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来自远方
“少帅。”
“……”
“腿麻了?”
“……”
猜对了。
李谨言摸摸下巴,趁机捋虎须绝不是好主意,自己拧了毛巾送到楼少帅跟前,“少帅,醒醒神。”
可惜,某人的神经还是过于大条,警觉意识不够。
被楼少帅按到床上,咬住脖子时,李三少才顿悟,老虎的须子非但不能捋,连碰一碰都有生命危险,那句“腿麻”的话,他压根不该问出口!
楼少帅怎么会被枕上一两个时辰就腿麻?绝对不会的!
就算会,也不能说!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明白得太迟,悔之晚矣!
餐桌上,李谨言只顾闷头吃饭,一声不出。只是领口露出的咬痕,再装鸵鸟也没用。
楼少帅倒是坐得端正,脸上的表情丝毫看不出半点端倪。
白老同样沉默不语,楼大总统想说话,却被楼夫人在餐桌下拧了一下。
楼二少和小胖墩谨守礼仪,食不言寝不语。
总统府的晚餐,除了沉默,只有沉默。
在沉默中,楼少帅吃了五碗饭,李谨言也默默吞下了两碗。
饭后,楼二少和小胖墩继续跟着白老陶冶情操,顺便消食,楼夫人得着空闲安排家事,李谨言和楼少帅走进书房,向楼大总统“汇报”购船一事。
楼大总统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从美国人手里买了七十多条日本船?”
“是。”李谨言取出曾给楼少帅过目的名录,“都在这上面,潜艇,巡洋舰,补给舰和运输舰,还有几艘由商船改装的炮艇。”
楼大总统翻着名录,眼睛越来越亮,嘴角差点咧到耳根。
“我说,儿媳妇啊……”
话没说完,就被楼少帅打断了:“父亲,要船得给钱。”
楼大总统笑容一僵,“给钱?”
“给钱,照价付款。”
楼少帅斩钉截铁,李谨言笑眯眯的在一旁补充道:“大总统,你放心,给出的都是成本价,只加了一点运和维修,比起造新船节省的绝不是一星半点。”
楼大总统:“……”
“之前的那支俄国舰队是自己送上门的。这些船却是实打实买回来的,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少帅,对吧?”
楼少帅点头,
楼大总统:“……”
“大总统,政府现在也不差钱,总要照顾一下嘛。”
楼大总统:“……”
“说起来,我忘记问少帅了,那十辆挎斗摩托给钱了吗?”
“没有。”
李谨言倏地转头,表情微妙的看着楼大总统,拿东西不给钱,可不是好习惯啊。
“大总统,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生意,总要保本。”
楼大总统顿时感觉压力山大。和洋人掰扯,和老兵痞子斗心眼,也没像现在这么累!可想想刚搭起架子的海军,再看着这些船,楼大总统又万分眼馋。
最终,还是遂了李谨言的愿,一手交钱,一手交船。
隔日,海军部便得到消息,二十六艘战舰,五艘潜艇将归入舰队。海军司令和几个被邀请进京参加阅兵式的老北洋,聚到一起大醉了一场。酒醒后,萨司令立刻神抖擞的前往总统府拜会,无论如何,这些船一定要到手。
听闻要花钱买,萨司令直接道:“若是政府为难,萨某家中还有余资,另有故交好友也可相助。”
楼大总统唯一能做的,就是拍着胸脯表示,没问题,政府财政充裕得很,绝对没问题!
萨司令满意离去,楼大总统气得直笑,“这两个臭小子!”
谨言 第二百五十章
随着阅兵日期的临近,各国驻华外交人员也变得活跃起来。
经过四年多的时间,欧美各国公使大都换成了新面孔,例如法国的柏卜,美国的克莱曼。
日本驻华公使也由林权助换成了对华夏更为“了解”的小幡酉吉。
上任伊始,小幡酉吉便开始为对华派遣留学生一事四处奔走,却总是被简单-粗-暴-的打回票,连个像样一点的理由都不给。几次抗-议,外交部长展长青给出的答复是,小幡酉吉对华夏很不“友好”,日本最好另派驻华人员。
闻听此讯,小幡酉吉呆若木鸡。
在华夏外交部官员面前,他次次鞠躬超过九十度,说话都不敢大喘气,这还不够友好?
可惜“时代”不同了,日本人的好日子过去了,现在是华夏人说一不二。
说你不友好,就是不友好。
日本政府只得召回小幡酉吉,授命芳泽谦吉临时代理,大本营对“临时工”芳泽的唯一要求,就是绝不能让华夏再以“不友好”为借口挑刺,必须坚持到下一任驻华公使赴任。
自从被美国强制执行凡尔赛和约,日本海军名存实亡,明治维新时期积累下来的家底差不多全被掏空。
对比正飞速发展,逐渐跻身强国之列的华夏,日本就像一条行将沉没的破船。
“效仿华夏拯救日本”的论调,渐渐占据舆论主流。
原敬内阁提前倒台,曾任日本银行总裁的高桥是清上台组阁。高桥在财政工作方面颇有建树,先后在七届内阁中出任藏相,作为首相,却不具备应有的魄力。只因原敬倒台太快,不愿意放弃权利的立宪政友会,实在找不出其他合适的人选。
西园寺陷入昏迷之后再没醒来,命悬一线,军部正陷入混乱,山县有朋也没有推举继任人员,高桥就算不想往火山口上坐,也会被推上去。
自称乐天派的高桥是清,此时此刻,更像一个悲观主义者。
硬着头皮坐上首相的位置,面对眼前一堆烂摊子,年近七十的高桥,唯一的念头就是为什么不能像西园寺一样,白眼一翻昏过去了事。
如果身残志坚的牧野得知高桥此刻的想法,肯定会热泪盈眶,知音啊!
就算高桥再不愿意,首相的职责也必须履行。
一方面加紧“选拔”驻华公使,另一方面压制军部,绝对不能再被华夏找到借口,发动战争。日本没了舰队保护,陆军“不堪一击”,经历不起更大的挫折,更没有第二个北海道给华夏租借。
陆军部和海军部也不全是傻子,以前斗鸡似的争军,如今陆军没炮,海军没船,内阁还传出为了缓和经济矛盾裁军的消息,就算当兵吃不饱,到底比“失业”强!
双方有了共识,这个时候闹得太厉害,实属不智。
于是,一直闹得鸡飞狗跳的军部突然安静下来。高桥是清也糊里糊涂的平息了“军部之乱”,总算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点底气。
日本人的一举一动对华夏都不再是秘密。
不需要特别派遣情报人员,投靠过来的“日奸”就能及时提供消息。北海道的总督府更是成为了情报“中转站”,内阁前脚作出决定,例如想尽办法向华夏派遣留学生,同华夏政府官员交好,总督府后脚就能得到消息,甚至连内阁大臣列出的名单都一清二楚。
这就是“内奸”的威力。
联想起抗战时期出现的伪政权和大大小小的汉奸,李谨言一边咬牙,一边觉得解气。
不过,他当初的预感倒是应验了,日本矬子果真死皮赖脸的贴了上来,甭管华夏是扇巴掌还是连踢带踹,鼻青脸肿的爬起来之后,照样九十度鞠躬陪笑脸,就像被美国扔了两颗原子弹,却意志坚定的给山姆大叔当孙子一样。
这样的日本,可耻,却也可怕。就像一条疯狗,一旦放松了警惕,随时会被扑上来咬一口。
对付疯狗的唯一办法就是彻底打死。
“还是下手不够狠。”
约翰做生意的手段给李谨言提了醒,有些时候,是坚决不能给对手留余地的。
日本想派留学生,就让他们来。
沈和端在大连的教育工作开展得相当不错,既然能让俄国水兵转变观念,拿下一群日本矬子肯定不在话下。
李谨言习惯在做事前写一份详细的计划,拿起笔,刚写了两行,脑子里灵光一闪,或许他该建议沈和端就其教育思想写本书,书名可以叫《推翻x座大山》或是《xxx宣言》,总之,结合教书育人,教化人心,说不定也能成为xx主义的奠基人。
日本留学生可以在华夏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救国手段”,然后回去救国救民。至于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会采用何种手段救国,完全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与华夏无关。
想着想着,李谨言不由得嘿嘿笑出了声音。
就在李三少思索该如何“教书育人”时,前德国驻华公使辛慈,以私人身份拜访了大总统府。
之前北六省同德国的合作,辛慈没少在其中出力。虽然华夏正与德国处于断交状态,却不妨碍辛慈以个人身份登门拜访,况且他拜会的不是楼大总统,而是楼少帅。
“欢迎,辛慈先生。”
“很高兴能够再见到您,阁下。”
辛慈此行主要为试探华夏的态度。战争虽然结束了,凡尔赛和约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在德意志的身上。按照战胜国的估算,单是巨额的战争赔款,就足以让德国在四十二年内保持贫穷。
虽然小胡子元首曾在二战时撕毁凡尔赛和约,但在二战结束后,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德国才把所有的战争赔款还清。现在战争才结束一年,德国政府在交付第一笔战争赔款之后,面对预期中的通货膨胀,正急于寻找“自救”之路。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军事力量做了严格限制,不许组建空军,战列舰不得超过六艘,潜艇不能有,重机枪不许制造,甚至要求德国取消总参谋部的设置。
不得进出口武器,德国的出口贸易也被限制。
若是德国人样样照做,也就没有小胡子元首什么事了。
事实是,日耳曼人的执拗,让他们想方设法钻条约的漏洞,形式上解散参谋部,就另外组建“部队局”,在本国内无法进行飞机坦克制造,就将目光投向国外。
若是没有蝴蝶扇动翅膀,苏俄会成为德国的最佳选择。从魏玛政府时期,德国就与苏俄签订了友好条约,在经济和贸易上实行互利,更发展到德国可以在苏俄进行武器研发制造,训练军队。
在这个时空中,苏俄和白军正“打得火热”,谁胜谁负还不好说,魏玛政府脑袋有问题,才会这个时候找上苏俄政府。
欧洲不可能,美国也不行,苏俄的路走不通,华夏成为了德国的唯一选择。
如今的华夏和历史上的苏俄又不一样。
和德国签订密约时的苏俄,和某个时期的华夏一样,堪称一穷二白,对德国提出的交换条件自然欢迎。现在的华夏,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上都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德国能提供的交换条件相当有限,是否会对此感兴趣很难判断。
魏玛政府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
辛慈此行算不上秘密,他没有任何政府职务,只以私人名义来华,其他国家,就算是朱尔典也没办法多说些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国驻华公使走马观花一般,新面孔不断时,朱尔典爵士却始终屹立不摇,其政治手段和外交手腕可见一般。
诚如德国人所想,楼少帅对辛慈话中透露出的交换条件并没表示出多大的兴趣,这让辛慈颇有些失望,不过也不全然是坏消息,至少楼少帅在谈话中表明,华夏愿意同德国恢复正常的邦交。
只要恢复邦交,互派公使和领事,就证明路并没有被全部堵死。
辛慈的心情就像是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从政以来,他还没体验过这样的“刺激”。
和辛慈一样坐过山车的还有前沙俄驻华公使库达摄夫。华夏举办阅兵式,苏俄政府也派来了代表,若是华夏政府同苏俄政府建立邦交,对于沙皇后裔与高尔察克一同建立的西伯利亚政府会相当不利。
只可惜沙皇俄国已经倒台,即便作为西伯利亚政府的代表,也无法像尼古拉二世时期一样与华夏政府进行交涉。库达摄夫唯一能做的,就是摆低姿态,使出水磨功夫,希望华夏政府不会倒向苏俄一边。
除了欧美国家,加入华夏联邦的国家和地区也被邀请观礼。
中亚的部分国家不请自来,主动向华夏联合政府递交了国书,东南亚部分殖民地国家的组织也积极同华夏边境省份接触,缅北地区的改变让他们看到了加入华夏联邦的好处。
没有殖民,没有重税,土司不会被剥夺权利,新开的厂矿让男人和女人都有活干。那些曾到过华夏的人,回来之后总是将华夏的绿卡挂在嘴边,据说若是能得到这样一张绿卡,就能到华夏生活!
想要绿卡的不只是界碑的对面,还有远渡重洋的欧洲打工仔们。
从德国登船的里奥,在九月底抵达青岛,辗转来到关北,凭借从军的经历和尉官军衔,在北六省军官学校找到一份工作。
在关北看到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漂亮的建筑,四通八达的街道,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繁忙的行人,在路上指挥交通的警察。
这里让他想起了战争前的柏林,陌生的语言却提醒他,这是并不是德意志。
领到第一笔薪水,里奥在同事的建议下去关北的商业街转了转,鳞次栉比的商店,琳琅满目的商品,几乎让他挑花了眼。
走进关北百货大楼,一直拉着他衣角的两个孩子同时欢呼一声,长长的一排货柜,上面摆的全是糖果,巧克力,包装美的点心和各种零食。
一旁的透明橱窗后,还有新烤的面包和蛋糕,香甜的味道诱人极了。
“叔叔,那是保罗叔叔。”
果然,系着围裙在柜台后忙活的,正是曾和里奥在一个堑壕中战斗过的保罗,一个枪法还算不错的厨子。
“里奥,真高兴能在这里见到你。”保罗笑着向里奥和他带来的两个孩子打招呼,“我现在在工作,不如等到下班,我们去喝一杯,我知道一家不错的啤酒馆,是一个巴伐利亚人开的。”
“好的。”
能在陌生的土地上遇到熟人,总是一件高兴的事。
在食品货柜,里奥买了大量可以长期保存的食物,足够一家五口吃上一个星期,如果不是实在拿不动,他还会买更多。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要寄回国内。
亲人,朋友,战友,太多的人需要帮助,强烈的对比让里奥觉得自己必须做些什么。
里奥的反应和许多经历过四年战争,初到华夏的欧洲人一样。那些在华夏生活了几年,已经不再为家人生计发愁的,都在想方设法获得一张华夏绿卡。除了申请条件严格,只要有任何不良记录,哪怕其他方面再“优秀”,申请也会被驳回,之前有一名俄国水手,因为醉酒闹事被抓进了警察局,出来后悔得想撞墙。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为了今后的生活,俄国水手下定决心,再不喝酒!
只不过,俄国人戒酒,就像食肉动物下定决心改吃素一样,难度非同一般。
里奥走出百货大楼,站在路旁,看着来往的人群,或许,他也该想办法,为自己和两个孩子申请一张绿卡。
十月二十三日,“临时工”芳泽突然接到华夏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本向华夏派遣留学生一事,华夏政府愿意考虑。
就像一个大馅饼砸到头上,足足五分钟,芳泽都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完全以为自己在做梦。
十月二十四日,阅兵式前一天,李谨言到了第一笔货款,三艘潜艇,十艘驱逐舰,正式归入华夏海军建制,余下的,李三少坚持必须给钱再交船。楼少帅坚定的站在李谨言一边,谁说也没用。
宋家和廖家的事也基本有了决断,宋武于政治上有野心,却没有冒天下之大不韪,再挑起内战的念头。
廖祁庭却向李谨言递交了辞呈。
“比起一家独大,难道三少不想要一个竞争对手?”
这番话让李谨言陷入沉思,最终,他接过了廖祁庭的辞呈。
廖祁庭说得对,木秀于林,独孤求败,并非永远是好事。最简单的,猪栏中,总是最肥的一头先去见阎王,话糙理不糙。
十月二十五日,天还没亮,天安门广场前就站满了等待观礼的人群。有了上次的经验,记者们也早早就占好位置,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着朝阳
作者有话要说:第二更
谨言 第二百五十一章
民国七年,华夏民主共和国举办了建国后第一次阅兵,向世界宣告,华夏,再不可欺!
民国十年,华夏将举办第二次大阅兵,华夏又会向世界展示出怎样一面?
当华夏军队走出国门,其强悍的战斗力和严肃的军纪为参战各国瞩目,即便是傲慢的英国人也必须承认,华夏和清时已经完全不同。
当欧洲陷入战后危机,美国盛行孤立主义,非洲仍被列强殖民时,华夏,这个曾沦为半殖民地的东方古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华夏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华夏政府的政治倾向,足以影响到战后整个世界格局。
没有任何国家,任何人能再以轻蔑的眼光看待这个国家。
英法的忌惮,德国的拉拢,美国的试探,一次又一次的表明,华夏已成为国际间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正跻身强国行列,迟早有一天会站在金字塔的最顶端。
这一切,是华夏民族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任何国家,任何势力可以否认,可以夺去!
擅长两面三刀的东南亚小国,毗邻华夏西部边境的中亚,以及被“誉为”英国女王皇冠上,一颗最闪耀宝石的印度,这些或是被殖民,或是被半殖民的国家,都瞪大了双眼紧盯着华夏,试图找出华夏“成功”的秘诀。
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自己的头顶压着一个太上皇,当然,某些心甘情愿跪舔-的矬子除外。
由于在派遣留学生一事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临时工芳泽谦吉提前成为了正式工,小幡酉吉被日本政府召回,夹在中间的吉田伊三郎也不见影子,本该1923年才转正的芳泽谦吉,提前被日本政府任命为驻华全权公使,将于十一月正式向华夏大总统呈递国书。
据芳泽得到的消息,明年三月,华夏将正式与日本商谈派遣留学生一事,还有四个月时间,磋商结果未定,大本营却已经开始分批选拔人才。
日本政府对此事的重视非同一般,华族,有势力的政治家,银行家和大资本家,以及大地主的儿子,是最先被列入名单中的,下层的平民如果想到华夏求学,要么在某方面表现格外突出,要么就自己想办法。
芳泽身负重任,被大本营寄予厚望,作为之前的表彰,还于不久前被授予爵位,成为男爵。吸取前任的教训,每次同华夏官员见面,芳泽不只鞠躬超过九十度,头都几乎要点到地上。
作为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被安排在观礼台的边角位置,和前沙俄驻华公使,现为西伯利亚政府代表的库达摄夫,以及苏俄派遣的外交代表裴克斯坐在了一起。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或者只是因为位置不够,也或者安排位置的人疏忽了,总之,库达摄夫和裴克斯中间只隔了一个芳泽,还被排在犄角旮旯,不提英法美等国公使,连受邀而来的德国商业界代表,都比三人的位置和视野要好得多。
没来得及为自己能有一个观礼的位置高兴,芳泽谦吉就差点被库达摄夫和苏俄代表裴克斯之间散发的火药味“呛”得跳起来。身边坐着两头吹胡子瞪眼,随时可能打起来的北极熊,矮小的芳泽,整个一受气包,还是莫名其妙被波及的那种。
饶是如此,库达摄夫和苏俄代表也没提出换位置的要求,芳泽更是不敢。能有个位置本就不容易,若是惹得华夏官员不耐烦,当场翻脸,那就大大不妙了。
归根结底,做受气包总比被请出观礼台要好。
英国公使朱尔典同法国公使柏卜正低声说着些什么,美国公使克莱恩同身边的一名华夏外交部官员相谈甚欢。华夏与美国在争夺世界市场上是竞争对手,却也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华夏修建铁路的工程中,有一部分钢材还是从美国进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双方的关系十分微妙。
华夏政府和国会中的部分人,了解过美国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之后,逐渐意识到,华夏未来最大的对手,或许不在欧洲,而在相隔一片大洋的美洲大陆。
美国人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彼此并没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没爆发战争冲突之前,警惕的目光总是被藏在友好的笑容之下。
总的来说,二十年代的美国,正是经济繁荣,黑帮蓬勃发展,政府官员和警察高度**的年代。
在十年中,美国人的口号只有一个,“快速致富。”
孤立主义恰好迎合了这个口号,爵士乐,禁酒令,芝加哥打字机的声音充斥整个美国,未来的世界警察表示对战争不感兴趣。等到经济危机发生,小胡子成为德国元首,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和平被打破,孤立主义也将成为泡沫。
美国会再次对德宣战,战争,也将成为美利坚的机遇。
九点整,天安门城楼前的观礼台已经沾满了人。李谨言本想同上次一样,和商界同行们“挤一挤”,不想却盯着“全国商界代表”的名头,硬是被拉上了城楼,即便位置靠后,仍有些不自在。
白宝琦和展长青招手叫李谨言过去,一旁正说话的云南督帅龙逸亭见到他,也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样,三人的举动引起其他人的好奇,城楼上的目光全部聚集过来,李谨言脸上在笑,手心却开始冒汗。
城楼上的人,没一个是简单的,尤其是各省督帅,别看年纪大了,早些年月,可都是亲自上阵,刀枪棍棒,枪林箭雨中闯过来的,一身的杀伐之气绝对假不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