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谨言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来自远方
但豹子的反馈却很快,不到一个星期,有关这个人的详细资料就摆在了李谨言的案头。
一共三张纸,就把这个许逸文的生平写得清楚明白。包括他的籍贯,家庭,在国外求学的经历,以及回国后的一系列动作。
纸上还附有一张照片,看起来不过二十四-五岁,相貌很斯文。
许逸文家境并不差,父亲和大哥经营着一家纱厂,借着欧战没少赚钱,他本人先后留学法国和美国,和李锦书是在美国认识的,李锦书能甩开两名情报人员,他可是帮了大忙。除了写诗撰文,他也有些经营才干,李锦书所在的报社就是他一手创立,如今在上海也算是小有名气。
可是,李谨言翻到资料的最后一页,脸色沉了下来,他家中已经有了一房明媒正娶的夫人,在他去美国之前,还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
这件事,李锦书知道吗?
从调查出的资料来看,这个许逸文并不具备成为间谍的条件和背景,相反,他和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一样,心怀家国,忧国忧民,他所创办的报纸,其上刊载的文章,也多是对民生艰难和社会黑暗的揭露,只不过,他对于军阀和如今的联合政府持反对情绪,倒是对已经成为历史的南方政府和下野的郑怀恩带有同情。
这样的一个人,应该不是间谍。但这比他是个间谍更难让李庆云夫妇自处。
有家有室,还有了孩子,只要父母不承认,他在老家的妻子也不松口,李锦书别说嫁给他,连个姨太太恐怕都捞不上。就算捞上了又怎么样?李家的女儿,李三老爷的嫡女,上杆子去给人做妾,还是无媒媾合,传出去的话,他一家都抬不起头来!
现如今的确是有“新派”人家不注重这个,联合政府里也有抛弃发妻另娶的。可这样的人,哪怕工作能力再强,在大部分人眼中,其德行依旧有亏。
李谨言觉得手中薄薄的几页纸有些烫手,这件事和他扯不上关系,他本该松口气的,可……
良久之后,李谨言还是把有关许逸文的资料装进牛皮纸袋,封好,派人送去了李家。
房间中安静下来,李谨言却愈发烦躁,总觉得心里憋了一股郁气。起身走到书房桌,铺开宣纸,起手磨墨,随着墨香散逸,浮躁的心情总算是好了些。刚拿起笔,房间外就传来一阵脚步声,伴随着略带焦急的说话声:“二少爷,您走慢点,别急!”
下一刻,脚步声停了,房间的门被敲响,李谨言笑了。
来人是谁,不用猜都知道。虚岁还不满五岁的楼二少被教养得极好,从日常行事中便可看出一二。这么小的孩子,从不忘记敲门。虽说对楼大总统和楼少帅时常摆冷脸,该行的礼却从来不忘。
白老很喜欢他,只道此子将来必有所成。
毫不夸张的说,凡是见过楼二少的,极少有人会不喜欢他。至于总是把他从李谨言身上撕下来丢开的楼少帅……或许这也只是另一种表达兄弟友爱的方式?好吧,李谨言连自己也说服不了。
不过楼少帅对这个弟弟的确是疼爱的,举例来说,楼二少手里的马鞭,没开刃的小匕首,还有一匹枣红色的小马驹,可都是楼少帅送的。
“言哥。”
见到亲自开门的李谨言,楼二少顿时眉开眼笑,抬起胳膊要抱。
按照楼家的教育方式,楼夫人以及女眷已经极少抱他,倒是李谨言,觉得楼二少还小,每次都要抱抱他。
楼二少已经开始习字了。
千字文,三字经,这就是小豹子的启蒙读物。
白老爷子说,孩子幼小,手骨尚且柔软,不适宜练字,等再过一年才会教授他写字。现在只会读识意即可。
老人家身体硬朗,到底已是古稀之年,偶尔也会神不济,结果教楼二少认字的责任就落在了李谨言的身上。
白老的说法是:“身为兄长,当负此责。”
一句话,拍板定音。
至于楼二少的“正牌”父兄,成天忙得不见人影,遑论教他读书识字了。
楼夫人对李谨言教导楼二少是乐见其成,还曾笑言:“男孩子还是得有父兄教导才是正理,混在脂粉堆里总难成大器。咱们女人家难心软,还是言儿来教的好。“
李谨言苦笑,心软?面对这么一个可爱的生物,谁能真硬得下心来?但让他教楼二少的话,是不是就意味着要把这头小豹子留下了?
见李谨言抱着他走回桌边,半天也不说话,楼二少搂住了李谨言的脖子,蹭蹭,“言哥?”
轻轻晃了晃怀里的小豹子,李谨言把脑子杂七杂八的念头都抛开,笑着说道:“昨天教的字,睿儿可都记得?”
“记得。”
楼二少拍拍李谨言的胳膊,示意放他下来,脚一落地,便端正的站好,认真说道:“言哥,可以考我。”
咻的一声,李谨言只觉得自己的心被一箭射中,他很想控制脸上的表情,可嘴角还是有朝耳根咧的趋势。
片刻之后,房间里响起了读书声,一问一答,问者温和且耐心,答者声音稚嫩,却语意清晰。
楼夫人在门前驻足良久,示意丫头不必通报,唇边带笑的转身离开,遇上迎面走来的楼少帅,开口道:“逍儿,之前和你说的事考虑得如何?”
楼少帅站定,回答得干脆利落,“不行。”
“怎么不行?你没见言儿和睿儿相处?”
“见着了。”楼少帅垂眸,在楼夫人期待的目光注视下,还是之前的答案,“不行。”
“逍儿,你总要为言儿考虑,”楼夫人蹙了一下眉头,“这对你们兄弟也好。”
“有我在。”楼少帅抬起头,不容置疑,“足够了。”
话落,向楼夫人行礼,大步离开。
“这孩子!”
楼夫人摇头,父亲曾说过,睿儿的路和他父兄都不同,却也注定要沿着他父兄踏出的足迹前行。她和大总统都已上了年纪,睿儿还年幼,教导他成才的责任必定要落在兄长的身上。
至于大儿子,楼夫人是不指望了,她有一个总是板着脸的儿子,不想再出另一个。倒是谨言,就像父亲说的,赤子真性,德言清行,有他在,自己足以放心。
但大儿子总不松口,这事闹心啊。
楼夫人蹙眉,打算去和白老讨一下主意。
李谨言正教楼二少认字,听到声音,抬起头,见到迈步进来的楼少帅,开口道:“少帅。”
“恩。”
楼少帅走到桌旁,负手而立,楼二少愈发坐得挺直,板起小脸,学得认真,这几乎成了本能反应。
兄弟相处,虽少了李谨言的温和,在外人看来,却有另一种默契。李谨言见楼少帅修长的手指点在书页上,楼二少煞有介事的点头,神思有些飘远,血缘,还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恍然回神,发现楼少帅和楼二少都在看他,一样漆黑的眸子望过来,李谨言勾起嘴角,这兄弟俩长得还真不是一般的像。
楼家兄弟在房间中“友爱学习”,楼夫人去见了白老。
白老难得靠在躺椅上,音机中正播放一段评书,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说到处却是戛然而止,只留一句,且听下回分解。
评书之后,是一段姑苏小调,北方人听不太懂曲子里的吴侬软语,倒也听得新奇。
“父亲。”楼夫人示意丫头出去,亲自为白老倒了一杯茶,“请用茶。”
白老接过茶杯,“和逍儿说了?”
“是。”楼夫人道:“如父亲所料。”
“太急,时机也不合适。”
对于楼夫人提及,把楼二少留在楼少帅和李谨言身边,白老是同意的,但观其行事,却认为楼夫人有些操之过急。
“睿儿太过年幼,且逍儿夫妻如今百事缠身,即便逍儿松口,也不宜把他留下。”
楼夫人点点头,也觉得自己是有些急了。
“再等等吧。”白老掀开杯盖,吹了吹,“等睿儿满了六岁,送他到关北来读书。”
“读书?”
楼夫人仔细斟酌,白老却已放下茶杯,悠然靠向躺椅,不再多言。
李家
三房中,一片愁云惨淡。
李庆云脸色铁青,三夫人哭肿了双眼,李谨铭坐在一旁,看着李谨言送来的资料,眉头紧皱,气得手都有些发抖,见父母的样子,想要开口,却是一阵紧似一阵的咳嗽。
“谨铭?”三夫人也顾不得哭了,连声让丫头送上温水。
“娘,先别管我,我没事。”李谨铭等到咳嗽得不再厉害,转向李三老爷,“爹,锦书这事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李庆云的嘴里一阵阵的发苦,“我只当她在外头死了!”
“老爷?”三夫人顿时一惊,这是要……
“不然怎么办?!”李庆云猛的一拍桌子,“我的女儿,怎么能去给人做妾?!”
“爹,”李谨铭出声道:“这个人有家室的事,锦书知道吗?若是能想办法让锦书对他死心,再把锦书送走,说不定……”
李谨铭的话没说完,门外就响起了丫头的声音:”老爷,夫人,出事了!“
房间里的三人都是一惊,原来,李锦书见父母兄长铁了心的关她,竟然拿着一枚簪子抵住脖子,逼丫头来见李三老爷,要李三老爷放她出去。
听到丫头的转述,李庆云的脸色更难看了。三夫人的神情也变得怔忪,李谨铭见父母都没出声,干脆让丫头把李锦书带了过来,当着她的面,把李谨言派人送来的资料全部摊开,不想李锦书却说,她早就知道了。
“你说什么?你早就知道那男人家里有妻有子?!”
“是。”李锦书的表情没有丝毫变化,甚至带着一丝轻蔑,“不过是封建包办,不值得一提。”
“你,你……”
三夫人被气得再说不出话,看着李锦书的目光,带着震惊和不可置信,这真是她的女儿?这哪里是大家女儿会说出的话!
“锦书,你难道还没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吗?”
“错?”李锦书看向李谨铭,手抚上一侧的脸颊,“我还真不知道错在哪里,不如你告诉我?但只一件事,二哥打我这一下,我会一生都记得。”
“你!”
李谨铭的胸口剧烈起伏,脸色瞬间变得毫无血色,三夫人和李三老爷都被吓到了,三夫人忙不迭上前扶住李谨铭,李三老爷大声叫门外的丫头去请大夫。
整个过程,李锦书都只是冷冷的看着,没说话,也没任何动作。
老太太被春梅扶着,站在门外,表情平静,无喜无怒的看着自己的三儿子一家,“庆云。”
“娘?”
不怪李庆云和三夫人惊讶,老太太已经很久没出过后院佛堂了。
“我来,只是和你说几句话。”老太太的视线扫过立在房间中的李锦书,在李锦书梗起脖子的同时,又把目光转开了,“子不教,父之过。孩子不好,从我到你们夫妻都有责任。”
李庆云夫妇羞惭的低下了头,李谨铭也支撑着站起来,李锦书的表情却始终没多大变化。
“错已铸成,你们想要如何处置,我不插言,但只有一点,李家不能有与人做妾的女儿!”
“娘的意思,庆云明白,李家没有做妾的女儿。”
李三老爷的声音艰涩,可他既然说了,作为一家之主,就不可能反言。
三夫人的泪水也流干了,对女儿的疼爱,于此刻都变成了麻木。
老太太离开了,李庆云背对妻子和儿女伫立良久,才哑着声音说道;“清荷,给锦书拿五百块大洋。”
三夫人没有出声,转身走回内室,李三老爷回身看向李锦书,“生你养你十八年,如老太太所说,没把你教好,是父亲不对。但事已至此,再没别的选择。你要做什么,就去做吧,我也不再管。只是从今往后,你不再姓李,我不再有你这个女儿!”
听到李三老爷的话,看到三夫人送到她面前的五百块大洋,再看李谨铭变得陌生的目光,李锦书的表情才彻底变了。
她敢闹,所依仗的不过是家人对她的宽容,为的是出了胸中的一口怨气,如今爹却说不认她了?
“爹?”
“从今天开始,你不再是我李庆云的女儿!”
李三老爷留下这句话,不再看她,走到门旁叫来管家,吩咐他安排人,明天就送李锦书离开,至于她想去哪,他不管了。
李谨言得到消息时,李锦书已经被送上前往上海的火车,嘴上说不管她,李庆云还是派人将她安全送到上海。至于她“嫁”的那个人,李锦书被带回关北这么久,这人都没见露面,只要是头脑清醒的,就能意识到这个人不可靠。李锦书今后会如何,就全靠她自己了。
李锦书抵达上海不久,就登报言明同李家断绝关系。李庆云看到留在上海的下人发来的电报,一个人坐在书房里一整夜,隔日便做主开了祠堂,将李锦书的名字从家谱上划掉。
本想给她个教训,等她遇了挫折,未必不能回转,可谁能想到……既然要断,那就断个彻底吧。
李庆云也不在乎名声了,出了这样的事,李家还有什么名声可言。
李家开祠堂的当天,李谨言也去了,即便他现在姓楼,也是李家的子孙。看着仿佛一夕之间苍老了二十岁,头发都已斑白的李庆云,李谨言也只是叹了口气。
在从李家返回之后,李谨言接到从欧洲发来的消息,2月21日清晨,德国的炮声终于在距离巴黎一百三十五英里的小镇响起,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西线战役,终于打响了。





谨言 192第一百九十二章
1916年2月21日,清晨
欧洲西线的战场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炮声。
德军在十二公里长的战线上,摆满了一千多门大炮,开始了长达六个小时的炮轰。炮弹以每小时十万发的速度,砸在法军的防守阵地和野战工事上,法国边境小镇凡尔登,被笼罩在可怕的硝烟和熊熊烈火之中。
这座只有一万四千居民的小镇,被称为巴黎的门户,也是协约队唯一突入德军阵地的部分,其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德军知道这一点,协约队同样也知道。
但在战争一开始,协约国的首脑们却因为是否要向凡尔登增派军队发生争吵,就在他们互不相让的争论时,凡尔登的十万法军已经同二十多万德军正面交火,法军的伤亡,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递增。
德军在进攻凡尔登时采用的战术很简单,也相当粗-暴。即使用大规模的炮击摧毁敌人的防守阵地和防守意志,在炮击结束后,马上由步兵发动攻击,占领敌人的阵地。
这种大炮轰击,步兵占领的战术,在一战中被屡屡采用,德军的前线指挥官还据此发展出了“弹幕徐进”
战术,炮弹几乎是成排向前推进,为步兵的进攻和占领进一步扫清障碍。
长时间的炮轰之后,凡尔登的法军野战工事大部分被摧毁,可防守在这里的法军,却发挥出坚强的作战意志,他们就像在伊普雷战役中的英军一样,固守在自己的阵地上,一步也不后退。
炮轰,冲锋,白刃战多次上演。
德军挥起了屠刀,他们要斩断高卢雄鸡的脖子,法国人同样挥起了武器,他们发誓除非德国人碾过自己的尸体,否则休想前进一步!
战事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焦灼,在这里,正义和邪恶的概念被彻底模糊,每一分钟都在死人,没人会在乎死去的是谁,是自己的战友还是敌人,因为下一刻,子弹射中的就会是自己。
战斗持续了三天,在凡尔登的法军已经被德军三面包围,即将崩溃,协约国的首脑们终于做出了决定,凡尔登不能丢给德国人!
此时,距离德军攻占凡尔登,只差一步。
在欧洲的华夏军事观察团,将发生在西线战场上的所有一切,都通过电报发回了国内。即便是久经沙场的将官,目睹发生在凡尔登的战斗之后,也用上了“可怕”一词。
“这简直是一场屠杀,屠杀敌人,也屠杀自己。”
由于凡尔登战役突然爆发,本该回国的观察团成员滞留在了欧洲,新一批成员也只能延期登船,满怀期待的年轻军校学员们十分失落。或许也只有没经历过真正战场的小伙子,才会对这样的战争充满期待,但凡是亲自走过血火地狱的军人,只是听到双方投入到战斗中的兵力,就可以预期到这场战争的惨烈。
在战场上,士兵的死亡,永远只是战报上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而已。
华夏军事观察团发回的电报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份电报让楼大总统和楼少帅都皱起了眉头,有三名观察团成员,竟然擅自拿起武器加入了战斗。
在华夏并没打算参与,或是马上参与到欧战之中时,这三名成员的行为,很可能会给华夏带来麻烦,成为欧洲人把华夏拉进战场的借口。
“他们在帮法国人打仗。”同样的一份情报,也送到了李谨言的面前,看着电报上的内容,李谨言的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
这三个人同加入法国外籍军团的华夏飞行员不同,他们的所作所为,很可能会影响到华夏中立的立场,难道他们做事前不会想想吗?
“还有更具体的吗?”
“法国的报纸已经就此事进行了报道。”刘副官说道:“大总统电令这批军事观察团成员立即归国,下一批观察团成员出国的时间也被延后。”
登报了?
李谨言愕然抬头,欧洲人的反应,比他预期的还要快。
正如李谨言所想,在军事观察团成员尚未登船之际,英法德等国公使便接连找上了门。
英法的目的很明确,既然华夏人已经拿起了武器,那就尽最大可能把他们拉到自己一方。
德国人的来意也很清楚,他们必须弄清,华夏是否打算加入协约国?若不然,是否能将华夏拉到自己一方阵营。
连非洲的黑人都被武装起来,凡是能利用的力量,已经打红眼的欧洲人都不会放弃。
双方都在不遗余力说服华夏政府,德国人不只列举出他们同华夏的种种“合作”,还指出,他们连同自己的盟国,可以将与华夏实行共管的租界完全交还华夏政府,同时放弃全部庚子赔款,并且派遣技术专家对华夏发展工业进行支持。
条件很令人心动,只不过,和德国公使辛慈接洽的展长青心里却十分明白,德奥两国的租界,名为共管,实际早已掌控在华夏手中,至于庚子赔款,海关还控制在英国人手里,德国人正和英国人打仗,连根毛都捞不到,也是张空头支票。只有派遣专家还有些实际意义。但德国人现在举国动员投入欧战,他们就算能实践诺言,也要等到战争结束,或是在战场上占据绝对优势之后。
华夏一旦答应了德国人提出的条件,付出的绝对比得到的多得多!从头至尾,这就是一桩说得天花乱坠,却注定赔本的买卖。
辛慈离开后,英国公使朱尔典和法国公使康德联袂而来。
英法两国这次也是下了血本,他们提出的条件比德国人更加优渥,租界共管,五年内将海关移交华夏政府,同时退还更多的庚子赔款用于华夏的教育事业。
两国还提出,华夏在缅甸和印度等国“占领”的土地,可以正式割让给华夏。反正都是慨他人只慷,在牵涉到本土和殖民国家的利益时,被牺牲的当然是两国的殖民地。
人老成的朱尔典还有另外的心思,一旦这些土地被割让给华夏,完全可以祸水东引,将殖民地反抗势力的怒火引到华夏人身上,即便不能让双方打起来,也足以破坏他们之前的某种盟约。华夏人的确很聪明,但有的时候,聪明人也会被利益蒙蔽双眼。
买华夏人,同时削弱华夏人,大英帝国若要维持在华利益,就必须打乱华夏发展的脚步,这才是朱尔典的本意。
送走了朱尔典和康德,展长青微合双目,手指一下又一下的擦过茶杯的杯口,听到英国人的条件,他的确心动了,却也只是心动而已。
楼大总统的态度很明确,华夏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搅合到欧洲人的战争中去。一旦搅合进去,百分之百被当成炮灰消耗掉。这也是李谨言想方设法避华夏卷入欧战的原因。要出兵,也不能在1916年,等到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结束后,欧洲人才会真正面临困境,到那时,他们提出的条件会比现在优渥百倍千倍。
“租界,海关,关税,边界领土。”李谨言冷笑一声,“原本就是华夏的东西,却被这帮强盗拿来做交换条件,想得可真够美的。”
正伏案拼图的楼二少抬起头,不解的问道;“言哥?”
“没事。”李谨言放下电报,把楼二少抱到自己腿上,随手拿起一块拼图,放在成形一半的骏马图上。
只有国家的实力强大,别国才会正眼看你。否则就只能被视为一块大蛋糕,或是一头白胖的小肥羊,等着这些强盗拿着刀叉来大快朵颐。
连孔圣人都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李谨言不是圣人,只是个普通人,他所信奉的是,人不欺我,我不欺人,人若欺我,加倍奉还!
对闯进家里的强盗,永远不能心存怜悯。别人打你一巴掌还要笑着把脸再凑上去给人打吗?那不是与人为善,那是犯x。
历史的教训就摆在眼前,最重要的,摆在第一位的,永远都是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月24日,楼夫人带着楼二少乘火车离开关北,返回京城。
临行之前,楼夫人和李谨言进行了一番长谈。
虽然心中早有预料,可当楼夫人正式提出把楼二少交给他“养”之后,李谨言还是有些犹豫。
说到底,对于是否能负担起教育楼二少的责任,李谨言心里当真没底。他知道自己的斤两,即便有两世经历,在这个时代的英面前也完全不够看。为此,他也在不断的学习,学得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1...243244245246247...255
猜你喜欢