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青律
单纯论做人之圆滑,他确实不如戚继光,屡屡得罪人而无法施展抱负,过得相当憋屈。
但是据说,这戚继光和俞大猷可比试过一次。
戚继光作为武道宗师,使得是刀法和长枪,最得意的就是杨家的六合枪。
而这军神俞大猷用双手长剑之法不仅打败了少年英才戚继光,当年南下抗倭的时候路过少林寺,把人家武僧都打到心服口服。
为此老方丈派了两个和尚跟着他学艺,三年才归。
后来这个猛人还写了本《剑经》流传于世,虽然名字叫剑经,打开一看却是剑法,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皇帝拿着书左看右看,虽然还是死活没读明白,但是明显坐不住了。
鹤奴是个何其明的人儿,此刻只笑道:“要不,现在就把他叫来?”
“好!备好茶!”虞璁一琢磨,索性让他把晚上的会议给推了,认真道:“把胡宗宪也叫过来!”
餐后的水果点心一用,俞大猷和胡宗宪二人就一齐到了殿外候着。
虞璁示意给他们两备好热茶,自己又要了杯甜甜的牛乳茶,这才心满意足的继续加班。
一旁在窝里趴着佩奇嗅到了奶香味,开始不安分的摇尾巴。
“给它也倒一碟。”虞璁吩咐道:“让他们两进来吧。”
单纯论年龄,胡宗宪现在可只有十八岁,比俞大猷还年轻许多。
但是打那二人进殿起,虞璁就明显觉察出不同来。
俞大猷是普通人家出身,估计对皇家的那一套礼仪也是临时学的,进门的脚步又急又快,明显是个躁性子。
而胡宗宪与陆炳有相似之处,本身是锦衣卫世家出身,虽然骨子里就沾染了武将之气,但是脚步沉稳,眼神平定,不会左右乱看,明显是早已心里有数了。
单纯论成熟程度,这年轻的胡宗宪可能还胜过他一截。
虞璁从气质上都能分辨出谁是谁,他现在开会和接见之类的事情早已相当熟练,自然又是老话常谈,再和他们二人寒暄几句。
行礼之时,胡宗宪步骤从容,一套下来行云流水。
而俞大猷虽然记得住种种细节,却也能看出来僵硬而生疏。
到底是家学渊源啊。
待二人坐下,又大致了解些情况之后,虞璁想了片刻,开口道:“你们二人如今高中寻仙考,和状元应当是同一个待遇。”
“那么,是入学修深,还是为官历练,你们想选哪一个?”
寻仙考文理二科一共选拔了十人上来,各个都是极好的人才。
但是只有第一名,才有资格面圣,并且选择自己的去处。
虞璁之所以这么定,也有一定程度是公务繁忙,实在没有力去认识和照顾好每一个人。
既然给了你们选拔与跳级的权力,后面能混的如何,都看你们自己了。
胡宗宪沉思片刻,才斟酌道:“回禀陛下,不才想入学国子监,待深究学问之后,再为国尽忠。”
他这一步,确实有家里人的叮嘱。
这京城可与徽州那边不同,无论是三司五寺七部的种种人事关系,还是上下往来,党派争斗,自己都一概不知。
此刻如果能进入国子监,静水流深做长久打算,自然方便自己观察上下,靠父亲之名更好的结交人脉。
俞大猷听完胡宗宪的想法,只嗤笑一声,抬手抱拳道:“皇上,草民也不会别的,只想去打仗!”
嗯?
虞璁心想这果然是兵痴啊,就知道打仗打仗,官都懒得当……
他垂眸敛神,不轻不重道:“可曾带过兵?”
“只带着少许人演练过,还未考个武举人什么的。”俞大猷别的方面一窍不通,一提到与打仗有关的事情,脸上立马就洋溢出兴高采烈的神情:“草民想跟着陛下,去打那些蒙古人!”
俞大猷这话一出,虞璁和胡宗宪都齐齐变了神色。
这出兵之策,他怎么会轻易就说出口?!
何况这种机密的事情,明明只有少数的高级将领才知道,并且签了虞璁亲自起草的保密协议,密不透风,如何又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果然对人事一窍不通。
虞璁冷淡了几分神色,开口问道:“你如何这样想?”
他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这件事。
“都是草民算卦推出来的。”俞大猷压根没管旁边还杵着个胡宗宪,自顾自的开口道:“得知高中之后,草民为陛下算了两卦。”
“为何是两卦?”
“一卦卜江山,一卦算帝意。”俞大猷的脸上,洋溢着青年人特有的热情与天真,他压根没注意胡宗宪连告辞的心都有了,继续大嗓门道:“这两卦都为第四十二的益卦,乃大吉之兆!”
虞璁心里松了口气,知道机密消息不是自己人那传出去的,只略缓了神色,在龙椅上换了个姿势,问道:“具体呢?”
胡宗宪见陛下并没有避让自己的意思,忽然心
[明朝]科学发展观 分卷阅读120
里一动,颇有种极好的预感。
如果真的如这个莽汉所言,今后陛下会御驾亲征,极有可能讨伐蒙古,正是用兵之时。
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良臣明将相助。
陛下既然放任自己在这听着,有可能也有相中之意。
“这第一卦乃益卦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俞大猷生怕他听不懂,补充道:“意思是大吉大利,并无灾祸,因为百姓努力工作,加快了工程进度。”
也就是说,这天下都在积极的推进着改革和新制度,无论是一条鞭法的实施普及,还是那军纪军规的实行,都在往好的方向走。
虞璁虽然不太信玄学易经之类的东西,但本身自己能穿越过来也很反科学,只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讲。
“而这第二卦,乃益卦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俞大猷说到这,捂着头嘿嘿一笑,解释道:“草民也不知道要算多久,就定了个五年。”
“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原意是东征胜利后,班师回来的路上报告周公成王有命,把殷商遗民处理好有利。”
俞大猷咽了口唾沫,都顾不上喝茶,继续道:“这一卦,乃是强风配快雷,声威增长之大象,具体推算不提,却可见兵师征讨而无往不利!”
虞璁心里一定,算是被玄学安抚了些许,只随口问道:“那你怎么觉得,朕也会随军而去?”
“所谓益卦,乾为天为刚为健;震为雷为刚为动。”俞大猷不假思索的开口道:“动而健,刚阳盛,人心振奋,必有所得。”
“若要兴师定师,振奋士气莫过于御驾亲征!”
第45章
虞璁沉默了一会儿,心想这还真算的挺准。
要不你再给我算算生辰八字,看我能活多久?
他轻咳了一声,并没有评价有关这判词的任何细节,只平稳开口道:“你要知道,既然你没有用兵的经验,朕便不会轻易的任命你为武官。”
俞大猷嘿嘿一笑,点头道:“这倒是不假。”
这汉子是个心直口快的性子,本身也没什么坏心眼,只是太率直了些。
在朝廷里,最忌讳的便是这一点。
大家都在打牌,都在藏着自己的盘算和心思。
你这样大大咧咧的把底牌全都亮了出来,也难怪会被算计一辈子。
虞璁虽然清楚每个人物的命运,却不可能照顾影响他们每一个人。
何况有些话,现在跟他直白的讲清楚,他也未必能懂。
只能说日后尽力护着他,多的不一定能做到了。
“陛下,”俞大猷想了一会,再度起身作揖道:“草民并无经验,这一点不假。”
“但是草民通棍术刀法,又将兵法细读吃透,自以为差不到哪里去。”他说着话的时候,眼睛里都带着火热的赤诚:“敢请陛下准许草民去冲锋陷阵,定然会不辱使命!”
这又是自我吹嘘又是打包票的,听得胡宗宪心里一愣一愣的。
都是等同于状元般的出身,怎么这人跟个草包似的,嘴里就没点谱。
虞璁瞥了眼胡宗宪的脸色,心里哭笑不得。
这两货,将来搞不好得吵起来。
原本是召见二人,现在变成了俞大猷一个人的独角戏。
这小胡同学还真的是性子颇好,一看就早早的接触过人情世故。
单是今天看俞大猷这么说话,都能知道他将来得一路的得罪人……
“那朕就明说了。”虞璁抿了口茶,不紧不慢道:“来年四月前后,有场小仗要打,你先去执罡军那里报道吧。”
到底是让你当将领还是士兵,暂时还不太想定。
这俞大猷哪里在意自己有没有封官,一听说有仗可以打,立马脸上就露出欢天喜地的笑容来。
胡宗宪见这厮终于不折腾了,暗中松了口气,准备自己在皇上面前好好表现一下。
“对了陛下!”俞大猷又抬起头来,认真道:“臣有一个老师,当称是文武全才,不输于阳明先生!”
自己还没落定就急着举荐他人,也只有他能干得出来了……
虞璁听到王阳明被拎出来对比,不由得动了念头,索性惯着他道:“谁?”
“今年的会元,唐顺之!”俞大猷跟哈士奇似的,就差摇尾巴了:“他文武不输辛弃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当真是个神仙般的人物了!”
会元?
大概是搞自主招生太久了,虞璁反应了一会儿,才想起来会元是什么。
解元是乡试第一,会元是会试第一名,状元则是殿试第一名。
嘉靖八年正巧是会试之时,又碰着了寻仙考在京城和试点几省的展开,对于虞璁而言,还真是头一回。
他当时清楚,这靠四书五经的科举制度必将被重改,自然对这最后一次旧举不太上心。
何况自己也是头一回殿试,稀里糊涂就顺着流程走完了。
但是!
今年的主考官,可不是张璁,而是杨慎啊!
能过杨慎的法眼,拿到会试第一的,想必文采不差。
能够教出俞大猷这样的怪才,武功比他还好的,肯定也相当牛逼了。
虞璁这么一合计,越发觉得自己漏了个好苗子,直接问道:“他现在在哪?”
不对,这既然是老法子考试上来的,现在应该就在国子监呢吧。
“听说在兵部,不知道是什么官。”俞大猷咧嘴一笑道:“这刚进京城不久,还没见着人呢。”
嗯?刚考上来就进兵部了?
虞璁感觉哪里不对,心想回头得问问杨慎,又习惯性的随口问道:“多大年纪了?”
“二十二,快二十三了吧。”
胡宗宪正在喝茶,差点没喷出来。
俞大猷你都二十七了,拜个比你还小的师父,不合适吧?
“朕知道了,唐顺之是吧。”虞璁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消停会了。
胡宗宪毕竟还年轻,虽然应答有度,还对倭寇之乱颇有见解,但确实还需要历练沉淀一番。
君臣三人简单聊了会儿才散,没过多久,陆炳就回来探望虞璁了。
他心知皇上天天忙的只有晚上才有功夫,又喜欢自己,每次一见面就忍不住笑,索性放宽了内心的拘谨,多来乾清殿里走走。
如今的陆统领已经率领了执罡军和锦衣卫,一时间风头无量。
原先梦魇护驾的事情也渐渐改了口风,说陆大人武功极高,只有他在皇帝才能放心睡觉。
虞璁想着之前俞大猷花里胡哨的一通夸,忽然起了好奇心,问道:“阿彷,你会武功的吧。”
陆炳怔了下,只点了点头,不多解释。
这中国古代的功夫,虽然没金庸古龙里那么神乎其神,但确实有过人之处。
[明朝]科学发展观 分卷阅读121
虽然现世里有很多江湖骗子,也确实顶着太极的名头被自由搏击教做人,但是虞璁在这一刻,突然感觉这个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男人,不是一般人。
“你,都会什么?”
陆炳想了想道:“都会一点。”
虞璁索性不再盘问,只唤道:“鹤奴,你把殿里这几个椅子搬开,再取九节鞭来。”
不过一会儿,鹤奴不知从哪捧了泛着银光的钢鞭来,在递给陆炳之后就相当自觉的缩墙角里,生怕被扫到。
所谓的九节鞭,并不是长长的皮鞭,而是类似双节棍的加强版。
五个铁环相扣时宛如梅花,冷硬的钢铁泛着寒光,看起来便杀伤力极强。
虞璁看到这玩意儿时心里也有些犯怵,有点想和鹤奴一起缩墙角里。
他心想要是敢打着我你就完了,一边强装镇定道:“试试看?”
陆炳略一点头,突然就一抬手腕,只听见钢鞭与石阶相撞,瞬间爆发出一声又脆又亮的声响,整个人登时行云流水的便动了起来。
平日里的他沉如磐石,也就在床上会动几分情态,此刻简直如换了个人似的,从每一节骨头到身姿都灵动自如,又绷着恰如其分的力量。
长鞭一抡一扫,便如同银鸟遥相追逐般乱了光影,陆炳腿肩背膝或抬或弯,整个人顺着鞭势抬袖回身,在银光闪耀间淡定自如,又透着几分对力量的恣意控制。
他的步法沉稳有度,抬袖回眸从容不迫,鞭花如轮如串,又放自如若迎风回浪的长龙,在肩侧膝前或横扫翻滚,或高扬舒展。
直到又是啪的一声亮响,九节长鞭如群鸟归巢般齐齐回入掌,陆炳略一折腰,依旧如从前般沉默安静。
皇上被这一通才艺展示看的有些懵,心想自家男人果然是骨骼清奇啊,连这都会……
“别的也会么?”
陆炳微微点头,神情不骄不傲。
虞璁忍住上前吧唧他一口的冲动,心想以后没事儿可以让他把十八般武艺刷一套,也算是课间娱乐了。
鹤奴原本缩在角落里,这一刻也看的有点懵。
陆大人当真厉害啊,这一套下来,连旁边的蜡烛都没有被扫倒。
“来来来,坐下来喝茶。”皇帝从龙椅上走了下来,接了鞭子招呼道:“咱们仨好久没聚一块,来聊聊天啊。”
虞璁这一接,心里又是一惊。
这玩意儿真有点沉自家心肝儿体能是真不错啊。
三人拿了糕点水果,边吃边聊,席间虞璁听着鹤奴逗趣讲笑话,隐隐约约又想起来了什么。
很多事不是他看史书的时候没过脑子,是细节太多,一时半会不可能全都蹦出来。
自打见着这俞大猷之后,他就在想自己为什么会印象这么深。
想来想去,这呆子也被陆炳救过。
这大明朝里尔虞我诈不少,率直爱得罪人的也不少。
前有徐阶冒犯张璁,后有被拍成电影主角的沈炼。
这俞大猷因为被胡宗宪甩锅入狱,还被嘉靖帝剥了世袭荫庇的特权,要不是陆炳用钱财贿赂严世藩,让他去大同戴罪立功,还真没后头的那些事。
虞璁喝着茶抬了眸子,忍不住又瞧了一眼那沉着平静的陆统领。
他依旧长眉寒眸,薄唇微抿。
哪怕在床上也一副专注又隐忍的神情,性感到令人沉迷。
同样是他,救了直言犯上的徐阶,救了痛哭流涕的杨慎,救了这不知圆滑的俞大猷,救了许许多多个能救下这大明朝的人物。
历史中的嘉靖帝喜怒无常、暴躁嗜血,动辄大开杀戒,连宫女们都难逃一死。
可是陆炳可以游走在刀剑之上,既安抚帝心,又能不动声色的暗中使出援手。
除了夏言被杀之事与他有关之外,几乎再无污点。
陆炳见皇上一直瞅着他,略有些诧异的也回望了过去。
鹤奴察觉气氛有点暧昧,悄咪咪的闭嘴,溜去东殿陪黄公公看月亮去了。
虞璁与他的目光相接,忍不住在心里叹了口气。
到底这辈子栽在你的手里了。
他凑上前落下一吻,起身拽了他的袖子往另一边走。
“陛下,什么事?”
“侍寝。”
第46章
眼瞅着就要过年了,不仅是皇宫内外热闹不少,后宫里剪窗花的绣新鞋的也一派和气。
虞璁这回早有准备,吩咐大年初一不必送什么礼物来,三品以上的高官都自己带一张福字来,回头给太监们张贴挂着,就算是尽了心意。
在最后的一个月里,各方面的喜讯也在接二连三的传递。
首先是农耕方面,由于减税之类的消息还要扩散,具体实施得等明年,但因为良田的大量回和重新投放,导致了税所得涨到了令人惊异的程度。
由于一条鞭法推广的早,已经有附近几个省市用役银上缴,也是相当不错的好事儿。
海禁现在只少些解禁了些许,南京造船厂那边还得等两年才能出货,但总的来说又慢慢恢复了基本的贸易,只是管控方面还很严格。
其次在藩王之间,大概是眼瞅着那几个大族都前仆后继的或倒下或归顺了,皇上一开口要生日礼物,还不是老老实实的都交了出来,生怕他老人家再来一出杀鸡儆猴。
听说新年之后藩王轮番来京朝觐,个个都安静如鸡,在皇上面前一句话都不敢多说。
大学终于确定了全部的图纸和规制,准备年后正式动工。
公交车新增两条路线和十辆新车,为社会福利作贡献。
云禄集眼瞅着就发展的规模宏大,听说附近已经有小规模的工坊了。
最可喜的,就是大量的人口流动入京。
这些,统统都等于在给北平注入新鲜血液啊。
虞璁之前率兵清干净了附近一带的山贼土匪,百姓们听到消息之后,也纷纷放宽了心,更加频繁的往来走动。
这路引一取消,不光是商业发达了许多,各省之间的消息往来更加灵通,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贸易。
于此同时,三道诏令再度伴着年关发了下来。
赠当朝首辅杨一清,太师之荣。
兼封经部尚书王守仁次辅、文渊阁大学士之位,赠太保之荣。
赐兵部尚书李承勋少傅之荣,初授资善大夫。
这一套下来,又如去年一般,让人一时议论纷纷。
杨一清王守仁自然没的说,无论功绩能力,还是整整一年里尽心尽力的作为,单说他们两改革的赋税制度,就等于给全天下的老百姓卸掉重担,缓一口气。
就赋税改革这一件事,都是史书上浓墨重的一笔。
但第三个人,还真就得说道说道了。
这资善大夫,是给文官的封赐
[明朝]科学发展观 分卷阅读122
,虽然说给李承勋没太大问题,可毕竟他是个身兼武将的人,这等同于在抬高武职的地位。
李大仁如今都快五十七了,虽然荣宠无数,但是也明白这其中的不一样。
皇帝,他想要动这明朝百年里,文重武轻的局面。
新年一过完,高头就下了一道命令,让六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通读徐阶的《再论宋劝赏郝灵荃之策》,并且交三千字的心得报告上来。
这命令一下来,文官们全炸了,武官们都乐了。
这事儿还得从宋是谁说起。
宋是谁呢,辅佐玄宗立开元盛世的唐朝明相,弱冠之年中了进士,一生励图治,是唐朝四大贤相之一。
《开元天宝遗事》中都曾夸他,说宋为宰相,朝野人心归美焉。
这么一个大人物,在为官期间干了一件事。
当时后突厥的霸主迁善可汗默啜带着他们的族人为害一方,是唐朝边防一患。武则天还在位时曾立了重赏,说取他首级者可受封诸卫大将军。
后来玄宗继位了也多次强调,此诺依旧算数,赶紧把那祸害解决了吧不然大唐真的药丸。
结果这可汗的脑袋还真就被一个拔野古牧民给砍了,还献给了当时的一个小军官郝灵荃。
这按照道理,不管是封赏那个牧民也好,还是封赏帮拔野古部落训练军队的军官郝灵荃也好,总归得有所表示才对。
结果这一代明相宋就出面反对,变着法子劝这唐玄宗别赏别乱来。
他的原因非常简单:这样会让天下的能人士子都不务正业,只想着妄开边衅,弄得战火不止。
最后,这郝灵荃只得了个小小的郎将,最后哭而死。
关于宋干的这事儿,白居易、司马光等人纷纷点赞。
而徐阶写的这封折子,则义正言辞的将宋大骂一通,虽然侧面肯定了他的种种功绩,却也毫不留情的指出了这一点。
在此事之后,唐朝的军队也在逐渐走向衰亡,最终国内爆发寇乱而无力镇压,从此一蹶不振。
当然唐朝完蛋这事儿跟宋没有主要联系,但是徐阶的这封折子一被翻印传阅,那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听说徐府连着十日紧闭大门,他家仆人上街买东西都会被猝不及防的砸臭鸡蛋。
虞璁坐在乾清殿里看了眼递上来寥寥无几的心得报告,心知这帮文臣们还没有驯够。
自己来这一出,确实是又在挑战他们早就固化的三观,还把少数人的偶像宋给冷嘲热讽了一通。
这无异于当今去流量小生的微博下面发些违和的言论,不被拥护者喷到死都不错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