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复兴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魔力鸟

    能够站在太和殿里的就么几个是愚蠢的,卢象升的理由大家都明白,更何况卢象升目前的兵力还没有多尔衮多。但是清军不是来攻城的,他们是来劫掠的。目前在直隶除了京营之外就只剩下卢象升手里有成规模的兵力抵抗清军了。如果卢象升一直龟缩在保定城内,无人牵制岳托,那清军大可以袭击兵劫掠北直隶和山东之后扬长而去。

    当然最让人揪心的是一支几万人的骑兵部队在京畿重第驰骋纵横,明军却是接连吃败仗,总督天下勤王兵吗的卢象升又龟缩不前,这对朝廷上下,对京城百姓和京营将士的士气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明廷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所以朝臣们很急,皇帝朱由检很生气!只是着急也好,生气也好,眼瞎似乎谁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事情只能这么拖着!

    秉礼太监王承恩唱罢有事早奏无事退朝之后,最近十分安静的次辅杨嗣昌第一个出班跪倒在地“臣有本……”杨嗣昌行礼完毕在朱由检的爱卿平身之后瞥了一眼站在文官最前列的孙承宗,然后缓慢地展开手中奏章,“臣这里收到高阳知县王乐年的奏章,弹劾逆臣贼子杨鸿章!据臣所致杨鸿章原本就是浙江一海贼……皇上感念其才华拔擢于草莽,此子却不思皇恩,几次欲带人逃离战场,在建奴大军围攻高阳三日之后,以骑兵在城外牵制建奴为理由带队脱离战场,至今杳无音讯。杨鸿章带走了高阳城内几乎所有的火枪与战马,还有从天雄军前来支援高阳的两百骑兵。如今建奴再次围城,高阳岌岌可危皆是此子之过,臣请皇上降旨以谋逆罪缉拿。相干人等一并下狱!”

    杨嗣昌一开口就危言耸听,所有的朝臣都知道他这是小题大做,一个因为战功最近才提拔的从五品的武将当然不值得拿到朝会上来讨论,更不知的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亲自出马。但是明白人很快就反应过来,杨鸿章是孙承宗推荐的,孙承宗的再次起复也正是因为杨鸿章那三仗拿下的千颗清兵人头。现在杨鸿章出事了,就算最后不能治罪,也要恶心恶心孙承宗。当然如果按照王乐年的说法,那杨鸿章是万死难辞的,不抄家灭族那是皇上仁慈。那么他的推荐人孙承宗是很大的责任的,再次去职也是可能的。

    果然杨鸿章说完,朱由检的脸色就变了,而那些督察院的御史就像闻到了大便香味的苍蝇一样纷纷跳出来指责杨鸿章,更有甚

    至直接将苗头指向了他的引荐人孙承宗。

    朱由检看着群情汹汹也知道杨嗣昌意欲何为,这是要逼孙阁老出京督师啊。于是他很自然地将目光转向了站在最前面的孙承宗,却发现老人家像是入定了一样对设变发生的事情充耳不闻。

    朱由检干咳一声,见到孙承宗睁开眼睛这才问道:“阁老,此事你如何看?”

    孙承宗回身看了一脸得意的杨嗣昌,又转回去看着朱由检,然后郑重其事的行跪拜礼,在朱由检连连招双手虚扶的情况并未起身而是后目光炯炯地看着朱由检,然后从袖子里也掏出来一个早已准备好的奏章双手举过头顶朗声道:“臣恭喜皇上国难得良将!”

    众人虽然不解,也知道老头子面对杨嗣昌的突然发难已经有了应对之策。朱由检连忙招呼王承恩快步下来从孙承宗手中取奏章。朱由检拿过来翻开,没看几眼就脸色大变,然后一会笑一会怒。让满殿的文武官员好奇不已。

    孙承宗嘴角一撇,心说自己还在犹豫要不要为向思问打掩护,没想到杨嗣昌为了对付自己,居然连一个小小的高阳知县都拉拢了。难怪那王乐年在即离开之后迫不及待的过河拆桥,只是那杨鸿章确实给力,如果向思问的奏章属实,那今后看谁还能拿杨鸿章手里的几百杆燧发枪说事情。

    看完奏章的朱由检发现孙承宗还跪在丹池下面,连忙站起来走下御座将孙承宗扶起来。皇上这个动作立刻让满朝文武知道,杨嗣昌的这次小动作失败了。于是更加好奇孙承宗到时如何化解的。

    就见朱由检并没有立即回到御座上,而是慢慢地走向杨嗣昌。

    只见朱由检朗声说道:“朕相信杨鸿章手下确实有将近四百杆燧发枪。因为松江知府和上海知县的奏章里就能看出来,面对数千倭寇如果仅仅凭借浙江巡抚的三百破铜烂铁怎么实现屠杀倭寇?同样在青县面对三百建奴骑兵,如何实现两百人埋伏三百进而全歼……”

    见到皇上如此说文武官员们就更加疑惑了,这么说来杨嗣昌的指控是事实啊。那为什么皇帝脸上丝毫没有怒意呢?只能说杨鸿章的功劳远大于这些。

    果然就听到朱由检继续说道:“可是你们别忘了,他杨鸿章在我大明的海域被荷兰人扣押了,正是凭借他的勇敢与机智才能摆脱荷兰人的奴役并且成功的抢夺海船穿越万里回回到大明。没有燧发枪,没有火炮,没有舍命护主的水手他如何做到这一点?然后你们看看杨鸿章从海上回来后做了些什么?”

    “带领四百水手对三千倭寇,成功拦截三十几艘快船,留下千具倭寇尸体和数百俘虏!然后来北直隶的三场战斗相想必诸位已经熟悉。只是恐怕连王乐年都不知道杨鸿章带领骑兵出城到底干了些什么。为了争功劳,王乐年的奏章说的很好,带领民壮坚守三天,敌人主将受伤无功而返。那主将是怎

    么受伤的,又是谁?”

    “皇上,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杨鸿章临阵脱逃,以至于高阳如今岌岌可危。高阳一旦陷落,保定就会成为一座孤城啊。皇上。”杨嗣昌见到皇上全是维护之词连忙打断。

    朱由检狠狠滴瞪了一眼杨嗣昌,接着数说道:“且不说高阳的防务是杨鸿章一手主导。单说当日晚上杨鸿章带领六百骑兵追击数千建奴并且俘虏敌人主将豪格与鳌拜,这份功劳是那王乐年敢想的吗?”

    “皇上,这不可能。如果杨鸿章真的擒获豪格,怎么不直接带进高阳城内或者送到京城来?”

    “这就要问问你的那个好门生了。杨鸿章等人率兵黑夜追击,那位知县大人却为了独自掌控高阳,独占战功却不让功臣入城休整。不得已杨鸿章才带队离开高阳。如今建奴去而复返,责任却是成了杨鸿章的了?”

    “不可能,皇上,这不可能。”杨嗣昌越听越心慌,他知道高阳肯定有问题,但如果是皇上说的那样也太被动了。于是再次打断朱由检,“皇上这完全是杨鸿章的一面之词,足以说明杨鸿章为了独占功劳而离开高阳。要不然怎么俘虏豪格这样的大事都不报告朝廷,不通知高阳知县。那王乐年又不傻,怎么分不清三天的坚守与俘虏清军的一个亲王孰轻孰重?一定是杨鸿章故意隐瞒的。”

    “哼!别忘了高阳城内还有杨鸿章自己带来以及长途奔袭抢劫来的数万两白银。和这些比起来,高阳的安危似乎微不足道了吧?”

    杨嗣昌一愣,没想到孙承宗的奏章里连这些细节都有,不过他仍然坚持说道:“这些只是杨鸿章的片面之词,是为了自己的罪名开脱。”

    朱由检笑了,因为杨嗣昌自始至终都认为奏章是杨鸿章写的,他哪里知道写奏章的是河间知府向思问。他觉得耍一耍杨嗣昌也挺解气的。于是转身朝着御座上走去。来到龙案上拿起那份奏章说道:“高阳的事情,河间知府向思问亲眼所见。当时岳托兵围河间,向思问原本是想去保定求援的,结果目睹了高阳奇迹和咄咄怪事。不过朕还是要感谢王乐年,如果不是他逼走杨鸿章,怎么会有河间的大捷!哈哈,哈哈……杨爱卿你自己看吧。”说着将奏章递给了王承恩,王承恩又跑下来将奏章送到杨嗣昌手中。

    杨嗣昌接过来一看开头就直冒冷汗,因为奏章是河间知府向思问些的,和小小的知县比起来,正四品的知府而且还是个旁观者,相信谁怕是不用争论了吧。只是更加让杨嗣昌惊讶的是后面的内容。他是官场老油条,知道官员们汇报的春秋笔法,但是有几个事实是不容忽视的。接下来的两场战斗中,那个杨鸿章居然俘虏了清军的两个主将,其中一个还是这次清军右路军的主帅岳托!和岳托这个名字比起来,河间府战斗的细节以及向思问为什么以知府之尊孤身求援都被人忽视了。

    (本章完)




第024章 论官定级
    “皇上,河间大捷可喜可贺。如今建奴右路军失去统帅,正是我军大举反攻的好时间。当此时刻应当派遣一重臣至前线总督山东、河南、直隶兵马以河间为节点展开反击。驱逐右路军后回师保定与卢象升一起与建奴决战!”电光火石之间杨嗣昌急中生智。他知道杨鸿章有连续俘虏豪格与岳托的功劳在手,自己再怎么上眼药,皇上也听不进去的,与其继续打击杨鸿章,不如改为直接针对孙承宗。

    闻言满堂文武目瞪口呆,先是惊讶于杨嗣昌看到的奏章的内容,那就是杨鸿章在河间府又打了大胜仗,而且好像俘虏了还是斩杀了清军右路军统帅岳托!先是豪格,然后是岳托,如果是真的,那真是不世之功。难怪皇上那么高兴,和这样的功劳比起,杨鸿章哪里还有什么罪啊?皇上说的对啊,人家杨鸿章有火枪是因为自己被荷兰人劫掠,他们起来反抗,带着水手抢了海船,难道在大海上因为担心违反朝廷法度将这些东西扔进大海马?

    然后众人再次被杨嗣昌的机智惊讶了,绕了一大圈子还是要将孙承宗推出去。河间是胜利了,但是远没有到了可以反击的地步吧,要不然那卢象升在保定是玩过家家吗?当然不是,但是大部分人对现在局势也说不清道不明,杨嗣昌说是反击的哈机会,他们总觉得这个是杨嗣昌给孙承宗创造出来的机会。

    “杨爱卿说的没错,朕也是此意。满朝文武杨爱卿熟读兵书通晓战阵正是总督山东、河间、高阳兵马进行反攻的不二人选。”朱由检似乎心情很好也没有计较杨嗣昌的狡辩以及王乐年的罪过,而是将杨嗣昌的灵机一动听进去了。

    “呃……微臣……”杨嗣昌一时傻眼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皇上朱由检竟然要让他出京督战,不是一直在说孙承宗吗?皇上这是怎么了?杨嗣昌清楚得很,现在局面无论是让他接替卢象升,还是另起炉灶或者等待山东、河南兵马到位,都没办法对付多尔衮的满清骑兵啊。

    杨嗣昌哪里知道在朱由检心中,在孙承宗没有起复之前,他杨嗣昌确实朝中公认的为数不多的知兵事的重臣。现在自己提出来的建议,皇上让他去以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的身份总督几路兵马无可挑剔。或许在朱由检心里还认为朝臣们一定将他当做了明君,当做了杨嗣昌的伯乐呢。

    看着杨嗣昌的囧样,朱由检还没有意识到哪里不对,下面的一些与杨嗣昌不对付的官员则努力强忍着不要笑出来。不过孙承宗则没有落井下石,他更多的是担心河间的局面,只见他微微一礼出班说道:“皇上,河间虽然大捷,但应该有侥幸的成分,右路军有三万人主力大部分还在,等他们反应过来一定会第一时间围困河间,河间必定会成为一座孤城。眼下最要紧的是巩固河间的防御并且以那里为支点更多地牵制建奴,才能最大程度的减轻保定以及京城的压力。

    那里有我大明的粮仓,还

    有这些时日建奴在直隶和山东劫掠的财货,绝不能再次落入建奴手中。为今之计,先是要明确河间府的防务指挥问题。高阳的将相不和就是前车之鉴。别忘了杨鸿章还只是一个从五品的武将都奈何不了手无缚鸡之力的七品知县。河间知府向思问可是正四品文官。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当前危机形势下朝廷必须指定一人全权负责河间军政!”

    闻言朱由检频频点头,孙承宗不被胜利冲昏头脑,不被党争迷惑双眼,这才是老成持重之策!杨嗣昌没想到为了杨鸿章孙承宗也是豁出去了这分明是说担心正四品的文官向思问干预杨鸿章的指挥权,按照这个思路那岂不是要给杨鸿章一个总兵?这可不是杨嗣昌愿意看到的,本来孙承宗的威望就颇高,如果在外面又有一个总兵级别的傲援那地位就更加牢不可破。

    杨嗣昌于是连忙又抢话道:“皇上,论功行赏的事情可以等杨鸿章、向思问等人进京之后再说。孙阁老说的没错,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河间的防务。臣以为可以拔擢杨鸿章为北直隶兵备道、河间守备,在当地募兵继续对抗、牵制建奴,待时机成熟再行反击。”

    朱由检很是失望,本来在他心里杨嗣昌也算得上老成持重,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比起薛国观等人懂军事。如今大敌当前,他却只是一再想着党争,为了排挤孙承宗可谓手段无所不用。再看看其他重臣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好像突然之间就入定了一样。

    朱由检很失望,尽管他已经习惯了大臣们这种变化,最后朱由检将目光落吏部侍郎范福翠,范福翠察觉到皇上求援的目光稍微犹豫了一下出班奏道:“皇上,不说杨鸿章擒获豪格、岳托之功劳,单是当初组织民壮击退倭寇,在直隶三战三捷,其能力已经足以胜任一方大将了,如今战事糜烂,正是朝廷用人之际,杨相的提议未免小气了些,杨鸿章也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故此臣建义授杨鸿章赞治尹,升明威将军,至于职司可根据战事需要授副将或者参将。”

    闻言孙承宗微微皱眉,杨嗣昌则一脸愤怒地大喊:“胡闹,那杨鸿章不过一介武夫,年方二十。况且文武殊途,范大人如此文武不分岂不是让朝廷法度紊乱么?如此下去又何以服众,那杨鸿章又如何在河间知府等人之间周旋?”

    “杨相过虑了,我朝以文御武没错,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那王乐年才能心安理得的赶走功臣。但是杨相别忘记了现在可是战时,非常时期用非常办法未尝不可。再说那杨鸿章,下官可是听说他在出海之前就曾经中过秀才,也算是读书人。再说到了高阳之后的所作所为比起一地知府甚至满朝公卿大夫在文治武功方面有几人能胜过他杨鸿章的。若不是年纪尚轻,下官就要建议朝廷授予他总兵了。而且将来如果战事升级,或者形势需要的话,臣是主张授予这样的能臣干将以实权的,总兵也是可以接受的。”

    看到自己的老师关键时

    刻站出来,朱由检再次露出了笑容,心说还是自己的老师理解自己啊。让你杨嗣昌去督战又不敢,那卢象升倒是文武双全,刻还不是龟缩在保定,这杨鸿章虽然年轻,但干的事情,立下的功劳可不是一般的一镇总兵能够做到的。不过朱由检还是想看看孙承宗的意思。

    孙承宗的意思再明显不过那就是河间的防务必须交给杨鸿章,而且要防止关键时刻向思问捣乱。所以范福翠提议授予杨鸿章正四品的赞治尹勋位算是与实际职司为河间知府平级了。只是又加了一个正四品的明威将军的散官就是多此一举了。或者说造成文武混乱了,改成中顺大夫就没问题了。朱由检刚想开口,下面有人站了出来。

    只见薛国观颤颤巍巍的出班奏道:“皇上,诸位大人,杨鸿章之功劳当然要赏,不过文武殊途却是不容混淆的。皇上,臣以为当授杨鸿章都骑尉、明威将军、河间参将。”

    闻言杨嗣昌算是松了一口气一样,他知道按照杨鸿章的功劳怕是阻止不了皇上给杨鸿章授勋,那么将这个新进之人定义为武夫算是无奈之举,要不然到时候皇上一开心,将向思问官升一级,然后杨鸿章接替河间知府就更加不能接受了。

    朱由检看了看孙承宗,孙承宗依旧一言不发。很显然这种事情真是没办法一时间说清。无论文武,人家都是经年累计起来的。要么中科举慢慢熬,要么去战场杀敌。杨鸿章按照他的经历也只能算是一名猛将了。但如此一来,就很难让杨鸿章不受到向思问干扰。不过向思问进士出身,年过四训在河间同样有大功,陡然间让杨鸿章窜到他的上面去怕也不合适。

    有了内阁准首辅薛国观的提议,其他人想要再继续帮杨鸿章说话也比较难了,毕竟薛也说了杨鸿章的功劳还可以慢慢赏,先将河间理顺了,那么正四品的将军已经是这些在官场混了几十年的老人家眼里的极限了。不然一个二十出头的总兵让他们情何以堪!

    对此朱由检也比较为难,他当然希望杨鸿章能够不断大胜仗,最后能够带领一镇兵马直接将清军的右路军干掉,然后与卢象升汇合,但他也不是那个刚刚登基做皇帝的信王了,这些年的锻炼也让她知道提拔一个人也必须慢慢来,现在只是希望杨鸿章能够在河间抗住,坚持到清军撤退,然后将豪格与岳托送到京城来,到时候再看看这家伙到底是不是第二个卢象升,如果是,那也必须重点培养一番。朱由检也想到了王承恩成精的提醒,现在他和杨鸿章都还没有见过面,总不能第一次见面这位年轻的将军已经是正三品甚至更高了吧,那自己的培养看重就会被人忽视。

    眼看着皇上、孙承宗和杨嗣昌都没了声音,其他人也不好意思继续纠缠,最后其他人继续扯皮,无非就是杨鸿章年纪轻轻就升任正四品恐怕与理不合,新人不服。当然支持孙承宗的自然拿功劳说事情,而且关键是战事需要。

    (本章完)



第025章 女儿心思
    河间府,和紫禁城的争论不休相比,这里相对要简单得多,杨鸿章负责军事,向思问负责民政,文武殊途或者说各自相安无事。这也要得益于向思问的经历以及河间的失而复得让向思问对于杨鸿章的倚重搜导致的。

    向思问在经理最初两天的兴奋之后渐渐冷静下来。一封天花乱坠的奏章确实可以让他咸鱼翻身。但是现在他需要考虑一个问题,杨鸿章的这些人到底能不能守住河间。守住了他向思问水涨船高,下半辈子富贵不可言。但如果守不住,清军为了报复,怕是城内官员无一能够幸免。

    “爹爹,你已经连续两天没休息了。”就在向思问左右为难的时候,书房里想起一个轻柔的声音,向思问抬头看了一眼,正是自己的宝贝女儿向云芳。若是杨鸿章在这里,估计就该迷糊了,因为眼前这位楚楚动人的女孩儿,竟然是向思问的女儿。原来这些天自从清军攻城之后就女扮男装,也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向思问也正是为了这个宝贝女儿,关键时候舍弃了文人的气节化妆城百姓带着女儿混入百姓当中企图逃离河间,结果运气不好被清军俘虏。当然他们也是幸运的,还没出很贱地界就被杨鸿章等人解救了。
1...1011121314...4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