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命当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半亩南山
正常当然是一年一年地学、熬,积累经验。在这样的长时间里,这些人的薪酬待遇是很一般的。
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降低成本了,拿时间交换。
而燧石航天就反了过来,宁可拿钱换时间,也要让团队迅速成长起来。
他看着吊装车间内忙碌的人群,还有那一枚烛龙火箭,祈祷它到时候能顺利完成任务。
虽然他内心很担忧,团队水平实在不如其他发射场,就算有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毕竟是航天科技集团交付出去的第一枚烛龙火箭,要是这样就直接失败了,多蛋疼?
出来看着地面上的无缝钢轨,叶子恒越发感慨起来:“你们搞航天,那是真的认真!”
简玉书有点矜傲地笑了笑,那是当然。
论起目标,现在燧石航天吊打全球。
不久前的十一月,SpaceX再次发射试验成功,吹得震天响,说下一步就要往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了,突破对接技术。
简玉书这个家伙恨不得时间加速,赶紧怼到下一个阶段。
无奈,现实情况就是这样。
燧石航天已经太秀了,不能秀得全世界都紧张。
他看着忙碌准备的发射团队,想着这次发射任务的使命,心里暗暗叹了一口气。
……
燕京,量子计算机的项目组里,多了一位来自气象部门的专家寇勋。
这些天他一直处于震惊当中。
他死活想不到,有生之年居然会见到量子计算机。
不是媒体上吹的那种,是有了实物,而且在他可以理解的领域发挥了作用的那种。
在大领导的指示下,历年保存的气象数据被带了过来。
公开渠道,可以找得到的全球气象数据也被尽可能地搜集了起来。
然后,在气象部门现在用的天气预报预测算法,被编译成量子计算机的运算程序的同时,还有一组人运用人工智能不断迭代,在张庆平的帮助下准备优化算法。
第一波冲击到寇勋的,其实最直观,那就是运算速度。
天气预报这个活,在计算这个层面,是数值天气预报。
简单来说,在多年的研究过后,科学家们总结出了六个大气运动方程组。大气中的风场、气压场、密度场和温度场的时空变化都可以用这组方程加以描述。
而实际上,这些方程组,又都是理想化条件下的情况。
就像真空和非真空、光滑和有摩擦一样,要真去计算解析这些方程组,又需要参数化。
除了作为解析初始条件的气象观测数据,还要有解析尺度。
这个尺度,跟分辨率有那么一点像。
大气环境是想通的,所有变化都是有关联的。要去计算,那就先画格子吧。
首先,把从地表到大气顶层,分割成N层。
然后,在地表,也进行划分,一个格子长宽X公里。
这样子,就得到了,嗯,地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除以X的平方,大概数百万个格子吧。数百万再乘以N,OK,这就是数千万上亿需要计算的格点吧。
然后,就看你是按10分钟,还是30分钟,还是更长的时间来算每一个格子里的数值变化。
如果是10分钟一算,要做10天的预报。嗯,那每个格子就要算1440次。
真实的例子,以每个格子长宽15公里的分辨率来计算,每天算两次,巨型超算也得两个小时,才能完成一次四百亿个格点柱里的大气运动方程组运算。然后,提供出来的数值变化,才作为依据由专业人员进行天气预报。
偏微分方程+浮点数计算+水平方向n个格点+垂直方向n层+时间步长限制+参数化方案+……超算很累的……
计算还要考虑到时效性问题,今天刚刚算出来结果可是太阳已经下山了,黄花菜都凉了,谁看?
天气预报就是这么一个纠结的过程。可预报性的根源在于大气、陆面、植被、海冰和海面的相互作用等。而总有小尺度内不可预测的,跟“混沌”理论扯上边的因素。
目前,极限做到12公里的分辨率,就已经非常痛苦了,甚至被调侃计算的速度赶不上大气实际变化的速度。
像1公里分辨率下,比如小云团这种特殊因素带来的变化,都完全没办法列入计算量。
寇勋被惊得外焦里嫩的原因,在于量子计算机完成一次同等数量计算所用的时间。
17秒。
在带过来的数据中,保存有过去很多次超算计算的结果,用作对比。
寇勋在那里呆若木鸡,而张庆平、郭跃他们则嘀嘀咕咕地讨论着。
“哪里有问题,怎么会用这么久?”
“是不是纠错机制得专门针对这个模型做一下优化?”
“老张,你看看啊,是不是还有些问题,可以用更适宜量子计算的方式转化一下?”
“我觉得换一种思路,是不是把分辨率提高,用以互相映射的数据多了,反而会提高保真率一些?”
“总之这个时间肯定是有问题。100个量子比特啊!如果超算用时在2个小时左右,这边再怎么样也可以达到10秒以内吧?”
“走走走,分析一下数据,赶紧改改再算。”
拿着结果的寇勋一脸茫然。
17秒啊,你们为什么这么不爽?
我是谁,我在哪,发生了什么?
第592章 提前10天的寒潮红色预警
天气预报有多重要呢?
准确可靠的天气预报不仅可以拯救生命,还有助于航空、能源和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和其他行业做出经济决策。
不夸张地说,一国GDP,有近三分之一的比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天气影响。
于是寇勋忙不迭地把第一次比较运算的结果汇报了上去。
运算结果准确。
运算用时,17秒。
项目组表示很不满意,正在优化算法。
目标是在1公里分辨率的计算尺度下,把运算时间稳定在10秒以内。
寇勋觉得自己要疯了。
而气象部门的老大,也感觉快疯了。
喜悦的疯狂。
没有对比,就没有直观感受。
这是第一个应用在具体领域的量子计算实例,体现出来的威力恐怖如斯。
和顾松记忆当中那个号称用了200秒算出超算2万年才能算出来的数学题不同,这台100量子比特的原型机,计算的是系列真实问题转化成的题。
同样是数学计算,层次不同。
现在这台原型机,不仅在量子比特数量上完爆,而且在具体应用上也完爆。
其实这次计算得到了这样的成果,课题真的已经可以交付了。
接下来就看国家怎么安排各个领域的专家们,学习量子计算,根据自己的需求,再去进行算法优化和计算程序编译。
但既然开了头,好歹得把天气预报这个项目做得更好一点。
因为马上会到来的寒潮,本可以做更充足的准备的。
从月底开始,这次席卷大半个国家的寒潮,最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到了千亿级别。
期间,也有人不幸遇难。
这是一个数次雨雪冰冻天气连在一次的大寒潮,在当时,没有能够早些预测到出现这样的极端情况。
而现在,就不同了。
半个月的时间里,算法一次次优化,张庆平非常投入也非常兴奋,林耀东建模的人工智能程序也贡献了一些改进的点。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过去的数据运算结果对比正确率极高。每天做的次日、三日、七日、十五日预报,也在随后一天天的真实气象观测数据对比中,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和保证。
寇勋是终于确认了,量子计算机恐怖如斯!
1月20号,当量子计算机以1公里的分辨率,用8.73秒计算出最新的数据之后,寇勋看着结果,神色变幻。
郭跃好奇地问:“怎么了?”
寇勋没有回答,过了一会才说:“等下我去催催最新的观测数据。等再来几个时间段的数据,多算几次。”
顾松知道他看出了什么,乐于见到他的慎重。
气象部门分散在全国各处的气象观测站,因为寇勋汇报之后引起的重视,全力地运转起来了,提高到了以2小时一次的频率采集着最新的气象数据。
正常来说,气象观测站一般是每天至少发布两到三次数据。
在全球,也有接近3000个陆地气象观测站点,每天进行四次气象电报交换,时间分别是0点、6点、12点和18点。
由于寇勋说得很郑重,而气象部门的大领导正处于对量子计算的震撼和信任当中,也发动起了力量,为寇勋提供更多的数据。
因为这个临时的任务,不少偏远地区的气象观测站工作人员小有抱怨。
而量子计算项目组的人,也都为了这个事情忙到了夜里。
第三次数据汇总拿过来,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
等数据很慢,计算却很快。
这一天的时间里,算了四次数据。
寇勋比对着四次数据的结果变化,终于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他郑重地说:“根据现在的结果,如果没有错,那么10天之后,一场大寒潮会席卷大半个国家!”
倪光北忙问:“有多严重?”
“很严重!这也许是5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不行,我得赶紧去找领导汇报,得早做准备!”
寇勋急急忙忙地走了,留下一屋子人面面相觑。
量子计算机只负责算,算出来的结果,也只有气象专家才看得懂代表着什么。
倪光北感叹道:“如果真的算对了,他判断也准,倒是赶上时间做了点贡献。”
张庆平也点了点头:“既然碰到了这么重要的事,这几天我们得再努力一下,看能不能继续优化一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顾松擦了擦脸:“今天先到这里吧,也不早了,大家先回去好好休息。明天再听听结果怎么样。”
……
在国家气象局,一个最高规格的专家组会议正在召开。
如果仅从拿过来的这几次计算数据来看,大家跟寇勋的判断当然是一致的。
但问题是,数据真实吗?准确吗?
这毕竟算的是十天以后到十五天的数据。
“这不是小事,如果我们把这个结果提交上去,牵涉到的就是过年前最后这段时间内,各方面系统内大量的、高强度的人员工作安排。物资准备就更不用说了。万一最后是误判呢?”
目前,只有寇勋和气象局的大领导,知道这是量子计算机的功劳。
其他人不清楚,以为就是一直在用的超算给出的结果,因此保留态度的不少。
寇勋也没有多说,只看着领导。
大领导说:“我们姑且认为这几份数值预报没问题。那么,以此出发,现在需要一份综合性比较强的预报材料。”
他顿了顿,又强调了一句:“要详细点!”
大领导发话了,议题就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不再质疑数据的准确性,而是纯粹是从中解读天气变化趋势。
众人你一嘴,我一嘴,说着到时候的天气变化情况,表情也就都凝重了起来。
毕竟是这种程度的天灾。
所以,哪怕只是误判,多做一些准备也是必要的。
因为万一不是误判,然后又因为气象部门没有提前一些给出预警的话,到时候的巨大损失,也会让众人感到没尽到职责。
何况,到时候不会有指责吗?
……
一清早,保家齐就接到了气象局大领导亲自送过来的报告。
“5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寒潮?”坐在充满暖气的办公室里,保家齐的精神却一下子提了起来。
大领导郑重地点头:“量子计算机已经测试了半个多月了,数据准确度是越来越高的。昨天算出来的数据,24小时内数据和最新的观测结果是大致吻合的。而这些数据,局里的专家们判断是一致的!面对这样的天灾,得早做准备。”
保家齐沉吟了一会,让秘书拨通了顾松的电话。
他没问别的,就问顾松对计算结果的意见。
顾松非常肯定地告诉他:“绝对没问题。”
保家齐挂了电话,然后说:“我知道了,你们该发预警发预警。其他的,我来安排。”
1月21日,史上第一次,国家气象局发布了10天之后的寒潮预警,级别提到了红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