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岸易通易岸
她对这个孩子的印象一直不错,看到他今天的样子,觉得有些不像他心中的那个幼稚的中学生。原来的担心和难受随着朱友康呕吐之后的轻松状态,她心里到觉得这人特有意思。
看来,为了朱友康他们都得晚一些回家了。
张美珠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反感,她总是在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心情就无法平静下来,她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个人不舒服。
并且她还很乐意为了他而付出,也许这才是她的性格。有了事有了为人服务的机会,她从来就不会放弃。
朱友康被刘新亮用自行车送到了家里,进了家他才真正知道,今天的他是最失败的他。等刘新亮走了以后,他插住自己的屋门,狠狠地朝自己的脸上扇了几个耳光。
他自己尽管还有些酒后的麻木,可是他已经感受到自己耳光得厉害了。他照了照镜子,两个腮帮子被扇得血淋淋的。
朱友康在家里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你无论从哪里回来,也无论你在外边发生了什么,只要你自己不汇报,正常情况下,父母是不会过问的。
几天之后,父亲朱书堂突然宣布,要赶在年前去山西一趟,算是给朱友康的干爹拜年了。
朱友康很吃惊,因为这几年不是这事就是那事,几年来,山西那边来信催促了几次,还一次都没有去过。
等他和父亲上了火车才知道,原来这次行程里面也有大大的埋伏。
原来,老冯头和父亲早已说好了——自从珍珍来家里闹了一次之后,父母也觉得朱友康娶珍珍进家,恐怕日后产生矛盾。
所以,就听了老冯头的话,准备到山西去见一见老冯头的二闺女冯方慧。因为冯方慧医校已经毕业,准备回到本地自己开门诊,或者有机会就去医院上班。
老冯头舍不得闺女留在山西。二闺女去山西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一门手艺,现在可以学成而归了。
老朱去的目的还有一个,他这次去还要带上冯方慧一块回南丘村老家过年。
朱友康听了父亲的话,感觉有些上当,可是说什么也已经晚了,再过几个小时就要到山西了,你说啥也没用了。
老朱给儿子的干亲带来了家乡的卤水豆腐、纯黏米面年糕和蓬州县城食品加工厂酿造的纯正的蓬州大曲酒,还有老冯头特意要老朱捎上的小磨香油。
这是干亲过年的贺礼,也是对老中医冯贵和的报答,更是对老中医冯贵和一家的尊重和礼节性回访。
想比老中医冯贵和的几次邀请,这几年没有成行,这次到来他一定会喜出望外,人情接待。这是两家人友好和友谊的象征。
下午四点多钟,他们父子手里提着,肩上背着各种各样的礼品年货,沿着冯贵和门前的大坡,一鼓作气上到了坡顶。
老中医冯贵和、他的老伴桂兰、放假在家的侄女冯方慧、闺女江梦云、儿子江梦福、江梦禄都,按照信上说的时间,早已经站在门前迎接。
朱友康一进门先行拜年礼。在老中医干爹和父亲指点下,先给冯家宗亲三代三叩首,随后来到北屋给江炳轩太老中医三叩首,最后给干爹干娘磕头。
老中医冯贵和高兴地合不拢嘴,一直挎着朱书堂教子有方……
第二百零六章 起点
来到山西,看到山西这几年来的变化,朱友康心里十分欢喜。
环境的变化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的变化。
太老中医江炳轩身子骨儿依然硬朗,精神矍铄,说话底气十足。
朱友康由衷的佩服太老中医的康养之道。
冯方慧不仅长得成熟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他手上已经学富八车了。对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都有了长足进展。
她完全可以独立出诊,独立临床实践了。
在这一点上,朱友康暗暗佩服老冯头大伯的眼光,也真心佩服冯方慧大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
江梦云已经被制药厂提拔为科研拔尖人才,成为一个小小的制药车间主任。
她那种眼睛里发出的智慧的光芒,简直能够穿透你的心房。
还没有来及脱下制药厂工作服,把她装扮的像工厂里的大领导,个子高高的,加上整个形象折射出来的无限气质和精神,显得更加威严和高雅。
细细的柳叶眉,光亮的脸颊,轮廓十分清晰的鼻梁和嘴唇,能够一下子把人的目光吸引过去。
还有她的两个弟弟,都是眉目清秀的优秀学生。老大江梦福个子超过了朱友康,大学马上就要毕业,一身大学生的装束。
老二江梦禄的个头儿也快要跟上姐姐江梦云了。他也要进入高考紧张的备战阶段了。
这孩子稍微腼腆些,除了几句客气话,别的话一句也不多说。
要说变化大的,就属老中医冯贵和夫妇了。
朱友康看到,干爹冯贵和已经有些驼背,似乎眼睛有些昏花了。而干娘长年的操劳,前面两颗门牙都掉落了,说起话来有些透风。
这些变化朱友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他觉得他是一个因祸得福之人,胳膊出了问题,认识了干爹这么好一家子人。
让他永生不忘的是,干爹为自己治好了胳膊,这个恩惠他当永记在心,涌泉相报。
尤其是冯方慧、江梦云两个未来中医界的新星,更能走进他的心里。
中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学习中医药文化,学无止境。
眼看着中国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眼看着中医药文化技术在民间越来越广泛地得到推广和应用,中医药文化技术必将发扬光大,必将前途无量,必将有巨大发展。
正因为朱友康对中医药文化技术的深切体验,才深刻的感悟到中医药的奥妙所在,才推测出冯方慧、江梦云未来的光明前程。
朱书堂父子的到来,着实让冯贵和一家万份惊喜。
他们大摆宴席,大锅里早已顿好的羊肉的香味儿,弥漫了整个屋子的每一个角落,然后,随着空气飘香大街小巷。
太老中医江炳轩年轻时亲手制作的宽大放桌上,已经摆满了各种水果和美味菜肴。
每个人前面还特意安排了一小碟山西陈醋。
山西人爱吃醋是远近闻名的,这次年底聚会,朱友康才算是彻底领教了。
老中医家里七口人加上他们父子二人,总共九个人围坐一桌,过年的氛围,其乐融融啊。
为首的太老中医江炳轩坐在正坐,他的一句开场白:“欢迎远道客人作客黑城山区寒舍!为咱家里多了一门亲戚干杯!”算是酒席开始了。
江炳轩的左边是朱书堂、冯贵和、朱友康和江梦福,右边是江桂兰、冯方慧、江梦云和江梦禄。
一杯酒过后,江炳轩建议大家多吃菜,坐在右边的桂兰母女趁着刚放下酒杯,夹起菜来放在太老中医跟前。
冯贵和听了老岳父江炳轩的话,立刻站起来为朱书堂和干儿子朱友康夹菜。
因为这样安排,正好把冯贵和安排在朱书堂和儿子友康父子中间,他左一筷子,右一筷子,非常方便,也非常忙活。
朱友康真的感觉有点受宠若惊,感觉比在自己的家里还感觉温暖。
尤其是冯方慧和江梦云,不时地把筷子上的羊肉和红烧肉给他夹过来,他倍感亲近,倍感家的温存。
说实话,朱友康在家里从来都是为了照顾家人,照顾姊妹们。
这次到这里来,正好把位置颠倒了过来,他成了照顾与呵护的对象。所以,他就像吃到了蜂蜜一样,心里万分甜蜜与舒畅。
大人们喝着酒,絮叨着家常话,其他人不喝酒的,也就有时间聊天了。
朱友康关心地问:“方慧姐,听说你已经中医学校毕业了,并且还有回家的打算,你打算回家怎么做?”
“一边走,一边看,有机会就业的话最好先去就业,实在不行,开个门诊也行!”冯方慧很真诚地回答道。
“假如你开门诊,最大的资本是什么?”朱友康追问了一句。
冯方慧看样子一时不好回答这个问题,就先看了一眼妹妹江梦云。
江梦云会意地点头说道:“方慧姐万能!啥都行,理论、临床都是资本,都非常在行。”
然后,开玩笑的对冯方慧说:“方慧姐打前站,先铺开场子,我后续加入助力,一定会成功的!”
“别逗了梦云妹妹,你这个大车间主任,啥时候舍得丢了啊?“冯方慧调侃着说道。
”这个很有可能,我听说有文件出来了,工业企业也要实行承包责任制,真到了那个时候,说不定有多少人要下岗呢!我说的可不是梦话啊!“
”梦云这话倒是真话。“冯方慧接过梦云的话说道。
”我给你们透露一点小秘密,大家一定为我保密!“江梦云神秘兮兮地说:”不瞒你们说,那两个从你们老家里来的叔侄俩,就是赵铁柱和他叔叔,已经有一年多不在我们药厂上班了。
你猜他们俩现在干啥去了?他们去乡下跑药材生意了,他们也懂一点中医,还在民间看病,现在挣了不少钱呢!对了,他们俩顺便还搜集了民间的不少秘方和验方呢!“
”赵铁柱?“朱友康插了一句话,他心里想,这操蛋小子居然发财了?
”正是。别看这小子学历不高,智商还行,在我们黑城一带能吃上一大片哩!“
江梦云说话间表现出对他们叔侄俩的好感,尤其是赵铁柱。
”铁柱这小子现在还在你们黑城吗?“朱友康好奇地追问梦云。
”应该还在,他们一直在我们药厂附近租住房子,有时候还把我们厂里的中成药向外面推销。听说现在又盯上医疗器械了。
哎呀,这医疗器械利润非常大,连我这个车间主任都眼红!“
江梦云显然对赵铁柱他们叔侄十分了解,看来他们之间一定有很多交往。
朱友康觉得和冯方慧聊着聊着,怎么不知不觉又和江梦云聊上了。
并且聊的时间又长又投入,他怕慢待了江梦云的两个弟弟,和他的干娘。
他抢先为干娘夹了一大块红烧肉和一块卤水豆腐,然后,转向梦福问道:”梦福就要毕业了吧?“没等梦福回答,他又接着问梦禄:”梦禄是不是要高考了?“
结果,朱友康谁的话也没有听清楚。
江梦云、冯方慧俩人都笑了。
朱友康有些尴尬,也随着她们俩笑了笑。
然后,开始左右开弓为两个弟弟往盘里夹菜……
第二百零七章 退亲
朱友康父子一共在山西干亲戚家里待了三天,老中医冯贵和一家,非要留下朱友康在他们家里过年。
他们说,孩子来的少,过年又没事,就让孩子多待几天吧。
因为朱友康有自己的安排,父亲对他一个人在外也不放心,特别是一个人往回走的时候,他会更不放心。
所以,不管冯贵和他们如何挽留,他们父子带上冯方慧,还是在腊月二十七的早上,离开了山西,踏上回家的行程。
他们在火车上,朱友康、冯方慧和父亲面对面坐着,父亲旁边坐着一位中年妇女。
这位妇女看了看他们俩年轻人在一起谈笑的样子,对坐在对面的父亲说:“你这个老农真有福气啊,你看这小两口多么般配啊,怎么看都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
她一边说着,还给朱友康的父亲竖起了大拇指。
本来老朱就有这个想法,他也觉得这是合适的一双,因此,只是面对这位中年妇女笑而不语,任其随便猜测。
其实在老朱心里已经开始做这样的美梦了。
其实他的儿子朱友康心里也有他自己的打算。
倒是张美珠的影子最近在他心里反复出现,这并不是说张美珠和他有什么来往,也不是说因为他那天喝醉酒时她帮助了自己。
出现的次数多了,年轻人免不了在她身上胡思乱想。
朱友康想,一个是人家年龄比他大,交个朋友也得叫姐姐才对;二是人家出身好,爹是局长,一家子商品粮;三是他对她还没有找到有关“对象”、“恋爱”和“婚姻”这些感觉。
他一直把她当模范人物尊重,当英雄人物崇拜,从来没想过能在一起谈对象,能成为两口子。
总之,只能说张美珠很优秀。
但是,在他心里不属于那种有激情、有动力的男女之间的相互引力。充其量是一种尚好的朋友关系。
对于何海云,朱友康在这里暂时可以不去理睬,他觉得同学聚会那一天她伤透了他的心,丢够了他的人。
至于冯方慧,他压根他都没有往这个方向想过,还不知道“北”在哪里。
他正在想,趁着年前的功夫去珍珍家一趟,干脆来一次了断吧,快刀斩乱麻,免得夜长梦多,若出更多是非来,到时候在乡亲们面前更不好抬头做人。
冯方慧倒是聪明,也算是智慧吧,她试探性地问这位中年妇女:“阿姨,您看我们是不是结了婚的两口子?”
她说这话,一是想让朱友康父亲听一听,查看老人的态度,二是观察一下朱友康是什么表情。
别忘了冯方慧可是学习中医的,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
而这种“望闻问切”,不仅可以看病,还可以隔着肚皮看清楚你的心,她会摸准你的心跳次数和脉搏起伏频率。
这样就可以从中断定“各种发展走向”了。
中年妇女不明白冯方慧问话的用意,就直来直去地说:“两口子感情深,经常伴着脚后跟。我看能一块出门,那就是伴着脚后跟呗!”
中年妇女的言外之意,就是你们是明摆着的两口子呗。
冯方慧狡黠地给这位中年妇女竖起了大拇指。
中年妇女笑的像石榴裂了缝一样,可不笼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