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荣华路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华卿晴
不是读书的料子。
胡二愣啊,每后悔的就是自己太笨。想他若真读书了,识文了,立功后能升迁进了武学堂,那肯定能迈入了军官的阶层。
可不识字,不会读书,就是一道障碍,让胡二愣没有了再上进的机会。哪怕立功了,也不过是更多的赏赐罢了。
第160章
虽然在军中,没能当上了军官。
可士兵服役日久,有军功的话,除了可领取对等军功的赏赐外,也是能升了军饷的。
军饷,在东屠国的军队里。除了参加的田地外,便是军中给吃给住。
说实话,在军中,胡二愣是头一回吃了饱。打小时候起,胡二愣就没吃过饱饭,这个时代里,普通的百姓,谁不是如此的过活呢。
或者说,老百姓的孩子,没饿死都
穿越之荣华路 分卷阅读228
算得命大了。
胡二愣小时候,除了大哥外,也是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的。只不过,那些年家中穷的,妹妹是活活饿死的。
至于弟弟?
两个弟弟是病死的,家里穷,没能治病了。
穷人,是生不起病的。
至于胡二愣的爹,那一个汉子。为了养家,除了佃种地主的地外,还在去县城里打活。这外寒来暑往的,养活家中的妻儿,也依然困苦。
要小时候,胡二愣饿了怎么办?
饿慌了,只能喝了水。喝了水,就能骗了自己吃饱了。
就是这般慢慢长大了。胡二愣的爹,在一次给官府的徭役里,就是丢了性命。百姓服徭役,没钱顶了徭役,就得出了人力。
年年服徭役,自带吃食。
说实话,就是想吃个饱,以胡二愣幼时的家中情况,那不可能的。在胡二愣的爹死后,他家的情况就更惨了。
没了当家的顶梁柱,那日子真是水深火热。
连他爹的葬礼,胡二愣家都办不起。唯村中的族叔帮衬,才是勉强的葬了一个小坟。
一切的改变……
也许是头顶的官府变了。
宣文元年。
那一年,官府派了官差,十里八乡的村村通知。
那是一个改变了胡二愣命运的时刻。参军,参军,胡二愣为了安家,为了吃一口饭,不想让老娘和大哥继续的挨饿。
因为,那个春黄不接的春季,胡家已经没口粮了。
求了族叔这个族长做保,胡二愣参军了,去吃兵粮了。
当然,那时候参军,没说什么给田产的。只是说,给了安家。当然,东屠国的军队,也不是全给了田产的。那得正规军,那得当上了正兵。
胡二愣永远记得,他头一回离开了小湖村时,那种不舍得。他以为,他离开了,再也回不来。所以,胡二愣给他娘磕了头,求大哥往后代他孝顺了老娘。
老娘的哭声,大哥的呜咽。
往后的年月里,多少回在胡二愣的耳边回响。
军队啊,入伍后。
胡二愣头一回吃饱了饭。
当然,头三军入伍后,军队是限了饭量的。胡二愣都感觉没吃饭,感觉自己的胃,就像是一个无底洞。
后来。
胡二愣才知道,军队为何头三天,给限了饭量。
因为,军队里曾经出现过,刚参军时,有人吃饭没节制,活活撑死了。
没饿死,却是活活撑死了。
这不是笑话,而是事实。
胡二愣想,若是他入伍开始时,没被限缺了饭量的话,可能他也是撑死中的一个零头。吃饱饭,真好啊。
没饿过三天的人,不会懂得,那一种饿得眼冒绿光是一种什么滋味。
那年,参军前,胡二愣一家人里,胡二愣就是那个恶得眼冒绿光的,看着什么都想咬一口的冲动。
胡二愣能记住了一辈子。
入了伍后。
胡二愣听着军中的长官讲,说是当了正兵,能有四十亩的田地。大王给的,给咱的卖命钱。那时候,胡二愣就一种感觉。
就是死,他也要当了正兵。
胡二愣是一个小山村长大的娃,在军中,天天能吃饱了。他长个头了,他长壮实了。在军中,听着大王的仁慈,胡二愣觉得给大王卖命太好了。
胡二愣想。
他当了正兵,家中有四十亩的田地。那样的话,大哥能娶了媳妇,老娘能有了媳妇孝顺。大哥若是生了儿女,胡家就有了继续香火的子嗣。
想来,爹在地下,也是死得瞑目了。
那些往事里,那些训练中,胡二愣拿出了拼命的架式。
哪怕他很笨,老被长官罚了,或是打了。可胡二愣不怕疼,他觉得比起挨打的痛,他更怕,他被长官赶出了军队。
宁可死,胡二愣想,他都要一辈子留在军中,当了正兵,服二十年的军役。
那样的话,四十亩的田地,他家就有了家业。
其实,在军中,私下里一个队伍的兄弟谈话时,人人都是如此的想法。来参军的,哪一个不是穷苦人家的苦娃子呢。
后来……
在军中,胡二愣学了识字。
当然,他真笨,打小没念过一天书。所以,胡二愣硬是读不懂。
这也是后来,胡二愣在战场上,立过军功,依然没能升迁到军官的原由。
军队,军官那是需要素质的。
官与兵,要求不同。
胡二愣那时候就一个念头,他得多挣了功劳。若是将来,他成婚后,一定要让他的孩子读书。不管如何,一定得让孩子读书。
军中有累有苦,可更多的,可胡二愣的是一种痛快。那一种血融与水的感觉,就像是吃饭,就像是喝水,全然成为了习惯。
身边的兄弟,有人受伤了。
更有人死亡了。
那是宣文三年。
那一场大王的东征。
那一场的回忆里。那是战场上,无数的尸体,以及受伤的兄弟。还有那刻苦的痛楚。
在战场上。
胡二愣还记得,同一伍的曹黑子。
他受了重伤。他在战场上,更被战马踩踏了双腿。
战争结束后,胡二愣望着即便侥幸活了,也会成为了废人的曹黑子,一时无言。此时,旁边一个刚入伍的新丁,正准备大声唤了军医,来救了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训练的曹黑子。
胡二愣一把捂了那个新丁的嘴。
这时候,伍长也到了。
在曹黑子的请求里,给了曹黑子的心窝狠狠的一刀。
“为什么?”
新丁问了话。
胡二愣伸手,拍拍新丁的肩膀,他一边红了眼框子,一边说道:“伍长这是为了曹黑子好,更是为了曹黑子的家人好。”
“曹黑子是自愿的。”
胡二愣对新丁说了这一翻话。
为什么?
是个人都想活下来。
可有时候,死了比活着更好。
曹黑子活下来,就是一个没了双腿的废人。特别是他还瞎了一只眼睛,废了右手。一个大男人,成为了只会拖累的废人,这一辈子还有什么指望?特别是曹黑子这样的,若是进了军医救治的医疗营,如果被救活了,后半辈子怎么办?
要知道。
在军中,战死的恩抚,那是非常重的。
而活着的人,肯定比不过死了的军人。战死的军人,能得到了更高的荣誉,以及更多的补偿。
后半辈子没法自理的活着,去拖累了家人吗?
还不如死了,给家人以后半辈子的幸福。
这是曹黑子的选择,若是可以的话,胡二愣想,他若是重伤了,后果半辈子成了一个没双腿的残废,他也宁可死了。那样的话,能给老娘和大哥留下了一笔家业。也没了一个拖累。
穿越之荣华路 分卷阅读229
宣文五年。
军中整训,一些人得退役,一些新丁又要充实了军中。
这一回。
胡二愣在被整训的人员名单中。
为什么?
因为,他在军中受了伤,如今成为了一个瘸子。当然,因为有军功在身,朝廷给了出路。那便是东屠国的统治疆域内,充实了一批退役的军人去当了当地的捕盗等小官吏。
东屠国没有吏,只有官。
虽然,那些低等的从九品小官,干的活儿,全是原来的小吏做的事情。
不过,这也是有好处的。能拿了朝廷的俸禄,这小官也是官,那是能按着正常的升迁。在前朝之时,在新罗国之时,那吏就是吏,一辈子就是一个受了官员指使的小吏。
东屠国。
在宣文元年后,胡二愣这等大批被改命了命运的人的眼中,大王就是最仁慈的明君。胡二愣觉得,这换了头顶的天下,有了新王真是太好了。
因为,胡二愣就是受了恩惠者。
“族叔,咱回来了。”
“咱不给族里抹黑。”胡二愣这会儿,当了宗亲长老的面,也是表了态度。
“对了,这一回,咱专门回来,也是想告诉了族叔。官府里,今年似乎还要征兵。咱们村,若是有好的小伙,可以多争取争取。”
胡二愣话出了口。
胡族长的脸色变了。
族中的宗亲长老,人人也是满面的红光。
“这是好事,大好事。”
“大王是明君……”
“大王要征兵,咱们村里的小伙,人人盼着给大王卖命……”
“……”
不管谁有什么小心思,可人人都想着,过了更好的日子。
在场的宗亲长老里,并不是人人都像了胡族长就一个儿子的。那若是有次子、三子的,肯定乐意送了一个去当兵。
这东屠国的当兵,跟前朝不同了。
前朝当兵,那是怕着有去无回。可东屠国的当兵,那是人人恨不能都去了。
为何?
不外乎,百姓觉得利益太大了。
利益,这是永恒的话题。对于老百姓而言,谁给了实惠,自然更有心头的明白。
第161章
胡二愣家的改变,从胡二愣参军开始。
要说起来,东屠国统治了新罗国的疆域后,给这一片土地上的百姓,带来了天大的改变。一批人,特别是参军的人,那都是从根本上改变了。
因为,参军的,都是吃不了饭,在生死边沿挣扎的穷困人。
因为宣文王刘长石的征兵命令,他们改变了人生。至少,不管是死了,还是活着的人,至少,他们得到了田产,得到了军中的赏赐。
哪怕是退役者,那也是在地方上得了补偿,让官府给谋了一份官差的事情。这在百姓眼中,那就是吃上了皇粮,这往后就是升入了官员的阶级。
官与民,那是两个阶级。
一个是统治阶级,一个是被统治阶级。
可以说,在东屠国目前的统治疆域里,属于了士兵这个群体的,以及跟士兵相关连的家庭,那都是东屠国王的忠心拥护着。至少,在这个基本盘的底层,确实如此的。
那么,还有呢。
对于东屠国而言,更多年经营的东屠岛,那是大本营。那里因为勾连了北方与南方的海贸,那可谓是更加的一帆风顺,星州城更是为一座海港城市。
在东屠岛上,那牧场之中,更是培育了东屠国的战马。东屠岛,可谓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养马之地。
刘长石上台了。他当了大王后,那一直行的,就是改良后的策略。
东屠国使于宣文王刘长石,所以,在一张百纸上做画,自然是最好不过了。也因为如此,打下了新罗国的疆域后。
在这一片土地上,那也是挪移了东屠岛上的治理之道。
春。
荣娘一家人只是在小湖村短短的停留了两天。其后,便是离开了。
这一转悠。
荣娘也是瞧出来了,在长子伯玉的治理下,要说老百姓真的奔入小康那是假话。
东屠国只是给了别人机会,那便是向上的机会。以及税赋的改制,像东屠岛之时一样,是专门的税务部门取,跟地方上的官府完全没直属的关系。
税,国之重事。
在东屠国里,自然更是重中之重。
当然,东屠国的农税,那是按了田产来计算。非是像那大晋朝的治下,那真可谓是士族天下,贵族高高在上,一手掩天。
实则,真正纳税的,那是百姓。
而东屠国呢,那是按田产来纳税。哪怕是官田,让百姓租种了。那官田也得地方上的衙门,按着税务的规距,税务部门给取了。
若说,现今的农税,还是比较人性化的。那的是实物。
为何?
不外乎,就是钱贵重。真是像后来的某位改革人物那样,来一个一条鞭税,了银钱的话。说实在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未必是好事。
要知道,奸商,奸商,无奸不商。
在获的时节,大商贾会压低了粮价。在春黄不接时,大商贾又会抬高了粮价。
这丰年了,要伤农。
这灾年了,同样要伤农。
为何?
不管是粮贵粮贱,百姓都是吃亏的一方。
所以,东屠国了实物,至少,不用让百姓被奸商给盘剥的更狠。好歹,这了实物的话,不用担心了商贾在获时节压低了粮价,让百姓非得低价卖了粮食,来给官府交税。
实物,就是少了操作的空间。
至于官府?
官府在地方上有粮仓,也可以起到了调控粮价的作用。
当然,这又出现了新问题,就是怕官府中的贪污问题。
说实在的,世间事情,没有安全法。不外乎,就是两相其害,取其轻。
从西往东。
越是往东,那就是东屠国新纳进统治的区域。
一路上,荣娘一家人也是经历了颇多。当然,荣娘更多的,还是听着百姓夸赞了他的长子伯玉。
“大王仁慈,大王是明君,定然是万寿无疆……”
“……”
各种挂了嘴边的,全是好话。
当然,这是底层里。
实则,在一些大的城池里,那里的话语,就分了两派。
荣娘更知道原由的。
因为。
东屠国的统治,肯定不是全部的人,都是受益了。还有许多人,是失意的阶级。特别是新罗国的原来的贵族们。
那些贵族们因为逃亡,离开了自己的基本盘。等东屠国打下了后,他们的土地被充了公。这里面的矛盾就在于。
这些贵族想拿回了,原来属于他的贵族身份,还有他们曾经遗失给流民选择队伍的家资家产
穿越之荣华路 分卷阅读230
。
这怎么可能?
东屠国的军队用血与火,打下来的胜利品。
怎么可能给了前朝的蛀虫们。
这些人更失意的,在于他们没了高人一等的身份,同时,东屠国的农税可不会照顾了谁,这要一视同仁。
这些人,自然就是敌视了东屠国的统治。
当然,这些新罗国旧上层,也不全然敌视了东屠国。那些在东屠国到来后,混入了官府里的一些人,还是站了新的立场。
这世间肯定是以利益为准绳的。
尚庆道,一处良港。
在这里,荣娘一家人见到了,那许多人在修筑了港口的情形。
彼时。
刘之烨是带着三个儿子,与妻子一起是在港口的一个摊子前,坐定了。
“客官,可来了馄饨,咱这的馄饨那是馅好着。”
那小摊的老板是一个笑得和善的中年人。与他一起摆摊的,在旁边包了馄饨的是一个中年妇人。
“来四碗。”刘之烨笑着回了话。
老板一口应了。
随后,在上馄饨时,刘之烨还跟老板攀谈了几句。
从老板的话中,刘之烨知晓了。这老板啊,与媳妇膝下有两子。小儿子如今是生活在东屠岛。那大儿子是参了军。
至于老两口为何来了这尚庆道?
那是因为大儿子的田地分了这地方。
说起来,这一对中年夫妻是东屠国的大王在统治了东屠岛时,那会儿,从大魏朝治下移来的流民。
在中年夫妻的嘴里,大王自然就是活命之恩。
总之,老板的嘴里,大魏朝的治下百姓,那是苦日子连连。
“还是咱东屠国治下好,大王是明君。瞧瞧,那些港口的苦哈哈,如今可不也是吃得起,咱这摊上的馄饨。”
“客官你尝尝,咱家的馄饨馅实在,料足。那肉香,谁吃了都赞手艺好。”摊子老板在那儿说了一通话。
当然,也是这给摊子的馄饨,说了一翻的好话。
荣娘尝了,味道确实不错。
当然,这要说了,这馄饨还真不是一般的人舍得的。要知道,这馄饨里,可是蔬菜加肉馅,料实足了。
至少,一路行来时。
荣娘就发现了。东屠国的治下,还是大把的穷人。
若说如今好的,可能就是东屠国治下,没了前朝的苛捐杂税。
东屠国的农业,那是一刀切。十分之二的税,由税务部全全的取。其它的徭役与兵役,全部取消了。便是连人头税,也是取消了。
取而代之的。
便是田产按田亩交税。
唯一点。
荣娘还是瞧的出来,时代的局限性。这个时代时里,大户依然是有奴隶的。不过,对于起自由民,奴隶的主人需要交了每一年的算赋钱。这是按人头算的。
这般看上去,似乎农税高了。
实则,不高的。
因为,没田地的农民,不需要交什么税了。当然,佃户的话,那是要给地主交了地租。
可东屠国的官府有官田。
而官田的租子,其实是不高的。
当然,要说起来。更大的原由。便是东屠国有移民点,若是贫民实在没活路了,可以移民了。这移民于何处?
海外的荒岛。
东屠国的海军,在往南之处的东海之上,顺着小琉球岛已经发现了大琉球岛。
那里并不缺了土地,唯缺了耕种土地的人。
事实上。
这也是宣文五年,东屠国要大扩军的原由。
那更多的新丁是去当了屯田兵。说是开发了荒岛,可那岛太大了,都有新罗国的三分之一的疆域大小。
如此的面积,如此的土地,要说东屠国朝廷上下不动心,那是怪事儿。
可若是动心了,想开发亦是难事。
那岛往南,岛上林木众多,更有瘴气横生。
要开荒,是难事。想让生地变熟田,那更是需要了大功夫。不过,这等荒岛出现了,那亦是好事。
至少,东屠国的贫民百姓,有了更多的活路。而不是留在了家乡里,当了佃户,让地主老爷耀武扬威了。
地主与佃户,也讲究一个供需关系的。
地多了,佃户少了,地租自然就是降下来。地少了,佃户多了,地租肯定蹭蹭往上涨。
如今的东屠国啊,朝廷上下的意思,那就是要让市场来平衡,把地租给降下来。为何说,每一个朝代的初始,都是天下承平?
不外乎,人口给杀没了。人少田多了。
可东屠国的君王刘长石更想,人口多了,地更多了。
这一年,宣文五年的秋。
又是一年获季节。
在这个秋时。在这一座海港处,荣娘一家人到了汉京城的来信。也是这一封来信,让荣娘一家人决定不再游览四方,准备打包回了汉京城。
第162章
从尚庆道往汉京城回赶,哪怕再快了,也不可能速度快起来。
这个时代里赶路,就是坐了马车。荣娘一家人里,赵春花的年纪也是大起来,肯定受不得过份的颠簸。
于是。
等荣娘一行人赶到了汉京城的时间,已经是一个月后了。
此时,已经是冬季。
荣娘一家人归来,没先回了蓬莱行宫,而是直接就去了王宫。本来吧,今年秋说好了,要给女儿刘玉娘举行了婚礼的。
可夏时,遇上了付奇勇的亲娘那位付家的老夫人病重。
于是,这是拖延了下来。等着夏末时,荣娘一家人接到了信息。那位老夫人过逝了。这真真是一个不太美妙的消息。
付奇勇这位庄县伯爵要守孝了。为亲娘守孝得三年,静国公主刘玉娘的婚事只能拖到了三年之后。
荣娘一家人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没再急着回京城了。
这等出游,更多的还是荣娘想三个儿子开了眼界。当然,她自己亦是如此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一路行来,荣娘发现了,长子伯玉的治下是真心的推行了商业啊。特别是官府也是鼓励了此事。
当然,农业为本,这是肯定的。
哪怕朝代的官府,对于农业也不会忽视了。
人啊,生存是根本。一顿不食,也会饿得慌。粮食,在何时何地,都是重中之重。于一个朝廷而言,更是如此。
冬季的汉京城,彼上了银装。
进了王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