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穿到明朝考科举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五色龙章
陆博山已是将家中妻小都取回京里。他新赁的宅子在南关外,地方便宜,院子倒和崔家差不多大。家里也有两个男孩在读书,大的和云姐年纪差不多,小的也有十岁出头,老家还有个大儿子,只是因要应童子试不便进京,在家依祖父母和叔婶而居。
崔家两个孩子进了陆家,就像得了两个小陆先生做学友,成天就是之乎者也、子曰诗云,还不及在兄长手下的日子。起码家里偶尔能看个闲书,陆家连闲书这个概念都没有,陆公子们不读四书五经时也就只看些时文制艺,连古人的游记散文都不碰。
跟陆家兄弟同窗了几天,崔衡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原先因为跟两位不用科考的师侄相处而略略浮躁起来的心也平和了。他现在已经不想着父亲的荫监,也不想着小时候那样的纨绔公子日子,就想早点考过县试、府试……娶个媳妇。
他就比兄长小两岁,也是个十七八的大小伙子了,如今只能伴着圣贤书过日子,也是冷窗寂寞、孤单难捱了。他们家邻居差不多大的书生都成亲了;云姐也正在大哥同窗、同年家的子弟里挑人;就连崔启那小厮,听说他爹都在乡下给他说了个上户家的女儿!那女家什么都不挑,只要状元给主婚,今年三月间就要把女儿送进京来完婚。
他竟羡慕起了崔启,羡慕他有个肯为他说亲的好老子。
他那个远在云南的爹,怕是不会惦记他的婚事了。
别说他,就他那有出息的状元兄长又怎么样?打从去年考上了状元,云南就一封封地来信,一会儿给他订亲,一会儿又不许他成亲,来来去去的,再加上祖坟那边又出了些灵异的事,弄得大哥这么大岁都成不了亲……或许一辈子都成不了亲了。
崔衡想想就胆寒,相较之下,崔燮天天教训他的“考不取秀才就不给你说亲”“没脸求人家把女儿嫁给纨绔子弟”之类的,倒还给他留了几分希望。
若他亲娘没弄出那样的事,他可能还在父母宠爱下过着纨绔日子,而不是像现在这般,有娘似无娘,有爹似无爹,唯有一个从前不怎么亲的兄长成了他唯一的依靠。
回忆着前半生,他忽然想起:去年新皇登基后大赦天下,他生母徐氏应该也在遇赦的范围里,这时候差不多该到家了?他大哥叫人送了小海京过去服侍母亲的,若他们回到京城,怎么不给他送封信来?
他不想时也就不想了,忽然想起这事来,真如火烧眉毛,一刻也等不及,立逼着服侍自己的家人去徐家问话。
这一半年来他好好读书,改头换面,崔燮也不再叫人拿他当囚犯看着,些许小事家人也肯去办。一名常出府的长随便拿了他的书信和攒下来的月例银子到徐府,问徐氏回家没有,要捎些东西给她。
徐家大门只开了一道缝,连门都不让进,里面的人冷冰冰地说:“老太爷说了,徐家无犯法之妇,你们找错地方了!”
大门砰地合上,无情地把崔家那名家人赶回来,也在崔衡心头重重敲了一记,让他坐立不安,赶忙叫崔梁栋安排人到京里慈济院等地找人。
崔梁栋当着二少爷的面答应了,却不敢自作主张把徐氏接回来,先写了封信具述此事,叫人送信去向大爷请示。
崔家大爷此时正在谢镇抚那座酒庄上带着两个徒弟赏雪吃酒,谢镇抚请了个出名的女先儿在堂上唱曲。曲子词都是艺人跟据两位张国舅的文章编改的,只略修不合腔的字眼,添了韵脚,唱出来竟是一字一珠,把那文章的档次都提升了不少。
张鹤龄兄弟听得如痴如醉,感叹着世上怎么有自己这样的大才,随手作文都能作成遏云绕梁的曲子。两人感叹之余更是文思泉涌,不用先生催,就对着白雪红炉构思起新文章来了。
崔先生不胜感激,亲给谢镇抚倒了杯酒,递到他手中说:“我这两个弟子从没有今天这么自觉地写文章,都是谢兄想的好法子激励他们,崔某必须敬谢兄一杯,替弟子们谢过你的用心。”
谢大人笑道:“我的确是用了许多心思才想到这法子,崔贤弟这一杯酒,我就不客气地喝了。”
他接过酒杯时,手指在崔燮手上隐蔽地转了一圈,取了酒一饮而尽。崔燮又给两人各满上一杯,自己拈了一块肉脯下酒,边吃边看两个正绞尽脑汁作文章的弟子。
写文章改成曲子唱,终究差一点儿,不如直接写词。回头领这两个孩子见见师公,叫李老师换个人释放教诗词的热情……顺便放过他就更好了。
两人一面吃酒一面聊着怎么教育孩子,谢瑛也说:“我与贤弟来往日久,肝胆相照,也不合你客气。我家乡那个侄儿今年也有十岁了,合当是上武学的年纪,我正要请旨将他接到北京武学念书,练武之余,也想叫他跟贤弟读书若能叫他考个举人进士,改改我们谢家的门风,我也感激不尽。”
崔燮早听说他有个堂嫂和侄儿要进京,她们进京,谢瑛就能搬到离他家只有两条街的那个园子里。
想到日后出门打个酒就能到谢家串一圈的日子,心里就如猫抓一搬,连连点头:“谢兄的侄儿便如我家子侄一般,令侄哪天进了京,也叫他住在我家就是了,谢兄看望他也方便。”
谢瑛含笑答道:“我那侄儿得托在状元门下,是我们谢家的荣幸。往后他或住你家,或早晚去上课,我都少不得要常常打扰贤弟,问你他的课业如何。”
崔燮矜持地勾起了一个笑容,点了点头:“不知我那未来的弟子叫什么,在家时读的什么书?”
谢瑛道:“叫谢彬,





穿到明朝考科举 分卷阅读387
文质彬彬的彬。先父过世,我还未能袭这个千户之职时,家中曾有一阵动荡的日子,家产武职险些都被几位叔父夺走。亏得我三叔,就是彬哥的祖父舍了家财替我打点,我才能顺利袭职。三叔家里只有一名独子,才及冠便因病谢世,叔婶们也也因悲痛伤身,未几而逝,留下堂嫂与彬哥他们孤儿寡母……”
他轻叹了一声:“堂嫂品性贞廉,原先要为堂兄与叔父叔母守孝,又怕叔嫂有妨,不愿进京投靠我。可彬哥一天大似一天,她到底要为儿子的前程着想,总算肯带着孩子进京了。”
崔燮拧着眉听完了他的故事,眉眼间怒气隐隐,压着嗓子问道:“他们欺负你?你家里几个叔叔,敢抢你的家产,咱们锦衣卫的人岂能这么白白叫人抢了?他们这是犯了大明律,你等着,我也有上疏之权,这么不公平的事就得有人管!”
他的怒气简直压不住,想想谢瑛丧父时那个年纪,那得是多么柔软可怜无依无靠……险些就叫人欺负死了!
他要是连欺负自己男人的人都治不了,当这个官儿还有什么用?
不如回老家结婚算了!
他气得长身而起,谢瑛当即翻手抓住他,用力按在桌上,低声道:“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我承了职后还能处置不了他们么?若是家里还乱着,我也不能叫彬哥母子在老家一住数年。”
他自己吃过亲人的亏,才知道越是至亲害起人来才越叫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又想起初见崔燮时,他那副衣裳透血,气息微弱的模样,若非自己当时动了一丝怜悯心,给药延医救治了,他们定然不可能有今天。
甚至很有可能崔燮都活不到今天。
他握着崔燮的手叹道:“幸好那时候遇上了你,能帮你一把。也幸好给你请封赠时到你家看了一眼,叫你把我记在心里了。”若不是那时候就上了心,怎么能给他画出那么逼真的骑马像呢?
崔燮心中微热,顺着他的力道坐回去,勉强咽了胸口那口气,叹道:“你这样心软宽容,可容易叫人欺负。”
这辈子只除了一个崔燮,还没别人说过他心软宽容,欺负过他的人也没几个能接着过太平日子的。
谢瑛没把这些实话说出来,只崔燮倒了杯酒,双手捧杯敬了敬他,笑着说:“以后我这七尺之躯就托付给崔大人,靠你相护了。”
崔大人听得醺然欲醉,一口饮尽了杯中醉酒,诚挚地说:“往后谢兄的事就是崔某的事,无须客气。”
两人正互相抚慰着旧日的伤心事,崔家却来了家人紧急报信,说是府上二公子求崔大人帮他寻找流配福建的生母。
就是那个几度陷害崔燮,还为了害他不惜投信造谣朝廷官员的出妇徐氏。
谢瑛正想着徐氏恶行,不禁皱了皱眉,要把那人打发回去。崔燮却一拍桌子,带着几分迫切说道:“徐氏虽已被家父休弃,终归还是衡哥的生母,母子天性如何能斩断?崔燮有个不情之请,还望谢兄带我到城中各处养济院和尼庵中寻一寻人。我这两个弟子如今正作文章,不合打断他们的思路,便叫他们寄在山庄里住一夜,等回头寻着人我再接他们回去。”
随着他说话,谢瑛的神色也渐渐转换,最后露出了一丝笑意:“贤弟说得是。徐氏虽曾有重罪,但既蒙天恩浩荡赦了,咱们也不该再以罪人视之,还是以你兄弟为重,先寻人吧。”
他站起身来,高声叫着守在院里的谢山:“多叫几名家人到京城里外各处查问,我亲自陪崔翰林进城去寻徐氏。”
第228章
谢瑛派家人去寻锦衣卫的人帮忙,往城中慈济院、尼庵、丐户聚集处寻找徐氏,自己与崔燮循着城外瓦舍戏院找人她毕竟才三十出头,又当过官宦人家的夫人,颇有几分姿色,也难保不被人骗卖了。
两人寻遍了城外唱戏的、唱曲儿的、走高的、弄幡的、跳丸旋盘的、跑马卖解的;还到夜市看那些挑着担儿卖热茶饮、点心的小贩,看徐氏会不会藏身其中。
可惜他们了一天一晚的工夫,又搭进去许多银子近观那些人,也没寻着徐氏,甚至也没听说过有相似的人。京里巡城的卫所千户与校尉、力士到各处巡逻时也会替谢镇抚问一声,然而一连数日询查下来,却没问到有谁见过这位出京时曾被半个京城人围观过的出名罪妇
就好像她压根没进过京一样。
谢瑛亲到崔家,对崔氏兄弟说了此事。崔衡双眼瞪大,两行泪水就如悬河决溜,滚滚而落。他咬着唇咽下哭声,双膝一屈跪扑在地,苦求兄长:“我知道我娘害过兄长,罪不可恕,可她毕竟是我的亲娘,求大哥帮我寻回她来。只要母亲能回来,我就愿分家出去,在外面侍奉她,绝不叫她来碍你的眼。”
崔燮叹了一声,扶起这个至少懂得了亲情的熊孩子:“徐娘子虽有过恶,可她已经受了律法惩治,我也不会再记旧恶。她毕竟是你的生母,我看在你这弟弟的份上也会尽心寻她的。只是咱们这么找都没她的消息,就有可能是她根本没入京。”
崔衡蓦地抬头,吸了吸鼻涕,哑着嗓子问道:“难道她去找父亲了?”
也有这个可能。
徐氏母子被发配出京时,崔榷还没到云南当参议,可是后来崔燮把服侍崔衡的小海京也送去了福建,这小厮到那里要讨好主母,定然要把家里的事都告诉徐氏。
那时京城崔家是他崔燮一手遮天,徐家也不认这个犯罪的女儿,徐氏有可能觉着回京无望,就去云南求前夫留了?
崔燮想了想,握着弟弟的手安慰道:“我这就安排家人分两路寻人,一路去平海卫寻徐娘子当初的相识,打探她是往哪处走了,一路去云南寻父亲大人,他那里也有官差可以帮着找人。”
他叫人把二公子扶回房里,破例减了他一天的作业,叫这孩子哭够了先睡一会儿,自己叫了崔梁栋来安排南下的队伍。
崔大管事过来前,谢瑛便依在他耳边低声问道:“你要是用人,我也叫几个家丁跟着他们去?平海卫那里是驻守军官把控,我这个锦衣卫镇抚使的名字比你翰林好用。”
崔燮笑道:“不必,这趟找人倒是其次,主要是该叫人去南方采买东西了。正好居安斋也要带些书版去南京开分店,等二月开河之后就叫他们包船下运河,这大冬天的赶车出门又冷又受苦,我做家长的也不忍心。”
他心疼家人,倒不怎么担心流放在外的徐氏。
徐氏母子流放出去时,他是拾了崔衡所有家当给押送的锦衣卫校尉,叫他掂排着给她们母子花的。听崔衡回来说,他回来时徐娘子手边还有几十两银子,虽然在这崔府不算什么,但若按着平民百姓的过法




穿到明朝考科举 分卷阅读388
,也足够过几年衣食无忧的日子了。
再说还有小海京在身边陪着徐氏,也能帮她干干活、挣点钱。
崔梁栋当日是寻着了一位去福建上任的武官,拿着崔参议的帖子求那位官人帮忙捎人过去的。有这位官人和崔老爷的面子,平海卫的军官人时也答应了帮着他们看着,不会叫小海京骗了徐氏的钱跑了的。这小厮今年也当有十八、九了,正是年富力强,能卖力挣钱的年纪,养徐氏一个妇人还是养得起的。
她们主仆若还在福建,必定能过下去,就是往京里走,有个壮男子跟着,也不容易叫人打劫。今春这趟南下采购却是事关家里这几间铺子未来发展的大计,还有他早计划好了要送男朋友的一项大礼,必须得准备得周全再周全、谨慎再谨慎。
他微微眯起眼,朝着谢瑛神秘地笑了笑:“我有件东西想送给你,这次要他们顺便采买回来其中一个配件,可不能叫你家人跟去,不然你就知道我要送什么了。”
送礼贵在神秘感,要是被送的人知道了是什么东西,就差了好大趣味了。
他直等到谢瑛离开,才召了崔良栋和两位掌柜的、清茶铺的刘管事来,研究起了今年的采购计划:今年除了依例要买的布料和脂粉、香料,还要在南京周边买个庄子,庄里种茉莉、玉簪、玫瑰、排草等香花,除供蒸香露用,就在当地买便宜的炒青茶叶,窨制花茶送至清茶铺子卖。
这是他们南下的一大要务,由刘管事从庄上挑人,安排在南京落脚;此外还要安排几个内院老人儿去福建平海卫打听徐氏和小海京的下落;最后且也是最要紧的一桩,就是到了闽粤一带,要想法买着大片清透的进口水晶,叫匠人磨成和眼镜片差不多大小的圆片,能多买就多买些。
京里虽然也有卖眼镜片的,不过价钱实在太贵了,一双水晶片就能上几十两银子。而广东一带有贩运外国宝石的海船,刚从船上下来的上好水晶石只须几两银子就能拿到,当地也有擅加工的匠人,打磨打磨就是合适的镜片。
他跟谢瑛头一次幽会时,就打算做个清末曾十分流行的“西洋景”出来,叫谢瑛看个传统手工动画片。
那东西内部具体是什么结构他不太清楚,不过他曾在街上看过一回:就是大木箱里放上些画片,箱体表面镶有八处透镜。摆摊的人一面打锣唱曲,一面转动里面的图画,叫观众通过透镜观看里面的画片。有的透镜甚至是红绿色两片的,可以造成伪三d效果。
箱子里面的转动装置可以找那位给他祖父做病床的木匠来弄,画儿么……他也研究脑内的硬盘很久了,唯一差的就是这镜片,买回来就齐活了!
他想着未来跟谢瑛共赏自己主演的小画片的经历,嘴角便不知不觉地翘了起来,对几位管事说:“那镜片一定要毫无瑕疵的白水晶磨成的,我要拿来做一件玩器,做得好还有机会进上哩,万万不可敷衍。”
几位管事听说他要买镜片,都还担心着他年纪轻轻就花了眼,会不会影响前程。听闻是要做玩具的,倒都悄悄松了口气,不管他要做什么,都拍着胸脯说:“我等回去必定叫采买的人牢牢记住,挑着最好的真正的水晶买,绝不让他们被人骗了!”
回去就带伙计们到京里最大的首饰铺子看看上等水晶的成色,到南边儿买不着一样好的都不要!
几位管事记下了开年的采购计划,又交上厚厚的年度总结,燃烧着一腔激情回去做事了。崔燮又找了计掌柜和崔启过来开会,研究在南京建居安斋分店的事。
南京是六朝古都,风流繁华地,也是南方才士聚集的中心。他们居安斋的书已卖得火遍了北京周边,接下来就是开拓江南市场,让唐伯虎、祝枝山、康海、李梦阳等未来才子都读着他编印的书长大出仕,未来再发展成他们书斋旗下的编剧。
就好像现在的杨廷和大佬和王状元、梁状元他们似的。
等现在这群大佬慢慢熬成部院堂官,内首宰辅,没那么多工夫写文稿了,后一辈的江南四大才子、前七子们也都该踏入仕途,网罗进他的锦衣卫连环画、大杂剧系列了。
而且南戏并不似北曲这样只有四幕,是可以随着剧情往里添的,就如电视剧和电影的区别他们的锦衣卫大杂剧也可以改编成七十幕的锦衣卫连续南戏嘛!
江南才子们多少都能写写戏曲,其中前七子领袖康海还是写出了《中山狼》的著名剧作家。他们居安斋现在就开始在南京卖科举书和新进士经验集,等这群名士看着他的书考进了翰林院,能好意思拒绝他这位堪为半师的主编的邀请吗?
就是他们不看参考书的面子,在翰林院这种清水衙门待久了,还能拒绝得了丰厚润笔的诱惑吗?
不能够!
分店是一定要开的,计掌柜便主动说:“咱们店里的伙计也有不少常跑南方的,但若说到新地方开一座店铺,却是没那么容易的,不如我与小儿同去,先打开局面再从底下慢慢挑人……”
如今老店那边,崔源已经弄得得心应手,不须方伙计再帮衬着,叫方伙计进京帮崔启盯着,京里的居安斋便不至乱,他们父子腾出身子正好下南京。
崔燮思衬了一阵子,问道:“计掌柜的身子无恙乎?南方湿冷,这般天气过去容易勾人腿疾,倒不如先让小计掌柜跟着船过去,庄子上也要挑几个人管那边新买的农庄,到时候有刘掌柜挑出的人帮衬着他,你们又都是刘家来的……”
计掌柜却仍是不放心,觉着儿子在这边虽能执掌一家分店,可毕竟北方书商少,又有做官的主人家依靠,做什么都容易。到了南方,人情风土都与北方全然不同,书商又多,单他一个人到南京怕打不开局面,误了主人家的买卖。
崔燮到了如今这地步,其实也不是很在意赚不赚钱,要赚的已经是天下才子名士了。他微微考虑了一下,仍对计掌柜说:“京里仍是离不开你,便叫小计掌柜带着几个得力的伙计、用熟的工人和科举书雕版,随着崔家这几处店铺合租的大船下南京。到那里先订下一处好宅院,若能卖出书就卖,卖不出就像我在迁安时那样建个藏书馆,先叫人习惯了读咱们家的书,再在书馆里单辟一个卖书的书室。”
江南富庶,想来从图书馆看着好书,肯花钱买的人也会有不少。就是看的人都不买,他也还供得起一座图书馆,就像在迁安时那样做成公益事业,在江南才子心里烙下他崔燮崔状元的名头就是。
“索性先建他一座藏书馆,名字就题作‘状元馆’,咱们是货真价实的状元捐的,不怕他们不进来沾文气。居安斋另租在藏书馆旁边的院子,让那些看着书好,想买了自家回去看的人都能买着想要的唯锦衣卫




穿到明朝考科举 分卷阅读389
连环画要先在书斋里卖了,隔两个月再入书馆中,叫那些人忍不住追最新本看。”
第229章
南京既然要建状元图书馆,北京也该建一个,不可厚此薄彼。且翰林院里见呆着好几位状元,北京新馆开业时,还可以拉他们一块儿来剪个,填铲土,借借这些即将名垂青史的大佬的名气。
崔燮叫外院帐房们做好预算,除了南下要用的银子外,另分拨出一部分建状元馆。馆里也不搁什么珍本善本,一律只放科考用得上的参考书,每本多放几套,再从老家拉几车出村价的便宜皮纸,供人抄写。
他在迁安就有过建馆的经验,如今也是依样来办:先在南关偏僻处赁一处五进的敞阔院子,找匠人盖起几座小二楼,上层藏书,下层做成阅览室,读者找着想要的书就在下层看书抄书;院子最外的倒座房改成办公中心,初次进馆的在此处押金办证;二进大院里一座厢房给居安斋开分店,有在馆里看着不过瘾,要买书的就可以进去挑。
这图书馆既要建在偏僻地方,恐怕周围卖东西的不多,还得辟个院子建个水房、食堂、小卖部,招些人手……
不不,不行!不能自家干!
他现在可是连中两元的天子门生,翰林院从六品修撰,清流中的顶配清流,捐建图书馆的慈善家,也该艹起“口不言钱字”的人设了!索性食堂不卖饭菜就建几个大蒸箱供学子热饭,再招几个诚实本份的店家在偏院里开小卖店,卖些荤素冷食、米饭馒头,抄书用的文具之类,叫图书馆员们盯着不许他们大刀宰客就行了。
崔燮认真划完了计划,数了数需要的图书馆员,深刻感觉到自己不白穿这一回这是给同行创造了多少工作岗位!还给大明朝拉动gdp了呢!
他兴冲冲地吩吩人赁院子、备办书籍,到木匠那里打梯形书柜、书箱、长桌长椅、衣箱帽架,挑本分勤恳的小生意人在图书馆里开店。
也不只要做这些准备。
要建个图书馆,供那么多人在里面读书,也不是自己掏点儿钱就能干的,还必须向当地官府报备。他在迁安建馆时是得了戚县令大力支持,办成了公立图书馆的,如今要建也得跟顺天、应天两地官府报备一下,最好还要找几位朝中大员撑腰。
崔燮认得的大佬不少,可自己身份太低,别人不一定要关照他,还是请老师出手帮忙更安心。他做好了建馆计划和预算,便带去了学士府,请恩师李学士审阅这计划。
李东阳看得眼前一亮,抖着计划书问他:“这状元馆就和你在迁安建的那个藏书馆一样,可供贫苦学子、普通百姓随意供阅书籍?”
崔燮点了点头,微微弯着身子答道:“和迁安那个不全相同。那是戚县令所建,算是县产,我不过捐了个院子,这回却打算自己独力建成,要冠个状元馆之名。”
1...118119120121122...1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