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太子妃很忙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元月月半
将军请胤先回到他们船上,才告诉船长四贝勒最痛恨贪污受贿。你们触到逆鳞。我即便同意你们先靠岸修整,四贝勒也不会同意。
船长的一口汉话赶得上京城百姓,对大清臣民有所了解,在京城时见过不少贪官,便认为大清的高官都爱钱。皇子亲自经商,肯定更爱真金白银。听水师将军说完,整个人傻眼了,连忙问将军,四贝勒会不会阻止他们靠岸。
水师将军很肯定的说,四贝勒不会这样做。
船长觉得极有可能。可如今他们出去的人还没回来,又不能返回日本,只能继续在海上飘着,一边等自己的人,一边等手谕。
胤回到家洗漱一番,便去畅春园向康熙禀报。
康熙听到是一条载满日本艺伎的船,思索片刻便同意船靠岸,但也命天津卫那边的水师盯紧他们。
胤从清溪书屋出来就去讨源书屋,到书房里见太子居然在指点两个闺女画画,很是奇怪:“太子二哥怎么这么闲?汗阿玛不会又把权回去了吧?”
“不是农忙,边关无事,自从河道总督换成张鹏翮,黄河水系改善许多,今年到目前为止连小洪涝都未曾出现,孤闲得很啊。”太子道,“查的怎么样?”
胤:“我觉得没事,又觉得很奇怪,可是真让我说吧,我又说不上来。”
“暖暖,去把你额娘喊过来。”太子道。
弘暖跑出去。胤问:“太子二哥,二嫂知道?”
“她去过的地方比孤多,石文炳还在福州呆过几年,福州那边早年经常遭到倭寇侵袭,石文炳可能跟她说过那边的事。”太子道,“你二嫂的脑袋跟常人也不一样,叫她过来一起听听。”
书房离太子一家住的两进院子有点远,一炷香后,石舜华才过来。
她一到,胤就开始说:“我刚一上船,船长就跟我说他们是日本艺伎来这边表演。我进去之后也的确看到女多男少,还有很多女子的衣服首饰,以及表演用的东西。
“船是两层,女子住在上面,男子住在下面,上面不但有歇息的地方,还有几个小小的茶室,正是这个茶让我觉得奇怪。茶这个东西在日本很贵,贵族家中才会经常喝茶。不像咱们京城,天桥附近到处是茶摊。”
“这个茶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太子问。
胤摇头:“女子的箱子里也有茶罐。我怕她们私藏兵器,叫她们打开箱子的时候,我闻到一点点茶叶味。”
“听说日本艺伎跟咱们这边的妓院不一样。”石舜华道,“那边的艺伎好像不卖身。”
胤笑道:“二嫂,以前的妓院也多是卖艺,说都不卖身全是骗人。倭国那些东西都是从咱们这边学过去的,学的东西下九流,过了海也不会变成上九流。”
“等一下。”太子道,“孤突然想到一件事





太子妃很忙 分卷阅读312
,忘了是在哪儿看到的,还是听奴才说的,在倭国当艺伎的多是男人。”
胤心中一凛:“您的意思少有女子当艺伎?”
“孤记不清了。”太子道,“孤隐隐记得孤当时好像还不信。堂堂男儿,随便找个事做也用不着当什么艺伎。你赶紧去查查。”
“汗阿玛还命我去天津卫。”胤道。
太子:“明儿再去,或者后天再去。汗阿玛若是问起来,孤帮你说。”
“是!”七月酷暑,顶着烈日,胤很想回家歇歇,可是意识到那艘船有大问题,依然跑去理藩院。
石舜华:“妾身刚刚听四弟的意思,日本艺伎以前来过,史书上有没有记录?”
“孤去找找修《明史》的那些官员。”太子道。
石舜华不赞同:“明初和明末战火不断,中间那些年倭寇没少侵扰沿海百姓,不可能来这边表演。艺伎这行妾身觉得是盛唐时传过去,那时好些日本人过来跟咱们学,查宋朝吧。他们如今的那个点茶,据说是宋朝时传过去的。”
“你说的有道理。”太子道,“唐朝那会儿刚传过去,他们也不好来这边表演。”
太子点名要倭国来这边的记载,史官们连夜翻看史料,在宋史中查到有倭人来过,不过是女子过来的记录。
翌日下午,胤带回来消息,倭国艺伎开始于明末,至今艺伎行当中依然是男多女少,和史料记载完全不一样。
太子使人去宣先前向他禀报的官员。
对方没想到太子另派人查,便老老实实说:“其实是在一本书上查到的,下官觉得有点荒诞,就没敢跟殿下说实话。”
“什么书?”胤忙问。
“宋朝的一本名叫《清波杂志》记载:倭国一舟飘泊在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下官回家问过亲戚中的长辈,他们当中有的人也听说过此事,还说船上都是些倭国贵女。”
胤张口结舌:“怎么可能?!”
“有可能。”太子笑道,“倭国意思猥琐矮小之国。咱们的百姓一致称日本的贼寇为倭寇,也和日本人身材矮小有关。那个民族在唐朝时对咱们俯首称臣,唐朝灭亡,不过百余年就开始侵扰被他们当成兄弟的汉人,借种一事干得出来。至于到底是不是,一试便知。”
胤好奇:“怎么试?”
“挑些无病不痛,相貌不好,身量不高的男子,再挑一些染上梅毒之类的病,相貌周正,高高壮壮的男子一起去看表演。”太子道,“盯着她们选哪个。”
胤想笑:“二哥,有眼睛的人都会选长得好的,靠这一点试不出来。”
“如果长得好家贫,长得不好富有,她们会选哪个?”太子问,“你别又跟孤说,她们来这边不为了多赚些银子回去。”
“殿下,不为赚钱就是为了别的。”一直没离开的官员道,“人他们带不走,靠着卖艺度日却不乐意伺候有钱的主,这就已经能说明问题。”
胤:“弟弟明儿必须得去天津卫,这么短的时间,我到哪里找这些人?”
“相貌不好的从八旗子弟里挑。至于有病的,直接去城外烟花之地,或者医馆里挑。他们比谁都清楚谁有病谁没病。”太子道,“此事必须保密。别忘了告诉天津卫那边的将军,倭人在的这几天任何人不得出去。”
胤:“弟弟只是个贝勒。没有汗阿玛的手谕,他们不听弟弟的话。”
“孤的宝印给你。”太子道,“孤会向汗阿玛禀报。”
胤:“汗阿玛一准觉得咱们想多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史官道,“他们若是真来这边表演赚银子,就不会像四爷先前说得那样先使几个人偷偷上岸了。”
太子颔首:“孤不想把人想的不堪,可孤是大清的太子,必须对大清百姓负责。有机会杜绝不好的事发生,却视若不见,孤寝食难安。”
啪!啪!
太子猛地回头,霍然起身:“汗阿玛,您,您怎么来了?!”
第171章义愤填膺
康熙放下手,看了看胤又看了看太子:“你们这几天一会儿出一会儿进,朕巧遇就碰到两三次,你说朕为什么过来。”
“来看看阿玛搞什么鬼。”小弘跟着说。
太子瞧着康熙没生气,指着弘问:“你皇玛法过来怎么也不说一声?”
“我也想知道阿玛搞什么鬼啊。”小孩说着话,抬头看向康熙,“皇玛法,我阿玛搞什么鬼?”
康熙笑道:“日本鬼。”
“啊?”小孩觉着好玩才故意问康熙,万没想到他真说出来,不禁傻眼,“日本鬼是啥鬼?”
康熙:“朕见得不多。弘若是想知道,叫你四叔带你过去看看。”
“汗阿玛,儿臣去天津卫不是去玩。”胤眉头紧皱,很不赞同他想一出是一出。
小孩下意识看太子,见他阿玛没阻止:“四叔,我特想看看日本鬼,你就带我去吧。”
“你想见在京城就能看到。”太子开口说,“赶明儿叫你八叔带你过去。”
小孩睁大眼:“京城也有日本鬼?”
“那些人还在京城?”康熙颇为意外。
太子:“今日早朝八弟见着儿臣跟儿臣说,入城的日本人这几天满城转悠,像是在找什么东西又不像。”
“老八有没有查到他们怎么混进城的?”康熙道,“突然出现几个生人,守门士兵不可能看不出来。”
太子:“儿臣使人去找老八。”
“不用了。”胤听说康熙在这里,也没让今儿当值的门房孙河通禀,便直接进来,“那几个人会说汉语,乔装商人混进来的。儿臣挑几个拳脚功夫好的跟着他们,你们做梦都想不到他们在干什么。”
太子皱眉:“什么时候了还卖关子,直接说。”
“他们在标记皇城。”胤话音一落,康熙呼吸骤停。
太子张了张嘴,不敢置信:“标记?”
“画皇城的地图。”胤道,“连一条街上有多少家铺子,每家铺子都卖的什么东西都写在纸上。毛笔不方便,他们还去杂货店买洋人用的笔,回到客栈再抄到标准的地图上。
“汗阿玛,儿臣派过去的人趁他们半夜睡着时查过,比咱们的地图还详细。儿臣估摸着天津卫也早被他们画下来了。他日从天津卫靠岸,士兵不抵抗的话,无需半日即可到达紫禁城。”
“皇上,这些倭国人是从未放弃过掠夺咱们的东西啊。”候在一旁的史官脸色煞白,“一定不能放他们回去。”
胤:“人已经被儿臣控制起来。只是天津卫那边还有一船日本人等着,这事处置不好,会造成两国纷争。战




太子妃很忙 分卷阅读313
火再起,苦的是沿海百姓。”
“战火不起,放纵下去苦的是天下百姓。”太子道,“汗阿玛,儿臣认为当杀鸡儆猴。”
康熙摇了摇头:“不成。胤,日本人画的图”
“汗阿玛,图上面的字是汉语,不是日本语。”胤道,“这个证据日本人大可推给反清复明的人。那些人不但会说京城话,还会福州那边的地方话。”
石舜华疑惑:“为什么是福州?”
“估计是早年把福州那边的百姓抢回去,跟着福州百姓学的。”胤道,“汗阿玛,九弟和儿臣一块去的,九弟此时已到处找会日本话的人。一旦找到,九弟还想向汗阿玛禀报,容他去国子监挑些人学习日本话,也好知己知彼。”
康熙抬抬手:“这事以后再说,当下你们仨是怎么想的?”
“儿臣觉得把被八弟控制起来的日本人就地解决。”胤道,“船上的人既然跟儿臣说来表演,就容他们靠岸五天。这五天时间派咱们的衙役盯住他们,对外就说保护他们。他们走后立即排查日本人。”
太子赞同:“他们可以造个假的文书,衙门里却不行。不过,这事得悄悄进行。十三弟和十四弟近来无事,汗阿玛,不如交给他俩来办。”
“交给十一和十二。”康熙道,“太子,这事你盯着。”
太子:“儿臣遵命。”
“皇玛法,我呢?”弘连忙问。
康熙楞了一下:“你要做什么?”
“四叔说八叔带我去看看日本鬼长啥样啊。”弘抓住康熙的手,“您想反悔啊?”
康熙赏他一记爆栗:“明儿上午跟朕学两个时辰,下午许你出去。”
小孩本以为可以歇一天,顿时拉下脸,不太高兴道:“好吧,好吧。”
“不想去就算了。”康熙故意说。
小孩顿时急了,甩开他跑到胤身边:“八叔,您听到了吧?”
“听到了。”胤好笑,“瞧你急的。汗阿玛,儿臣先去安排。”
康熙颔首。胤走后,石舜华牵着弘出去。书房里只剩太子和康熙两人,太子才说:“汗阿玛,倭国真有此心,他们挑一处猛攻,沿海水师不见得能抵抗住。”
“你是怎么想的?”康熙道,“直说无妨。”
太子:“招兵,增加沿海火器。”
“这样一来会造成百姓跟着害怕。”康熙道,“火器可以增加,招兵一事得缓缓。”
太子低下头:“儿臣听您的。”
“保成,你没让朕失望。”康熙拍拍太子的肩膀,就带着梁九功回清溪书屋。
翌日,胤带着身着常服的士兵以及特意挑出来的四五十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前往天津卫,胤把在京城乱窜的日本人处决。
十一皇子和十二皇子前去户部,跟户部诸人商讨人口重新登记一事。九皇子胤挑善于学语言的八旗子弟学日本话。
八月中旬,人口登记还在继续,日方派使臣请求康熙帮他们找丢失的日本人。康熙还没说话,胤先提醒日本使臣,但凡进入大清的外国人,沿海各口岸都会登记在册,据他所知最近半年没有日本人上岸。
前些天停留在天津卫的那艘船上的日本人并未允许下船,只是命他们在船上表演。日本使臣想到这一点顿时语塞。
胤故意问,他们接下来是不是要说偷偷潜进来的日本人已被大清百姓害了?不待对方开口就问日本使臣要证据。
当日先下船的那几人是偷偷潜进来的,别说证据,他们都不能承认人是偷偷潜入。胤抓住这一点,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怀疑起日本使臣是假,故意找大清要人是想挑起两国纷争,随即建议康熙允许他前往日本问个究竟。
自从胤那次弹劾兵部诸官,康熙已经见识到八儿子的厉害。康熙觉得弹丸小国,没必要跟他们计较。
可是打眼一瞧,十几个儿子当中有一半闲着无所事事,便同意胤的请求,命三贝勒、五贝勒、七贝勒和他一同前往。
八月下旬,胤一行押着“假日本使臣”从天津卫出发,船上除了有不少火器,还有几个会一点点日本话的八旗子弟,同时还有两船八旗兵丁护着胤一行。
胤此行找日本掌权者问个究竟是假,看看当年倭寇生活的地方是真。虽然两条护卫船没有靠岸,但一次来四个皇子,日本掌权者也吓得不轻。
日方派人潜入京师画地图,其实并不是想卷土重来,而是日本国内情况非常不好,看到大清蒸蒸日上,想偷偷学习改变现状而已。
胤兄弟几个听不懂日本话,看到日本官员和百姓的状态,看到款待他们的宴席还不如京城酒楼席面,更别说国宴了。一致认为日方真要掠夺大清的东西,改变国内现状的打算。回到京师,胤就向康熙禀报此事。
早朝之上谈到此事,多数大臣建议关闭各口岸。太子认为只有千日抓贼没有千日防贼,主动迎战,一击致命更好。其他皇子觉得关闭沿海各口岸,显得大清怕倭人,也不同意群臣意见。
太子只是命戴铎上奏,就把安亲王一脉打压下去。兼着闲职,靠着俸银过日子的宗室郡王、贝勒们怕太子登基后把他们一撸到底,想了一下就支持太子。
康熙看了看文臣武将,又看了看儿子侄子们,思索片刻,便说改日再议,先退朝。
下朝后,王公大臣出了紫禁城,以太子为首的诸皇子到了乾清宫西暖阁。康熙瞧着十四皇子胤祯脸上怒气未消,很是无奈,多大点事么,“你们这是什么意思?逼朕同意。”
“儿臣不敢。”太子道:“儿臣望汗阿玛三思。”
康熙冷笑:“看到你们,朕吃饭都没胃口,怎么思?!”
太子呼吸一窒:“儿臣先行告退。”
“二哥!”胤祯提醒道。
太子经过胤祯身侧:“孤饿了。”
胤祯噎住,晚一会再吃饿不死你。
紧随着太子的胤瞪他一眼,走出西暖阁。
顷刻间,西暖阁里只剩康熙和梁九功。康熙揉揉额角:“梁九功,你说朕如果不同意,他们兄弟会不会把朕给架空?”
“太子素来孝顺,殿下不会同意。”梁九功笑道,“皇上,传膳吧。待会儿五阿哥该过来了。”
康熙眉头舒展:“小五天天跟在朕身边,凭太子那么疼他,也不会干出逼宫的事。”
“皇上,禁军虎符在太子爷手里。”梁九功道,“太子爷真有此心早那样做了。可如今除了您和奴才,没人知道您把虎符给殿下了。”
康熙扭头看他一眼:“这倒是实话。不过,你漏掉一个人,太子妃。”
“太子妃知道?”梁九功问。
康熙:“太子身边多出两个东西,他稍稍大意一点就有可能被太子妃发现。别忘




太子妃很忙 分卷阅读314
了,朕的那个儿媳妇简直是女中诸葛。”
辰时四刻,西暖阁外面响起杂乱无章的脚步声。康熙抬起头,不用猜都知道来人只有弘,走走跳跳,没个正行。
这么想着,康熙便盯着门口,不大一会儿,门口多出个小孩,看到小孩领着两包东西,不禁站起来:“拿的什么?怎么没叫奴才帮你拿。”
“八叔种的阿月浑子结果啦。”小孩递给康熙,甩甩手臂,深深吸一口气,“累死我了。”
康熙打开:“在哪儿买的?”
“不是买的。”小孩道,“八叔给的。”
康熙转身回到御案后面坐下把比拳头大一点的小布袋子里的阿月浑子全部倒出来:“你当朕没吃过这东西?起码得六年才能结果。”
“也许八爷买的是快结果的树。”梁九功提醒道。
康熙冲大孙子招了招手:“真是你八叔送过去的?弘,跟玛法说实话,明年玛法去塞外还带你。”
“真的。”小孩仰头道,“不信我去问我大哥啊。”
第172章水师出征
下午上书房快放学的时候,康熙堵住弘晋问他东宫的阿月浑子是买的还是胤种的。
弘晋老老实实说胤种的阿月浑子只有几颗树结果,其他的全是幼苗。康熙回去便问弘:“你八叔种的树结果,为什么不送给朕反而往东宫送?”
弘眨了一下眼:“皇玛法,可以先吃饭再说嘛?我饿啦。”
康熙深深的看了他一眼,命宫人传膳。
饭后,小孩掰开个果子递给康熙:“皇玛法,好不好吃?”
“朕总觉得有陷阱。”康熙塞嘴里,挺香的,“还行吧。”
小孩撇嘴:“好吃就是好吃,非得说还行。哼,不好吃都给我,你别吃了。”
“瞧你额娘把你给惯成什么样了。”康熙虚点他两下。
小孩搬来绣墩,跪在绣墩上一边剥果仁一边说:“额娘说,我现在这样都是皇玛法惯的。皇玛法,你疼我,我也疼你,给你。”又递给康熙一个。
康熙接过来:“弘,是不是把你阿玛交代的事忘了?”
“啥事?”小孩下意识问。
康熙扶额:“你阿玛为什么叫你给朕送阿月浑子,朕这里有很多,东疆那边送来的。”
“哦,我阿玛说,皇玛法向着阿玛,嗯,我就给你剥十天果子。”弘问,“皇玛法,你向不向着我阿玛啊?”
康熙睨了他一眼:“朕怎么觉得你阿玛不是这样说的呢。弘,你阿玛的原话是朕向着他,你就天天给朕剥果子,对不对?”
小孩心惊,他额娘知道他咋想的,他皇玛法居然也能猜的差不多:“没有。我阿玛说的是十天。”
“朕信你才怪。”康熙有时虽然不喜大孙子骗他,但太孙无需太乖,弘如有本事能让所有人都怕他,怯他,康熙这辈子就瞑目了,“快点给朕剥果子。”
小孩一边剥一边问:“皇玛法,你没吃饱吗?”
康熙经常吃到八分饱,今儿也没例外:“朕吃饱了,但几个小果子还是能吃得下去的。”
“梁公公,去给我皇玛法倒杯茶。”小孩又递给康熙两个,“喝点茶灌灌缝。”
康熙险些呛到:“你也不用再给朕剥了,是不是?”
“你看我的手啊。”小孩伸出手指头,“红了。”
康熙伸出四根手指:“朕才吃这么几个,你就想着偷懒,小心朕现在就使人去告诉你阿玛。”
“我的手都累红了啊。”小孩说着话又拿个果子,“皇玛法,你不疼我了吗?”
康熙噎了一下:“你现在长大了。”
“我才五岁。”小孩道,“五岁。”伸出五根短又粗,肉乎乎的手指头。
康熙捏了捏他的脸:“你呀,得亏投身到东宫,要是在普通百姓家中,你得一天挨三次。”
“我不是在百姓家中,也天天挨打啊。”小孩道,“以前我阿玛揍,后来我额娘罚,四哥也打我,你又想打我。还不如百姓家呢。”
康熙松手:“行了,回去吧。”
“还没答应我,我不走。”小孩双手撑着下巴,直勾勾盯着康熙。
康熙瞥他一眼:“不走就自个在这里呆着。”
“才不。”小孩爬下来,“皇玛法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康熙无语:“朕真是欠你们爷俩的。回去跟你阿玛说,朕向着他。”
“谢谢皇玛法。”小孩欢呼一声,打个千就往外跑。
康熙望着小孩欢喜的背影,好气又好笑:“太子可是让朕刮目相看,这种法子都能让他想到。”
“额娘,皇玛法同意啦。”小孩跑到毓庆宫就对石舜华说,“阿玛,你说额娘的法子没用,皇玛法不会同意。你输了,明儿领我出去玩。”
太子:“明天孤不得闲。早在乾清门等着你十四叔,叫他带你出去,他近来无事。”
“十四叔?”叔叔太多,又不太来东宫,小孩苦恼,“长啥样啊?”
石舜华笑道:“小笨蛋,直接喊十四叔,他就应了。”
“对哦。”弘一喜,继而一想,“额娘,我一点都不笨。”
1...979899100101...1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