播站等主要职能部门和宣传单位。
蓬州县石脑大坝指挥部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都要通过领导把关,县广播电台播放,传播到千家万户。
赵大友作为这个宣传队的队长,开始了艰辛的,也是崭新的工地宣传报道工作。
这正是展示他才华的时候,平台有了,戏唱的好不好全在他自己了。
第一百二十七章 美珠
整个工地800多名领导和民工,中间还有省市县领导调研、视察、督促等活动,这些都使得赵大友忙成一团糟。他们总共才三个人,真是手忙脚乱的。
每一次采访结束,当大部分民工都已经进入休息状态的时候,他正坐在办公室通宵达旦、聚精会神地编写文稿或者油印快报通讯。
幸会的是这里不是他家乡的煤油灯,而是明亮的电灯。
幸会的是有总部出纳张美珠帮忙,他们三个人才感到稍微宽松一些。
这个张美珠是怎么到这里来的呢?原来县里在抽调各村民工的同时,也抽调了各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参与大坝工程建设。这次张美珠是代表县社系统来的唯一一个代表。
她是县工商局张局长的大女儿,也是朱友康和刘新亮去年刚开学不久,一起去新亮母亲所在的食品加工厂里面串门时,碰到的那位酱菜车间女工,后来被提拔为食品厂出纳的那个戴着工作帽、穿着蓝花布套袖的苗条少女。
这次来到这里,和在厂子里的装扮大不相同,她勃颈上围着一个红色的围脖,一头搭在前面的右胸,一头甩在左肩后面,头上没有戴那顶灰色的工作帽,胳膊袖上也没有套上那对蓝花色套袖。脚上也没有穿那一双青色方口布鞋,
她穿一件深青色毛料大衣,一条灰色筒裤,一双干净的发亮的黑色高跟皮靴。俨然一副知识青年女性的打扮。半年来的变化,她已经显得成熟多了。
她为人处世沉稳大方,不卑不亢,彬彬有礼,掌握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给人印象非常好,她的口碑也是大家公认的好。
她非常乐于助人,临上石脑大坝之前,她就已经准备好了一个针线包。她知道工地上穿衣服磨损的磕碰的撕裂的非常多,肯定用得上。
她的举动是蓬州县石脑大坝800多名领导和民工之中,唯一的一个带来针线包和各种布料碎片的人。果然不出她的所料,工地上很快有人损坏了衣服。
她不仅负责用自己带来的针线布料给民工们缝补衣服,而且她看到有些衣服实在脏了,就先洗干净了,晾晒干了,再缝补。因此,她的名字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成了人人皆知的大好人。
她的针线包里不仅仅是针线,而且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琐碎布料。
什么红花的、兰花的、绿叶的;什么纯蓝色的、纯绿色的、纯灰色的、纯黄色的;什么涤纶的、涤卡的、的确良的、粗布的、尼龙的,应有尽有,而且各种布料都准备了好几份儿,以备后用。
这些布料都是她母亲多年来在家里积攒下来的,除了家里留下几块布料备用之外,其它布料她全部带到了工地上。
因为宣传队就挨着指挥部办公,她的办公地点也在指挥部附近,所以,只要她有空闲能腾下手来,总是会来到宣传队里忙这忙那。
因为她也是蓬州中学高中毕业的学生,并且是1978年高考仅1.5分之差的落榜生。她的高中作文也曾几次被语文老师当做范文在教师宣读学习,也是响当当的写作能手。
唯一遗憾的是她物理高考因忽视了一个浮力问题,扣分太多,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
其实她的物理水平并不低,只是因为高考前夜她父亲突然昏迷住院,熬夜太深,精力不够充沛导致的直接结果。
后来父亲度过了危险期,她再也不想继续上学了,赶在食品加工厂正值招工,就办理了县、公社、大队三级信,来到食品加工厂上班,这一年他才十六岁。
她一家属于随军家属,外地人来到蓬州生活,本来都是商品粮家庭,可惜赶在干部下放那个年代,就顺便下放到了蓬州县。
她父亲是军人出身,十八岁时和十六岁的弟弟一起去参军,一起攻打山西临汾,一起奔赴朝鲜战场,退伍后她父亲被安排在蓬州县工商局上班,他母亲和三个哥哥一个妹妹,却都落户在县城东街生活。
有时候人的命运是自己左右不了的,它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革而改变。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会变得更美好,更辉煌,也许会变得更糟糕,更惨淡。无论怎样,你必须伸出热情的双手,去接纳这个生活现实。
她很低调,她从来没有提过她父亲的名字,只有在领导视察的时候,偶遇了她在身边,领导就会礼貌地介绍一下她,说她是工商局张局长的女儿,这个时候她就给视察领导回敬一个微笑,从来不多言多语。
她在家里最爱看书、最勤快、也最懂事,她父亲最爱她,她很会给父亲交流,每次和说话父亲都是满脸的微笑,父亲每次下班回家,总喜欢和她第一个打招呼。
她的手里经常拿着一本书,只要有个空闲,就静下来看看书。她看的书很多也很杂,大众电影等艺术类、文学类、报刊杂志类她都会她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对她快速健康成长起到了很大作用。
她的记性非常好,看过书里的人物故事、情节结局,或者生活小窍门、待人接物、心灵鸡汤、情感职场之类的杂文类文章,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她都会实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
比如,和领导或者长者一起坐车出门办事,先给领导或者长者开车门,开车门时要稳,进车门时要手扶车门顶部防止磕碰,关车门时要轻。
坐车给司机递烟也有很多讲究。车停着的时候,给司机递过香烟,随后拿火及时点燃;开车时递烟就不能这样做,开车时就要先给司机把香烟点燃之后,再递过去,防止司机自己点燃香烟发生安全事故等等。
她的生活常识来源渠道非常多,所以她的生活讲究也非常多,比如洗衣服,外衣洗完之后反过来挂晒,是对的。因为这样挂晒既可以晒得快,又可以防止正面褪色。
而内衣的挂晒正好相反,它不需要反过来挂晒,因为内衣是最贴近身体的,反过来挂晒容易当上灰尘,不够保健卫生等等。
再比如饮食方面,别人做炒鸡蛋、煮鸡蛋、蒸鸡蛋或者**蛋汤,都是从鸡蛋框里信手拿来,直接磕在碗里或者锅里。而她则不用,她要在磕鸡蛋之前把鸡蛋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然后才可以磕在碗里或者锅里。
第一百二十八章 选择
张美珠生活上十分讲究,她做每一件事情都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尽量做得完美无瑕,无可挑剔。
做饭离不开蒜瓣。一般人吃蒜瓣都是将囫囵蒜头掰开,再把蒜皮剥去,然后用刀切片或者用锤捣碎下锅烹饪或者直接食用,而她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
因为尽管剥去了蒜皮,但是蒜瓣本身并没有清洗,那是不干净的,也是不卫生的,那是必须用清水冲洗的。
最容易让人忽略的是蒜瓣的尾蒂。一般人蒜瓣去皮之后,就直接切开或者凿碎食用。
她认为那样太不讲究了,因为蒜瓣的尾蒂里面都会滋生很多细菌之类的有害物质,或者害虫啄食,或者腐烂变质,必须用刀切除扔掉,这样才是最安全最卫生的食用方法。
她懂得很多,又时常乐于助人,既低调又懂得礼数,既落落大方又处事有度,深得领导和民工们喜爱。
十七岁的她,长得漂亮不说,还这么有修养,很多人就托人给她说媒。他的回敬只有一句话:“不急,我还小!”
因为是出纳,有时候后勤在身边的时候,也会安排她去附近村子里买一些笔墨纸砚、白菜豆腐之类急需的东西。这里是山区,又不是县城,道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野狗满街,她一个姑娘家,不敢一个人出去,她就找紧挨着她的宣传队,找一个相对空闲的人和她一起作伴去。这也算是各有所需吧。
有一次,她和宣传员小姑娘小李刚从石脑村买来一大包文化用品、一包鸡蛋和两只柴鸡,快出村的时候遇上了一只凶猛的野狗,凶恶地向她手中的柴鸡扑去。吓得她在躲闪过程中被绊倒,手中的鸡蛋都被磕破,柴鸡也被那只野狗叼去了一只。
手提文化用品,跟在后面的小李赶紧跑前几步扶她起来。安慰她说:“碰着了没有?”她起身拍一拍粘在身上的尘土,笑一笑,摇了摇头。
“这就好,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大野狗叼走了柴鸡咱可以再买,要是把你磕着碰着咬着了,那可就亏大了!”小李接着说。
“算了,咱再回去买吧。”张美珠对小李说。
正说话间,只见一个村民手里提着一只鸡,正朝着她们俩走来。
“这是我从狗嘴里拽出来的,是你们的吧?给,还给你们。”这个村民在远处看到了野狗叼柴鸡,就看在前面截住了这只野狗,并夺回了这只柴鸡。
“谢谢叔叔了!这个就给你了。我们再买去。”张美珠谢过村民就要往回走,她知道,野狗咬过的柴鸡是不能再拿回去给民工吃的。
“给我吧,我来拿!”小李看不过去了,觉得买一只鸡得花多少钱啊,这说不要就不要了?哪能便宜了一个外人呢?
“还给人家吧小李。”张美珠劝阻小李说,无奈到手的柴鸡,小李只好又给了村民。
她们很快返回到原来的村中供销社,张美珠再次买了鸡蛋和一只鸡,谨慎地返回工地。
她向来不看中钱财。这倒不是说她家里有多少钱,是什么富翁,而是她的性格和修养所决定的,她重视的是人品和口碑。
当时她每个月只有23块钱的工资收入。鸡蛋花去了五块钱,一只鸡花去了两块四毛钱。她再次花去了她将近三分之一的工资。
回到指挥部,她隐瞒了被狗扑倒,鸡蛋打破,柴鸡被大野狗叼走的事实,给后勤组小高只报了后来的文化用品、鸡蛋和两只柴鸡的账。遇上大野狗就算是她自认倒霉了。
这事张美珠本来是隐瞒不说的。可是,无意中小李在伙房吃饭的时候,说出了事实真相。当时后勤组的小高也在现场,听到之后,很快找到了张美珠,说什么也要给她报销损失。
张美珠解释说,是自己不小心出了差错,本应该自己处理,这事和工地上没有任何关系。硬是没有接受小高的提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